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tertear07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教学其实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学习数学离不开思维。思维是人的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认识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抓住这些特性进行训练与培养,既能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能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 发散思维 培养
  一、引言
  发散思维,它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求不同的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思维方向分散于不同方面,即向不同方面进行思考 发散思维要。求善于联想/思路宽阔;要求善于分解组合、引申推导、灵活变通。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从问题的要求出发,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当问题存在着多种答案时,才能发生发散思维,它不墨守成规,不拘泥于传统的做法,有更多的创造性。
  二、培养发散思维的必要性
  小学数学传统教学以集中思维为主的思维方式,学生习惯于按照教材上写的或者教师教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用符合常规的思路和方法解决问题,这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能的掌握是完全必要的,但对于激发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兴趣促进其智力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显然是不够的,这种集中思维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因此我们要充分注重小学生的内心世界,注意培养其创新意识,尤其是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创新意识越来越显得重要,发散思维却正好反映了创造性思维“尽快联想、尽多作出假设和提出多种解决问题方案”的特点,因而成为创造性思维的一种主要形式。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在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是完全必要的。
  三、小学数学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一)、训练思维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小学数学老师要善于激发、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其由暂时兴趣发展为长期、稳定的兴趣。利用、调动各种外部因素,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兴趣和作用,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根据数学的特点,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味、掌握并能应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课堂学习与实践结合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果学生对数学没有学习兴趣,就不能从内心深处喜爱数学,更不能在数学课上积极地思索问题,产生创造性思维。
  (二)、营造有利于建立培养发散性思维的环境
  教学过程中和谐、宽松、自由的氛围能最大限度地触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想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就需要有一个和谐的环境,给学生留下充分表现和发挥个性的平台,这种民主、和谐的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块肥沃的土壤。教师要克服创新认识上的偏差,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不同于别人的思路,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都是创新。如何挖掘和提高这种潜能,取决于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程度,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体,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以平等、宽容、鼓励的态度对待学生,更多地采取讨论、探究等方式,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始终,真正成为探索研究的主体,这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气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三)、采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从而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一题多解,体现在没有唯一性、固定的模式,它可以通过纵横发散,知识串联,综合沟通,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教学中,可以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要求学生不满足于一种解法,从一个问题出发,根据所给的条件,突破固有的解题思路,去寻找多种解题方法,教师在讲述例题时,可多角度、多方面地变化问题的条件或结论,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在练习题的设计上,要有层次,有坡度,题型多变,要让学生通过变式训练不断掌握解题的捷径,提高发散思维能力。
  (四)、强化基础知识,为发散思维奠定有力基础
  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影响着小学生的认识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对于基础知识不扎实的学生来说,数学创新意识及创新思维就如同毫无根基的空中楼阁。因此,创新教学首先要从强化基础知识开始,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学好数学基础知识,强化数学基本功,渗透数学思想,积累解决数学问题的经验。小学数学首先要从最自然质朴的境界开始,在最利于学生数学基本素养发展的地方花大力气,下真功夫,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只有在不断地练习中学习,学生的各项数学素质才能得以激发生成、跃进,进而解决新的问题,教师能根据学生练习的情况确切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找到最适合每个学生的引导方式和学习方法,有效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益。
  四、结语
  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学中以集中思维为主要的思维方式,这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是必要的,但对于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激发、智力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显然是不够的。总之,小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需要有一个长期培养的训练过程,因此,教师应不拘于形式的进行,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从而让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得以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黄 颖. 论小学数学发散思维培养,考试周刊,2011,(7);
  [2]邴起杰.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中小学电教,2012,(3);
  [3]韩玉芹.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之友?小学版,2011,(11);
  [4]段玺琴.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新课程,2011,(4).
其他文献
摘要: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有助于更快、更好地提升听说读写能力。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所谓习惯,简单地说,就是一种经过长期坚持而最终自动化的行为。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一旦养成,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繁重的学习将会转换成一种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内在需要。  关键词:学习习惯 语文学习 培养  语文的学习,并不仅是写会几
【摘要】从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现状来看,学习的效益不高这是为什么?笔者认为:若解此惑,须对学生的  语文学习心理做出正确的心理诊断和深入剖析,"对症下药",从而采取正确的对策。  【关键词】初中语文 心理障碍和谐环境  一、学习心理障碍分析  所谓心理障碍,是指一切不健康的心理及其倾向,也就是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异常表现。语文学习  的心理障碍主要是识记、阅读、写作学习困难。他们不能把印在书上的符号,
摘要: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情境教学可以有效的实现这一目标。为此,本人就如何巧设教学情境,让小学品德课教学绽放新的精彩进行了探索研究,提出了几点个总结的教学认识和体会。  关键词:小学品德课 教学情境 创设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学生的内在需求是促使他们主动学习
摘要: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和提高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也是每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本文通过多年的教学和班主任的管理工作的积累,拟就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进行论述。  关键词:学困生 转化 分层教学  在一个教学班,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个性素质的不同,从而决定了学生的认知过程、认知结果也不相同,便形成了“好、中、差”三类生,后者在学习中出现困难,通称为“学困生”。  一
语文教学一般就是字、词、句、段、篇的教学,其中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位比是很重的,测试时分值比例也很高。因此搞好作文教学,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提高作文水平,变得极为重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作文教学规律,改革作文教学,培养学生作文能力和综合素质,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注意解决下面五个问题。  一、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矛盾  由于学生的家庭环境、学习经历、认知
【摘要】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动力;有了问题 ,思维才有创新。"一个良好的数学问题情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也比较容易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和兴趣,从而更加自主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问题的解决过
今天,学校举行家长会,昨天我打电话通知您,让您今天一点钟从家赶来,您轻描淡写的答应我,总是唠叨着让我晚上别掀被子,多穿点衣服,我总嫌您唠叨。  今天下午两点钟,家长已经会开始。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到了,找好了自己的坐位,我远远的凝望着校门口,却总不见您的身影,我心急如焚,我以为您来不了了,我无比的焦虑。  校长开始讲话,学校的大铁门已经被锁住,只剩下小铁门了,全体学生几乎都坐下,只有我远远的用焦急的目
[摘要]问题设置和课堂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常用、最有效的形式之一,更是一种教学艺术,本文在强调认识课堂提问的重要性的基础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侧重探讨语文课堂提问的基本原则,以及课堂提问艺术的多种技巧或途径,认为问题设置的质量和课堂提问的艺术可以直接影响到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认真研究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问题,能够有效地推进我们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提问艺术  语
这一学期我任教赣榆县青口镇黄海路小学六(2)班语文,兼班主任。对于“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我来讲已全然不陌生了。即将面对几十张新的面孔,给予我更多的是喜悦。 开学第一天,我和往常一样,迈着轻快的步子进了教室,教室里出奇的安静,几十双充满好奇与新鲜感的眼睛看着我。我看看这个也可爱,看看那个也喜欢。环视之后,我兴致勃勃地做了自我介绍,我自以为水平发挥得不错,话音一落我便等着学生们的掌声,我想“掌声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学生具有强烈的“推陈出新”意识,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的大脑处于“问题”状态时,他的思维也处于灵动、紧张、流动的状态之中,促使其有强烈的“推陈出新”意识,有敏锐的洞察力,能看到别人所没有看到的,想到别人所没想到的。有时通过某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