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情可待成追忆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w3649630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并木赖寿(1948-2009),日本东京大学大学院综合文化研究科教授,曾任北京日本研究中心主任,在中国近代史和中日关系史研究上有突出贡献,著有《日本的亚洲认识》、《中华帝国的危机》等著作。他生前对中国留学生在学业和生活上多有照顾,深受留学生们的爱戴。本文是并木先生的高足孙江教授应日本现代中国学会之约撰写的回忆,征得孙教授同意,请其对原文略作修订,以中文发表。
  即使时光飞逝,过去不再,我也能清晰地记住16年前的夏口。灿灿的阳光洒在樱树上,叶儿在暖风中轻轻摇曳,鸟鸣嘤嘤。那是我初到日本的第二天。
  从电车驹场东大前站西口出来,朝北走,有一条通往东京大学驹场校区的窄窄的小径。想到很快就要见到并木先生了,我不由地又嘀咕起烂熟在胸的仅会的几句口语。这时,妻碰了我一下,迎面走来的是先生。先生中等身材,身着便装,戴一副宽边眼镜。我急步趋前:“初次见面,请多关照。”先生轻声回应。“个子真高。”妻给我翻译道。
  “肯定不是高人。”我脱口而出。先生稍顿一下,脸上泛起了笑容,浓密的卷发在笑声中微微地颤动。
  先生能说一口标准而流利的汉语,但是,在我的记忆里,除了有其他不会口语的学者在场,先生从未跟我用汉语交谈过。到日本前,我没有学过日语,每次应约去先生研究室,都如临大敌,要准备若干日语句子,记下一堆专业名词,借了书,就想着赶紧离去。日子久了,我慢慢地可以多说几句日语了,在先生研究室里停留的时间也长了起来,不知什么时候,居然点起香烟,和先生一起吞云吐雾。好几次,天已经黑了,谈兴正浓的先生从柜子里取出酒,邀我相对而饮。来日本后,我本打算转赴大洋彼岸,这样一年下来,竟然乐不思去了。
  驹场六载,跟先生学的主要是近代中日关系史,讨论课读的大多是明治时期的文献。进入博士课程后,我打算以日本的亚洲主义为题做论文。先生听后说:“好呀!不过,博士论文还是做自己比较熟悉的问题为好。”先生从不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缘此,对他的每一句话,我反而会认真倾听。正是这句话,使我改变了论文题目。博士论文完成后,我开始从民间宗教的角度研究亚洲主义,这是学习多年后发现的鲜为人知的课题。原来,先生所说的熟悉乃是指有无一己之见。
  我的博士论文涉及范围很广,做得非常辛苦,从构思到文字,不知叨扰过先生多少次。还记得,我曾想用千年王国理论解释中国的末劫思想。听完我的构想后,先生反问道:二者是一回事吗?这让我很沮丧,却南此幡然醒悟。如果说,在关于中国社会和革命起源问题上,我的博士论文有什么新的创见的话,这次谈话的影响甚为关键。
  8年前,先生被诊断为癌症。先生在电话里告诉我这消息时,刚刚做完手术。第二天,我没打招呼就径直奔到东京。那天,先生精神非常好,话比平时要多。先生说,他将主持教科书历史的研究计划,希望我也能够参加。很多朋友奇怪,我本来研究社会史和政治史,何以会转而研究思想史,殊不知在跟随先生进行教科书研究中,我发现了研究近代公共知识——东亚近代知识空间形成问题的意义。
  两天后,我从东京返回名古屋。一进家门,就看到一大袋鱼沼米——先生家乡出产的日本最好的大米。厚人薄己,是先生一以贯之的待人之方,即使在病中,也丝毫未易。师恩难报,其情何堪!
  听到先生患病,先生的学生都很着急,更有同学和我商量要请最好的中医到日本进行辅助治疗。我深知先生性格,劝阻大家少安勿躁。这八年,我差不多每个月都往来于名古屋至东京的新干线上,回想起来,既想聆听先生的教诲,更想借此了解先生的身体状况。
  2009年3月6日,先生原本是要参加在山梨县召开的一个民间宗教国际研讨会的,当天突然因事缺席。4月的第三个星期日,预定在先生研究室召开的读书会也因先生有事而临时改换了地点。我隐隐有些不安。第二天我给先生家打电话,接电话的是夫人。热情好客的夫人时隔多年还记得我到她家时的情景,这让我感到高兴。当我问到先生的身体情况时,夫人说治疗效果不错,但声音听起来有些黯然。我说想见见先生,夫人让我一个小时后再打电话,说那时先生应该已经回家了。我再次打电话时,接电话的是先生,先生让我第二天早上八点半到他的研究室见面,语气很平淡。
  第二天是星期二,上午先生有两节课,一节是本科生的世界史课,一节是博士班的讨论课——以前我当学生时也是在这个时间上课的。那天我到得早了些,回头往车站去迎先生。在那条连结先生研究室和车站的窄窄的小径上,远远看到先生从驹场东大前站西口出来的身影,16年前初次见到先生时,正是在这儿,岁月无情,先生那浓密的头发已经灰白了。我跟着先生走到研究室,又陪着他从研究室往教室去。一路上,都是先生在问我,学校的情况怎样?在搞什么新的研究?一阳来复,樱树枝头满是新绿,看着先生的背影消失在大楼里,一阵伤感袭上心头。8年来,先生就是这样一边治病,一边坚持上课的!
  5月17日见到先生时,先生的滿头浓发已经不再,人也消瘦了许多。6月25日的读书会上,有人提议编辑并木博士班同学论文集,先生听后显得很高兴。7月23日晚读书会结束后,大家在驹场附近的居酒屋相聚。那夜,先生兴致很高,一连喝了两大杯扎啤,畅谈教科书论文集编纂之事,相约8月31日再见。
  8月4日下午,我正在房间里整理去北京的行李,书和资料摊满了一地。妻突然间了进来,眼睛红红的。10天前我还在和先生把酒谈笑,10天之后竟然天地两处,生离死别,其痛何堪!小女回家后,很快觉察到发生了什么大事,她记得去先生家过年的情景,但她不知道从出生到进幼儿园,先生是怎么关心她的。我从书架上取下文件夹,那里面的一张张照片,一封封书信,都有我对先生的无尽的回忆。我的哀痛传染了学界的朋友,大家纷纷发来唁电,回忆和先生相识的日子,让我转达对遗属的问候。新加坡国立大学社费奇教授在电文中,特别提到和先生在东京涩谷吃印度料理的情景,这位文化研究专家笑言吃的不是正宗的(authentic)印度料理。杨念群教授深情地回忆说:“忘不了,和先生在北京吃生鱼片的情景。初尝生鱼片,有些胆怯,先生看着自己,呵呵地笑。”王笛教授在东京访问期间,参加过先生主持的读书会,感触良深,在演讲和文章中,多次称赞东洋史研究的这一传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即使时光飞逝,过去不再,我也不会忘记那最后的夏日。灼人的阳光罩在樱树上,叶儿在热风中恹恹欲枯,梵音袅袅。那是先生飘然离我而去的日子。
  以下是8月12日我在先生追悼会上所致之悼词:
  八月是最残酷的
  分别如不速之客悄然而至
  一边泪眼模糊
  一边寂寂无语
  我们多想,再一次聆听您在课堂上的谆谆教诲
  我们多想,再一次感受您在居酒屋里 的音容笑貌
  八月之约、九月之会、十月新学期……
  所有这一切,这一切
  为什么就这么无情地破碎了
  分别啊,为什么总是单方面的
  为什么似火的八月冷若冰霜
  为什么我们这么顽固地想止住时间的脚步
  让光阴倒淌
  八月是最残酷的
  我们在泪水中咀嚼记忆
  十年前
  在北京
  您、伯克莱大学的魏斐德教授和我
  “你不是说想到美国跟我学吗?”魏斐德教授问
  “因为我找到了比你更好的老师。”我答道
  吃惊的魏斐德教授许久才明白过来
  我们三人大笑不止
  笑声在国际会议大厅里回荡
  先生呀,您可知道?
  有多少人愛戴您
  又有多少留学生因您而改变了日本观
  八月是最残酷的
  世界在记忆中徘徊
  从日本到中国
  从亚洲到欧美
  有多少人在追忆您的学问和人品
  印裔学者杜赞奇教授忘不了在东京印度料理店的文化冲击
  是您,中国的杨念群教授体验了曾祖父梁启超的日本体验
  是您,美国的王笛教授念念不忘日本的读书会而逢人便说
  八月是最残酷的
  分别如不速之客悄然而至
  一边泪眼模糊
  一边寂寂无语
  分别啊,为什么总是单方面的
  记忆呀,为什么会停止在八月四日
  八月四日
  我们心中永远的痛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客座教授,旅日学者
  (本文编辑 宋文佳)
  《巴黎城记:现代性之都的诞生》(美)大卫·哈维著,黄煜文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01月,39.00元
  巴黎一直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城市,但它却是在“第二帝国”时期才摇身成为我们今日所知的现代性样板。在1848到1871年两次失败的革命之间,巴黎经历了一场惊人的转变,俗称“巴黎大改造”。奥斯曼男爵一手打造巴黎的外观,取代了昔日的中世纪城市面貌,成就了今日如梦如幻的巴黎。城市外貌及社会景观的剧变,带来崭新的现代主义文化。哈维的全景式观照与戏剧式的叙述,使得阅读《巴黎城记:现代性之都的诞生》一直充满着张力,并使此书堪与卡尔·休斯克的《世纪末的维也纳》媲美,是研究现代都市兴起的历史杰作。
  《纯真博物馆》(土耳其)奥尔罕·帕慕克著,陈竹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36.00元。
  这本书是全球最畅销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最新作品,原著上市两天就售出10万册,并被西方媒体称为“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洛丽塔》”!作者帕慕克自己也坦言:“这是我最柔情的小说,是对众生显示出最大耐心与敬意的一部。”
其他文献
(一)  农兄:  昨天南方又有一家出版社约编林徽因集子,以时间过紧婉谢,未便明说的是没有编它的兴致。林徽因作品,数量就是那么一点儿,许多出版社争相付梓。编来编去,大同小异,有的简直见不出差异。首都某权威出版社编一套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新编”,创意甚好。上世纪末他们已经编过类似的大型丛书,然而当时受种种局限,确乎有待更新了。不过其他作家均可编出新意,唯林徽因这一册实在“新”不出什么了。主事者的意思,
选择共产党我不后悔    问:历次运动给您的人生造成了很多灾难,这些运动本身对您“只向真理低头”理念是否就有一种天然性的压制?  江平:应该说,我是有幸能够在中国的政治环境中,遇到了一个能够尽量不说假话的机遇。因为划了右派以后,虽然这个检讨可能是有些虚假的,但是我对于中国历史发生的事情,也有我自己的看法。一个人在这种情况下,他可以不参与决策,不参与国家一些重大的事情,但是可以避免说一些违心的话,避
故宫博物院自1925年成立起,就重视学术研究,并渐形成重实证、不空发议论,文献与文物并重的实事求是学风,涌现出一批在明清史和宫廷文化研究、文物保护和鉴定等领域成就卓著的专家学者。章宏伟自调入紫禁城出版社任职以来,工作之余狠抓学术研究。在故宫学术氛围的耳濡目染之下,他也走上重实证而不尚空谈的治学路径,养成严谨扎实的实证学风。他推出的论著《故宫问学》,即充分体现了其治学的这种鲜明特色。  《故宫问学》
我虽无立雪程门受教进学之福,但自1989年秋从国家教育部机关调至南京大学工作以后,却也曾登堂入室,略得千帆先生亲炙,并获珍贵的翰墨缘。值此纪念程干帆先生(1913—2000年)诞辰一百周年之际,谨将我识荆后七、八年间的一些难忘往事写出来,以见前辈学人之典型。  初访结文缘  1992年12月1日上午,接受了《光明日报》评论部委托的我,在程门大弟子之一徐有富教授引荐下,开始了一次对千帆先生的访谈。访
二十世纪中国的学术大家中,有两个现象引人瞩目。一是一批学贯中西的学者最终落脚于中学,二是一批出入儒佛的学者最终归宗于儒学。一般而言,前者在知识学上表现出对中国传统学术系统的认可和尊重,后者则更多地在道义论上表现出对中国传统道德系统的体认和承担,而且多对政治和国家问题有富于现实意义的专门思考或研究。作为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牟宗三可谓这后一批学者中的一个典型,他的《政道与治道》可以说就是一本专门研究中国
“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1868-1940)自谓“性近于学术而不宜于政治”,“做学问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读书”,毕生钟情于书卷,陶醉于书香,实践着“学不厌、教不倦”的人生格言。  没有一日不读点书  于蔡元培而言,读书就是他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  蔡元培生于浙江绍兴的小康之家,自幼笃志好学,“我五岁零一个月(旧法算是六岁)就进家塾读书,初读的是《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诗》等……我十三岁,已经学
迄今为止已有数千册读物描写过这位绘画和艺术界的“神圣的怪人”——多米尼加·泰奥托科普利奥斯了,他在画作的末尾总是这样签名——“希腊人,格列柯”。  有数百万双专家或非专家的眼睛在他的作品上逗留,他们赞美其精湛的艺术、明亮的光线和色彩,灵魂与身体的完美结合。无数笔墨描写和展现了这位艺术家的贡献,5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激励感动着人们。  我很高兴能够介绍另一份出人意料的贡献:巴比斯·普拉伊塔基斯创作的《
虽然每天都会趴在电脑前看各种新闻,但整部书籍我还是更习惯纸质阅读,因此那天收到朋友发来的《伟大的说服——如何重塑自由》的电子版时候,我并没有准备好完整的阅读,不过看了几个章节后,我的确被这本书吸引住了,在数个城市穿梭的间歇,这本书成了我的主要阅读对象,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就看完了整本书。  这本书讲述的主题是几代经济学人对市场的认知和信念的变化。1929年经济大危机之后,人们对资本主义的信心开始动摇,
朋友介绍说在安亭老街上开了一家旧书店,相邀前往。于是便趁着一个风和日丽的小长假,横穿大半个市区,到上海西北角的安亭访书。  安亭有着悠久的历史。“清江一曲汉时亭”,汉因袭秦制,十里便有一亭,以安名为亭,以亭乃为镇,历史悠远。安亭兴建于三国时期,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在安亭北面兴建了菩提寺,附近居民前去烧香拜佛者众多,渐成村落。到了明朝万历年间,安亭镇已成为当时有名的丰邑大镇,此后历朝都有建制。
刘笑天,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全国中语会理事,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济南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山东省教学能手,全国语文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山东省高中语文教学十佳教师,济南市政协委员,民进济南市委常委。《山东教育》编辑,山东省教科院兼职教研员。曾参加人民教育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国家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编写工作。在国家级、省级报刊发表专业文章百余篇,其中20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心《中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