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小学数学;创新意识;
教学情境;引导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
01(A)—0061—0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虽然对小学生来说创新只是一种潜在的朦胧意识,但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必须从小培养。而基础教育阶段是培养一个人创新能力的重要时期。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教师能够适时、合理地创设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增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引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去。教师巧妙地为学生创设现实的、有意义的各种数学情境,如:故事情境、竞争情境、游戏情境、生活情境等,可使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有丰富的内涵,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例如,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我就利用学生所熟悉的“打电话”这一个生活经验,在课堂上开展“打电话”的游戏。让学生通过电话交流学习的感受,并在打电话的情境中掌握和巩固知识技能,使学生在这个游戏中掌握数的组成规律,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精心策划引导,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生“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学生“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只有教师把填鸭式的“教”变成为启发式的“引”,才能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会”变成主动的“会学”,教师的“引”是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升华,是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十分注意“引”的设计:一是引导要奇异,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好奇,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是引导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并不是枯燥无味的;三是引导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这样就克服了学生对数学的恐惧和逆反心理;四是引导的深度、广度、坡度要适宜,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启发学生从内容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问底。从而通过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在学了统计知识、价格与购物计算、长度、面积、体积、容积的测定后,我就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让他们量一量教室、黑板、课桌、书本、家中家具的长和宽,爸爸、妈妈的身高;测一测爸爸、妈妈的体重;算一算所购货物的价格等,使学生在应用数学的过程中体验所学知识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营造宽松环境,树立创新信心
学习要想获得成功,首先要树立自信心和勇气。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为学生创新潜能的充分开发营造宽松的环境。要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注意呵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怪想法,不要训斥或轻易否定,因为那些看起来似乎很奇怪、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的想法或问题,正是学生一瞬间产生的实现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例如,在学了“比”的化简后,学生就会思考:人们为什么不把篮球比赛的比分化简呢?在学了“可能性”后,学生就会为白天天上是不是不可能有月亮而展开争论。甚至会有一些荒诞的想法出现。面对这些情况,教师要肯定这些同学新奇而大胆的想法,并给予恰当、合理的引导,绝不能因与课题无关而置之不理或否定这些想法,更不能打击有这些想法的学生。因为,这正是创新发明的良好开端。这样,学生的创新信心才能树立,学生创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得以保护和发挥,学生才有勇气和信心战胜困难,勇于创新。
教学情境;引导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
01(A)—0061—0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虽然对小学生来说创新只是一种潜在的朦胧意识,但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必须从小培养。而基础教育阶段是培养一个人创新能力的重要时期。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教师能够适时、合理地创设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增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引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去。教师巧妙地为学生创设现实的、有意义的各种数学情境,如:故事情境、竞争情境、游戏情境、生活情境等,可使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有丰富的内涵,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例如,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我就利用学生所熟悉的“打电话”这一个生活经验,在课堂上开展“打电话”的游戏。让学生通过电话交流学习的感受,并在打电话的情境中掌握和巩固知识技能,使学生在这个游戏中掌握数的组成规律,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精心策划引导,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生“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学生“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只有教师把填鸭式的“教”变成为启发式的“引”,才能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会”变成主动的“会学”,教师的“引”是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升华,是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十分注意“引”的设计:一是引导要奇异,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好奇,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是引导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并不是枯燥无味的;三是引导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这样就克服了学生对数学的恐惧和逆反心理;四是引导的深度、广度、坡度要适宜,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启发学生从内容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问底。从而通过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在学了统计知识、价格与购物计算、长度、面积、体积、容积的测定后,我就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让他们量一量教室、黑板、课桌、书本、家中家具的长和宽,爸爸、妈妈的身高;测一测爸爸、妈妈的体重;算一算所购货物的价格等,使学生在应用数学的过程中体验所学知识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营造宽松环境,树立创新信心
学习要想获得成功,首先要树立自信心和勇气。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为学生创新潜能的充分开发营造宽松的环境。要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注意呵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怪想法,不要训斥或轻易否定,因为那些看起来似乎很奇怪、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的想法或问题,正是学生一瞬间产生的实现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例如,在学了“比”的化简后,学生就会思考:人们为什么不把篮球比赛的比分化简呢?在学了“可能性”后,学生就会为白天天上是不是不可能有月亮而展开争论。甚至会有一些荒诞的想法出现。面对这些情况,教师要肯定这些同学新奇而大胆的想法,并给予恰当、合理的引导,绝不能因与课题无关而置之不理或否定这些想法,更不能打击有这些想法的学生。因为,这正是创新发明的良好开端。这样,学生的创新信心才能树立,学生创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得以保护和发挥,学生才有勇气和信心战胜困难,勇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