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景一:有一次笔者陪同一位老师去外地参加优质课评选,由于条件所限,会场只能容纳24名学生听课。熟悉学生时了解到讲课所用的班共有48名学生,这样就会有24名学生被拒之门外。参评老师为了保证授课的顺利进行,向班主任老师提出了挑选听课学生的条件:课堂常规好、思维活跃、发言积极、说话有条理性和完整性、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班主任老师竞也很是配合,欣然答应了此事。在精心挑选了24名学生以后,没想到却引起了其他学生强烈的不满,纷纷喊着“抗议、抗议”,再后来竞有节奏地边拍桌子边喊“抗议、抗议”“为什么让他们去,不让我们去”。到了最后,后面几排的学生不论是选上的还是未被选上的竟然全部站起来挥舞着双臂高喊“不公平”“不公平”。当时教室里乱作一团,场面很是混乱。班主任老师面红耳赤,无言以对。幸亏当时参评老师还比较“机智”,给学生许了一个“假承诺”:明天还有一位老师讲课,到时再让你们去听课。这样才把学生“闹事”的风波平息下去。
点评:当这些学生遭遇教师不公平、不公正的待遇时,他们敢于直言面对并据理力争,以“抗争”的方式来捍卫自己的权利与尊严,来表达自己对教师这种做法的不满与愤懑。从这些学生身上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人格尊严最重要,每一名学生的心田都需要爱来滋润。
情景二:那是一次教材培训研讨会。会上,我校的一位老师执教了一节观摩课,所用的是四年级二班的学生。当时四年级二班只有33名学生,而大会安排只需24名学生参加听课,怎么办?我们讲课的老师“急中生智”,叫来班主任老师让其确定前去听课的学生。班主任老师站在讲台上,趾高气扬地说:“班长、课代表站起来”,5个学生很自豪、很骄傲地站了起来,“班长挑选!名学生”,班长环顾四周之后,直接喊出了3个学生的名字,这3名学生很得意地站在那里。“5个小组的组长站起来,各自从你们组再挑选2名学生”,这时,小组长们严肃而又认真地挑选着;“一组的组长你们组挑选的谁?二组呢?三组?四组?五组呢?”“数一数现在已选出了多少人?”站着的和坐着的同学都在认认真真地数“一、二、三……”,没等学生数完,教师则自言自语地说:“还差一人”,这时,那些未被选上的学生的一只只小手再次高高地举了起来,一张张的小脸再次写满了严肃与期待,期待着自己能被选上,可班主任老师仍是面无表情地说:“就你吧!”说完便头也不回地走了。看着班主任老师昂然离去的背影,看着被选上的同学那兴高采烈的样子,再看看那些未被挑选上的学生,他们此时有的把头埋得很深,一声不语;有的眼里噙满了泪水;有的则趴在桌子上抽泣……被挑剩的这9个孩子就这样无辜地被我们的老师深深地伤害着,他们表现出的是那样的无奈与无助,委屈与怨恨的情绪,自责与自卑的心理,无地自容、无可言状的表情,渴望得到理解与尊重的眼神,无不深深地刺痛着我。直到讲课的老师把其他学生带走,这些孩子仍一直都没有抬头。
点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颗金子般的心,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深处都有展现自己美好一面的强烈愿望。教育的使命和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呵护这种愿望,让学生从小就有一种良好的心态,学会欣赏自己,赶走内心的自卑。对此,学生的表现给出了有力的诠释:理解学生的情感,让他们拥有被尊重、被认可的快乐,我们才能收获满园芬芳。
反思与评析:1.所有执教公开课的教师必须克服功利主义思想,改变上公开课的心态,绝不能以牺牲部分学生的正当权利、剥夺他们参与的机会为代价换取所谓的高水平课。挑选好学生上公开课给予学生更多的是自尊的摧残,被选上的学生产生一种成功感、自豪感:看我就比你强;而未被选上的学生自然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屈辱感:我就是比别人差。因为我差,所以不让我去,因为我表现不好,所以不让我去。一次次这样的公开课,会使多少有个性的学生丧失了竞争的信心,他们对学习充满恐惧、对自己充满自卑、对教师充满敌意,自尊被摧毁,自信被打击,智慧被扼杀,它带给学生的是一种比身体伤害更加痛苦也更加残酷的一种心灵伤害,而且这种伤害将是持久的,甚至是终生的。这样的公开课,这样的比赛,再完美都是一种缺憾!哪怕缺一个学生,对这个学生来说,不仅仅是被剥夺了他听课的权利,而是严重伤害了他的人格与尊严12.“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作为执教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每一位学生都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尽管他们在智力、才能、学习成绩、性格特点、家庭经济情况等方面存在着客观差别,但每个人的尊严和权利绝对是平等的。作为执教教师,应设身处地为每一位学生着想,切实考虑孩子们的内心体验和感受,真正平等地尊重所用班的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差异,善待每一个学生,给每一个学生公平竞争、公开展示的机会,让他们都能接收到阳光、雨露、鲜花、掌声,让每一个孩子抬起头来走路,而不是硬把十多岁的孩子分出三六九等来.更不能让孩子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怨恨、仇恨的种子。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都应坚定这样一个信念:教师的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安慰的话语、一个微小的动作,都有可能成就学生的一生!要让每一名学生在自尊、自信、自强中自主学习,真切地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感受到学习过程的美好,感受到校园生活的快乐,进而使内心变得越来越充满希望,童年生活也会更加多姿多彩。3.“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因此,各级各类教研活动的主办方应本着“成就每一位教师,发展每一位学生”的原则,积极践行“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在确定教学研讨活动场地时,应充分考虑讲课场地所容纳听课学生人数与执教班级学生人数相一致,绝不能出现由于场地较小而淘汰一部分学生的情况,要让听课班级所有的学生一个都不少地去会场听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公开教学研讨活动的意义及价值,教研活动的终极目标——“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才能得以实现,否则,结果会适得其反。
点评:当这些学生遭遇教师不公平、不公正的待遇时,他们敢于直言面对并据理力争,以“抗争”的方式来捍卫自己的权利与尊严,来表达自己对教师这种做法的不满与愤懑。从这些学生身上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人格尊严最重要,每一名学生的心田都需要爱来滋润。
情景二:那是一次教材培训研讨会。会上,我校的一位老师执教了一节观摩课,所用的是四年级二班的学生。当时四年级二班只有33名学生,而大会安排只需24名学生参加听课,怎么办?我们讲课的老师“急中生智”,叫来班主任老师让其确定前去听课的学生。班主任老师站在讲台上,趾高气扬地说:“班长、课代表站起来”,5个学生很自豪、很骄傲地站了起来,“班长挑选!名学生”,班长环顾四周之后,直接喊出了3个学生的名字,这3名学生很得意地站在那里。“5个小组的组长站起来,各自从你们组再挑选2名学生”,这时,小组长们严肃而又认真地挑选着;“一组的组长你们组挑选的谁?二组呢?三组?四组?五组呢?”“数一数现在已选出了多少人?”站着的和坐着的同学都在认认真真地数“一、二、三……”,没等学生数完,教师则自言自语地说:“还差一人”,这时,那些未被选上的学生的一只只小手再次高高地举了起来,一张张的小脸再次写满了严肃与期待,期待着自己能被选上,可班主任老师仍是面无表情地说:“就你吧!”说完便头也不回地走了。看着班主任老师昂然离去的背影,看着被选上的同学那兴高采烈的样子,再看看那些未被挑选上的学生,他们此时有的把头埋得很深,一声不语;有的眼里噙满了泪水;有的则趴在桌子上抽泣……被挑剩的这9个孩子就这样无辜地被我们的老师深深地伤害着,他们表现出的是那样的无奈与无助,委屈与怨恨的情绪,自责与自卑的心理,无地自容、无可言状的表情,渴望得到理解与尊重的眼神,无不深深地刺痛着我。直到讲课的老师把其他学生带走,这些孩子仍一直都没有抬头。
点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颗金子般的心,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深处都有展现自己美好一面的强烈愿望。教育的使命和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呵护这种愿望,让学生从小就有一种良好的心态,学会欣赏自己,赶走内心的自卑。对此,学生的表现给出了有力的诠释:理解学生的情感,让他们拥有被尊重、被认可的快乐,我们才能收获满园芬芳。
反思与评析:1.所有执教公开课的教师必须克服功利主义思想,改变上公开课的心态,绝不能以牺牲部分学生的正当权利、剥夺他们参与的机会为代价换取所谓的高水平课。挑选好学生上公开课给予学生更多的是自尊的摧残,被选上的学生产生一种成功感、自豪感:看我就比你强;而未被选上的学生自然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屈辱感:我就是比别人差。因为我差,所以不让我去,因为我表现不好,所以不让我去。一次次这样的公开课,会使多少有个性的学生丧失了竞争的信心,他们对学习充满恐惧、对自己充满自卑、对教师充满敌意,自尊被摧毁,自信被打击,智慧被扼杀,它带给学生的是一种比身体伤害更加痛苦也更加残酷的一种心灵伤害,而且这种伤害将是持久的,甚至是终生的。这样的公开课,这样的比赛,再完美都是一种缺憾!哪怕缺一个学生,对这个学生来说,不仅仅是被剥夺了他听课的权利,而是严重伤害了他的人格与尊严12.“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作为执教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每一位学生都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尽管他们在智力、才能、学习成绩、性格特点、家庭经济情况等方面存在着客观差别,但每个人的尊严和权利绝对是平等的。作为执教教师,应设身处地为每一位学生着想,切实考虑孩子们的内心体验和感受,真正平等地尊重所用班的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差异,善待每一个学生,给每一个学生公平竞争、公开展示的机会,让他们都能接收到阳光、雨露、鲜花、掌声,让每一个孩子抬起头来走路,而不是硬把十多岁的孩子分出三六九等来.更不能让孩子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怨恨、仇恨的种子。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都应坚定这样一个信念:教师的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安慰的话语、一个微小的动作,都有可能成就学生的一生!要让每一名学生在自尊、自信、自强中自主学习,真切地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感受到学习过程的美好,感受到校园生活的快乐,进而使内心变得越来越充满希望,童年生活也会更加多姿多彩。3.“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因此,各级各类教研活动的主办方应本着“成就每一位教师,发展每一位学生”的原则,积极践行“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在确定教学研讨活动场地时,应充分考虑讲课场地所容纳听课学生人数与执教班级学生人数相一致,绝不能出现由于场地较小而淘汰一部分学生的情况,要让听课班级所有的学生一个都不少地去会场听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公开教学研讨活动的意义及价值,教研活动的终极目标——“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才能得以实现,否则,结果会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