西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研究近况与实践——李滨教授访谈

来源 :国际政治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nyu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那么,西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后冷战时代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有了怎样的发展?代表人物有哪些?中国学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西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对中国的外交实践有哪些指导意义?为此,本刊特约记者、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刘毅就上述议题专访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李滨教授。李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政治经济学、国际关系理论,代表作有《国际政治经济学:全球视野下的市场与国家》《国际体系研究:历史与现状》等。
其他文献
21世纪以来,中国国际关系学界对“英国学派”国际社会理论给予了较多关注。目前,对这一议题的国内研究已超越初期的译介与评述,正进一步深化,并尝试结合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互动实践及思想资源进行创新思考。因此,有必要对国内相关研究情况进行阶段总结,例如,“英国学派”国际社会理论在中国的兴起背景是怎样的?国内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不同侧重点有哪些?已有研究存在哪些不足?如何看待此研究的发展前景?为此,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刘毅专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张小明教授。张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英国学派”国际社会理论、美国
安全、财富、自由、公正、信仰,是自古以来世界政治的永恒主题、基本价值和终极目标。权力、国家、民主、法治等等,都是达到这五大终极目标的过程、手段和方式。研究五大目标及其相互关系,有助于理解区域国别政治的同一性和多样性,缩小比较政治与国际政治的学术分野,明确国家成功与否的判断标准,深入了解当代世界政治的发展趋势。
一、华侨华人研究的现状与问题赵思洋(以下简称“赵”):您能否简要地介绍一下中国华侨华人研究的基本情况?张振江(以下简称“张”):华侨华人是中国一个独有的现象,尽管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走向国外的移民,但由于绝对数量庞大、地理分布广泛①、移民历史悠久、研究基础雄厚,结合华侨华人在近代中国国家发展过程的重要与独特作用,以及中国政府对华侨华人的重视及其相应的侨务政策等,使得作为一个群体的华侨华人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更加凸显。
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既是历史的可能,也是两国现实利益的需要。但是,由于崛起大国和守成大国之间冲突的概率较高,中美两国关系未来发展的前景仍存在较大变数。因此,中美两国应不失时机,主动采取必要措施,力图使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可能变为现实。具体而言,两国应优先在下列五个方面积极推动合作:经贸关系、军事交流、网络安全、朝核问题和气候变化。
当今世界的大国关系进入一个崭新时期,这既不同于前两个世纪的以西方为中心的全球化,也不同于更早之前的前现代的古典时代。现代化、工业化和官僚化的核心国家越来越多,遍布全球,许多人口众多的国家也位列其中。始于19世纪30、40年代的西方霸权,在21世纪初期归于终结。世界也从以西方为中心的全球化演变到一个权力分布更为分散的“无中心的全球化”。在这一时期,若干新形势、新特点将影响大国关系:权力和地位分布更为分散、暴力的概念有所变化、意识形态光谱窄化、稳固的国际社会、广泛的全球性问题,以及认同的复杂化。为此,未来的大
应邀参加联合国基金会理事会,我于2013年的7月和10月分别去了俄罗斯和美国,走了四个城市:圣彼得堡、莫斯科、华盛顿和纽约。夏天,我从圣彼得堡坐火车到莫斯科,穿过辽阔的、满是森林覆盖的俄罗斯欧洲大地;深秋,从华盛顿坐火车去纽约,沿着大西洋,看到美国东海岸层林尽染,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题目:“双城记”。
目前,非传统安全议题在各国无论是政界还是学界均备受关注,非传统安全研究不仅方兴未艾,而且正在走向体系化和“制度化”。那么,非传统安全研究是如何兴起的?它包含哪些内容?非传统安全研究演进状态如何?西方的非安全研究状况如何?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有哪些理论探索?目前的非传统安全研究有哪些不足?如何看待非传统安全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为此,本刊特约记者浙江大学国际政治研究所甘均先副教授专访浙江大学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余潇枫教授。余潇枫教授长期从事非传统安全理论研究,著有《国际关系伦理学》《非传统安全与公共
《灰皮书:回忆与研究》这本文集的书名对一般青年人来说大概有点陌生,但估计那些阅读丰富的人一看便知:这里面回忆的是一段四五十年前的往事,一段不应忘却的重大历史。
期刊
2015年11月26-27日,第九届“全国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生学术论坛”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外交与国际关系的新疆域、新趋势: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研究》副主编张小明教授主持开幕式,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国际政治研究》主编王逸舟教授出席论坛并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