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望子与周诚

来源 :时代文学·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moko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望子,是2002年我在鲁院期间第一个记住名字的同学。其实在鲁院发给大家的学员登记表上,根本没有罗望子这个名字,只有周诚。周诚是谁,不知道。
  知道罗望子,还是在刚开学时院方的一个征求意见会上,院方生怕大家生活上还有什么不方便,让大家对鲁院的生活和服务提些意见。这时,罗望子爆出了冷门,是在一个同学提出房间里缺一把椅子之后,他说,我们大家总不能在床上交流吧。这是一句实话,但这种说法,引起哄堂大笑是注定了的。这句话的效果,一定是罗望子自己期望的,因为作家班嘛,调侃和幽默都再正常不过。可是,罗望子这句话的效果,在那一届的鲁迅文学院开学伊始所产生的效果,却不一定是罗望子所期望的,几乎大多数同学都对他有了想法,包括我,觉得这个人太傲气,太痞子气,太玩世不恭。
  但在后来并不算长的学习生活中,罗望子给了我与最初完全不同的另一种印象。开学不久,学校搞了一次作品研讨会,讨论关仁山和我的作品。会上,有评论家对我们的作品提出了很多批评意见,主要是针对语言。可是,让我意外的是,罗望子发言了,他发言的内容如今已记不大清,大意是,作家的写作有自己的语境,用什么样的语言写作,是听凭内心的呼唤,听凭感觉的指引,并不是要理性地照搬语法。这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罗望子,一个我印象中狂傲、痞子气十足的作家,居然如此认真,如此因为认真而词不达意,他当时几乎是脸红脖子粗,仿佛不在这件事上说个清楚,就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别人。
  当然,对于我,最让我感动的都不是这些,而是他在发言中提到了我的一篇小说《伤痛故土》。至于他喜欢那篇小说是否就意味着我的语言不存在问题暂且不管,我想说的是,这篇曾在1996年《青年文学》上发表的作品,居然这么久了还有人记得,还有人喜欢。
  那次之后,尽管很少和罗望子有私下的交流,但总觉得,在我的心里,存在着一个缝隙,通过那个缝隙,我跟他是能够沟通的,那缝隙是什么,说不清。说不清,也就没有蓄机寻找,也就只把所谓感觉上的沟通当作自己的肤浅,是听了几句夸奖自己的话而已。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他的声音,他几乎很少说话,不但如此,他也很少旷课,对于这帮自由散漫惯了的家伙,再好的课,也是有人爱来就来,爱走就走的,依我初始的印象,罗望子最该是这种人,可完全不是,罗望子逢课必上,逢上课必认真听讲,认真记笔记,有一回,他还来向我要笔记,对照自己的笔记看有没有遺漏,这太让我感到意外,原来印象中的痞子气和玩世不恭丝毫不见了。
  他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再后来,我们有机会小范围一起吃饭,是这一次,我看到了我和罗望子之间沟通的缝隙。忘了当时怎么提到乡村的,罗望子说他是乡下孩子,他的父母至今仍在乡下,与他居住的县城只有十八里路。他说,每年春节,他都骑自行车,载着儿子走十八里路,回乡下看父母。这句话,就像当初他说喜欢我的《伤痛故土》一样,让我久久不忘。一段通往乡间的路,只不过是路而已,谁的脚下没有路,可对我就不那么平常,这并不是说它让我想起了我的乡间路。不是。我是想,一个乡下青年,是不是在地理上走出来得越远,所面临的城乡之间的焦虑就越少呢?而如果你在心理上,已经走出很远了,你已经在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练就了一身的功夫,具有了坚硬的外壳,在地理上,你与家乡却只有十八里路,这是否意味心理角色的转换要更困难一些呢?也就是说,一个已经做到专业作家的罗望子,一个以虚构和想象为业而生活在城市的罗望子,骑自行车行十八里路,一程程回到乡村的现实中,是不是也就自觉不自觉地回到了周诚呢?当他在短暂的时间里由罗望子回到周诚,他的痛苦是不是比一般人要更剧烈呢?
  我一直觉得,在罗望子的灵魂里,有两个人,一个,是那个一说话就脸红的乡下青年周诚;一个,是那个狂傲的痞子气十足的罗望子。或者说,他原本就是周诚,憨厚纯朴,喜欢沉静,一说话就脸红,可是当他感受到内心里在他看来无比巨大的立场需要面对,需要声张,他就变成了那个狂傲的、痞子气十足的罗望子了。
其他文献
一   民国二十九年,于右任古稀之年,不辞跋涉之劳,来汶川访寻禹迹。他写下一诗:“石纽山上沙尚飞,刳儿坪上黍初肥。茫茫禹迹从何得,蹀躞荒山汗湿衣。”   在汶川大地震的第二年,沿着岷江,我到了这个高山深谷地带。从四川大盆地进入岷山,海拔一路上升,湍急的岷江水,波飞浪涌,一座一座山峰,裸露褐黄一色的巨大山体。“5·12”大地震,这些山体上的滚石砸向山底公路,有三千多辆正在行驶的车被埋进了坍塌的石
人生有许多的错过和失之交臂,有许多的遗憾和失去,当然也有许多的感动、悲伤以及各种独特的体验及经历。每个人的记忆都是一只筛子,岁月筛下的是那些沉甸甸的东西、弥足珍贵的东西。那是我们刻骨铭心的一段记忆,那是我们的一段生命历程与心路历程。正是有了这一段又一段美好或忧伤、惆怅或满足、心酸或欢乐的记忆,我们的人生才因此而充盈而饱满而丰沛,生活才如此美好和可贵。记忆是历史,记忆提醒我们热爱生活,珍惜并拥抱我们
我起初写作就是想引人注意,那时我在西北一个偏僻的军营当做方便面的兵。女兵大多是城里人,城里人对我这个农村人总怀有几分偏见,再加上我生性敏感,于是就感到特别孤独。我们上的是三班倒,常常是白天睡觉,晚上上班。白天,战友们都睡着了,我一个人坐在宿舍门前,望着灰蒙蒙的天空,梦想发生点什么,最好由我而起,这样大家就重视我了,我就不用做方便面了。走在整齐划一的营区,我四处张望,渴望上天赐我一个舍己救人的机会,
摘 要:营峰小玉8号是湖南省瓜类研究所最新育成的长椭圆形、黑皮、黄瓤、耐贮运二倍体小果型西瓜新品种。植株生长势强,抗病抗逆性强,坐果性好。全生育期85 d左右,果实发育期25 d左右。皮厚约0.7 cm,果皮硬度26 kg/cm2,不裂果;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13%;单果重2~3 kg,667 m2产量2000~3500 kg。2007年2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关键词:
别之龙,男,1970年3月出生,1991年西南农业大学园艺系本科毕业,1996年12月西南农业大学园艺系博士毕业,1999-2001年在日本千叶大学园艺学部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为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园艺林学学院蔬菜学系主任。2008年任由农业部主管的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设施栽培岗位科学家兼执行专家组成员,主要从事西甜瓜设施栽培与生长发育调控、工厂化育苗、西甜瓜营养与品质生理等方面的研究工
剪掉  一路上,总在剪掉些什么  每天把生命剪短  一直剪到,只剩一个手指抠着悬崖的边  临死之前剪一剪头发  顺便剪掉一辈子的挂念  剪掉云的脚,让天空哭一会儿  突出的东西容易被剪掉  一个女人剪掉她三十年的长发  也剪掉跟了三十年的绳子  你不知道我在剪什么  夜晚故意安静下来,听剪刀剪下去的声音  结果,心自己就裂开了  黑夜把白天剪得格外规整  恰好装进去自己  我开始学走夜路  在心里
夜降临,风贴着水面送来阵阵清凉。月高挂,脉脉清辉漫洒在远处的山、近处的水上,浮浮漾漾勾画出一个似真似幻的美妙世界。   湖上的游船渐渐多起来。最惹眼的当数几条楼船,华灯高照,流光溢彩。这种船主人非官即贵,夜夜笙歌,嘉宾盈座。   其次是画舫,公子佳人,斜倚朱栏。男的化身楚王子,女的变成多情的越女,搴舟中流,不知今夕何夕兮。   还有一种小船,轻轻摇荡在柳荫荷花间,三两好友,邀月同坐,对酒当歌
傻梅   年轻时,老胖常打梅。   梅挨了打,就去找媒人。   媒人是我大爷。当年喝了老胖的酒,也喝了梅她娘的酒。一个想娶,一个要嫁,一拍即合。   那个时候,还不兴正式见面。老胖赶着牛车,梅坐在驴车上,在陈家庄村外的马路上打了个对头,就算是相亲了。回来人们问老胖那姑娘咋样?老胖说,大辫子真长。   结婚那天,轿里走出来一个又高又胖的大闺女,大辫子又黑又亮,还扎着红头绳。都说老胖有福,两
记不得第一次见刘建东是在什么时候和什么地方,就记得他有点腼腆,又彬彬有礼,不急不躁。他的祖籍是河北,但我总觉得他不像一个北方汉子,倒分明是一位来自江南的帅哥。  刘建东写小说有明显的现代主义痕迹,这是大家公认的。这一点也让我感到有些奇怪,他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是“现实主义”的,守纪律、讲公德,绝对不会带头闹事,怎么到了文学中就变成了现代主义呢?这一方面说明了现代主义的魅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文学风格和作
1   管鹏扶着楼梯扶手,不知为什么,手中的包比往日沉了不少。楼道内静悄悄的,橘色的灯光恍惚地照着他,也照着他脚下似乎比以往长了不少的楼梯。   301的门口堆着几个盛着垃圾的塑料袋,一束蔫了的鲜花被裹在一只白色的塑料袋里,几朵还未完全萎蔫的勿忘我不甘心地探出袋口。那深情的紫色让管鹏心里一动,他伸手想把那紫色从袋子里抽出来,一股鱼腥和浓烈的花香混合在一起的味道突然扑向管鹏。一阵恶心袭来,他赶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