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器之都 柳市非市
叶蓉(以下简称叶):温州人号称是东方的犹太人。温州企业家可以说是浙商精神最典型的代表。他们往往出身草根,家境贫寒,却有着远大的理想;勤劳而又精明,低调而又务实,因而不断创造着中国民营经济的神话。今天走进《财富人生》的就是正泰集团的董事长南存辉。
你的行业低压电器跟我们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距离蛮远的。能不能用比较形象的语言告诉我们,你的产品主要针对什么市场?
南存辉(以下简称南):发电厂电发出来之后要把电送出去,这叫送电设备。送电过程中需要变压、升压或降压,这就需要变电设备。变电之后还要配电,配电之后到了家庭、工厂,就要使用用电设备。我们现在的产品是包括从低压电器到高压电器在内的电器设备。
叶:2005年正泰集团的销售情况怎样?
南:2005年销售增长了25%,销售大概在150亿人民币左右。
叶:三峡工程好像也用到你们的设备?
南:我们成套的设备包括中高压电器用于发电厂。除了三峡外,像冶金、矿山、配电房、医院包括家庭都要用到我们的产品。
叶:正泰集团市场占有率大概有多大?
南:低压电器我们大概占了28%,从数量上应该是最多的。
叶正泰的所在地就是您的家乡温州的柳市。那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
南:柳市其实不是市,是一个镇。柳市离温州七里港区只有10分钟的路程。那个地方非常漂亮,那里的人也非常好客,非常热情。那是一块富有创造力的乐土。大家到那里以后就想到要创业,要发展。
叶:为什么?
南:因为地少人多,过去大家都比较贫困。为了谋生,大家拼命动脑筋想赚钱。
叶:经商成风。温州大概是多大的面积?
南:我们温州人均不到三分地,柳市大概有9万常住人口,包括外来人口一共有14万左右。
叶:很难想象柳市这个小镇居然能够诞生这么多优秀的企业,成为中国的低压电器之都。
南:假如不是改革开放春风的话,我们这一代人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机会。
叶:您有这样的感触?
南:是的。那时我们受的教育也不多,我们这批企业家大多数都是初中毕业。过去柳市就一所柳市中学,家里又很穷,读书机会就比较少。
叶:父母是做什么工作的?
南:我父母都是农民,家里面没有其他的收入。再加上我父亲在集体劳动当中抬水泵的时候把脚指头砸断了,不能下地干活。那时的农民没有保险。我很小的时候就不得不下地干活,跟大人一样去拿工分。然后在年终的时候分到几百斤的粮食。我父亲以前是鞋匠。所以我学了修鞋的手艺,就开始养家糊口。
叶:那会儿你多大?
南:当时我初中毕业,13岁一直到16岁,修了三年的鞋,而且下地干活。
叶:家里是几个兄弟姐妹?
南:两个兄弟,一个妹妹,我是老大。整个乐清估计我们家的房子可能是最破的。上面的房梁用的是毛竹,买不起木头。门也是用毛竹编的竹篱门,关起来风也能吹进来。一刮台风瓦都会被风吹走。下雨时家里都进水的。而且我们温州靠海,经常有台风。刮了台风以后发大水,年年都如此。地板我们以前买不起水泥,就用海里的砾灰铺一下。雨水一来,遍地是泥。那时是非常辛苦的一种生活。回想童年的磨难,也使我受到很多教育,所以我很珍惜创业的机会。大多数的家庭都比较艰苦,大家也都非常珍惜创业的机会。所以改革开放春风一来,大家拼命去做生意。
叶:什么能够挣钱就做什么?
南:改革开放初期机会很多,商品比较短缺。卖皮鞋、服装、钮扣,包括我们柳市的电器。
温州很多特色产品就出来了,每个村或者每个乡都有不同特色的产品,直到后来形成产业。
叶:你还记得你做的第一笔生意是什么?
南:当时我在柳市镇上修鞋。我的几个同学议论,看别人都在那里搞电器,是不是我们可以一起来做电器的生意?后来我们四个人台伙,摆了一个柜台,在一起就做电器。第一个月我们也接了一些订单。有人跑供销,有人在家里专门做配件,我专门装配总成。第一个月我们赚了35块钱,四个股合伙一共赚了35块。
叶:那会儿的35块,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南:相当于现在几百块钱吧。并不是说35块多还是少,我们非常高兴,主要是对这个行业的一些探索取得了初步成功。那个时候我们每天晚上都干到三点钟,有时候五点钟,有时候到天亮。我这边还要修鞋。后来我们从一个柜台到开了店,后来开过四年到五年的店。1990年前后,柳市的假冒伪劣越来越严重,国家真正开始打击。国务院办公厅专门为柳市镇,发了一个“国办29号文件”。国家八部委联合工作组进驻温州柳市,在那里打击堵截。之后再疏导扶持。
借船出海 借鸡生蛋
叶:创业之初你觉得艰苦吗?
南:要技术没有,要人人没有,要钱钱没有,那个时候怎么办呢?我们伤透了脑筋,后来就做好这个“借”字的文章。借人家的脑袋出主意生财,借梯子登高,借船出海,借人家的鸡来生蛋。我们后来到上海人民电器厂请几个老专家,到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请专家。但专家、工程师都偷偷摸摸地,不敢帮助温州人。因为温州那时名气很不好,大家听到质量差的就是温州的。
叶:假冒伪劣是温州的。
南:温州那时候压力很大,我们一提温州大家就怕。我们就千方百计、于辛万苦、干言万语告诉专家,我们是想做好的产品。我们想做质量才来取经,才来请你们帮助。
叶:那会儿你们开出的薪水高吗?
南:他们基本上是帮忙,一个月几百块钱就很了不起了,我们自己也没钱。
叶:你觉得是靠什么打动了这些专家的?
南:我觉得是一种真诚吧。我们那个时候到上海来都住在退休的工程师家里。他们不来,我们就住在他家里不肯走,赖在他那里。他们都退休了,但是手上的绝活是很厉害的。后来我们把他们请到温州柳市。那时候他们觉得大上海环境很不错,到了温州,到了柳市乡下地方,开始有点不习惯。我们的工棚非常简陋,也住在我们家里,也睡地铺,很辛苦的。
叶:听说你来上海也睡过地铺吧?
南:我就住在王中江的家里睡地铺。上海的冬天很冷的。我们住不起宾馆,有时只能住招待所。那时外面下大雪。我们家里虽然穷,但是洗澡要天天洗的。在上海洗澡怎么办呢?我就拿盆热水倒在脸盆里,然后脱了衣服在房间里来回跑,跑热了以后开始洗,洗了以后马上睡觉。那时候该说非常艰苦,但我觉得这不算苦。最苦的是国家来人来帮助我们培训。跟我们讲了一遍后专家走了。我们这帮人听不懂,那个时候而且没有地方学的。温州那时没有人拿过低压电器的生产许可证。那几年当中我累得不得了。后来拿到这张证 以后,我们长长地透了一口气,第一句话说,以后要吩咐儿孙,千万不要去拿许可证。
叶:人家都不拿许可证,你为什么一定要拿这个许可证呢?
南:那个时候我们跟一些供销员打交道。他们拎着一个包,走南闯北很不容易的。订单拿来了,发了一批货。第二次他来的时候,再给你拿订单出来,我们就觉得很高兴。结果他第二次来的时候说,上次发出的货有质量问题,那我们就麻烦了,心惊肉跳。所以那个时候我们觉得,假如说不把质量做好,我们自己吃都吃不安稳,睡都睡不安稳。
叶:我们知道,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温州产品一时之间曾经成为假冒伪劣的代名词。我想你身边很多企业未见得一定要拿到这个许可证,而且当时的情况下也是可以发展的,甚至它的成本更低。
南:是的。那个时候我们也经历过这么一个阶段。开始的时候大家都没有证,我们也没有证,大家赚钱我们也赚钱。但是我们总觉得心不安。后来我们赚了一笔钱,自己不够再去借钱办实验室。因为低压电器这个产品,要想拿到许可证,出厂的试验条件要具备。我们当时大概借了八万块钱来搞实验室。很多人劝我们,你办工厂已经赚了钱,干嘛还搞实验室,把这几万块钱存到银行里去拿利息多好。你搞这个还要冒风险的,花了那么多代价买了设备,假如没生意怎么办。不搞正规的,都搞这些低端的甚至是合格不合格我们自己都不知道的产品,没有证的产品,我觉得风险太大了。而且供销员每次来找我们的时候,他到底想干什么都不知道,心里没有底。那时我们还是咬着牙齿干。当时我在想,假如说大家认为难的事情,如果我们把它做成了,别人做不了,将来的市场我们一定能够获取更大的份额。我相信那个时候我们的投入一定会有更大的回报。当初修皮鞋那么艰苦的环境下也能过来,无所谓嘛,真的这几万块钱赔进去了,大不了再回去修皮鞋了。何况我们都是农民,不行我们回到农村种地也可以,饿死是不会。所以那个时候我们没有什么后顾之忧。
身在苦中不知苦
叶:我采访过很多优秀的企业家,我发现好多企业家以前都做过其他的行当。像奥康集团董事长王振滔以前是木匠,广厦集团董事长楼忠福以前是泥水匠,华为公司的任正非以前还曾经喂过三年的猪。你觉得年少时候吃一些苦,对一个人的成长会不会产生很大影响?
南:我觉得这是人生最大的一笔财富。假如我们小时候没吃过这个苦头,就真不知天高地厚。现在可能有许多年轻人,可能在成长当中没有吃过苦,有父母亲、长辈、兄长或者姐妹们给你帮着,一帆风顺上来了。结果他不知道原来头撞到墙上去会痛的,或者会撞出血来。我觉得对我来说,这既是命运的安排,遭受磨难,那么多的辛苦过来;但同时也是非常可贵的一笔人生财富。因为使我懂得了好日子的来之不易,也懂得了如何去尊重别人,如何尊重知识,懂得了如何把财富看作一种责任。
叶:对温州商人有一种评价,叫睡得了地板,也当得了老板。人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但是人们说温州人是身在苦中不知苦的。你的创业初期是不是也有这样一种精神?
南:是的。我觉得我们温州人可能会把创业当作一种乐趣,会在创业当中享受这种快乐。虽然看到好像很辛苦,但是大家也会知道,如何来享受这种创业的快乐。像我们当时连普通话都说不准,更不会说英语。温州人就这样走南闯北,在全国各地有180万温州人,境外的话有50万温外1人。
叶:如果你去欧洲中餐馆,好多都是温州人开的。
南:以前是开餐馆的,现在卖皮鞋、皮件、服装,包括以后可能还会有我们电器这个行业。我来讲个故事。有个法国的青年,看到中国的经济那么好,要到中国来创业。他说中国话很难学。别人告诉他,学语言最好的办法是娶一个中国女孩子做太太。于是他娶了一个非常漂亮的中国女孩子做太太。三年之后学成了,他到了中国,结果他的语言人家听不懂。他一打听,原来他的太太是温州人,教给他的全部都是温州话。这个故事其实说明,温州就是这样,创出了一个又一个温州的辉煌。不仅是能睡地板,能当老板,他语言不通,他就可以用手来比划,就可以走遍全世界。温州人就是善于经商,所以敢于创业,敢于拼搏。
叶:我觉得还有一点,就是敢于修正。
南:是的。温州市有一任市委书记叫袁芳烈。由于当时温州假货不断,那时乐清的柳市抓了八个人,人称“八大王”。专门印制目录的成了万元户,成了十万元户,家里造了房子,人家说这个是大王,把他抓起来。然后卖电器卖得好的,还有旧货大王,螺丝大王、矿灯大王等等,有八个拔尖人物。八大王抓起来之后,柳市整个的老百姓都不敢做生意了。袁书记有一次在温州平阳县的农村看到整个山坡上的牛都非常健壮。他问生产队长,他说我看了很多地方的农村,牛都没有那么健壮,你这里的牛怎么那么健壮?生产队长告诉他说,这不是我们生产队的。以前牛是集体的,牛白天去耕田,晚上关在棚里面,没有人去管。因为是集体的东西,人累了一天了,谁还关心那么多,关就关进去了。过冬的时候牛棚里不干净,容易得病。有些得病的牛就没有办法去耕地了。生产队长就改革,把牛分到家家户户。牛一下子就成了农民的命根子,非常爱护珍惜它。过冬的时候把牛棚搞得非常干净,喂得饱饱的,好好地过冬。到了第二年春天,耕地就很有力气。一户牛养得好,养得壮,邻居就向他学,一家比一家地养,所以整个村里的牛养得非常壮。袁书记听了以后很受启发,回到温州以后就把这“八大王”放掉平反,给他们戴红花。他还到农村里去跟农民跟个体户一起合影,表示支持,给个体户壮胆撑腰。这样温州的非公经济一下子就发展起来了。
正泰集团发展的基础在哪里呢,就在于我们温州的十万供销大军。他们那个时候叫“行商”,拎着包全国各地到处跑,他们的成本也很高。当时我们就要求那些在我们老乡当中信誉好的、经济实力强的代理正泰的产品。正泰给他授权,为代理商建销售公司,建销售体系。这样一来的话,他们就当地化了。我要求他们在当地成家,扎根落户。
叶:把供销大军给留住了。
南:然后让他们在当地请技术专家一起做,专业化地进行推销。不懂管理的,让他请当地从政府机关、大工厂出来的人帮他们管理。正泰的销售网络一下子就建立起来了。到现在为止,我们正泰已经有了2000多家销售网点。
兄弟分家
叶:在最初创业的时候,你是和现在的德力西的老总胡成中两人合伙创业的吧?
南:那是在1985年,他当时跑供销,向我买产品,之后我们就开始合作。我们俩本来就是小学的同班同学。读书的时候我当班长,他是体育委员。
叶:我觉得你们当初能够一起创业,肯定是有很多共同语言的。
南存辉:应该说很有互补性的。他的 特长是在外面跑供销,接业务。我更适合在家里专门做产品,基本上就是这样一个分工。
叶:听说你们这种互补在股份上也有所体现是吧?
南:我们是每人50%。
叶:既然每人都不控股,我知道合伙创业的民营企业很容易碰到几大难题,“分银两,排座次,论荣辱”。你们过这三关靠什么?
南:我们股份是一半一半,假如碰到事情需要决策,我们就一起商量。那个时候我们想得比较简单,因为有共同语言嘛。我们两个法人代表和厂长一年一轮,今年我是厂长,明年他是厂长。但这其实都解决不了真正的问题。我们两个分开的原因很简单,主要是为了双方更好地发展。后来我们两个人的想法不太一样。我们两个是同学也是朋友,也是创业伙伴。他也有很多的优点值得我学习。后来我们为了保持这种更好的合作就提出分开,自己按自己的思路搞。比如说要造房子,我认为在柳市镇矮房子造一栋就算了,他认为高楼气派。我们两个的想法都对,但是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呢,那个时候没有公司法,也没有董事会,只能分家。
叶:当时是怎么分的呢?
南:当时企业有两个车间,我们一人一个车间,厂还是一个厂。年终的时候要开总结大会,他那边开总结大会我来跟他们讲话,我这边开总结大会他来跟我们讲话。
叶:我采访过另外一对创业搭档后来分家的,就是潘石屹和冯仑。他们形容两人分家就是一场商业离婚,两人都分别大哭了一场。我不知道你们这个商议离婚进行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情绪?
南:你下次问问胡成中吧。我呢觉得朋友也好,亲戚也好,要好聚好散。大家走到一起是缘分,不能走到一起也是缘分,有些东西不能勉强的,尤其是价值观,利益多点少点无所谓的。假如说观念不一样,想法不一样,硬要捆在一起是非常痛苦的。价值观也没有对错,怎么想都可以,怎么干都行,到最后是以成败论英雄。
民营企业的天花板
叶:目前中国企业碰到了一个看不见的天花板,就是国际化。我们知道国际化走在比较前面的是TGL、海尔这些企业。但他们都是在做家用电器这些附加值并不是很高的产品。而像中兴通信、华为这些企业,他们虽然是通信行业。但他们进入的更多的是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正泰集团面临的对手可能更加强劲,像通用电气、西门子这样的国际巨头。跟他们进行国际竞争的时候,正泰的生存空间、生长空间又在哪里呢?
南:我觉得无论是国际市场还是国内高档的主配套市场,它唯一的标准就是质量水准,就是你的技术水平,你的工艺和整个管理制造的能力。竞争能力其实是一个集成。我们有一个小开关产品,每天生产将近30万台,一年能做出上亿台的量,规模可能是全国最大,也可能是全球最大的。我们有一个意大利的客户,2005年一年这一个客户我们就做了1.5亿人民币,就一个开关。为什么?就是靠我们的技术,完全是自己的技术专利,而且所有的质量标准全部符合国际最严格的要求。我们派出最优良的团队点对点进行服务,相对国内市场而言价格也很高。但和跨国公司比的话,他们价格更高,高得简直是没办法想象。因为之前他们是一家公司垄断着在那里做。我们进来以后,他们就觉得没有办法竞争。对于我们已经是暴利了,而对于他们来讲,按我的价格他们要赔钱。我想,无论是国内,无论是国际,只要我们的技术、质量、成本和服务,这四个优势假如能够在一个产品上集中地体现出来,那这个产品的竞争力就非常强了。
叶:有人对中国的民营企业有一个评价,总结了一个顺口溜。说中国的民营企业是“一人说了算,众人围着转,树倒猢猁,散”。在您的企业当中,是不是至今都是您一个人说了算?
南:温州现在大多数的企业,即使是家族企业,它也是有董事会的。今天家里一起吃饭的肯定是父子、兄弟姐妹或者母女,但是到了公司里面,大家就按照公司规则去办。我觉得家族企业加上科学管理,这个模式很好。家族企业并不是不好,比如说有血缘关系,有亲情关系,大家互相信任,相互尊重。
叶:而且决策成本也比较低。
南:但是我觉得家长式的管理绝对是不可取的。
叶:我知道正泰创办到现在,您已经先后几次稀释过正泰的股份。
南: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们就提出来让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在正泰成为百万富翁,现在提的都是成为千万富翁了。1990年前后正泰只有5位股东,当时我的股份在50%左右,现在正泰集团公司有116个股东,集团下面有50多家控股企业,控股企业还有大概200多个二级股东。我自己的股份也下降到了百分之二十几。
叶:这样的话您的财富会缩水吗?
南:这不叫缩水,财富一定是会越来越多的。虽然股份比例低了,但基数大了。
叶:有人说企业成长到五年是一个坎,十年又是一个坎,而进入二十年是一个更大的坎。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正泰已经进入它的第二十一个春天。您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您的这种学习能力。从最初出身于农家的那样一个修鞋匠,到今天在国际市场上与国际巨头共舞的行业领军人物,我想你的学习能力是给我们广大观众留下最深印象的一点。
(本文由《财富人生》制作方——容通传媒授权本刊首次发表。叶蓉,上海东方卫视首席主播;《财富人生》——上海电视台第一财经频道大型访谈节目,每周六20:00首播。)
叶蓉(以下简称叶):温州人号称是东方的犹太人。温州企业家可以说是浙商精神最典型的代表。他们往往出身草根,家境贫寒,却有着远大的理想;勤劳而又精明,低调而又务实,因而不断创造着中国民营经济的神话。今天走进《财富人生》的就是正泰集团的董事长南存辉。
你的行业低压电器跟我们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距离蛮远的。能不能用比较形象的语言告诉我们,你的产品主要针对什么市场?
南存辉(以下简称南):发电厂电发出来之后要把电送出去,这叫送电设备。送电过程中需要变压、升压或降压,这就需要变电设备。变电之后还要配电,配电之后到了家庭、工厂,就要使用用电设备。我们现在的产品是包括从低压电器到高压电器在内的电器设备。
叶:2005年正泰集团的销售情况怎样?
南:2005年销售增长了25%,销售大概在150亿人民币左右。
叶:三峡工程好像也用到你们的设备?
南:我们成套的设备包括中高压电器用于发电厂。除了三峡外,像冶金、矿山、配电房、医院包括家庭都要用到我们的产品。
叶:正泰集团市场占有率大概有多大?
南:低压电器我们大概占了28%,从数量上应该是最多的。
叶正泰的所在地就是您的家乡温州的柳市。那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
南:柳市其实不是市,是一个镇。柳市离温州七里港区只有10分钟的路程。那个地方非常漂亮,那里的人也非常好客,非常热情。那是一块富有创造力的乐土。大家到那里以后就想到要创业,要发展。
叶:为什么?
南:因为地少人多,过去大家都比较贫困。为了谋生,大家拼命动脑筋想赚钱。
叶:经商成风。温州大概是多大的面积?
南:我们温州人均不到三分地,柳市大概有9万常住人口,包括外来人口一共有14万左右。
叶:很难想象柳市这个小镇居然能够诞生这么多优秀的企业,成为中国的低压电器之都。
南:假如不是改革开放春风的话,我们这一代人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机会。
叶:您有这样的感触?
南:是的。那时我们受的教育也不多,我们这批企业家大多数都是初中毕业。过去柳市就一所柳市中学,家里又很穷,读书机会就比较少。
叶:父母是做什么工作的?
南:我父母都是农民,家里面没有其他的收入。再加上我父亲在集体劳动当中抬水泵的时候把脚指头砸断了,不能下地干活。那时的农民没有保险。我很小的时候就不得不下地干活,跟大人一样去拿工分。然后在年终的时候分到几百斤的粮食。我父亲以前是鞋匠。所以我学了修鞋的手艺,就开始养家糊口。
叶:那会儿你多大?
南:当时我初中毕业,13岁一直到16岁,修了三年的鞋,而且下地干活。
叶:家里是几个兄弟姐妹?
南:两个兄弟,一个妹妹,我是老大。整个乐清估计我们家的房子可能是最破的。上面的房梁用的是毛竹,买不起木头。门也是用毛竹编的竹篱门,关起来风也能吹进来。一刮台风瓦都会被风吹走。下雨时家里都进水的。而且我们温州靠海,经常有台风。刮了台风以后发大水,年年都如此。地板我们以前买不起水泥,就用海里的砾灰铺一下。雨水一来,遍地是泥。那时是非常辛苦的一种生活。回想童年的磨难,也使我受到很多教育,所以我很珍惜创业的机会。大多数的家庭都比较艰苦,大家也都非常珍惜创业的机会。所以改革开放春风一来,大家拼命去做生意。
叶:什么能够挣钱就做什么?
南:改革开放初期机会很多,商品比较短缺。卖皮鞋、服装、钮扣,包括我们柳市的电器。
温州很多特色产品就出来了,每个村或者每个乡都有不同特色的产品,直到后来形成产业。
叶:你还记得你做的第一笔生意是什么?
南:当时我在柳市镇上修鞋。我的几个同学议论,看别人都在那里搞电器,是不是我们可以一起来做电器的生意?后来我们四个人台伙,摆了一个柜台,在一起就做电器。第一个月我们也接了一些订单。有人跑供销,有人在家里专门做配件,我专门装配总成。第一个月我们赚了35块钱,四个股合伙一共赚了35块。
叶:那会儿的35块,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南:相当于现在几百块钱吧。并不是说35块多还是少,我们非常高兴,主要是对这个行业的一些探索取得了初步成功。那个时候我们每天晚上都干到三点钟,有时候五点钟,有时候到天亮。我这边还要修鞋。后来我们从一个柜台到开了店,后来开过四年到五年的店。1990年前后,柳市的假冒伪劣越来越严重,国家真正开始打击。国务院办公厅专门为柳市镇,发了一个“国办29号文件”。国家八部委联合工作组进驻温州柳市,在那里打击堵截。之后再疏导扶持。
借船出海 借鸡生蛋
叶:创业之初你觉得艰苦吗?
南:要技术没有,要人人没有,要钱钱没有,那个时候怎么办呢?我们伤透了脑筋,后来就做好这个“借”字的文章。借人家的脑袋出主意生财,借梯子登高,借船出海,借人家的鸡来生蛋。我们后来到上海人民电器厂请几个老专家,到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请专家。但专家、工程师都偷偷摸摸地,不敢帮助温州人。因为温州那时名气很不好,大家听到质量差的就是温州的。
叶:假冒伪劣是温州的。
南:温州那时候压力很大,我们一提温州大家就怕。我们就千方百计、于辛万苦、干言万语告诉专家,我们是想做好的产品。我们想做质量才来取经,才来请你们帮助。
叶:那会儿你们开出的薪水高吗?
南:他们基本上是帮忙,一个月几百块钱就很了不起了,我们自己也没钱。
叶:你觉得是靠什么打动了这些专家的?
南:我觉得是一种真诚吧。我们那个时候到上海来都住在退休的工程师家里。他们不来,我们就住在他家里不肯走,赖在他那里。他们都退休了,但是手上的绝活是很厉害的。后来我们把他们请到温州柳市。那时候他们觉得大上海环境很不错,到了温州,到了柳市乡下地方,开始有点不习惯。我们的工棚非常简陋,也住在我们家里,也睡地铺,很辛苦的。
叶:听说你来上海也睡过地铺吧?
南:我就住在王中江的家里睡地铺。上海的冬天很冷的。我们住不起宾馆,有时只能住招待所。那时外面下大雪。我们家里虽然穷,但是洗澡要天天洗的。在上海洗澡怎么办呢?我就拿盆热水倒在脸盆里,然后脱了衣服在房间里来回跑,跑热了以后开始洗,洗了以后马上睡觉。那时候该说非常艰苦,但我觉得这不算苦。最苦的是国家来人来帮助我们培训。跟我们讲了一遍后专家走了。我们这帮人听不懂,那个时候而且没有地方学的。温州那时没有人拿过低压电器的生产许可证。那几年当中我累得不得了。后来拿到这张证 以后,我们长长地透了一口气,第一句话说,以后要吩咐儿孙,千万不要去拿许可证。
叶:人家都不拿许可证,你为什么一定要拿这个许可证呢?
南:那个时候我们跟一些供销员打交道。他们拎着一个包,走南闯北很不容易的。订单拿来了,发了一批货。第二次他来的时候,再给你拿订单出来,我们就觉得很高兴。结果他第二次来的时候说,上次发出的货有质量问题,那我们就麻烦了,心惊肉跳。所以那个时候我们觉得,假如说不把质量做好,我们自己吃都吃不安稳,睡都睡不安稳。
叶:我们知道,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温州产品一时之间曾经成为假冒伪劣的代名词。我想你身边很多企业未见得一定要拿到这个许可证,而且当时的情况下也是可以发展的,甚至它的成本更低。
南:是的。那个时候我们也经历过这么一个阶段。开始的时候大家都没有证,我们也没有证,大家赚钱我们也赚钱。但是我们总觉得心不安。后来我们赚了一笔钱,自己不够再去借钱办实验室。因为低压电器这个产品,要想拿到许可证,出厂的试验条件要具备。我们当时大概借了八万块钱来搞实验室。很多人劝我们,你办工厂已经赚了钱,干嘛还搞实验室,把这几万块钱存到银行里去拿利息多好。你搞这个还要冒风险的,花了那么多代价买了设备,假如没生意怎么办。不搞正规的,都搞这些低端的甚至是合格不合格我们自己都不知道的产品,没有证的产品,我觉得风险太大了。而且供销员每次来找我们的时候,他到底想干什么都不知道,心里没有底。那时我们还是咬着牙齿干。当时我在想,假如说大家认为难的事情,如果我们把它做成了,别人做不了,将来的市场我们一定能够获取更大的份额。我相信那个时候我们的投入一定会有更大的回报。当初修皮鞋那么艰苦的环境下也能过来,无所谓嘛,真的这几万块钱赔进去了,大不了再回去修皮鞋了。何况我们都是农民,不行我们回到农村种地也可以,饿死是不会。所以那个时候我们没有什么后顾之忧。
身在苦中不知苦
叶:我采访过很多优秀的企业家,我发现好多企业家以前都做过其他的行当。像奥康集团董事长王振滔以前是木匠,广厦集团董事长楼忠福以前是泥水匠,华为公司的任正非以前还曾经喂过三年的猪。你觉得年少时候吃一些苦,对一个人的成长会不会产生很大影响?
南:我觉得这是人生最大的一笔财富。假如我们小时候没吃过这个苦头,就真不知天高地厚。现在可能有许多年轻人,可能在成长当中没有吃过苦,有父母亲、长辈、兄长或者姐妹们给你帮着,一帆风顺上来了。结果他不知道原来头撞到墙上去会痛的,或者会撞出血来。我觉得对我来说,这既是命运的安排,遭受磨难,那么多的辛苦过来;但同时也是非常可贵的一笔人生财富。因为使我懂得了好日子的来之不易,也懂得了如何去尊重别人,如何尊重知识,懂得了如何把财富看作一种责任。
叶:对温州商人有一种评价,叫睡得了地板,也当得了老板。人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但是人们说温州人是身在苦中不知苦的。你的创业初期是不是也有这样一种精神?
南:是的。我觉得我们温州人可能会把创业当作一种乐趣,会在创业当中享受这种快乐。虽然看到好像很辛苦,但是大家也会知道,如何来享受这种创业的快乐。像我们当时连普通话都说不准,更不会说英语。温州人就这样走南闯北,在全国各地有180万温州人,境外的话有50万温外1人。
叶:如果你去欧洲中餐馆,好多都是温州人开的。
南:以前是开餐馆的,现在卖皮鞋、皮件、服装,包括以后可能还会有我们电器这个行业。我来讲个故事。有个法国的青年,看到中国的经济那么好,要到中国来创业。他说中国话很难学。别人告诉他,学语言最好的办法是娶一个中国女孩子做太太。于是他娶了一个非常漂亮的中国女孩子做太太。三年之后学成了,他到了中国,结果他的语言人家听不懂。他一打听,原来他的太太是温州人,教给他的全部都是温州话。这个故事其实说明,温州就是这样,创出了一个又一个温州的辉煌。不仅是能睡地板,能当老板,他语言不通,他就可以用手来比划,就可以走遍全世界。温州人就是善于经商,所以敢于创业,敢于拼搏。
叶:我觉得还有一点,就是敢于修正。
南:是的。温州市有一任市委书记叫袁芳烈。由于当时温州假货不断,那时乐清的柳市抓了八个人,人称“八大王”。专门印制目录的成了万元户,成了十万元户,家里造了房子,人家说这个是大王,把他抓起来。然后卖电器卖得好的,还有旧货大王,螺丝大王、矿灯大王等等,有八个拔尖人物。八大王抓起来之后,柳市整个的老百姓都不敢做生意了。袁书记有一次在温州平阳县的农村看到整个山坡上的牛都非常健壮。他问生产队长,他说我看了很多地方的农村,牛都没有那么健壮,你这里的牛怎么那么健壮?生产队长告诉他说,这不是我们生产队的。以前牛是集体的,牛白天去耕田,晚上关在棚里面,没有人去管。因为是集体的东西,人累了一天了,谁还关心那么多,关就关进去了。过冬的时候牛棚里不干净,容易得病。有些得病的牛就没有办法去耕地了。生产队长就改革,把牛分到家家户户。牛一下子就成了农民的命根子,非常爱护珍惜它。过冬的时候把牛棚搞得非常干净,喂得饱饱的,好好地过冬。到了第二年春天,耕地就很有力气。一户牛养得好,养得壮,邻居就向他学,一家比一家地养,所以整个村里的牛养得非常壮。袁书记听了以后很受启发,回到温州以后就把这“八大王”放掉平反,给他们戴红花。他还到农村里去跟农民跟个体户一起合影,表示支持,给个体户壮胆撑腰。这样温州的非公经济一下子就发展起来了。
正泰集团发展的基础在哪里呢,就在于我们温州的十万供销大军。他们那个时候叫“行商”,拎着包全国各地到处跑,他们的成本也很高。当时我们就要求那些在我们老乡当中信誉好的、经济实力强的代理正泰的产品。正泰给他授权,为代理商建销售公司,建销售体系。这样一来的话,他们就当地化了。我要求他们在当地成家,扎根落户。
叶:把供销大军给留住了。
南:然后让他们在当地请技术专家一起做,专业化地进行推销。不懂管理的,让他请当地从政府机关、大工厂出来的人帮他们管理。正泰的销售网络一下子就建立起来了。到现在为止,我们正泰已经有了2000多家销售网点。
兄弟分家
叶:在最初创业的时候,你是和现在的德力西的老总胡成中两人合伙创业的吧?
南:那是在1985年,他当时跑供销,向我买产品,之后我们就开始合作。我们俩本来就是小学的同班同学。读书的时候我当班长,他是体育委员。
叶:我觉得你们当初能够一起创业,肯定是有很多共同语言的。
南存辉:应该说很有互补性的。他的 特长是在外面跑供销,接业务。我更适合在家里专门做产品,基本上就是这样一个分工。
叶:听说你们这种互补在股份上也有所体现是吧?
南:我们是每人50%。
叶:既然每人都不控股,我知道合伙创业的民营企业很容易碰到几大难题,“分银两,排座次,论荣辱”。你们过这三关靠什么?
南:我们股份是一半一半,假如碰到事情需要决策,我们就一起商量。那个时候我们想得比较简单,因为有共同语言嘛。我们两个法人代表和厂长一年一轮,今年我是厂长,明年他是厂长。但这其实都解决不了真正的问题。我们两个分开的原因很简单,主要是为了双方更好地发展。后来我们两个人的想法不太一样。我们两个是同学也是朋友,也是创业伙伴。他也有很多的优点值得我学习。后来我们为了保持这种更好的合作就提出分开,自己按自己的思路搞。比如说要造房子,我认为在柳市镇矮房子造一栋就算了,他认为高楼气派。我们两个的想法都对,但是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呢,那个时候没有公司法,也没有董事会,只能分家。
叶:当时是怎么分的呢?
南:当时企业有两个车间,我们一人一个车间,厂还是一个厂。年终的时候要开总结大会,他那边开总结大会我来跟他们讲话,我这边开总结大会他来跟我们讲话。
叶:我采访过另外一对创业搭档后来分家的,就是潘石屹和冯仑。他们形容两人分家就是一场商业离婚,两人都分别大哭了一场。我不知道你们这个商议离婚进行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情绪?
南:你下次问问胡成中吧。我呢觉得朋友也好,亲戚也好,要好聚好散。大家走到一起是缘分,不能走到一起也是缘分,有些东西不能勉强的,尤其是价值观,利益多点少点无所谓的。假如说观念不一样,想法不一样,硬要捆在一起是非常痛苦的。价值观也没有对错,怎么想都可以,怎么干都行,到最后是以成败论英雄。
民营企业的天花板
叶:目前中国企业碰到了一个看不见的天花板,就是国际化。我们知道国际化走在比较前面的是TGL、海尔这些企业。但他们都是在做家用电器这些附加值并不是很高的产品。而像中兴通信、华为这些企业,他们虽然是通信行业。但他们进入的更多的是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正泰集团面临的对手可能更加强劲,像通用电气、西门子这样的国际巨头。跟他们进行国际竞争的时候,正泰的生存空间、生长空间又在哪里呢?
南:我觉得无论是国际市场还是国内高档的主配套市场,它唯一的标准就是质量水准,就是你的技术水平,你的工艺和整个管理制造的能力。竞争能力其实是一个集成。我们有一个小开关产品,每天生产将近30万台,一年能做出上亿台的量,规模可能是全国最大,也可能是全球最大的。我们有一个意大利的客户,2005年一年这一个客户我们就做了1.5亿人民币,就一个开关。为什么?就是靠我们的技术,完全是自己的技术专利,而且所有的质量标准全部符合国际最严格的要求。我们派出最优良的团队点对点进行服务,相对国内市场而言价格也很高。但和跨国公司比的话,他们价格更高,高得简直是没办法想象。因为之前他们是一家公司垄断着在那里做。我们进来以后,他们就觉得没有办法竞争。对于我们已经是暴利了,而对于他们来讲,按我的价格他们要赔钱。我想,无论是国内,无论是国际,只要我们的技术、质量、成本和服务,这四个优势假如能够在一个产品上集中地体现出来,那这个产品的竞争力就非常强了。
叶:有人对中国的民营企业有一个评价,总结了一个顺口溜。说中国的民营企业是“一人说了算,众人围着转,树倒猢猁,散”。在您的企业当中,是不是至今都是您一个人说了算?
南:温州现在大多数的企业,即使是家族企业,它也是有董事会的。今天家里一起吃饭的肯定是父子、兄弟姐妹或者母女,但是到了公司里面,大家就按照公司规则去办。我觉得家族企业加上科学管理,这个模式很好。家族企业并不是不好,比如说有血缘关系,有亲情关系,大家互相信任,相互尊重。
叶:而且决策成本也比较低。
南:但是我觉得家长式的管理绝对是不可取的。
叶:我知道正泰创办到现在,您已经先后几次稀释过正泰的股份。
南: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们就提出来让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在正泰成为百万富翁,现在提的都是成为千万富翁了。1990年前后正泰只有5位股东,当时我的股份在50%左右,现在正泰集团公司有116个股东,集团下面有50多家控股企业,控股企业还有大概200多个二级股东。我自己的股份也下降到了百分之二十几。
叶:这样的话您的财富会缩水吗?
南:这不叫缩水,财富一定是会越来越多的。虽然股份比例低了,但基数大了。
叶:有人说企业成长到五年是一个坎,十年又是一个坎,而进入二十年是一个更大的坎。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正泰已经进入它的第二十一个春天。您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您的这种学习能力。从最初出身于农家的那样一个修鞋匠,到今天在国际市场上与国际巨头共舞的行业领军人物,我想你的学习能力是给我们广大观众留下最深印象的一点。
(本文由《财富人生》制作方——容通传媒授权本刊首次发表。叶蓉,上海东方卫视首席主播;《财富人生》——上海电视台第一财经频道大型访谈节目,每周六20:00首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