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精华。这样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有着丰富的内涵。语言的精炼,内容的充实,影响的广泛,,这些正是符合我们教师营造高尚品味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这个氛围里去感悟、去理解、去思考。在这种氛围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灿烂辉煌;在这种氛围中,净化的灵魂,升华人格,完美自己。为了更早的让学生受到这样的影响,从上学期是鱼粉,便逐步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学习古文,下面分别从理论性与实践性叙述了“古文”进入学生可与生活的活动情况。
【关键词】前提 基础 保障 灵魂 阐述 潜移默化
中国古代的诗词文化有着丰富的内容和人文精神,也是几千年沉积下来的精华,台湾有位著名的学者说过:“从小多接触古文将是对孩子的理解力,品德习惯,行为方面有着重大的影响。”而现在小学的课本多以白话文为主,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因此,在课余的时间让学生接触古文将是十分有意义的一件事,下面我从进半年的实际实施的情况出发,分别就可行性和实施的具体情况来介绍。
一:学生有着丰富的条件
充足的课余时间为前提
当城市的孩子们利用课余时间争分夺秒的去学习各种各样的辅导班或兴趣班。而我们的孩子在干什么呢?据我对班级多数学生的调查,除了少数的家庭作业,课余基本没有一个合理的安排,有女生还说特别的无聊,无事可做,这时候让他们学习点古代的诗词,刚开始只是一周一篇或一段,后来发现太少了,孩子们经常一晚上就背好了,于是逐渐的加多。现在是一周三篇或三段。可见课余的时间十分的充足,这样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是件有意义又充实的事情,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有精力有愿望去做这件事情,从而为古文的进入提供了前提。
丰富的兴趣为基础
初教语文的时候,便发现孩子们的一个特点,每当学习古文的时候都有极大的兴趣。表现在课前认真的预习,早许多天就能背诵全课,上课积极回答问题,对诗意,词意都能事先写好,踊跃主动的说出来等等。这些现象引起我的注意,我便和学生聊天,他们纷纷的说,这些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像歌词一样,很好记,而且感觉跟美;平时我们说的是白话,觉得没意思了,看到古人写的文章好有意思啊,说的也很奇妙,几个字就可以表示一大堆的内容等等。听到这些话语。知道孩子们的好奇心来了,兴趣上来了。那么去学便是理所当然的啊!
特殊的记忆力为保障
大学的时候,听过一次讲座,那是台湾的古文教学研究的著名学者,他就说过,一年级到五年级,也就是7岁到12岁之间是孩子记忆的高峰期,只要他能背诵出来,便长久的记在脑子里,若有些遗忘,只需读几遍,又能牢记于心了。现在的学生就可以明显感受到他们背诵后的牢固的记忆了,每次上课的时候一点点与过去内容相关的,便有同学瞬间提出,准确快速的让人惊叹。例如:在开学之初时,上了几篇有关于春天的古诗,当我提问学生,有谁再来说几句诗句,也是表现春光的美好。没有想到,下面的学生十分踊跃,有的说: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有的说: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有的说:渭城朝雨浥轻尘,可舍青青柳色新。既然这个时期这么特别,何不好好的利用,而古文学习的本身就要借助背诵这一主要环节。
弘扬传统文化为灵魂
许多有关学习的,思想品德的,为人处事的方式行为在古文中都有很好的阐释,无论是举例还是内省,这些观点和事例经过了几千年的沉积有着非常高的品位,用这些去教育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将是多么好的一件事啊!
二:基于以上四点,我从去年的10月份便开展了古文进入学生课余生活的活动,现在已开展了近半年的时间,基本的方法,内容已确定,短期的效果也有一定的表现,下面分别从这三个方面来叙述这次活动的情况
以背诵为主导辅以简单的解释的方法
人民日报社副社长,著名作家梁衡曾这样介绍自己学习语文的经验:“大量的阅读还不够,语文学习的最基本最简便的方法就是背书。要背下来,才能将众多的资源转化成自身的资源。”“读书读高层,读文读经典;名篇背如流,下笔如有神。”其实这正是我们传统语文教学的经验精髓,这个看似最苯的方法却是最有效的办法。
在我的学生背诵的时候,老师唯一要做的便是指导朗读了,我一般分为三步走。一是:让学生默读一遍,有不认识的字,就查字典批注字音,粗知文章的大意。二是:让全体学生齐读一遍,目的让优生带差生,读通文章,读出文章的节奏,同时也让我明白,那些地方学生读不通,是意思不了解还是断句有问题。三是:带着学生的缺点,开始老师的范度,成功的范度本身几是对学生的指导。
联系实际选择内容(以论语为例)
古文方面的内容很多,具体到那本书内容也是博大精深的,于是选择内容便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处于这个时期的学生问题很多,当然大部分是小问题,而学生也对与自己有关系的方面的兴趣表现比较大。基于以上发现,我在选择内容方面是联系学生实际的。
这时期要有意识的选择有关学习方面的内容来要求学生背诵,如,一天,学生没有完成作业,却理直气壮的说忘记了。便把《论语。学而》抄在黑板上,“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于安,敏于事而慎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又如。最近学生之间的纠纷比较多,便有意识的选择《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然每次的学习都是一系列的,系统的学习掌握,让学生潜移默化中接受它,端正自己的态度。
短期的惊喜让人感动
本来以为这些拗口隐晦的古文。学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都难以理解,效果更是很难在短期看出来的,但是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让我惊叹,同时也很感动,更加坚信了古文的辅导与学习。我们班上学期转来一位在上海学习过四年的学生。她在上海学习了四年时间,所以带了一身优越感在班级里。一次我喊班长起来回答问题,答的不太好,只见这位上海转来的女生大声地说:“不对,太简单了,让我来回答。”我刚准备打断她,只听见班长用洪亮的声音说道:“天何言哉,回时兴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我楞在讲台前,本来以为这些内容得在以后很长时间才能潜移默化的渗透,没有想到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让我惊讶。
以上种种便是我古文进入学生课余生活的一些
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阐述,同时在最后必须值得一提的是,古文辅导对于老师有着很高的要求,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事,同时也是自我提高的十分有意义的事,正如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说:“在一个有价值的人心里面,种种功能用全部倾向一个更高的发展,他对于我们所向往的,所愿完成的事业也是没有止境的,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生命不息,就应追求不止,用我们全部的爱,去滋润幼苗,给予他们最丰富的营养。”
参考文献
[1] <教育文汇>2007年第8期.
[2] <小学语文教师>上海出版社,2008年三月刊.
[3] <教育学>安徽大学出版社.
[4] <论语>.
【关键词】前提 基础 保障 灵魂 阐述 潜移默化
中国古代的诗词文化有着丰富的内容和人文精神,也是几千年沉积下来的精华,台湾有位著名的学者说过:“从小多接触古文将是对孩子的理解力,品德习惯,行为方面有着重大的影响。”而现在小学的课本多以白话文为主,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因此,在课余的时间让学生接触古文将是十分有意义的一件事,下面我从进半年的实际实施的情况出发,分别就可行性和实施的具体情况来介绍。
一:学生有着丰富的条件
充足的课余时间为前提
当城市的孩子们利用课余时间争分夺秒的去学习各种各样的辅导班或兴趣班。而我们的孩子在干什么呢?据我对班级多数学生的调查,除了少数的家庭作业,课余基本没有一个合理的安排,有女生还说特别的无聊,无事可做,这时候让他们学习点古代的诗词,刚开始只是一周一篇或一段,后来发现太少了,孩子们经常一晚上就背好了,于是逐渐的加多。现在是一周三篇或三段。可见课余的时间十分的充足,这样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是件有意义又充实的事情,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有精力有愿望去做这件事情,从而为古文的进入提供了前提。
丰富的兴趣为基础
初教语文的时候,便发现孩子们的一个特点,每当学习古文的时候都有极大的兴趣。表现在课前认真的预习,早许多天就能背诵全课,上课积极回答问题,对诗意,词意都能事先写好,踊跃主动的说出来等等。这些现象引起我的注意,我便和学生聊天,他们纷纷的说,这些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像歌词一样,很好记,而且感觉跟美;平时我们说的是白话,觉得没意思了,看到古人写的文章好有意思啊,说的也很奇妙,几个字就可以表示一大堆的内容等等。听到这些话语。知道孩子们的好奇心来了,兴趣上来了。那么去学便是理所当然的啊!
特殊的记忆力为保障
大学的时候,听过一次讲座,那是台湾的古文教学研究的著名学者,他就说过,一年级到五年级,也就是7岁到12岁之间是孩子记忆的高峰期,只要他能背诵出来,便长久的记在脑子里,若有些遗忘,只需读几遍,又能牢记于心了。现在的学生就可以明显感受到他们背诵后的牢固的记忆了,每次上课的时候一点点与过去内容相关的,便有同学瞬间提出,准确快速的让人惊叹。例如:在开学之初时,上了几篇有关于春天的古诗,当我提问学生,有谁再来说几句诗句,也是表现春光的美好。没有想到,下面的学生十分踊跃,有的说: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有的说: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有的说:渭城朝雨浥轻尘,可舍青青柳色新。既然这个时期这么特别,何不好好的利用,而古文学习的本身就要借助背诵这一主要环节。
弘扬传统文化为灵魂
许多有关学习的,思想品德的,为人处事的方式行为在古文中都有很好的阐释,无论是举例还是内省,这些观点和事例经过了几千年的沉积有着非常高的品位,用这些去教育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将是多么好的一件事啊!
二:基于以上四点,我从去年的10月份便开展了古文进入学生课余生活的活动,现在已开展了近半年的时间,基本的方法,内容已确定,短期的效果也有一定的表现,下面分别从这三个方面来叙述这次活动的情况
以背诵为主导辅以简单的解释的方法
人民日报社副社长,著名作家梁衡曾这样介绍自己学习语文的经验:“大量的阅读还不够,语文学习的最基本最简便的方法就是背书。要背下来,才能将众多的资源转化成自身的资源。”“读书读高层,读文读经典;名篇背如流,下笔如有神。”其实这正是我们传统语文教学的经验精髓,这个看似最苯的方法却是最有效的办法。
在我的学生背诵的时候,老师唯一要做的便是指导朗读了,我一般分为三步走。一是:让学生默读一遍,有不认识的字,就查字典批注字音,粗知文章的大意。二是:让全体学生齐读一遍,目的让优生带差生,读通文章,读出文章的节奏,同时也让我明白,那些地方学生读不通,是意思不了解还是断句有问题。三是:带着学生的缺点,开始老师的范度,成功的范度本身几是对学生的指导。
联系实际选择内容(以论语为例)
古文方面的内容很多,具体到那本书内容也是博大精深的,于是选择内容便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处于这个时期的学生问题很多,当然大部分是小问题,而学生也对与自己有关系的方面的兴趣表现比较大。基于以上发现,我在选择内容方面是联系学生实际的。
这时期要有意识的选择有关学习方面的内容来要求学生背诵,如,一天,学生没有完成作业,却理直气壮的说忘记了。便把《论语。学而》抄在黑板上,“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于安,敏于事而慎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又如。最近学生之间的纠纷比较多,便有意识的选择《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然每次的学习都是一系列的,系统的学习掌握,让学生潜移默化中接受它,端正自己的态度。
短期的惊喜让人感动
本来以为这些拗口隐晦的古文。学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都难以理解,效果更是很难在短期看出来的,但是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让我惊叹,同时也很感动,更加坚信了古文的辅导与学习。我们班上学期转来一位在上海学习过四年的学生。她在上海学习了四年时间,所以带了一身优越感在班级里。一次我喊班长起来回答问题,答的不太好,只见这位上海转来的女生大声地说:“不对,太简单了,让我来回答。”我刚准备打断她,只听见班长用洪亮的声音说道:“天何言哉,回时兴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我楞在讲台前,本来以为这些内容得在以后很长时间才能潜移默化的渗透,没有想到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让我惊讶。
以上种种便是我古文进入学生课余生活的一些
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阐述,同时在最后必须值得一提的是,古文辅导对于老师有着很高的要求,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事,同时也是自我提高的十分有意义的事,正如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说:“在一个有价值的人心里面,种种功能用全部倾向一个更高的发展,他对于我们所向往的,所愿完成的事业也是没有止境的,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生命不息,就应追求不止,用我们全部的爱,去滋润幼苗,给予他们最丰富的营养。”
参考文献
[1] <教育文汇>2007年第8期.
[2] <小学语文教师>上海出版社,2008年三月刊.
[3] <教育学>安徽大学出版社.
[4] <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