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
①吴作印(1982.6- )男,贵州锦屏人,贵州师范大学在读教育硕士。研究方向:学科教学(数学);
②李时建(1968.11- )男,贵州麻江人,中学高级教师,
摘要:探究式教学是新课程实施中被倡导的教学方式之一,它能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数学探究式教学能够促进学生深层次的学习数学知识。
关键词:探究;问题意识;数学探究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0)7(C)-0000-00
1 概念的界定
(一)问题意识
相关文献采用如下定义: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思维的一种问题性心理品质。数学问题意识就是指人们在数学认知活动(数学概念的学习、数学命题学习、技能形成、提出问题与问题解决)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和解决问题。
(二)数学问题
心理学家梅耶(R.E.Mayer)把问题定义为:“当问题解决者想让某种情景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不同的状态,而且问题解决者不知道如何扫除两种状态之间的障碍时,就产生了问题”。本文研究中,笔者把数学问题定义为:用数学语言表述的问题,它由条件、运算和目标等信息组成。数学问题可分为三种类型:(1)模仿性数学问题:一般由教师或教科书上提出,答案、求解思路均是现成的,学生只需按顺序求解就能解决。(2)发展性、探索性问题:虽有答案,但问题是由学生提出或发现的,对学生个人而言,是一种探索、独立的发现,有利于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3)创造性数学问题:这类问题是人们从未提出过的,属于原创性问题。我们这里要特别关注学生发现并提出的发展性、探索性数学问题。
(三)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以探究学科问题为主的教学。具体地说,它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围绕某个学科问题以学生独特学习方式进行探究,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形式解难、释疑、尝试等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教学,是以问题探究为中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以个体独立思考为基础,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究式教学注重教师适时有效的指导。
2 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在皮亚杰的“认知结构说”的基础上,科恩伯格(O.Kernberg)对认知结构的性质与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斯腾伯格(R.J.sternberg)和卡茨(D.Katz)等人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维果斯基(Vogotsgy)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2]。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建构主义在数学探究方面是积极、主动的,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的主动建构。数学是人类思维建构的产物,智慧的结晶。数学知识的学习是典型建构学习的过程,数学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要对外部的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对新的信息主动地进行选择加工,建构自己的理解,而原有的数学知识又因新信息的进入构成新的认知结构。
(二)“再创造”理论
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弗莱登塔尔指出:数学知识既不是教出来的,也不是学出来的,而是研究出来的。数学教学不但要告诉学生“是什么”,而且应告诉学生“为什么”和“怎么样”,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积极参与探索的主角。他认为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数学实质上是人们常识的系统化。他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努力激发学生“再创造”的动机;“再创造”应以学生的“数学现实”为基础,重视合情推理在“再创造”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在数学化过程中“再创造”,实现“再创造”的飞跃。
(三)情境认知理论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西方出现了一个新的学习理论——情境认知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是个人与社会或个人与物理情境之间互动的产物。学习不仅是获得事实性的知识,还要求思维与行动,要求将学习置于知识产生的特定的物理或社会情境中,更要求学习者参与真正的文化实践。情境认知理论强调情境在认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知决定于环境,认知发生于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而不是简单地发生在每个人的头脑中;蕴涵着丰富刺激的情境对于高级认知功能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缺乏足够的活动机会的学习环境,是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潜力的[2]。数学情境的创设,是探究式教学的起点和关键。学生的数学探究活动是始于教师创设的有意义的数学情境之中。
3 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贯彻的要求教师创造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探索数学问题;更是要鼓励学生质疑,提出数学问题;要引导学生从原来有的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要恰时恰点的给学生鼓励点拨,并评价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策略。
数学探究式教学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要求很高。学生不仅要有一定的数学基础,还要有数学问题意识。对于学生探究式的学习是建立在自主探究基础上的合作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有自己的思考;敢于提出数学问题并在小组中讨论;学生要敢于质疑,具有探索精神。
综上分析,数学探究式教学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坚实的理论作为支撑,人们也给予了各有侧重的界定。我们可以确定的是该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还有很多问题有待研究和探索。特别是在偏远的少数名族地区,很值得理性地去进行该教学模式的实践。21世纪的教育将是侧重于开发学生智力潜能,培养综合素质的教育,从这一层面来看,数学探究式教学是致力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面向未来的教育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是新课程实施中被倡导的教学方式之一,它将从根本上改變学生的依赖与模仿,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曾小平,汪秉彝,吕传汉.数学“情境—问题”教学对数学探究学习的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09.
[2] www.being.org.cn/theory/constructivisom.htm
[3]姚梅林.从认知到情境:学习范式的变革[J].教育研究.2003(2).
①吴作印(1982.6- )男,贵州锦屏人,贵州师范大学在读教育硕士。研究方向:学科教学(数学);
②李时建(1968.11- )男,贵州麻江人,中学高级教师,
摘要:探究式教学是新课程实施中被倡导的教学方式之一,它能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数学探究式教学能够促进学生深层次的学习数学知识。
关键词:探究;问题意识;数学探究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0)7(C)-0000-00
1 概念的界定
(一)问题意识
相关文献采用如下定义: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思维的一种问题性心理品质。数学问题意识就是指人们在数学认知活动(数学概念的学习、数学命题学习、技能形成、提出问题与问题解决)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和解决问题。
(二)数学问题
心理学家梅耶(R.E.Mayer)把问题定义为:“当问题解决者想让某种情景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不同的状态,而且问题解决者不知道如何扫除两种状态之间的障碍时,就产生了问题”。本文研究中,笔者把数学问题定义为:用数学语言表述的问题,它由条件、运算和目标等信息组成。数学问题可分为三种类型:(1)模仿性数学问题:一般由教师或教科书上提出,答案、求解思路均是现成的,学生只需按顺序求解就能解决。(2)发展性、探索性问题:虽有答案,但问题是由学生提出或发现的,对学生个人而言,是一种探索、独立的发现,有利于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3)创造性数学问题:这类问题是人们从未提出过的,属于原创性问题。我们这里要特别关注学生发现并提出的发展性、探索性数学问题。
(三)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以探究学科问题为主的教学。具体地说,它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围绕某个学科问题以学生独特学习方式进行探究,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形式解难、释疑、尝试等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教学,是以问题探究为中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以个体独立思考为基础,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究式教学注重教师适时有效的指导。
2 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在皮亚杰的“认知结构说”的基础上,科恩伯格(O.Kernberg)对认知结构的性质与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斯腾伯格(R.J.sternberg)和卡茨(D.Katz)等人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维果斯基(Vogotsgy)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2]。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建构主义在数学探究方面是积极、主动的,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的主动建构。数学是人类思维建构的产物,智慧的结晶。数学知识的学习是典型建构学习的过程,数学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要对外部的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对新的信息主动地进行选择加工,建构自己的理解,而原有的数学知识又因新信息的进入构成新的认知结构。
(二)“再创造”理论
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弗莱登塔尔指出:数学知识既不是教出来的,也不是学出来的,而是研究出来的。数学教学不但要告诉学生“是什么”,而且应告诉学生“为什么”和“怎么样”,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积极参与探索的主角。他认为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数学实质上是人们常识的系统化。他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努力激发学生“再创造”的动机;“再创造”应以学生的“数学现实”为基础,重视合情推理在“再创造”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在数学化过程中“再创造”,实现“再创造”的飞跃。
(三)情境认知理论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西方出现了一个新的学习理论——情境认知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是个人与社会或个人与物理情境之间互动的产物。学习不仅是获得事实性的知识,还要求思维与行动,要求将学习置于知识产生的特定的物理或社会情境中,更要求学习者参与真正的文化实践。情境认知理论强调情境在认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知决定于环境,认知发生于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而不是简单地发生在每个人的头脑中;蕴涵着丰富刺激的情境对于高级认知功能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缺乏足够的活动机会的学习环境,是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潜力的[2]。数学情境的创设,是探究式教学的起点和关键。学生的数学探究活动是始于教师创设的有意义的数学情境之中。
3 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贯彻的要求教师创造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探索数学问题;更是要鼓励学生质疑,提出数学问题;要引导学生从原来有的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要恰时恰点的给学生鼓励点拨,并评价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策略。
数学探究式教学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要求很高。学生不仅要有一定的数学基础,还要有数学问题意识。对于学生探究式的学习是建立在自主探究基础上的合作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有自己的思考;敢于提出数学问题并在小组中讨论;学生要敢于质疑,具有探索精神。
综上分析,数学探究式教学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坚实的理论作为支撑,人们也给予了各有侧重的界定。我们可以确定的是该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还有很多问题有待研究和探索。特别是在偏远的少数名族地区,很值得理性地去进行该教学模式的实践。21世纪的教育将是侧重于开发学生智力潜能,培养综合素质的教育,从这一层面来看,数学探究式教学是致力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面向未来的教育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是新课程实施中被倡导的教学方式之一,它将从根本上改變学生的依赖与模仿,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曾小平,汪秉彝,吕传汉.数学“情境—问题”教学对数学探究学习的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09.
[2] www.being.org.cn/theory/constructivisom.htm
[3]姚梅林.从认知到情境:学习范式的变革[J].教育研究.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