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的等待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long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间词话七讲》集合了叶嘉莹先生有关静安词论的演讲撷英。此集的发行,距《人间词话》问世已有一百余年,围绕着古典诗词耐人寻味的种种声情美感,两位词学大师展开了跨越时空的精彩对话。
  每一位作家都在等待与之精诚相契的理想读者,每一部书都在等待心领神会之后的经典解说——既无阿谀,亦非附和,而是晓其隐衷、发其幽微的睿智阐释。王国维其人其作与叶先生的因缘际会,或可如是评述。从少女时代初读《词话》的朦胧悸动,到离乱岁月对王氏悲剧哲学的深切认同,从故纸文献中对静安精魂的冥冥感知,到《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系列论著的蜚声内外;同样的学贯中西,同样的慧心锐感,同样的际遇坎壈,同样的悲天悯人,观堂异代知音,先生当之无愧。
  《人间词话七讲》延续了叶先生一贯的研究方法——以传统词学为基础,以民族文化为底蕴,以现代理论为参照,以作家作品为例证,力图将中国古代诗歌置于世界文化历史的宏观语境中。《人间词话》作为中西汇通、新旧交接之际应运而生的词学著作,恰为其治学思想提供了极佳的凭藉与线索。
  该书与一般意义上刻板严肃的学术著作风格迥异,作者如日常闲谈一般娓娓道来,亲切散淡而不失雍容和雅;于理论剖析中贯穿着真情的律动与生命的感悟。结合中国文化传统与西方美学术语,深入浅出地廓清了王氏解悟于心却未能明言的众多微妙话题,滤除静安等人象喻式批评的抽象隐晦,使古典词学在现代读者心目中呈现出相对清晰的印象。但其整体言说方式依然深契中国传统审美趣尚。作为讲稿体例,看似随意挥洒、弥漫无端,却能散中见骨、自循逻辑,以王氏论词的核心美学内涵“境界”发端,亦收尾于“境界”,指出词以“潜能”为美;其间对具体词人学养心性及词作声情体貌的种种评说,无不可归于“境界”“潜能”的机彀之内。以静安论词条目为纲,又不局限于斯人斯言,相关作家作品、理论述说,诗词以外的历史信息,乃至现实生活中的个人体验,纷至沓来、韵流弦外,但总能有条不紊、舒卷自如地回到论点,将读者带入深邃广博的文化骊渊。《人间词话》云“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或与此意脉相通。
  与国际接轨的同时,该书七讲亦深得传统儒家治学方法之壶奥,比《人间词话》的感悟式评点更为具象系统。清代姚鼐称:“天下学问之事,有义理、文章、考证三者之分,异趋而同为不可废。”对于王氏本身及讲稿所涉温、韦、冯、李、苏、周诸词人,叶先生皆在考述身世境遇与历史背景的前提下评其著说精义,于跨越时空、语言、文化的宏阔领域内寻找与之相符的理论依据,或加以现代批评术语的概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文论批评随世情时序演进,故宜推陈为新;一国有一国之文明,中华诗词以异域文化观照,亦必烁其异彩。先生中西合璧的治学路径踵武静安而来,但无疑通向了更为光明的所在。20世纪以前,与经、史诸学相比,中国古典文学长期处于边缘化地位,文学批评重直观感悟而轻理论思维。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助舶来思想解读本土文学经典、丰富理论话语、建构逻辑体系,成为有识学者的普遍选择;静安《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的接连成书,正标示着一个学术新纪元的开始。中国文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属性逐渐明朗,文学批评中西汇通的步伐在曲折中前进,但交融尺度的难以把握,对域外思想的片面了解,政治经济劣势所造成的文化自卑心理,西方观念与中国社会之间的隔阂龃龉,使其在诠释本土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固然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旧式批评忽视理论、不成系统的缺陷,亦难免存在含混晦涩、曲解原义、遮蔽传统的成分。
  如陈寅恪所说,“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载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于自身,于后人,王国维留下了不朽建树,也留下了无尽遗憾;作为筚路蓝缕的初步尝试,《人间词话》展现出徘徊于中西新旧之间的独特姿态。站在百年的彼岸,我们不能摒弃对特殊时代的同情与理解,不能否认先驱者的勇开风气之功,不能漠视精神砥励的永恒价值。唯其如此,方能更加充分地唤醒内心深处的历史理性与现实意识,冷静知性地反思前人的成就与不足,并以此为借鉴,肩负起建构、完善民族诗学体系的重要使命。叶先生为古典诗词研究确立了一种“中体西用”的成功范式,以古今中西各种理论为触媒,激发出古典诗词根植于中国文学传统与文化历史的种种微妙特质,而并非将本土作品简单化为外来理论的图解与注脚。此书对于当今学者而言,不失为浩瀚学海中指引方向的星盘;七篇讲稿所带给我们的,有古典诗词千载不衰的兴发感动,有跨越百年的理性积淀,更有无愧于21世纪的眼光与见解。
其他文献
李零先生从其生命不在场的研究视域出发,为我们勾勒了这样一幅“真孔子”的形象:  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栖皇,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丧家狗——我读(论语)》,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P2)  李零先生勾勒的
“名著阅读”指导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仍是一块灰色地带。每一位语文教师都知道它很重要,但是,很多时候,大家却似乎集体无意识地在逃避。原因可能有三:一是时间有“限”。课时本来就紧张,再加“强势学科”的层层加码挤压着学生的时间,如果只是冲着“名著阅读”在中考语文卷上区区六七分的占比去读那十多部皇皇巨著,很多老师和学生,包括家长都认为这大块的阅读时间的付出是划不来的。二是速成有“招”。这些年,市面上出现了大量
当前的文学批评,说实话,还是非常令人失望的。几十年前鲁迅所批评的“捧杀”和“棒杀”依然存在。一味的无原则的颂扬,一味的为了出名而专对名人的“当头谩骂”,成了欲出风头者一举成名的手段。这种浮躁的心态,带有左翼文学、“文革”造反情结的余绪。使文学批评失去了应有的独立性。特别是在金钱操纵下的各种作品研讨会和新书推介,是出版商、利欲熏心的评论家、心态浮躁的报人等多方共谋下的产物。而学院派的批评家,并不一定
阿来最初只是想写一部以清朝后期川藏边界瞻对地区一代枭雄贡布郎加为原型的小说,但是研究了瞻对的地方史之后,“察觉到这部地方史正是整个川属藏族地区几百上千年历史的一个缩影,一个典型样本”,于是改变了主意,起初拟想中的虚构小说变成了非虚构的历史纪实文学。这是历史对文学的征服。但历史从来不仅仅是掘墓寻宝式的发现之旅,史料的诠释、意义的开掘、人性与人心的解读,需要文学家去体察、揣摩和勾画。在此,《瞻对:终于
这本书是我和易中天兄合作的成果,初版于1989年,原书名为《走出美学的迷惘——中西美学思想的嬗变和美学方法论的革命》(花山文艺出版社)。它的最初的构思肇始于1984年在武汉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美学会议,我与中天联名提交的会议论文是《中西美学思想的嬗变和美学方法论的革命》,一万八千字(后发表于《青年论坛》1985年1、2期,该论文题目后来成为本书初版的副标题)。该文的写作实际上也是我和中天正式疏通和确立
海德格尔是20世纪声名显赫的哲学家,在中国也倍受青睐。老一辈学者如熊伟先生,今日中坚学者如陈嘉映、王庆节、孙周兴、邓晓芒、倪梁康、张祥龙教授等,都为翻译海德格尔的著作,介绍和研究海德格尔的思想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贡献巨大,成绩斐然。就连一向很少涉足翻译领域的靳希平教授,也翻译了一本洋洋几十万言介绍海德格尔生平思想的著作《来自德国的大师——海德格尔和他的时代》(以下简称《大师》)。海德格尔的魅力可见一
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发展对我们长期以来视为当然的高等教育模式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当2003年麻省理工学院启动其开放课程网站时是如此;当2010年8月7日,微软董事长比尔·盖茨(Bill Gates)在技术大会上说,今后5年内,互联网将成为公众获取知识的最佳“课堂”时,人们就更深切感受到了信息技术之于高等教育及成人教育所有的非同寻常的意义。当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质量最佳的授课内容,传统意义上的高等教育
九百多年前的波斯天文学家兼诗人奥玛尔?海亚姆(OmarKhayyam,中译名有“莪默?伽亚谟”、“奥玛珈音”、“何雅慕”等多种),“业余”著有抒情诗集《鲁拜集》(Rubaiyat),很久以来就一直是我特别喜欢的小书之一。最初当然未能免俗,也是因为菲茨杰拉德(Edward I.Fitzgerald)的英译极受推崇,所以慕名而读之。郭沫若也许是国内最早的《鲁拜集》中译者,他1923年译出了《鲁拜集》。
尼尔·麦格雷戈所著《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论者赞其为“空前绝后的巨献”。言其“绝后”,可能为时尚早;言其“空前”,则殊为恰当。时下坊间的世界历史著作,几乎都立足于文献;麦氏之作另辟蹊径,以文物或者物品为对象和基点来撰写历史。不得不说,这是一种伟大的尝试甚至冒险。这是博物馆文物展示卡片说明书的扩容,是博物馆加图书馆的合力书写。  一个国王的离婚案:洛泰尔水晶盘  洛泰尔水晶是9世纪欧洲的一件文物。水
在许许多多时刻,色彩都是需要仔细考虑的一件重要事情。通常人们不能穿上大红衣服出现在葬礼上,灰暗的色彩在喜庆的场合也不受欢迎。这些时候,色彩就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颜色。对一个色彩的选择传播着重要信息,所发挥的影响超乎想象。常识的约束力不过是一个简单的现象,塞尚说:“色彩是我们的大脑与宇宙相会合的地方。”  关于画家和科学家对于色彩的研究,接受过普及教育的人们大多有所了解,比如三原色,比如冷色与暖色两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