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都在提倡均衡教学,在学校里实行平行班教学,再没有什么“重点班”、“差班”之分,有些城市不仅进行了学生的均衡,也对全市的教师进行均衡,使得不同的学校在师资力量上没有差异.在同一班级,怎样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愉悦地享受上课,并能取得理想的成绩?这是一线教师普遍面临但又不好解决的问题.在原有班级编制不变的情况下,在具体教学中,应该怎样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教学?
一、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定位
平行班中,学生程度良莠不齐,对于数学学科,学生的数学成绩,还有学生对数学的感兴趣程度,思维反应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正确定位的参数之一.一般来说,班上的学生大致有三类(为了下文说明方便,分别记为A、B、C三组):A组,成绩优异或成绩中等但对数学非常感兴趣的学生;B组,班上的大部分学生(包括很聪明但平时不够用功的或是非常努力但成绩不够理想的);C组,数学成绩暂时落后,学习困难大、消极厌学或顽皮不学,对数学学习基本不感兴趣的学生.对学生的定位不能仅根据教师的个人意见,而应通过个别交流或学生互评的方式给学生正确的定位.
二、教师如何正确看待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教学目标是固定的,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从接触知识的深度、广度,接受新知识的速度,练习、应用的强度等方面提出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将课程中每章节的教学目标分层,既要达到基本要求一致,又要鼓励个体发展.这样,那些平时成绩较差的学生会觉得这样的教学目标比较容易达成,慢慢会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笔者认为教学目标可以大致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对A组学生,鼓励冒尖,加深、拓宽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基本技能,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第二层,对B组学生,侧重知识面的拓宽以及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教学目标的制定参照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教学要求,按时完成普及任务.在此基础上,在可接受性前提下提高要求,适当拓宽、加深部分数学内容.第三层,对C组学生,主要着眼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的培养.以国家教育部所规定的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为最低标准,确保能完成课程标准要求.
以“平行线的性质”的教学为例,可将教学目标对应分成三个层次:一是要求能理解和掌握性质的推理过程,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要求学生灵活运用性质;二是要求能理解、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并能熟练地加以运用;三是要求学生能说出平行线的性质,并能应用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运算.
三、教师如何运用课堂45分钟
在常规教学状态下,一节课45分钟应该怎样进行合理分配,才能兼顾所有学生?大体的教学环节不外是知识点讲解、例题分析、课堂练习巩固这三个,集中授课和课堂练习这两个环节都很重要.集中授课时间,约在20到25分钟左右.集中授课时,教师主要讲解课本上的概念和例题等基础知识,其他时间为课堂练习和巩固新知的时间.练习时,教师要及时从学生的练习过程中找出各组学生的薄弱点,评讲练习时要结合各组学生的练习情况,可以采用学生互帮互助,教师补充的方法进行.C组的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可以请B组学生帮忙分析解答,B组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可以请A组学生帮忙分析解答.进行练习的目的是找出各层学生出现的问题,并解决问题.之后布置的课外作业也是以克服课堂上出现的问题为出发点,巩固薄弱点,并进行拓展提高.
四、教师如何处理课后作业
教师不能给所有的学生都布置同样的课后作业,在拟定A、B、C组学生的作业时,要有所区别.笔者认为可以将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其中选做题也要进行分类.书本上的习题作为共同的基本训练题,也就是必做题.同时还针对各组学生配备了相应的拓展提高题.基础训练中的部分练习是所有学生巩固新知的练习,而选做题主要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不带有强制性.B组选做题中有中等难度的拓展提高题,主要适合B组学生练习,但C组和A组学生有兴趣的也可以试一试.而A组选做题中除了有中等难度的拓展提高题外,还有一些难度较大的提高题,如果B、C组学生想挑战自我,也可以试一试.
在学生完成课外作业之后,教师对作业的处理也不一样.必做题要求每个学生都要会做,而且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点.对选做题,教师可以另外选择习题课有针对性地讲解,部分习题在课堂上讲解,部分习题可以通过贴抄答案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思考,有问题的可以个别解答.
五、课后反思
反思这个环节,不仅是教师的反思,也有学生的反思.教师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等方面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做反思小结,总结教学的不足,同时,也要对自己的教学闪光点有所把握,这样对以后的教学很有好处.学生通过作业来反思自己对这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在今后的学习中注意加以克服.
(责任编辑 廖银燕)
一、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定位
平行班中,学生程度良莠不齐,对于数学学科,学生的数学成绩,还有学生对数学的感兴趣程度,思维反应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正确定位的参数之一.一般来说,班上的学生大致有三类(为了下文说明方便,分别记为A、B、C三组):A组,成绩优异或成绩中等但对数学非常感兴趣的学生;B组,班上的大部分学生(包括很聪明但平时不够用功的或是非常努力但成绩不够理想的);C组,数学成绩暂时落后,学习困难大、消极厌学或顽皮不学,对数学学习基本不感兴趣的学生.对学生的定位不能仅根据教师的个人意见,而应通过个别交流或学生互评的方式给学生正确的定位.
二、教师如何正确看待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教学目标是固定的,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从接触知识的深度、广度,接受新知识的速度,练习、应用的强度等方面提出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将课程中每章节的教学目标分层,既要达到基本要求一致,又要鼓励个体发展.这样,那些平时成绩较差的学生会觉得这样的教学目标比较容易达成,慢慢会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笔者认为教学目标可以大致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对A组学生,鼓励冒尖,加深、拓宽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基本技能,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第二层,对B组学生,侧重知识面的拓宽以及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教学目标的制定参照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教学要求,按时完成普及任务.在此基础上,在可接受性前提下提高要求,适当拓宽、加深部分数学内容.第三层,对C组学生,主要着眼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的培养.以国家教育部所规定的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为最低标准,确保能完成课程标准要求.
以“平行线的性质”的教学为例,可将教学目标对应分成三个层次:一是要求能理解和掌握性质的推理过程,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要求学生灵活运用性质;二是要求能理解、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并能熟练地加以运用;三是要求学生能说出平行线的性质,并能应用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运算.
三、教师如何运用课堂45分钟
在常规教学状态下,一节课45分钟应该怎样进行合理分配,才能兼顾所有学生?大体的教学环节不外是知识点讲解、例题分析、课堂练习巩固这三个,集中授课和课堂练习这两个环节都很重要.集中授课时间,约在20到25分钟左右.集中授课时,教师主要讲解课本上的概念和例题等基础知识,其他时间为课堂练习和巩固新知的时间.练习时,教师要及时从学生的练习过程中找出各组学生的薄弱点,评讲练习时要结合各组学生的练习情况,可以采用学生互帮互助,教师补充的方法进行.C组的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可以请B组学生帮忙分析解答,B组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可以请A组学生帮忙分析解答.进行练习的目的是找出各层学生出现的问题,并解决问题.之后布置的课外作业也是以克服课堂上出现的问题为出发点,巩固薄弱点,并进行拓展提高.
四、教师如何处理课后作业
教师不能给所有的学生都布置同样的课后作业,在拟定A、B、C组学生的作业时,要有所区别.笔者认为可以将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其中选做题也要进行分类.书本上的习题作为共同的基本训练题,也就是必做题.同时还针对各组学生配备了相应的拓展提高题.基础训练中的部分练习是所有学生巩固新知的练习,而选做题主要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不带有强制性.B组选做题中有中等难度的拓展提高题,主要适合B组学生练习,但C组和A组学生有兴趣的也可以试一试.而A组选做题中除了有中等难度的拓展提高题外,还有一些难度较大的提高题,如果B、C组学生想挑战自我,也可以试一试.
在学生完成课外作业之后,教师对作业的处理也不一样.必做题要求每个学生都要会做,而且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点.对选做题,教师可以另外选择习题课有针对性地讲解,部分习题在课堂上讲解,部分习题可以通过贴抄答案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思考,有问题的可以个别解答.
五、课后反思
反思这个环节,不仅是教师的反思,也有学生的反思.教师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等方面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做反思小结,总结教学的不足,同时,也要对自己的教学闪光点有所把握,这样对以后的教学很有好处.学生通过作业来反思自己对这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在今后的学习中注意加以克服.
(责任编辑 廖银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