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是相辅相成的。要引导学生将课内外知识结合起来,以读促写,读写迁移,引导学生做到“三读三写”,以全面提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精读名篇课文,写模仿作文
精读就是对文本进行逐字逐句的深入钻研,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文段的透彻理解,来全面读懂文本的一种阅读方式。精读,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再深入到字、词、句、篇等微观领域去,弄清作者写的是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要这样写;其次要领略文章的写作技巧;再次要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精读就是学习的过程,为下一步的模仿写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模仿写作即是模仿范例进行写作。在教学中,要抓住课文的写作技巧加以分析,指导学生模仿课文的写作方法。仿写的关键是一个“活”字,即要仿得“活”,不要原封不动,生搬硬套,或者改头换面,张冠李戴。多年的实践表明,“由仿到作”的做法能有效引导学生写作入门,逐渐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例如,在《春》一课的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体会以下几点:1.作者凭借细致的观察,抓住富有特征的春景进行具体生动的描写。2.作者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排比、反复、引用等,把春天描绘得有形有味,有声有色。课后,我要求学生仿照课文,写蕉岭新八景之一“镇山荟萃”。这样,他们写起来困难就小多了,积极而愉快地完成了这次练笔。下面是刘小惠同学的仿写片段:
“春风和春雨并肩来到了镇山公园,枯萎的小草儿在春风的吹拂、春雨的滋润下,绿得逼你的眼。春雨有节奏地下着,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草地上的孩子们正高兴地欢呼打闹着,张开双手,任雨滴打在自己的脸上;停车场边的亭子里,一位老爷爷拉起了二胡,用悠扬的琴声欢迎春雨的到来;小池里的鱼儿一边跳跃,一边摇着尾巴,好像在说:“你好呀,春天姑娘!”脚下的泥土软绵绵的,散发出泥土的清香。春雨轻轻地滴在我的手心,使我感受到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温暖的春天已经来临。……”
小惠同学在该文中仿照《春》的写法,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生动具体地描绘了镇山公园富有特征的春景——春雨,文笔优美。
再如,学习《三峡》一课,学生通过阅读,了解课文最突出的写作特色是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生动形象的描绘。我便要求学生仿写此文,写长潭风景。由于大家对长潭风景区非常熟悉,写起来也容易上手。林诗宗同学在《畅游长潭风景区》一文中这样描绘道:
“在长潭湖水上泛舟漫游,两岸青山,巍峨参差,林木茂密,千姿百态,景色秀丽。这里一川绿水,碧波荡漾,景似漓江,形像巫峡。站在船头,放眼碧波,景致迷人的长潭风光尽收你的眼底……”
诗宗同学仿照《三峡》写的此文,抓住了长潭的主要景物——青山、绿水进行认真的描绘,把长潭景区优美的山水生动形象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以名篇课文作为范例,在阅读中写模仿作文”,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只要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学生作文的语言就会灵动起来,学生作文的构思就会巧妙起来,学生作文的思路就会开阔起来。
二、研读课外读物,写读书笔记
课外阅读是课内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广泛的课外阅读对写作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可以利用阅读课的时间组织学生到图书室阅读图书、报刊、杂志等课外读物,做读书笔记,写读书心得。
例如,授完《空城记》一文后,我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名著《三国演义》并写一篇读后感。因为刚学完《空城记》,学生们想读三国的欲望很强烈,写作热情非常高涨。下面是张彦同学在《三国演义》读后感中的片段:
“书中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给我强烈的震撼,有诡诈的曹操、谦逊的刘备、谨慎的孔明、心胸狭窄的周瑜……故事中的吕布和颜良有勇无谋。吕布在战场上英勇善战,可是在白门楼由于不听手下人的劝告,而被曹操所杀。颜良因没有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结果被义气的关羽所杀害了。……
性格决定成败。战胜自我,需要经历苦难。战胜自我,需要克服惰性,改正自己的缺点。人孰无过,改正自己缺点,才是最重要的。……”
再如,曾彩乔同学在《评<三国演义>人物——孔明》中这样写道:
“谈到《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孔明,在大家的印象中他是个神机妙算、聪慧过人的人。而我的观点却恰恰相反,认为诸葛亮是光说不做假把式的人,又何尝说得上神机妙算、智慧超群呢?为何?且听我慢慢道来。
谈起孔明,我们就从三顾茅庐开始说起吧!世间有一龙一凤,只要能得到其中一人便可得到天下,但刘备分明已拥有一龙——“卧龙先生”孔明,而后又获得一凤——“凤雏先生”庞统,却仍未夺得天下,最终“三分”归晋。赤壁之战,孙刘联盟,周瑜的智慧丝毫不比孔明逊色……”
或许以上两个学生对三国人物的评价不是很成熟,但学生们在认真阅读后能有自己的感悟,并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下来,就是一种进步,一种收获。
三、深读生活大书,写鲜活文章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语文素材,指导学生读好生活这本无形的大书。叶圣陶先生曾说“作文源于生活”,陶行知先生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只有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多观察、勤思考,才能解决学生写作“皱眉头”的现象。为此,教师要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为今后的写作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次,我布置学生写一篇有关环保题材的作文,题目自拟。我要求学生用一周的时间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在生活中挖掘写作素材。事实上,只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学生就一定能写出鲜活的作文来。如赖微同学运用书信体的形式进行写作。她拟的作文题目是《致胡锦涛爷爷的一封信》。她在信中向胡锦涛爷爷提到因为工业的发展,家乡环境受到污染,希望政府部门能重视这一问题,协调好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她渴望重现记忆中家乡清澈的河流,湛蓝的天空。再如丘梦萍同学在《我渴望清澈的小河》一文中运用了三个小标题:“小河·笑脸”“小河·哭脸”“小河·怪脸”。这种递进式的标题一目了然,作者渴望重见清澈的小河,希望环境得以改善之情跃然纸上。
责任编辑黄日暖
一、精读名篇课文,写模仿作文
精读就是对文本进行逐字逐句的深入钻研,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文段的透彻理解,来全面读懂文本的一种阅读方式。精读,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再深入到字、词、句、篇等微观领域去,弄清作者写的是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要这样写;其次要领略文章的写作技巧;再次要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精读就是学习的过程,为下一步的模仿写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模仿写作即是模仿范例进行写作。在教学中,要抓住课文的写作技巧加以分析,指导学生模仿课文的写作方法。仿写的关键是一个“活”字,即要仿得“活”,不要原封不动,生搬硬套,或者改头换面,张冠李戴。多年的实践表明,“由仿到作”的做法能有效引导学生写作入门,逐渐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例如,在《春》一课的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体会以下几点:1.作者凭借细致的观察,抓住富有特征的春景进行具体生动的描写。2.作者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排比、反复、引用等,把春天描绘得有形有味,有声有色。课后,我要求学生仿照课文,写蕉岭新八景之一“镇山荟萃”。这样,他们写起来困难就小多了,积极而愉快地完成了这次练笔。下面是刘小惠同学的仿写片段:
“春风和春雨并肩来到了镇山公园,枯萎的小草儿在春风的吹拂、春雨的滋润下,绿得逼你的眼。春雨有节奏地下着,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草地上的孩子们正高兴地欢呼打闹着,张开双手,任雨滴打在自己的脸上;停车场边的亭子里,一位老爷爷拉起了二胡,用悠扬的琴声欢迎春雨的到来;小池里的鱼儿一边跳跃,一边摇着尾巴,好像在说:“你好呀,春天姑娘!”脚下的泥土软绵绵的,散发出泥土的清香。春雨轻轻地滴在我的手心,使我感受到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温暖的春天已经来临。……”
小惠同学在该文中仿照《春》的写法,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生动具体地描绘了镇山公园富有特征的春景——春雨,文笔优美。
再如,学习《三峡》一课,学生通过阅读,了解课文最突出的写作特色是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生动形象的描绘。我便要求学生仿写此文,写长潭风景。由于大家对长潭风景区非常熟悉,写起来也容易上手。林诗宗同学在《畅游长潭风景区》一文中这样描绘道:
“在长潭湖水上泛舟漫游,两岸青山,巍峨参差,林木茂密,千姿百态,景色秀丽。这里一川绿水,碧波荡漾,景似漓江,形像巫峡。站在船头,放眼碧波,景致迷人的长潭风光尽收你的眼底……”
诗宗同学仿照《三峡》写的此文,抓住了长潭的主要景物——青山、绿水进行认真的描绘,把长潭景区优美的山水生动形象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以名篇课文作为范例,在阅读中写模仿作文”,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只要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学生作文的语言就会灵动起来,学生作文的构思就会巧妙起来,学生作文的思路就会开阔起来。
二、研读课外读物,写读书笔记
课外阅读是课内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广泛的课外阅读对写作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可以利用阅读课的时间组织学生到图书室阅读图书、报刊、杂志等课外读物,做读书笔记,写读书心得。
例如,授完《空城记》一文后,我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名著《三国演义》并写一篇读后感。因为刚学完《空城记》,学生们想读三国的欲望很强烈,写作热情非常高涨。下面是张彦同学在《三国演义》读后感中的片段:
“书中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给我强烈的震撼,有诡诈的曹操、谦逊的刘备、谨慎的孔明、心胸狭窄的周瑜……故事中的吕布和颜良有勇无谋。吕布在战场上英勇善战,可是在白门楼由于不听手下人的劝告,而被曹操所杀。颜良因没有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结果被义气的关羽所杀害了。……
性格决定成败。战胜自我,需要经历苦难。战胜自我,需要克服惰性,改正自己的缺点。人孰无过,改正自己缺点,才是最重要的。……”
再如,曾彩乔同学在《评<三国演义>人物——孔明》中这样写道:
“谈到《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孔明,在大家的印象中他是个神机妙算、聪慧过人的人。而我的观点却恰恰相反,认为诸葛亮是光说不做假把式的人,又何尝说得上神机妙算、智慧超群呢?为何?且听我慢慢道来。
谈起孔明,我们就从三顾茅庐开始说起吧!世间有一龙一凤,只要能得到其中一人便可得到天下,但刘备分明已拥有一龙——“卧龙先生”孔明,而后又获得一凤——“凤雏先生”庞统,却仍未夺得天下,最终“三分”归晋。赤壁之战,孙刘联盟,周瑜的智慧丝毫不比孔明逊色……”
或许以上两个学生对三国人物的评价不是很成熟,但学生们在认真阅读后能有自己的感悟,并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下来,就是一种进步,一种收获。
三、深读生活大书,写鲜活文章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语文素材,指导学生读好生活这本无形的大书。叶圣陶先生曾说“作文源于生活”,陶行知先生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只有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多观察、勤思考,才能解决学生写作“皱眉头”的现象。为此,教师要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为今后的写作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次,我布置学生写一篇有关环保题材的作文,题目自拟。我要求学生用一周的时间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在生活中挖掘写作素材。事实上,只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学生就一定能写出鲜活的作文来。如赖微同学运用书信体的形式进行写作。她拟的作文题目是《致胡锦涛爷爷的一封信》。她在信中向胡锦涛爷爷提到因为工业的发展,家乡环境受到污染,希望政府部门能重视这一问题,协调好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她渴望重现记忆中家乡清澈的河流,湛蓝的天空。再如丘梦萍同学在《我渴望清澈的小河》一文中运用了三个小标题:“小河·笑脸”“小河·哭脸”“小河·怪脸”。这种递进式的标题一目了然,作者渴望重见清澈的小河,希望环境得以改善之情跃然纸上。
责任编辑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