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阶段英语教学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对英语活动课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等方面的作用认识不足,对英语活动课的性质知之甚少,不少人将英语活动课仍视为以前的课外活动,认为无足轻重。因此,要真正实施好英语活动课首先必须更新人们的教育观念。
【关键词】英语活动课 开展 必要性
一、设置英语活动课的教学目的与目标
英语活动课的教学目的,直接关系到对英语活动课作用的认识、特性的把握以及与英语学科课程的关系处理等问题。过去,单一的英语学科课程很难落实英语教学的目标任务。而英语活动课的设置,尤其是面向新教材的英语活动课的设置,正是为了弥补单一的学科课程中所暴露出来的弱点,通过建立在自觉、自愿、自主、自信基础上的英语活动课,才能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感性认识,拓展和加深知识,并给学生以更多交际的机会,促进学生活泼、全面地发展。
根据设置英语活动课的目的及英语学科本身的特点,英语活动课的教学目标可具体化为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其中包括思维品质和思维方法,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为主。
2.注意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使学生在英语实践活动中学习英语、运用英语、掌握英语。
3.使学生了解英语学科的新知识,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帮助学生运用、验证、巩固和加深学科知识。
4.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的精神,确立活动中的群体意识。
二、英语活动课与英语课外活动的关系
英语活动课不是英语课外活动名称的更易,从教育实践看,英语活动课源于“英语角”等实践性、交互性强的英语课外活动,但却有质的不同,作为教育学概念的英语课外活动,尽管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活动,但它毕竟不是作为正式的课程出现,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得不到保证。有些学校仅把它视为学生的课余生活,或放任自流、或用来补课,有些学校即使用来开展一些有益得活动,一般也难于始终如一,时紧时松,处于杂乱无章的状态。英语活动课与原来的英语课外活动相比,两者在育人的功能上,组织形式上虽有许多一致的地方,但在育人的价值观上、在学校教育中所处的地位以及管理实施上却有很大的差别,可以说改变了原有的性质。英语活动课应纳入教学计划中,英语活动课从本质来说属于课程,是中学生英语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所涉及的活动是课程意义上的活动,它的组织和安排是系统的、长时间的,既与学科课程相辅相成,又保持相对的独立而自成体系。
三、英语活动课与英语学科课程的关系
1.教学目标上具有一致性。英语活动课和学科课程都是以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为其自身的根本任务,因此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只是两者发挥作用的角度和侧重点有所不同,英语学科课程的目标侧重于让学生掌握系统的英语知识,主要是向学生传递英语的词汇、语法、表达等各方面的知识,而英语活动课程的目标,则侧重于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语感及运用英语作为语言工具和知识载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2.在教学内容上具有互补性。英语学科知识内容是根据英语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身心发展顺序系统组织的,一旦确定,就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从沿用多年的英语旧教材就可以看出这一点,现在虽已推开使用新教材,但沿用较长的一段时间后,“新”教材势必又会变为“旧”教材,这在英语学科迅猛发展、知识更替频繁的今天,已成为学科课程明显的不足之处。而英语活动课程则不同,其内容的选择有很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这样的活动课可以弥补英语学科课程内容滞后的不足。
從另一方面来看,由于高考内容侧重于“看”和“写”,因此,英语学科课程更注重“知”的方面,尤其是语法、词汇方面的知识,对“听”和“说”的能力强调不够。英语活动课恰恰相反,它可以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注重英语作为工具语言的实用性,让学生眼、耳、口、手并用,结合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知识,在活动中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当然英语学科知识内容是英语活动课开设所必需的,离开学科知识基础去谈活动课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两者具有互补性。在学习方式上具有互促性。
英语学科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主要是在“学习中参与”,而英语活动课的特点,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主要是从“参与中学习”。英语学科课程的“学习中参与”适合于学生学习大量的间接经验,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少走弯路;另一方面,英语活动课的“参与中学习”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积累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各种能力;这些从“参与中学习”的方法,还有利于克服过去“学习中参与”模式下常有的死记硬背、机械学习、被动接受的弊端。
可以看出,英语活动课与学科课程是一种相辅相成,辨证统一的关系。二者只是在所占课时比例上有多少之分,在功能上并无轻重之别,两者既相互独立,又有自己独特的传知、育人的功能,又有机结合,为共同的培养目标而服务。
(江苏宿豫中学高中一部;223800)
【关键词】英语活动课 开展 必要性
一、设置英语活动课的教学目的与目标
英语活动课的教学目的,直接关系到对英语活动课作用的认识、特性的把握以及与英语学科课程的关系处理等问题。过去,单一的英语学科课程很难落实英语教学的目标任务。而英语活动课的设置,尤其是面向新教材的英语活动课的设置,正是为了弥补单一的学科课程中所暴露出来的弱点,通过建立在自觉、自愿、自主、自信基础上的英语活动课,才能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感性认识,拓展和加深知识,并给学生以更多交际的机会,促进学生活泼、全面地发展。
根据设置英语活动课的目的及英语学科本身的特点,英语活动课的教学目标可具体化为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其中包括思维品质和思维方法,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为主。
2.注意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使学生在英语实践活动中学习英语、运用英语、掌握英语。
3.使学生了解英语学科的新知识,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帮助学生运用、验证、巩固和加深学科知识。
4.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的精神,确立活动中的群体意识。
二、英语活动课与英语课外活动的关系
英语活动课不是英语课外活动名称的更易,从教育实践看,英语活动课源于“英语角”等实践性、交互性强的英语课外活动,但却有质的不同,作为教育学概念的英语课外活动,尽管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活动,但它毕竟不是作为正式的课程出现,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得不到保证。有些学校仅把它视为学生的课余生活,或放任自流、或用来补课,有些学校即使用来开展一些有益得活动,一般也难于始终如一,时紧时松,处于杂乱无章的状态。英语活动课与原来的英语课外活动相比,两者在育人的功能上,组织形式上虽有许多一致的地方,但在育人的价值观上、在学校教育中所处的地位以及管理实施上却有很大的差别,可以说改变了原有的性质。英语活动课应纳入教学计划中,英语活动课从本质来说属于课程,是中学生英语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所涉及的活动是课程意义上的活动,它的组织和安排是系统的、长时间的,既与学科课程相辅相成,又保持相对的独立而自成体系。
三、英语活动课与英语学科课程的关系
1.教学目标上具有一致性。英语活动课和学科课程都是以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为其自身的根本任务,因此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只是两者发挥作用的角度和侧重点有所不同,英语学科课程的目标侧重于让学生掌握系统的英语知识,主要是向学生传递英语的词汇、语法、表达等各方面的知识,而英语活动课程的目标,则侧重于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语感及运用英语作为语言工具和知识载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2.在教学内容上具有互补性。英语学科知识内容是根据英语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身心发展顺序系统组织的,一旦确定,就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从沿用多年的英语旧教材就可以看出这一点,现在虽已推开使用新教材,但沿用较长的一段时间后,“新”教材势必又会变为“旧”教材,这在英语学科迅猛发展、知识更替频繁的今天,已成为学科课程明显的不足之处。而英语活动课程则不同,其内容的选择有很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这样的活动课可以弥补英语学科课程内容滞后的不足。
從另一方面来看,由于高考内容侧重于“看”和“写”,因此,英语学科课程更注重“知”的方面,尤其是语法、词汇方面的知识,对“听”和“说”的能力强调不够。英语活动课恰恰相反,它可以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注重英语作为工具语言的实用性,让学生眼、耳、口、手并用,结合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知识,在活动中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当然英语学科知识内容是英语活动课开设所必需的,离开学科知识基础去谈活动课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两者具有互补性。在学习方式上具有互促性。
英语学科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主要是在“学习中参与”,而英语活动课的特点,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主要是从“参与中学习”。英语学科课程的“学习中参与”适合于学生学习大量的间接经验,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少走弯路;另一方面,英语活动课的“参与中学习”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积累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各种能力;这些从“参与中学习”的方法,还有利于克服过去“学习中参与”模式下常有的死记硬背、机械学习、被动接受的弊端。
可以看出,英语活动课与学科课程是一种相辅相成,辨证统一的关系。二者只是在所占课时比例上有多少之分,在功能上并无轻重之别,两者既相互独立,又有自己独特的传知、育人的功能,又有机结合,为共同的培养目标而服务。
(江苏宿豫中学高中一部;22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