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的认识和思考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ll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阅读教学也在不断进行着改进,但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该论文是在众多学者的研究基础之上,针对阅读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分析,并总结了改善中学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希望能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阅读教学;问题分析;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人类获得知识的途径大多是通过阅读获得,阅读对人的素质的提升,人格的健全都有着很大的帮助。而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是拉开学生语文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近几年语文在高考中的分值越来越高,学校、家长、老师也越来越重视语文,希望学生的语文成绩有所提高。而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离不开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不仅只有教师拥有过硬的阅读教学技能,还需要老师不断转变教学方式,才能让学生从中受益,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领悟语文的魅力。
  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新课程标准改革在如火如荼进行着,很多地方都在贯彻落实新课标理念,但我们知道传统的教学根深蒂固,一时难以改变僵硬的教学模式。虽说在极个别地方也有成功的案例,但在传统与现代的教学的更替中,很多老师还不能对新的教学模式应用自如,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和探索。
  (一)阅读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僵硬化,创新性不足。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仍把课本中的“例子”当成阅读教学的全部内容显然是单一的、有限的,而文字所承载的信息也总比现实社会“慢半拍”。[1]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前提下,阅读教学也是围绕考试而进行的,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也已经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教学模式,即“写作背景”“名词解释”“中心思想概括”“分析艺术手法”这四步,这种完全讲解式的教学模式不仅限制了老师的思维还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而它的通病在于没有抓住语文阅读教学的根 本——即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虽然新课标的实行和新教材的采纳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但真正实施起来仍需要做出很多的努力,需要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完成。
  2.教师用口头讲授替代学生自主阅读,导致学生“听而不思”
  多年来的中学阅读教学,暴露的最明显的弱点还是教师讲风太盛,课堂上给学生自己阅读的时间太少。[2]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让学生完全养成了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学生完全是被动接受知识,自然也就无法再进行创新。不少中学生不仅要学习课本上的内容,还要参加各种补习班和强化班,也就没有多余的时间可以静下心来进行阅读和思考。这样阅读时间减少了,学生在阅读时也倾向于与考试有关的书籍,形成固定的思路和答案,没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所学的知识往往时依靠老师课堂上所讲获得,没有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学生在阅读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阅读教学中,有一个好的阅读习惯对学好语文也是非常重要的。正如我们知道的,拥有好的阅读习惯有助于从书本获取更多的知识,为自己增长见识,同时它也影响阅读教学成效。当前很多学生大都有着以下几个方面不好的阅读方式:
  1.快餐式阅读,思维不深入。
  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在阅读教学中,“读”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默读、朗读、诵读,尽管读的形式不一,但读后的结果都对语文教学有很大的帮助。第一遍读,正音识字,感知文本;再读,就深入思考;多读几遍,文章中心也就会明白于心。大多数学生追求的是“好读书,不求甚解”,或者是“囫囵吞枣”式的读法,虽读过一遍,但在自己脑中仍是一片空白,没有形成自己的语言和知识,收获甚少,在阅读过程中也没有养成熟读、精读、精思、质疑问难的好习惯。
  2.阅读准备少,目的性不强。
  中学生阅读的目的是为了打开自己的视野,增加知识储备,在写作时免于陈腔滥调。而学生在阅读时往往是不能静下心来去读书,不明白自己究竟为何读书。想想古时有匡衡“凿壁偷光”,孙敬、苏秦“头悬梁,锥刺股”,车胤“囊萤映雪”,他们深知阅读的不易,更加珍惜阅读的机会。这种读书的精神和现在成为鲜明的对比,如今的中学生在面临众多读物选择的上不仅没有了“书非借不能读也”的恐慌感,反而随便拿起一本书仅看内容,有兴趣则读没兴趣便丢在一边。他们不知道阅读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不懂得经常阅读经典名著对提升自身的修养的意义。而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在心理上还没有做好要认真阅读的准备,这样长此以往,非但没有养成一个好的阅读习惯,还忽略了究竟为何阅读,读完大脑一片空白,费时费力。
  3.读书不动笔,习惯难养成。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往往囫囵吞枣,以至于读过就忘,无法形成自己的语言和知识。在中学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也曾明确列出初中生必读书目,目的就为了培养学生能养成一个好的阅读习惯,而好的阅读习惯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课堂上,老师会要求学生做笔记,记重点。对于语文阅读教学来说,摘抄优美语句,积累语言素材是相当重要的,但是很多学生却不知道如何做笔记,不知道什么是重点、难点,也就更加懒于动笔了,这样语文阅读教学是无法起到好的教学效果。
  二、提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应对策略
  新课标的实施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有效的学习目标,也使得阅读教学现状有所改观,课堂上教学方式也提倡丰富多样。当前许多一线教师也在积极寻找出路,教师通过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教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以下是从教学方式和学生阅读习惯两个方面来提升中学阅读教学水平。
  (一)师生互动,优化阅读教学方式
  1.课堂上精讲,课后增强训练。
  课堂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场所,在教学中要努力找寻阅读教学的切入点,重视文本“文以传道,文以载道”的作用,从而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国有着上下几千年的文化瑰宝,有着令人骄傲的文化遗产,对于中学生来说,可阅读的内容是取之不尽的。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在课外,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文学作品,这样就能更有效的拓宽学生阅读的知识面,在掌握书本知识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其他文章的美妙。因此,应把阅读读物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做到课内课外相得益彰,在课堂上巩固知识,在课外加强训练。   2.采用创新型的阅读教学。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只是作为被教育者,而教师则成为课堂的主体,这样就会使学生的思维限制在课堂这个狭小的空间中。对于创新型的阅读教学首先老师应该采用多媒体教学作为辅助,创设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向积极主动探索转变,启发学生思维,还他们以自由想象的空间。在阅读教学中,不应只拘泥于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这就需要老师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找出文章的发散点,提供不一样的阅读思路,从而让学生多角度的去思考问题,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来。
  3.强化学生的主体阅读意识。
  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制约下,中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往往带有功利性,有利于考试考高分的就读就看,与考试无关的就一字不看,这样的阅读意识令人担忧。“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准则是目前一致认可的,因为它要求把学生的自主性放在首要位置。学生的自主性是指在学习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和担当起对学习的责任,但这种学习上的自主不是放任,需要教师的指导,因此课堂是教师指导点拨下学生的用武之地,千万不能越俎代庖。[3][4]这就要求老师作为引导者,不管是对课堂上文本的阅读还是在课外读物的选择上,都应对学生选择的阅读文本进行科学的指导,适时尊重他们对文本的选择,鼓励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使每一个学生对阅读都能产生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领略到阅读的魅力,提升自己的文化内涵。
  (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顺利开展阅读教学
  1.规范阅读,目标明确。
  在当今这个数字化时代,各种网络读物充斥着学生的大脑,中学生正处于对新鲜事物比较好奇的年龄,在阅读时难免会出现误差、断层的现象。中学生在阅读时易受到老师、亲戚朋友的影响,从中获得一定的感性经验,这个时候,老师、家长就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优秀书籍,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中学生阅读目的在于获得一定的写作的技巧,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因此我们提倡学生在阅读时应遵循“读有宗旨”的原则,即不盲目读,不随意读,要有明确目的,在读物的选择和时间规划上能有合理的分配。
  2.熟读精思,学以致用。
  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精力旺盛,善于记诵,有着旺盛的求知心切,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能将阅读的内容加以理解融化为自己内在的知识,那将会有利于作文水平的提高。朱熹言:“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可以有得尔。”[5]熟读不仅能增强语感,还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苏东坡也曾说过“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6]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不厌其烦静下心来去读一本书,你才能体会到书中的奥妙。熟读、熟记、背诵也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它延续至今仍为可贵,也是每个中学生应牢牢记住的阅读原则。学生如果能把此时学到的、读到的书籍牢记在自己的心里,并经常温习,这样就可以积累下更多的写作素材,同时发散自己的思维,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思维加以深刻理解,去体验不一样的文字魅力。
  3.读必动笔,动笔必读。
  我们耳熟能详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是在告诉我们人的记忆是有遗忘曲线的,我们看书读报时难免会读到精美篇章、字词,这时不妨写下来记在本子上,为写作文积累素材。我们记读书笔记的好处有很多,如果我们能经常翻阅,把搜集的好的字词、段落加以模仿借鉴,运用课堂上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思考琢磨,对优美的语言推敲斟酌,进而也能提升自己的文学、文化素养,为进一步的创新打下基础。我们读书笔记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关键是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如摘要式的笔记:即自己准备好一个摘抄本,把读书过程中遇到的精彩句子摘抄在本子上。读后感式的笔记:即读完一本书后,我们会有会有千千万万个疑问,而我们需要把这些疑问记录下来,并要请教老师或同学们为自己解答疑问。圈点式笔记:在书中圈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关键性词语、段落,以备自己日后查看。因此让学生认识到读书笔记对他们中学阶段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因此要选取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有一个良好的读书习惯,时刻牢记“读必动笔,动笔必读”,进而提高读书质量。
  语文阅读教学仍然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只有教师做好带头作用,以身作则,带领学生徜徉在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领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不管是在课堂设计上,还是在课外训练上,老师都能把学生的心理需求放在首位,充分地了解学生的个性与喜好,为他们合理分配时间,在既不耽误文化课学习的基础上也能有更多的自由阅读空间。阅读教学的改革此起彼伏,新的理念,新的策略即将被引入阅读教学中去,而我们应该做的是在传统阅读教学的基础上加以深化研究,寻找突破口,以全面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在阅读教学中我们需要纠正阅读教学的程式化倾向,不断创新,把语文阅读课当作一场精神盛宴,唤醒学生内心深处对知识的渴望,和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激发出学生对学习语文潜在的能力,发挥他们的创造性。
  参考文献
  [1]蔡蓓蓓.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与实施[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2]申彤.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个性化阅读[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3]林晓慧.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4.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朱熹.训学斋规.
  [6]苏轼.送安淳落第诗.
  作者简介:屈鑫慧,女,1991年生,河南省项城市人,辽宁省锦州市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研究生。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初中阶段农村中学的寄宿生心智尚未健全,可塑性很大。他们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生活作风等都要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培养、形成和发展。只要我们的管理者不失爱心、耐心、恒心,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寄宿生管理当中,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帮助,相信他们的行为习惯一定会有所改变,并伴随终生。  【关键词】农村中学;寄宿生;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人口出生率急剧下降
中原管具公司仅配有常用取心钻头和工具,仅可满足常规取芯工作需求,而非常规取心均由专业取芯钻头厂家供应。为满足客户需求配合中原钻井三公司柴1井(预探井)取芯钻进,中原管
【摘要】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之中,学生语文的阅读概括能力的培养有其必要性,尤其是对于高学段的小学生,自主思考能力更应该得到提升,所以阅读概括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培养概括能力,要培养小学高段学生对于知识的抽象和总结能力。学生能够对于学习过的旧知识进行自主的复习,也可以对于将要学习的新课文内容进行简单的预习。培养学生在学校知识学习上归纳总结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善于观察和总结的能力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提出和深入发展,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忽视学生感受的教学方式已经不符合新一代儿童对于新鲜知识的要求。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如何扭转局面,在教学中突出儿童地位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发展现状;儿童视野;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小学语文教学的施教对象是儿童,教师
【摘要】小学语文的教学一方面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另一方面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使教学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因此本文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方法指导进行论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阅读;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在知识和信息量不断增长的社会形势下,一个人的学习仅仅靠努力是不够的,还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新课改要求要以学生为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于中职学生的需求也随之发生改变,不仅要求具有一线服务的操作技能和知识,还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美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职语文学科又是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然而“重知识,轻情感”的教学理念影响了对中职学生审美思想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故此,本文以语文学科为媒介,从语文课堂教学、语文综合实践、语文作文写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