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观察法,作为一种科学的教学研究方法,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经出现,并在七十年代趋于成熟,在西方广为应用。近年,也引起我国教育界的关注,并带动一些学校开展课堂观察活动。下面就开展课堂观察,谈谈它的现实意义。
一、课堂观察为新课改提供了一个突破口
近10年的新课改,所谓教育理论的“新”思想、“新”观念,教学实践的“新”策略、“新”方法:以及随之产生的“新”案例、“新”经验层出不穷。虽然,教育部门的理论培训和教师自己的学习,其“吞吐量”成倍增加。但许多教师对于这些理论,仍仅仅停留在“眼中”,还没有内化到“心中”,自然也就不能得到实践。而主管部门、校长、专家又往往不能亲临指导,理论再好也只能束之高阁。一些愿将这些理论尝试于教学的教师,学时有“爱”的冲动,用时有“恨”的痛苦,可谓“爱恨交加”。因为他们感到有些理论理解不了,不知道如何应用于教学;有些理论与现行体制、规范不协调或存在矛盾;还有些理论应用后,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越发难“管理”;成绩整体下滑·…一教师们很茫然。教师迫切需要提高理论的文化水平和实践的转化能力,迫切需要对“新理论”进行个性化的筛选,以适合本区域的要求、本学校的实际和本身的需要。
新教材的使用,已经两轮。虽然,教师对教材内容已比较熟悉,并已基本“适应”新教材教学。但是,在教学中,还往往是“穿新鞋走老路”,新课程所倡导的思想、观念并没有普遍得到落实。在将这些理念、方法落实到教学时,不少教师发现与原有的教学体系多有矛盾,甚至教学上出现了混乱。所谓指导,也多停留在理念,方法的灌输上,缺乏与教学实际的结合。推出的所谓典型课例,也多是技巧上的示范。由于缺乏在常态课上的普及和验证,缺乏与教学其他要素的协调,还不能形成完整的教学系统,因此,抛出的仅仅是“砖”而未必能引出“玉”。教师必须在新的教育思想观念下,打破原有的教学系统,重新整合教学资源,寻找新的教学方法策略,建立新的教学系统,继而重塑自己的教学风格。
新课改要深入下去,需要每个教师个体在教学实践中,对新的理念、策略和方法进行筛选,在实践中去检验,逐渐定型,以形成自己新的教学系统和教学风格。而这个过程需要一个基于教育原点的理论框架来指导,需要一个系统平台来运作,需要一个共同体来相互帮助促进。课堂观察就符合这些要求。
课堂观察,是一套以课程论、教学论等为基础框架的体系。它包括两条主线、四个维度、二十个观察视角,每个观察视角又有若干个观察点,每个观察点又设立若干个观察标准。这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教师根据教育理论的观念、策略和方法,可以依照自己的需要,确立观察点和观察标准。正是这种体系的开放,才使教师的教学系统具有独特性,教学风格具有鲜明个性。
课堂观察,有一套以方法论(如实证主义、科学主义、解释主义理论)和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点的“工作程序链”(程序框架体系):(基于观察的)描述-(基于描述的)诠释-(基于诠释的)构建-(基于构建的)行动改变。
课堂观察,需要对课堂现象进行描述。这种描述不仅仅是“照相”,而是为了“诠释”;课堂观察,必须对所描述的现象进行诠释。这种诠释,需要调动教育学、心理学、各科教学论等知识,需要教师去理解、去内化、去生成,既要符合具体的课堂,又不能生搬硬套,基于诠释的构建,是理念关照之下直接诉诸行动的建构。这种“构建”,针对性极强,是置于情境之中的,是一种具体方法的构建,是唤起教师智慧的细节性构建。简而言之,它会直接而明确地提示你:如果能这样做,教学的效果会更好。因此,促进教学行为的改变,这正是课堂观察的目的和价值所在,也正是我们落实新课改,完善课程的突破口。
二、课堂观察是教研精细化的需要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对教师专业化程度的要求也不断增强,而这种增强需要精细化的教学研究。但一般地说,教师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学习上,很少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有自觉的意识,也很少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把握能全面而清晰,无论这两种行为是否有效。此外,长期以来,我们总是以学习成绩作为教学有效性的主要衡量指标,忽视了对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的评价与研究,这也使教师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与研究。即使课后能去反思,由于不能再现课堂的具体情境,也没有预先的计划和目标,使得反思因缺乏依据而流于空泛。
在课堂观察中,教师组成课堂观察合作体,通过对彼此的课堂进行观察,借助旁观者的评价,教师能意识到自己教学行为的某些问题,随时纠正。或反之,通过观察评价别人教学,借鉴他人的优点,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深入思考。这种在细微处选择观察点、制订观察标准、确立观察诠释内容、寻找解决办法,都须在具体情境中、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以达到教研的精细化。
三、课堂观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需要
随着新课标的深入实施和教学规范化的推行,统考正在被弱化。有些地区甚至取消了统考,有的学校也不再将教师的个人教学成绩直接纳入考核,代之以学科组或年级组的捆绑考核。这可能会使得有些教师无意间放松教学、放松学习和研究,直接影响教学质量。课堂观察,可让教师通过课堂研究,发展专业水平,提高教学效率;可使教师获得更多、更深入的学习研究机会,从而使教研获得新的动力,确保教学质量。
四、课堂观察为决策提供客观依据
课堂是教育决策的起点和落点。某项教育措施是否可行,某种教学方法是否值得推广,课程开发有无成效,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教育科研(特别是实验研究)加以解决。而在研究过程中,需要通过大量的课堂观察,及时收集可靠而直接的反馈信息;通过课堂观察,检验某项教育决策研究的方向是否妥当,使最终的决策更加科学。
五、课堂观察形成资源优化的合作体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学校合并随之出现。合并后教师数量增多,有些学校一线教师普遍不满工作量,造成资源浪费。另外,学校闲人多,工作量少,待遇却无差别,一线教师有情绪,尤其是实施绩效工资后,一二线教师无法形成合力。如果合理搭配教师(包括教辅人员),建立课堂观察合作体,将教育教学成绩与每一个合作体成员按一定比例挂钩,不但能使他们形成合力,促进彼此专业的发展。同时,还能分担一些工作量大的教师的学生管理、个别指导、课后辅导等工作。
六、课堂观察有利于深化学校文化内涵
校园文化的内涵,不是漂亮的口号,不是花哨的活动,不是墙壁上的装饰,不是个别师生的特长。应从课堂上开始建构课堂文化,从学生学习的层面构建学校文化,从教师教研的层面构建学校文化。课堂观察,本身就体现了协同合作、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精益求精等精神,这也是校园文化的有机部分,认真开展课堂观察,有利于深化学校文化的内涵。
以上,是自己对开展课堂观察现实意义的一点思考。当然这些思考还显得有些粗浅。但真心希望,这些思考能对各位同仁的课堂观察有所帮助和启发,把课堂观察活动开展得更好。
(作者单位 鲁东大学教育科学院
山东省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教学研究室)
一、课堂观察为新课改提供了一个突破口
近10年的新课改,所谓教育理论的“新”思想、“新”观念,教学实践的“新”策略、“新”方法:以及随之产生的“新”案例、“新”经验层出不穷。虽然,教育部门的理论培训和教师自己的学习,其“吞吐量”成倍增加。但许多教师对于这些理论,仍仅仅停留在“眼中”,还没有内化到“心中”,自然也就不能得到实践。而主管部门、校长、专家又往往不能亲临指导,理论再好也只能束之高阁。一些愿将这些理论尝试于教学的教师,学时有“爱”的冲动,用时有“恨”的痛苦,可谓“爱恨交加”。因为他们感到有些理论理解不了,不知道如何应用于教学;有些理论与现行体制、规范不协调或存在矛盾;还有些理论应用后,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越发难“管理”;成绩整体下滑·…一教师们很茫然。教师迫切需要提高理论的文化水平和实践的转化能力,迫切需要对“新理论”进行个性化的筛选,以适合本区域的要求、本学校的实际和本身的需要。
新教材的使用,已经两轮。虽然,教师对教材内容已比较熟悉,并已基本“适应”新教材教学。但是,在教学中,还往往是“穿新鞋走老路”,新课程所倡导的思想、观念并没有普遍得到落实。在将这些理念、方法落实到教学时,不少教师发现与原有的教学体系多有矛盾,甚至教学上出现了混乱。所谓指导,也多停留在理念,方法的灌输上,缺乏与教学实际的结合。推出的所谓典型课例,也多是技巧上的示范。由于缺乏在常态课上的普及和验证,缺乏与教学其他要素的协调,还不能形成完整的教学系统,因此,抛出的仅仅是“砖”而未必能引出“玉”。教师必须在新的教育思想观念下,打破原有的教学系统,重新整合教学资源,寻找新的教学方法策略,建立新的教学系统,继而重塑自己的教学风格。
新课改要深入下去,需要每个教师个体在教学实践中,对新的理念、策略和方法进行筛选,在实践中去检验,逐渐定型,以形成自己新的教学系统和教学风格。而这个过程需要一个基于教育原点的理论框架来指导,需要一个系统平台来运作,需要一个共同体来相互帮助促进。课堂观察就符合这些要求。
课堂观察,是一套以课程论、教学论等为基础框架的体系。它包括两条主线、四个维度、二十个观察视角,每个观察视角又有若干个观察点,每个观察点又设立若干个观察标准。这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教师根据教育理论的观念、策略和方法,可以依照自己的需要,确立观察点和观察标准。正是这种体系的开放,才使教师的教学系统具有独特性,教学风格具有鲜明个性。
课堂观察,有一套以方法论(如实证主义、科学主义、解释主义理论)和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点的“工作程序链”(程序框架体系):(基于观察的)描述-(基于描述的)诠释-(基于诠释的)构建-(基于构建的)行动改变。
课堂观察,需要对课堂现象进行描述。这种描述不仅仅是“照相”,而是为了“诠释”;课堂观察,必须对所描述的现象进行诠释。这种诠释,需要调动教育学、心理学、各科教学论等知识,需要教师去理解、去内化、去生成,既要符合具体的课堂,又不能生搬硬套,基于诠释的构建,是理念关照之下直接诉诸行动的建构。这种“构建”,针对性极强,是置于情境之中的,是一种具体方法的构建,是唤起教师智慧的细节性构建。简而言之,它会直接而明确地提示你:如果能这样做,教学的效果会更好。因此,促进教学行为的改变,这正是课堂观察的目的和价值所在,也正是我们落实新课改,完善课程的突破口。
二、课堂观察是教研精细化的需要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对教师专业化程度的要求也不断增强,而这种增强需要精细化的教学研究。但一般地说,教师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学习上,很少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有自觉的意识,也很少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把握能全面而清晰,无论这两种行为是否有效。此外,长期以来,我们总是以学习成绩作为教学有效性的主要衡量指标,忽视了对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的评价与研究,这也使教师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与研究。即使课后能去反思,由于不能再现课堂的具体情境,也没有预先的计划和目标,使得反思因缺乏依据而流于空泛。
在课堂观察中,教师组成课堂观察合作体,通过对彼此的课堂进行观察,借助旁观者的评价,教师能意识到自己教学行为的某些问题,随时纠正。或反之,通过观察评价别人教学,借鉴他人的优点,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深入思考。这种在细微处选择观察点、制订观察标准、确立观察诠释内容、寻找解决办法,都须在具体情境中、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以达到教研的精细化。
三、课堂观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需要
随着新课标的深入实施和教学规范化的推行,统考正在被弱化。有些地区甚至取消了统考,有的学校也不再将教师的个人教学成绩直接纳入考核,代之以学科组或年级组的捆绑考核。这可能会使得有些教师无意间放松教学、放松学习和研究,直接影响教学质量。课堂观察,可让教师通过课堂研究,发展专业水平,提高教学效率;可使教师获得更多、更深入的学习研究机会,从而使教研获得新的动力,确保教学质量。
四、课堂观察为决策提供客观依据
课堂是教育决策的起点和落点。某项教育措施是否可行,某种教学方法是否值得推广,课程开发有无成效,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教育科研(特别是实验研究)加以解决。而在研究过程中,需要通过大量的课堂观察,及时收集可靠而直接的反馈信息;通过课堂观察,检验某项教育决策研究的方向是否妥当,使最终的决策更加科学。
五、课堂观察形成资源优化的合作体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学校合并随之出现。合并后教师数量增多,有些学校一线教师普遍不满工作量,造成资源浪费。另外,学校闲人多,工作量少,待遇却无差别,一线教师有情绪,尤其是实施绩效工资后,一二线教师无法形成合力。如果合理搭配教师(包括教辅人员),建立课堂观察合作体,将教育教学成绩与每一个合作体成员按一定比例挂钩,不但能使他们形成合力,促进彼此专业的发展。同时,还能分担一些工作量大的教师的学生管理、个别指导、课后辅导等工作。
六、课堂观察有利于深化学校文化内涵
校园文化的内涵,不是漂亮的口号,不是花哨的活动,不是墙壁上的装饰,不是个别师生的特长。应从课堂上开始建构课堂文化,从学生学习的层面构建学校文化,从教师教研的层面构建学校文化。课堂观察,本身就体现了协同合作、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精益求精等精神,这也是校园文化的有机部分,认真开展课堂观察,有利于深化学校文化的内涵。
以上,是自己对开展课堂观察现实意义的一点思考。当然这些思考还显得有些粗浅。但真心希望,这些思考能对各位同仁的课堂观察有所帮助和启发,把课堂观察活动开展得更好。
(作者单位 鲁东大学教育科学院
山东省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教学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