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调整和优化林业结构,规范、保护、培育、合理利用森林资源,促进日渐衰弱的国土森林覆盖面,通过森林绿化面积的增加,发挥森林储水保土、调节气候、改善环境和提供林产品的作用及功能。我们桦林背林场,多年来结合当地的实际环境,实现了区域大造林,为改善大同地区的生态环境等做出了贡献,并为干旱地区的林业结构调整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经验。
【关键词】林业结构 调整 生态 经济 效益
山西省大同市地处黄土高原东北边缘,桦林背林场成立于1956年7月。林场位于大同地区东部、桑干河南岸,六棱山一带,东与河北省相接。经营范围东西长37公里,南北宽17公里属太行山山脉的恒山、六棱山山系,境内地貌为典型的山地地型海拔1000~2420米,区域气候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4.00C,极端最高、最底气温分别为33.00C和37.00C.年降水量430毫米,无霜期100天。近年来,由于沙漠化的扩大,发展林业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程度上,国家对造林工程给予了高度重视。我们桦林背林场,多年来结合当地的实际环境,实现了区域大造林,为改善大同地区的生态环境等作出了贡献,并为干旱地区的林业结构调整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经验。
一、桦林背林业结构现状
桦林背林场地处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环境是典型的生态资源制约型地区,立地条件较差,干瘠石质山地比例大,对林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林场的林业用地面积32.9万亩,其中有林地15.8万亩,灌木林9.8万亩,宜林荒山3.98万亩,未成林地2.0万亩,石质裸岩0.65万亩、疏林地0.54万亩。林场的森林覆盖率为48.1%,林木总蓄积12.6万立方米。多年来,林场以林业为第一产业,发展速度很快,在提高森林植被和保护的同時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先后成立了山西省桦林背森林公园、山西省六棱山自然保护区。林场所辖区域动植物资源丰富,维管束植物有63科,233属,407种;有野生动物100余种,主要树种有云杉、杜松、油松、桦树等,在村镇绿化和绿色通道中广泛应用的有云杉、杜松、油松等树种。林业产业的开发和利用得到了政府应有的重视,区域内广大农民也从中获得了很大的效益。
二、充分认识林业的生态功能
森林是地球之肺,这一口号充分说明了森林对空气及环境的调节作用。林业具有生态功能和经济功能,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发展林业生态功能是第一位,其次是经济效益。天然氧吧的作用不能被替代,同时森林对水土保持也起到极大的作用。有人统计过,一片5万公顷的森林蓄水量,不低于一座100万立方米的水库容量。据有关研究表明,土地在降水量为1210mm的相同条件下,有林地和荒坡地的雨水侵蚀率也是不同的。荒山地带的侵蚀模数为4642.8吨/平方千米·年,而有林地成林前的侵蚀模数为1640吨/平方千米·年,之间的悬殊差距近3倍。由此可以看出林业对生态调节的重要作用,经营林业的第一要旨是发挥森林资源对地球环境的生态调节功能,调节气候、温度、水分,保持水土。
三、林业结构效益评价分析
1.林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整体思路
桦林背林场作为大同市的重要林业机构,其结构调整和发展思路应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效益为中心,建立长期长效的林业经济发展体系。确定生态、社会、经济发展为最终目标。巩固和继续发展第一产业,促进和提高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经济促进林业发展,以林业发展带动经济繁荣。优化林种、树种结构,促进高效林业经济的发展,开发现有林业资源,拓宽现有林业发展渠道,以龙头产业带动全面经济的发展 。
2.林业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发展林业经济,实现农民致富,是林业发展即生态经济之后的又一途径。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相伴生的,二者之间密不可分,互相依存、互相影响、互相作用。有些人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生态环境,短期内是有了明显的效益和效果,可是从长远发展看,对环境及生态的破坏,是无法估量的。自然会用更加严厉的形式报复人类的自私行为和短视目光,致使经济滞后,发展缓慢。所以人们应该把眼界放宽,不要只重视眼前利益,要为子孙后代想想,既重视经济效益又注重生态效益,既重视目前,又放眼长远,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如果单纯注重生态环境,那么林业的经济增长肯定会受到影响,如果单纯注重经济效益,那么,终究会因缺乏生态考虑使经济难以保持长久发展的态势,使缺乏物质基础的生态环境保护失去现实意义 。
3.建立林农结合式的产业结构
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发展,其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保护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两个方面。借鉴国内外林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桦林背林场的实际情况采用科学的生产、管理方法,走林农结合的发展道路,大力推广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兼备的经营模式。包括林草间作、林药间作、乔灌混交等,落实国家重点公益林保护和退耕还林政策,实现惠农的发展目标,增加收入,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齐头并进的态势 。
4.走科技兴林优质服务的路子
大同市是著名的煤都,其经济发展主要依赖矿产煤炭。而林业的发展,则是域内经济的又一条支柱,提高林业结构调整的质量和水平,是发展林业经济,促进我市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多层次多渠道地培养一批大户作为致富的骨干,带动域内的林业发展,从而实现调整结构下的林业发展。促进和提倡科技兴林,继续发展经济林改造、推广容器育苗、ATP生根粉、林药间作的经济模式。实行品种引进和推广,建立种苗基地,引种和自己培育相结合,推动林场树种的结构优化发展。(桦林背林场近年来建立了杜松采种基地、苗圃基地、2009年成功进行了新疆胡杨引种示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我国颁布的《森林法》,其立法目的就是要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规范、保护、培育、合理利用森林资源,促进日渐衰弱的国土森林覆盖面,通过森林绿化面积的增加,发挥森林储水保土、调节气候、改善环境和提供林产品的作用及功能。调整和优化林业结构,对本地经济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唐学慧.浅析林业生态技术的创新发展[J]. 吉林农业. 2010(08).
[2]李志刚.林业科学发展观探析[J]. 现代农业科技. 2009(21) .
[3]王新忠.在生态建设的前提下科学发展林业产业化经济[J]. 现代农业科学. 2009(02).
【关键词】林业结构 调整 生态 经济 效益
山西省大同市地处黄土高原东北边缘,桦林背林场成立于1956年7月。林场位于大同地区东部、桑干河南岸,六棱山一带,东与河北省相接。经营范围东西长37公里,南北宽17公里属太行山山脉的恒山、六棱山山系,境内地貌为典型的山地地型海拔1000~2420米,区域气候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4.00C,极端最高、最底气温分别为33.00C和37.00C.年降水量430毫米,无霜期100天。近年来,由于沙漠化的扩大,发展林业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程度上,国家对造林工程给予了高度重视。我们桦林背林场,多年来结合当地的实际环境,实现了区域大造林,为改善大同地区的生态环境等作出了贡献,并为干旱地区的林业结构调整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经验。
一、桦林背林业结构现状
桦林背林场地处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环境是典型的生态资源制约型地区,立地条件较差,干瘠石质山地比例大,对林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林场的林业用地面积32.9万亩,其中有林地15.8万亩,灌木林9.8万亩,宜林荒山3.98万亩,未成林地2.0万亩,石质裸岩0.65万亩、疏林地0.54万亩。林场的森林覆盖率为48.1%,林木总蓄积12.6万立方米。多年来,林场以林业为第一产业,发展速度很快,在提高森林植被和保护的同時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先后成立了山西省桦林背森林公园、山西省六棱山自然保护区。林场所辖区域动植物资源丰富,维管束植物有63科,233属,407种;有野生动物100余种,主要树种有云杉、杜松、油松、桦树等,在村镇绿化和绿色通道中广泛应用的有云杉、杜松、油松等树种。林业产业的开发和利用得到了政府应有的重视,区域内广大农民也从中获得了很大的效益。
二、充分认识林业的生态功能
森林是地球之肺,这一口号充分说明了森林对空气及环境的调节作用。林业具有生态功能和经济功能,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发展林业生态功能是第一位,其次是经济效益。天然氧吧的作用不能被替代,同时森林对水土保持也起到极大的作用。有人统计过,一片5万公顷的森林蓄水量,不低于一座100万立方米的水库容量。据有关研究表明,土地在降水量为1210mm的相同条件下,有林地和荒坡地的雨水侵蚀率也是不同的。荒山地带的侵蚀模数为4642.8吨/平方千米·年,而有林地成林前的侵蚀模数为1640吨/平方千米·年,之间的悬殊差距近3倍。由此可以看出林业对生态调节的重要作用,经营林业的第一要旨是发挥森林资源对地球环境的生态调节功能,调节气候、温度、水分,保持水土。
三、林业结构效益评价分析
1.林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整体思路
桦林背林场作为大同市的重要林业机构,其结构调整和发展思路应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效益为中心,建立长期长效的林业经济发展体系。确定生态、社会、经济发展为最终目标。巩固和继续发展第一产业,促进和提高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经济促进林业发展,以林业发展带动经济繁荣。优化林种、树种结构,促进高效林业经济的发展,开发现有林业资源,拓宽现有林业发展渠道,以龙头产业带动全面经济的发展 。
2.林业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发展林业经济,实现农民致富,是林业发展即生态经济之后的又一途径。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相伴生的,二者之间密不可分,互相依存、互相影响、互相作用。有些人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生态环境,短期内是有了明显的效益和效果,可是从长远发展看,对环境及生态的破坏,是无法估量的。自然会用更加严厉的形式报复人类的自私行为和短视目光,致使经济滞后,发展缓慢。所以人们应该把眼界放宽,不要只重视眼前利益,要为子孙后代想想,既重视经济效益又注重生态效益,既重视目前,又放眼长远,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如果单纯注重生态环境,那么林业的经济增长肯定会受到影响,如果单纯注重经济效益,那么,终究会因缺乏生态考虑使经济难以保持长久发展的态势,使缺乏物质基础的生态环境保护失去现实意义 。
3.建立林农结合式的产业结构
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发展,其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保护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两个方面。借鉴国内外林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桦林背林场的实际情况采用科学的生产、管理方法,走林农结合的发展道路,大力推广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兼备的经营模式。包括林草间作、林药间作、乔灌混交等,落实国家重点公益林保护和退耕还林政策,实现惠农的发展目标,增加收入,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齐头并进的态势 。
4.走科技兴林优质服务的路子
大同市是著名的煤都,其经济发展主要依赖矿产煤炭。而林业的发展,则是域内经济的又一条支柱,提高林业结构调整的质量和水平,是发展林业经济,促进我市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多层次多渠道地培养一批大户作为致富的骨干,带动域内的林业发展,从而实现调整结构下的林业发展。促进和提倡科技兴林,继续发展经济林改造、推广容器育苗、ATP生根粉、林药间作的经济模式。实行品种引进和推广,建立种苗基地,引种和自己培育相结合,推动林场树种的结构优化发展。(桦林背林场近年来建立了杜松采种基地、苗圃基地、2009年成功进行了新疆胡杨引种示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我国颁布的《森林法》,其立法目的就是要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规范、保护、培育、合理利用森林资源,促进日渐衰弱的国土森林覆盖面,通过森林绿化面积的增加,发挥森林储水保土、调节气候、改善环境和提供林产品的作用及功能。调整和优化林业结构,对本地经济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唐学慧.浅析林业生态技术的创新发展[J]. 吉林农业. 2010(08).
[2]李志刚.林业科学发展观探析[J]. 现代农业科技. 2009(21) .
[3]王新忠.在生态建设的前提下科学发展林业产业化经济[J]. 现代农业科学. 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