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人人都知,它不只是一种思想意识,更是一种认识水平,不只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能力。作为一名中学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如何为不同天赋和潜能的学生创造一个发展的空间,提供一个开发潜能的机会,而如何才能达到创新目的?
一、创设情景,树立学生主体思想,增强学生参与意识
教学成效往往取决于能否增强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愿学”,从而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 为此,在教学中,我常常创设情景,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公民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一课的学习中,教师设置情景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外国人”“未满18周岁的人”“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满18周岁,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中国人”,让其他同学断定这些角角色中,哪些具备选举的资格。表演的学生积极性很高,其他的学生感到新颖,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师因势利导开展“竞选班长”的活动加深了学生对本课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求知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儿童的学习兴趣对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积极性起决定作用。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学生在情境的感染下,都会争先恐后地回答,教师则不失时机地表扬、鼓励,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一下子高涨起来。由此可见,创设和谐的教学论文情境,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是增强学生求知欲,促进其认识的有力办法。运用各种情景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兴趣,让他们在愉快的心理状态下主动学习,这是思想政治课教学获得成功的关键。诚然,在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诸如音乐、电视、广播、多媒体教室等许多现代化教学手段,以便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新奇感。不过,我认为这只是解决了形式上的问题,要真正培养起学生学习思教学想政治课的兴趣,还得从课堂教学内容本身去下深工夫。
三、突破课本课堂的束缚,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教师要敢于突破课本课堂的束缚,树立“大品德”的观念,不仅指导学生学好教材,还要鼓励学生多读品德课外书籍,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仅搞好课堂教学,还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自主精神;不仅“传道、授业、解惑”,还要鼓励学生质疑好问,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新中考强调不拘泥于教学大纲,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因此,满足于课本知识的横耕竖犁显然是不够的,应该对教材内容结构作大胆调整,不拘泥于对课本内容具体详尽的讲解,一些知识性内容放手让学生自学,腾出时间补充相关的课外知识或选取有价值的能力型的热点重点问题展开讨论,以启迪思维。例如,初二思想品德开篇课——前言,让学生弄清学法重要性和必要性的道理,不容易。我以书本第13页漫画“视而不见”作为切入点,启发学生思考“视而不见”,反思“视而可见”,并提出问题:如此危险,此人是知险而行,还是不知其险呢?“视而不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反思:“视而可见”情境是怎样的?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样的课堂教学既紧密联系了学生的思想实际,又加强了学科与生活、社会的联系,让学生关心生存环境,关注社会焦点,体会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命力所在。对此,我采取了以下做法:一是指导学生阅读各类书刊如《半月谈》《中学生时事报》《时事》杂志等;二是尽量让学生收看《新闻》和《焦点访谈》,并作好摘记;三是开展社会调查,撰写思想品德小论文,进行全校评比。这样,思想品德课教学逐步将小课堂与大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学习品德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四、突破试题答案的单一性,探索开放型试题,培养创新能力
我在教学中树立“一种意识”,即促进教学开放的意识,从原有的按既定角度途径,让学生去取得唯一答案转变为要求学生积极置疑,大胆想象,独立思考,各抒己见,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做到“三方面注重”:一是既关注问题的结论,又注重解决问题的途径和过程;二是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网络,从而把握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三是通过情境模拟、现实模拟等方法,构筑学生的综合思维模型,树立多学科、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式。在课堂教学的实践操作上,我采用了“三类思路”:一是抛出“二难推理”,即引入辩论赛的做法,启迪学生思维,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学会分析论证、归纳演绎,做到自圆其说。二是“主体尝试探究”,引入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案例教学法,师生一起搜集、编写、分析案例,让学生主体参与,探究自己解决问题的独特方案、多种方案或最佳方案。三是上好“热点课”,讲清热点的内涵、形成、发展、知识联系和学科内、学科间分析的角度。
(瓦房店市长兴岛初级中学)
一、创设情景,树立学生主体思想,增强学生参与意识
教学成效往往取决于能否增强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愿学”,从而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 为此,在教学中,我常常创设情景,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公民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一课的学习中,教师设置情景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外国人”“未满18周岁的人”“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满18周岁,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中国人”,让其他同学断定这些角角色中,哪些具备选举的资格。表演的学生积极性很高,其他的学生感到新颖,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师因势利导开展“竞选班长”的活动加深了学生对本课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求知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儿童的学习兴趣对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积极性起决定作用。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学生在情境的感染下,都会争先恐后地回答,教师则不失时机地表扬、鼓励,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一下子高涨起来。由此可见,创设和谐的教学论文情境,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是增强学生求知欲,促进其认识的有力办法。运用各种情景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兴趣,让他们在愉快的心理状态下主动学习,这是思想政治课教学获得成功的关键。诚然,在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诸如音乐、电视、广播、多媒体教室等许多现代化教学手段,以便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新奇感。不过,我认为这只是解决了形式上的问题,要真正培养起学生学习思教学想政治课的兴趣,还得从课堂教学内容本身去下深工夫。
三、突破课本课堂的束缚,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教师要敢于突破课本课堂的束缚,树立“大品德”的观念,不仅指导学生学好教材,还要鼓励学生多读品德课外书籍,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仅搞好课堂教学,还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自主精神;不仅“传道、授业、解惑”,还要鼓励学生质疑好问,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新中考强调不拘泥于教学大纲,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因此,满足于课本知识的横耕竖犁显然是不够的,应该对教材内容结构作大胆调整,不拘泥于对课本内容具体详尽的讲解,一些知识性内容放手让学生自学,腾出时间补充相关的课外知识或选取有价值的能力型的热点重点问题展开讨论,以启迪思维。例如,初二思想品德开篇课——前言,让学生弄清学法重要性和必要性的道理,不容易。我以书本第13页漫画“视而不见”作为切入点,启发学生思考“视而不见”,反思“视而可见”,并提出问题:如此危险,此人是知险而行,还是不知其险呢?“视而不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反思:“视而可见”情境是怎样的?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样的课堂教学既紧密联系了学生的思想实际,又加强了学科与生活、社会的联系,让学生关心生存环境,关注社会焦点,体会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命力所在。对此,我采取了以下做法:一是指导学生阅读各类书刊如《半月谈》《中学生时事报》《时事》杂志等;二是尽量让学生收看《新闻》和《焦点访谈》,并作好摘记;三是开展社会调查,撰写思想品德小论文,进行全校评比。这样,思想品德课教学逐步将小课堂与大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学习品德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四、突破试题答案的单一性,探索开放型试题,培养创新能力
我在教学中树立“一种意识”,即促进教学开放的意识,从原有的按既定角度途径,让学生去取得唯一答案转变为要求学生积极置疑,大胆想象,独立思考,各抒己见,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做到“三方面注重”:一是既关注问题的结论,又注重解决问题的途径和过程;二是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网络,从而把握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三是通过情境模拟、现实模拟等方法,构筑学生的综合思维模型,树立多学科、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式。在课堂教学的实践操作上,我采用了“三类思路”:一是抛出“二难推理”,即引入辩论赛的做法,启迪学生思维,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学会分析论证、归纳演绎,做到自圆其说。二是“主体尝试探究”,引入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案例教学法,师生一起搜集、编写、分析案例,让学生主体参与,探究自己解决问题的独特方案、多种方案或最佳方案。三是上好“热点课”,讲清热点的内涵、形成、发展、知识联系和学科内、学科间分析的角度。
(瓦房店市长兴岛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