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呀,母亲!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33333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湾旅美女作家於梨华的长篇小说《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已在国内出版了。这本一度在台湾曾是留学美国必读的心理准备书,听说在海外风行一时。它道出了海外一代中国人所感受到的没有“根”的苦恼。使“没有根的一代”,成为海外华人的一个流行的名词。
  小说的主人公牟天磊,是从大陆去台湾的青年,大学毕业后,出国留美,得了博士学位,留在美国教书。十年以后,他回台湾省亲。他虽在美国学成业就,但却处处被寂寞笼罩着:离乡去国,飘泊无归,这种无“根”的苦恼,已经根深蒂固,连回到台湾也还是摆脱不开。全书充满着这种时代的苦闷。
  於梨华祖籍浙江,一九五三年在台湾大学毕业,一九五四年进入美国洛杉矶的加州大学学习,毕业以后在美国工作。我觉得,她本人就有着这种生活的感受,所以才能写出这样真切的小说来。她借牟天磊所倾诉的苦恼,应该说,反映了海外中国人相当普遍的情绪。
  小说也将我带回了二十多年前,使我想起了那在台湾读书的岁月,那在美国加州海校读书的情景。於梨华所叙述的中国留美学生的心境,当时不也同样困扰着我吗!
  在美国是寄人篱下;去台湾是空虚、黑暗;去祖国大陆是那艰险的历程。但是理想和感情毕竟驱使我选择了回归祖国的道路。很多留学生,都在那时冲破了重重困难,回归了祖国。
  是什么力量在驱使我们呢?我想,这主要是民族之情,眷恋伟大祖国母亲之情吧!
  我想起了在那时候,发生在美国的一些往事,这对读者理解牟天磊的苦闷之情或许不无帮助。
  事情发生在美国旧金山,第二次大战中,美国政府曾把旧金山的日本侨民的花园收去,交由当地的华侨来使用管理。这时华侨在美国的地位也提高了。但是,曾几何时,在可以想象到的那段岁月里,这花园又被迫交回日本侨民了,华侨又被瞧不起了。
  在於梨华所读书过的洛杉矶市呢?那儿距我读书的圣地亚哥市很近。就在那儿,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一对中国留学生夫妻,赁屋于某住宅区,该区居民竟以投票表决的方法,拒绝他们迁入。
  我,还有许多在美国的留学生,就是在这些屈辱的驱动下,冲破重重困难,回到了新生的祖国。祖国呀,伟大的母亲,能够在你的怀抱里自由地生活,是多么自豪和幸福!
  《又见棕榈,又见棕榈》的出版,给海峡两边的中国人都发出了这样出自民族内心的呼声:应该永远结束那“没有根的一代”的悲剧了。
  我想,这本小说的可贵,不仅在于它真实地写出了海外同胞的寂寞和苦闷,它也鼓舞着我们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激励了人们建设自己祖国的壮志。从另一方面来说,它还狠狠地鞭挞了林彪、“四人帮”一伙危害祖国、蹂躏爱国志士的丑类们!
  林彪、“四人帮”确曾给热情归国的海外赤子带来过灾难。但是,时代毕竟是前进的,民族的理性在呼唤着。
  今天,那几颗棕榈,一定又长得比以前更茁壮了吧!当牟天磊再见到它们的时候,我想将不会仅是感慨了,将不会再仅仅是发出无“根”的叹息了。他将能看到,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曙光,已在太平洋上升起,海峡两岸的民心已更加接近、更相交溶了。
  
  (《又见棕榈,又见棕榈》,於梨华著,福建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年九月第一版,0.86元)
其他文献
在一本《古人笔下的安徽胜迹》(安徽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出版)中,有几篇清人记合肥包公祠的诗文。在夏奇峰《香花墩怀古》一诗中,有“古人不可见,祠树绕寒流。……独有郡斋句,清规为我留”之句。这“郡斋句”是什么意思?“为我留”的“清规”,又指的是什么?原来包拯在端州作官时,曾在他的办公室写了一首诗,题名《书郡斋壁》。诗曰: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身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
当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人们第一时间想到了2003年的非典。从目前来看,本次疫情从深度和广度上已远超当年。与当年相比,当前也有更多不利因素:第一,全球经济前景晦暗不明,外贸形势恶化 ;第二,经济周期处于收缩阶段,防风险压力较大 ;第三,服务业占比上升,经济对疫情冲击更为敏感;第四,区域联系增强,容易造成“连锁反应”;第五,疫情暴发正值春节前后,防控和复工难度加倍。  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显而易见。首先是
地时间1月9日,美国芝加哥发生连环枪击案。32岁非裔枪手南丁格尔持枪“随机杀人”,短短几小时导致3死4伤,在芝加哥大学就读的30岁中国留美博士范轶然(Yiran Fan)也不幸遭枪杀,目前枪手已被警方击毙。网友热议   恶魔这次在人间的芝加哥。   美国枪支问题,无解。   可悲,在美国毫无安全感可言。解词人 王言虎  范轶然被枪杀后,他曾经求学过的北大以及芝加哥大学均发文悼念,中国舆论场也对这名
一九五四年秋,王莹同志和我在纽约,先后被移民局逮捕,并被关押在该市港口附近的哀离思岛上和其它三个监狱里共两个月;然后被驱逐离开美国。一九五五年春,回到北京。  我们住在华侨招待所两周,就承董必武同志约见。他老人家请他的秘书张向阳同志来领我们一同前往。途中,向阳同志和我们闲聊着关于我们回国的经过和首都建设正在改变过去落后面貌的情形。在车子快到最高人民法院大楼时,王莹若有所思,打断大家的话题,严肃地对
《在密密的书林里》告诉我们,当年白区的进步文化出版工作者怎样献身“播火的事业”    这是一部以党的出版发行工作者为主人公,反映抗战中期国统区文化出版界和读书界的斗争生活的长篇小说。它描写的虽然是皖南事变前后,围绕桂林群众书店展开的一场文化“围剿”和反“围剿”的斗争,却歌颂了所有在白区从事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的革命书店和进步书店。抗战时期,在党的直接领导和周恩来同志的亲切关怀下,这些书店在大后方,出
一九二八年,关于无产阶级文学革命,鲁迅和创造社、太阳社有过一场论争。凡是知道这场论争的人大概都记得鲁迅的一句有名的话,即:“我有一件事要感谢创造社的,是他们‘挤’我看了几种科学的文艺论,明白了先前的文学史家们说了一大堆,还是纠缠不清的疑问。并且因此译了一本普力汉诺夫的《艺术论》,以救正我——还因我而及别人——的只信进化论的偏颇。”(《三闲集·序言》)但是大概人们还都不知道,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积
陶渊明的读书方法,颇有特色,他把读书看作一种精神享受,其意境是很高的。他在《与子俨等疏》中说:“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年轻的陶渊明就有这样超脱的意境,的确与众不同。他在《读》十三首的诗序中把他读书的乐趣描绘的历历如画。当初夏季节草木茂盛,住房周围的树木枝叶繁密,小鸟在枝头欢欣歌唱。春播春耕告一段落,他回到家里读书。东风吹拂,细雨,一个人安静地读《穆天子传》和《山海经》。神游于
山西平遥普通人家的孩子有一项乐趣:看家中长辈搓“莜(yóu)面栲(kǎo)栳(lǎo)栳”。只见老人给莜面淋上开水,用擀面杖搅拌成面团,趁热将其揉精,然后在表面光滑的石板上滴一点油,将一块莜面夹在中指和食指间,一摁一推,再一卷,便形成一个长10厘米、宽5厘米的舌形薄片圆筒。整套工作不过三五秒,孩子们却看得眼花缭乱。紧接着,老人把这些圆筒一个挨一个地整齐排立在已备好的蒸笼上。  莜面栲栳栳是平遥人最
吴桃柄,1936年出生于陕西旬邑县,中共党员,1947年为“保卫延安”参加解放军,经历过著名的瓦子街战役和解放兰州战役等大小战役20余次,还参加过抗美援越战争,后转业回到延安工作。吴桃柄在延安杨家岭革命旧址。(本刊特约记者赵卫东 / 摄)中图:2021年清明节前,吴桃柄在瓦子街战役烈士陵园扫墓。(本刊特约记者杨芳桢 / 摄)右图:吴桃柄学习过的毛泽东著作《论持久战》和《实践论》。  “清明时节雨纷
在新兴的版画运动中,李桦是一位热忱的老战士。早在三十年代初,他团结学生,组成了“现代创作版画研究会”,在鲁迅先生亲切指导下,从事木刻运动,创作了许多木刻作品,出版了《现代版画》手印会刊,包括藏书票专集在内,编印了十八卷之多;还出版了个人专集、数人合集、木刻连环画等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得到鲁迅先生的称赞和好评。鲁迅先生引导他们表现自己经验过的生活,开拓新路,扩大体裁范围,以引起读书界的注意;更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