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网络逐渐成为了人们情感交流、人际交往、生活与工作的重要平台,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大学生则属于互联网中最具活力的群体,属于网络舆情的重要参与者,也是网络舆情影响的主体。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发展存在着极大的影响,为构建生态和谐的高校网络舆情,要求高度重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理性认知网络舆情影响的双面性,提出高校网络舆情建设与发展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网络舆情
大学生群体作为网络舆情的重要参与力量,同时也是网络舆情影响的主体。网络的广泛及深度应用,一方面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与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依托庞大的素材资源,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然而大学生群体尚未树立成熟的价值观,在一些错误与虚假网络舆论的影响下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基于此,需要高度重视高校网络舆情影响的双面性,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的高校网络舆情发展路径与具体策略,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网络舆论支撑。
1 高校网络舆情影响的双面性分析
即时性与虚拟性属于网络的显著性特征,网络舆情信息的非主流与多元化日益凸显,对大学生发展存在着双面性影响,具体体现为:
1.1 积极影响分析
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与民主意识。以网络平台为依托,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公共事务管理环节,从而加深其对民主内涵的理解。且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网络舆情之中,其所表达的情感与责任感十分突出,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认同感。在面对公共事件时,大学生群体可以通过多种网络媒介,如微信、微博与论坛等,发表自身对事件的观点,表明态度与立场,并引发更大的关注与讨论,继而影响事件发展进程与走向,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社会参与意识。在面对社会竞争、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及其他重大社会性问题时,大学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发表自我看法与不满,从而实现心理疏导,为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提供帮助。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学生合理诉求,并作出相关回应与处理说明。
1.2 消极影响分析
网络舆情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其一,对价值观的冲击。网络舆情打破了空间与时间上的限制,在网络平台中各种观点与各种文化交汇,多元化价值观问题十分突出。而在网络环境中也存在著较多的错误及虚假舆情,不利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且大学生群体情绪变化波动较大,对事物的认知与把握程度仍处于偏低水平,缺乏充分的辨识能力,从而出现了价值观标准模糊问题;其二,人格与心理异化。大学生对网络平台的过于依赖性,决定了其在网络空间花费的时间更多,从而减少了大学生现实交际活动频率与时间,且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主体身份的隐匿性,都十分容易引发多重人格问题。在一些错误与虚假舆情影响下,大学生群体容易出现情感淡漠、道德缺失等现实性问题。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大学生网络舆情可持续发展路径思考
2.1 依托规章制度及监管机制,打造网络生态环境
为充分保障高校网络舆情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确保网络生态环境充分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指导思想,构建相关规则制度与监管机制,切实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在规章制度层面,应在明确网络参与主体权利及义务的同时,以法律与道德为主要手段对网络行为进行约束与引导,在网络法规与网络道德标准设定时,需要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在信息监管层面,应由高校、公安部门、媒体等相关部门联合构建网络监督机制,政府部门应加强对网络舆情中存在的虚假、错误信息管控,并予以删除,构建网络舆情监管机构并强化对舆情发展的监测。在高校环境中,则应以辅导员、班委等为主体构建网络政工队伍,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为营造和谐的网络舆情提供支持。
2.2 推动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机制建设
在高校工作开展中,需要将网络舆情问题纳入到工作重点问题,给与充分关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深入研究高校网络舆情发展状况,充分做好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构建高素质网络舆情队伍是开展网络舆情工作的关键,一般要求学校领导负责人员组织与配备。要求舆情工作队伍人员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水平,了解现代媒体,具备较好的文字功底,可以通过高校网站、微博、微信或论坛等平台强化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引导大学生群体理性认知热点问题,做好网络舆情引导与管控工作。
2.3 重视大学生网络素养工作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应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网络舆情之中,在网络舆情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内容与思维方式,为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提供素材,引导学生理性分析与客观认识,自觉抵制网络舆情中存在的消极影响。引导学生科学应用网络媒介,通过举行活动、课堂教学等方式,培养学生媒介素养。在面对网络舆情时,应引导学生理性认知与判断。高校还应关注学生媒介技能培养,引导学生以网络平台为基础来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3 结语
大学生群体属于网络舆情参与的重要力量,也是网络舆情影响的主体。然而大学生群体自身认识与辨识能力不足,很容易在错误与虚假网络舆情引导下出现错误的价值观与判断,引发一系列身心健康问题。基于此,要求积极推进高校网络舆情建设,理性认知网络舆情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为此,提出以规章制度及监管机制为依托,不断推动网络舆情工作机制改善,并高度重视与培养大学生网络素养,为大学生健康发展提供生态和谐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熊佳.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分析及研究[J].学理论,2013,(15):390-391.
[2]曾铮,陈国渊,徐爱平等.网络舆情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探析[J].东方教育,2015,(7):74-76.
[3]侯治水,李雪.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网络舆情[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15(6):6-8,28.
[4]蒋笃君.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5,(9):67-69.
作者单位
盐城师范学院 江苏省盐城市 224051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网络舆情
大学生群体作为网络舆情的重要参与力量,同时也是网络舆情影响的主体。网络的广泛及深度应用,一方面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与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依托庞大的素材资源,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然而大学生群体尚未树立成熟的价值观,在一些错误与虚假网络舆论的影响下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基于此,需要高度重视高校网络舆情影响的双面性,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的高校网络舆情发展路径与具体策略,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网络舆论支撑。
1 高校网络舆情影响的双面性分析
即时性与虚拟性属于网络的显著性特征,网络舆情信息的非主流与多元化日益凸显,对大学生发展存在着双面性影响,具体体现为:
1.1 积极影响分析
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与民主意识。以网络平台为依托,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公共事务管理环节,从而加深其对民主内涵的理解。且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网络舆情之中,其所表达的情感与责任感十分突出,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认同感。在面对公共事件时,大学生群体可以通过多种网络媒介,如微信、微博与论坛等,发表自身对事件的观点,表明态度与立场,并引发更大的关注与讨论,继而影响事件发展进程与走向,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社会参与意识。在面对社会竞争、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及其他重大社会性问题时,大学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发表自我看法与不满,从而实现心理疏导,为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提供帮助。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学生合理诉求,并作出相关回应与处理说明。
1.2 消极影响分析
网络舆情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其一,对价值观的冲击。网络舆情打破了空间与时间上的限制,在网络平台中各种观点与各种文化交汇,多元化价值观问题十分突出。而在网络环境中也存在著较多的错误及虚假舆情,不利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且大学生群体情绪变化波动较大,对事物的认知与把握程度仍处于偏低水平,缺乏充分的辨识能力,从而出现了价值观标准模糊问题;其二,人格与心理异化。大学生对网络平台的过于依赖性,决定了其在网络空间花费的时间更多,从而减少了大学生现实交际活动频率与时间,且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主体身份的隐匿性,都十分容易引发多重人格问题。在一些错误与虚假舆情影响下,大学生群体容易出现情感淡漠、道德缺失等现实性问题。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大学生网络舆情可持续发展路径思考
2.1 依托规章制度及监管机制,打造网络生态环境
为充分保障高校网络舆情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确保网络生态环境充分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指导思想,构建相关规则制度与监管机制,切实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在规章制度层面,应在明确网络参与主体权利及义务的同时,以法律与道德为主要手段对网络行为进行约束与引导,在网络法规与网络道德标准设定时,需要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在信息监管层面,应由高校、公安部门、媒体等相关部门联合构建网络监督机制,政府部门应加强对网络舆情中存在的虚假、错误信息管控,并予以删除,构建网络舆情监管机构并强化对舆情发展的监测。在高校环境中,则应以辅导员、班委等为主体构建网络政工队伍,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为营造和谐的网络舆情提供支持。
2.2 推动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机制建设
在高校工作开展中,需要将网络舆情问题纳入到工作重点问题,给与充分关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深入研究高校网络舆情发展状况,充分做好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构建高素质网络舆情队伍是开展网络舆情工作的关键,一般要求学校领导负责人员组织与配备。要求舆情工作队伍人员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水平,了解现代媒体,具备较好的文字功底,可以通过高校网站、微博、微信或论坛等平台强化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引导大学生群体理性认知热点问题,做好网络舆情引导与管控工作。
2.3 重视大学生网络素养工作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应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网络舆情之中,在网络舆情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内容与思维方式,为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提供素材,引导学生理性分析与客观认识,自觉抵制网络舆情中存在的消极影响。引导学生科学应用网络媒介,通过举行活动、课堂教学等方式,培养学生媒介素养。在面对网络舆情时,应引导学生理性认知与判断。高校还应关注学生媒介技能培养,引导学生以网络平台为基础来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3 结语
大学生群体属于网络舆情参与的重要力量,也是网络舆情影响的主体。然而大学生群体自身认识与辨识能力不足,很容易在错误与虚假网络舆情引导下出现错误的价值观与判断,引发一系列身心健康问题。基于此,要求积极推进高校网络舆情建设,理性认知网络舆情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为此,提出以规章制度及监管机制为依托,不断推动网络舆情工作机制改善,并高度重视与培养大学生网络素养,为大学生健康发展提供生态和谐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熊佳.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分析及研究[J].学理论,2013,(15):390-391.
[2]曾铮,陈国渊,徐爱平等.网络舆情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探析[J].东方教育,2015,(7):74-76.
[3]侯治水,李雪.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网络舆情[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15(6):6-8,28.
[4]蒋笃君.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5,(9):67-69.
作者单位
盐城师范学院 江苏省盐城市 224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