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科2009年2月~2010年10月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苦黄注射液治疗30例慢性乙肝重度瘀胆型肝炎住院患者,在降酶、退黄、改善病情方面均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58例病例均来自我院2009年2月~2010年10月住院患者。治疗前血清总胆红素(TBil)均>171μmol/L,诊断标准均按2000年9月西安全國病毒性肝炎会议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1]的标准筛选,且有重度瘀胆,经影像学排除了肝外阻塞性黄疸。将58例患者按入院先后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28例。治疗组:男21例,女9例;平均38.6岁;病程2.5~7年,平均3.8年;TBil 262~563μmol/L,平均375±128.7μmol/L;ALT 65~220U/L,平均182±129.2U/L。对照组:男20例,女8例;平均37.8岁;病程2~6年,平均3.6年;TBil 245~548μmol/L,平均361±116.4μmol/L;ALT 56~215 U/L,平均178±125.6U/L。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及肝功能情况均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两组均用甘利欣30ml加入10%葡萄糖250ml静滴,1次/日,同时加用一般护肝药(维生素B、维生素C、复方益肝灵)及对症,支持处理。治疗组用苦黄注射液40ml加入10%葡萄糖250ml静滴,1次/日。对照组用门冬氨酸钾镁30ml加入10%葡萄糖250ml静滴,1次/日。2周为1疗程,连用2疗程。
观察项目:①肝功能检测:主要观察TBil,ALT的变化1次/周。②症状及体征:对乏力,食欲不振,腹胀,肝区疼痛,恶心呕吐,皮肤瘙痒,黄疸等进行详细观察,每天记录1次。
疗效判断标准:①显效:TBil平均每天下降>10~15μmol/L,或疗程结束后TBil>下降50%,ALT恢复正常,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②有效:TBil平均每天下降5~10μmol/L,或疗程结束后TBil下降≤50%,ALT、症状、体征均有不同程度改善。③无效:疗程结束后TBil及ALT无下降或上升,症状、体征均无改善。
统计学方法:采用X2>/sup>检验。
结 果
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症状及体征改善率分别为94%与63%(P<0.01),特别在黄疸消退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与对照组,两组差异明显。
肝功能及总有效率比较见表1、2。
从结果看,两组在降酶方面都有效,差异不明显。但在TBil下降及总有效率上两组差异显著。以上说明苦黄注射液对慢性乙肝重度瘀胆型肝炎降酶,退黄均有显著疗效。
不良反应:治疗组在治疗过程未发生不良反应,未有发热、药疹等出现。
讨 论
慢性乙肝病致瘀胆以肝内胆汁瘀积为主,其发生由于肝细胞胆汁分泌器的损伤后引起肝细胞胆汁分泌和排泄功能发生一系列障碍所致。瘀胆型肝炎一般预后良好,但长期淤胆可致胆汁瘀积性肝硬化,最终可导致肝功能衰竭[2]。患者的及时退黄治疗十分重要,目前又缺乏特效治疗,本文结果充分证明了苦黄注射液在治疗慢性乙肝重度瘀胆型肝炎方面的疗效。
门冬氨酸钾镁在体内能解离出门冬氨酸,在三羧酸循环中起到重要作用,参加核苷酸生成,促进肝细胞再生和细胞坏死吸收,还可促进胆汁及胆色素的排泄[3],本实验选其为对照药物具有可比性。苦黄注射液由苦参、大黄、茵陈、柴胡及大青叶五味中药制成的复方中药注射液。本方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功效。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此药具有一定的抗菌或抗病毒作用,此外苦参碱具有利尿和抗迟发性变态作用,茵陈、柴胡及大青叶具有保护肝细胞,促进肝细胞修复和再生,以及抑制肝内胶原纤维增生的作用,茵陈还有利胆作用[4]。经大白鼠利胆实验表明,苦黄注射液具有良好的促进胆汁分泌和增强胆红素从胆汁中排泄的作用[5]。这些均为苦黄注射液治疗慢性乙肝重度瘀胆型肝炎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结果显示在降酶方面均有效(P<0.01),在退黄方面苦黄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高于对照组39.3%(P<0.01),且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因此,我们认为苦黄注射液有退黄迅速,作用可靠,能有效改善肝功能,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体征,不良反应小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传染病信息,2000,13(4):141-150.
2 彭文伟,主编.病毒性肝炎研究[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8:342.
3 杨燕燕,李新芳.门冬氨酸钾镁的临床应用[J].华北国防医药,2003,15(4):282.
4 胡操寒,王开签,周岳进,等.苦黄注射液治疗重度黄疸型肝炎120例.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9,8:88-89.
5 谢梅林,陈葆荃,顾振纶,等.苦黄注射液利胆作用研究.中成药,1996,18(3):36-37.
表1 治疗前后肝功能改善情况(X±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总有效率比较(例)
与对照组比较,*P<0.0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58例病例均来自我院2009年2月~2010年10月住院患者。治疗前血清总胆红素(TBil)均>171μmol/L,诊断标准均按2000年9月西安全國病毒性肝炎会议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1]的标准筛选,且有重度瘀胆,经影像学排除了肝外阻塞性黄疸。将58例患者按入院先后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28例。治疗组:男21例,女9例;平均38.6岁;病程2.5~7年,平均3.8年;TBil 262~563μmol/L,平均375±128.7μmol/L;ALT 65~220U/L,平均182±129.2U/L。对照组:男20例,女8例;平均37.8岁;病程2~6年,平均3.6年;TBil 245~548μmol/L,平均361±116.4μmol/L;ALT 56~215 U/L,平均178±125.6U/L。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及肝功能情况均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两组均用甘利欣30ml加入10%葡萄糖250ml静滴,1次/日,同时加用一般护肝药(维生素B、维生素C、复方益肝灵)及对症,支持处理。治疗组用苦黄注射液40ml加入10%葡萄糖250ml静滴,1次/日。对照组用门冬氨酸钾镁30ml加入10%葡萄糖250ml静滴,1次/日。2周为1疗程,连用2疗程。
观察项目:①肝功能检测:主要观察TBil,ALT的变化1次/周。②症状及体征:对乏力,食欲不振,腹胀,肝区疼痛,恶心呕吐,皮肤瘙痒,黄疸等进行详细观察,每天记录1次。
疗效判断标准:①显效:TBil平均每天下降>10~15μmol/L,或疗程结束后TBil>下降50%,ALT恢复正常,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②有效:TBil平均每天下降5~10μmol/L,或疗程结束后TBil下降≤50%,ALT、症状、体征均有不同程度改善。③无效:疗程结束后TBil及ALT无下降或上升,症状、体征均无改善。
统计学方法:采用X2>/sup>检验。
结 果
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症状及体征改善率分别为94%与63%(P<0.01),特别在黄疸消退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与对照组,两组差异明显。
肝功能及总有效率比较见表1、2。
从结果看,两组在降酶方面都有效,差异不明显。但在TBil下降及总有效率上两组差异显著。以上说明苦黄注射液对慢性乙肝重度瘀胆型肝炎降酶,退黄均有显著疗效。
不良反应:治疗组在治疗过程未发生不良反应,未有发热、药疹等出现。
讨 论
慢性乙肝病致瘀胆以肝内胆汁瘀积为主,其发生由于肝细胞胆汁分泌器的损伤后引起肝细胞胆汁分泌和排泄功能发生一系列障碍所致。瘀胆型肝炎一般预后良好,但长期淤胆可致胆汁瘀积性肝硬化,最终可导致肝功能衰竭[2]。患者的及时退黄治疗十分重要,目前又缺乏特效治疗,本文结果充分证明了苦黄注射液在治疗慢性乙肝重度瘀胆型肝炎方面的疗效。
门冬氨酸钾镁在体内能解离出门冬氨酸,在三羧酸循环中起到重要作用,参加核苷酸生成,促进肝细胞再生和细胞坏死吸收,还可促进胆汁及胆色素的排泄[3],本实验选其为对照药物具有可比性。苦黄注射液由苦参、大黄、茵陈、柴胡及大青叶五味中药制成的复方中药注射液。本方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功效。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此药具有一定的抗菌或抗病毒作用,此外苦参碱具有利尿和抗迟发性变态作用,茵陈、柴胡及大青叶具有保护肝细胞,促进肝细胞修复和再生,以及抑制肝内胶原纤维增生的作用,茵陈还有利胆作用[4]。经大白鼠利胆实验表明,苦黄注射液具有良好的促进胆汁分泌和增强胆红素从胆汁中排泄的作用[5]。这些均为苦黄注射液治疗慢性乙肝重度瘀胆型肝炎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结果显示在降酶方面均有效(P<0.01),在退黄方面苦黄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高于对照组39.3%(P<0.01),且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因此,我们认为苦黄注射液有退黄迅速,作用可靠,能有效改善肝功能,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体征,不良反应小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传染病信息,2000,13(4):141-150.
2 彭文伟,主编.病毒性肝炎研究[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8:342.
3 杨燕燕,李新芳.门冬氨酸钾镁的临床应用[J].华北国防医药,2003,15(4):282.
4 胡操寒,王开签,周岳进,等.苦黄注射液治疗重度黄疸型肝炎120例.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9,8:88-89.
5 谢梅林,陈葆荃,顾振纶,等.苦黄注射液利胆作用研究.中成药,1996,18(3):36-37.
表1 治疗前后肝功能改善情况(X±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总有效率比较(例)
与对照组比较,*P<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