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歌阅读训练四则

来源 :阅读与鉴赏(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ystal_zir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猎
  王 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首诗颔联中“疾”、“轻”二字用得极为微妙传神。你对此是怎样理解的?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狩猎将军形象?
  
  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再宿武关
  李 涉
  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1)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溪水”?请指出两首诗中通过溪水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2)有人认为,“溪水无情似有情”中的“似”字改成“却”字更好,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筝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1)有人认为这首诗是《琵琶行》的缩本,对音乐的侧面描写具有丰富的暗示性,请根据下面的要求,写出《琵琶行》中相应的诗句。①表现急切而愉快的情调:______________。②表现旋律轻快而流畅:___________________。
  ③表现热烈中紧张的场面: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人刘熙载说,“绝句取径深曲”,“须知睹影知竿乃妙”,这首诗具有独特的艺术弹性和张力,使人能“从一斑而窥全豹”,对此你有同感吗?请结合《琵琶行》及本诗展开联想,作简要赏析。
  (设题/熊四明)
  
  4.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青玉案
  贺 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①词人退居苏州时,偶见一绝色女子经过其居所横塘,顿生倾慕之心,但女子根本没在意他,瞬间就款款离去。沉重的惆怅感和无边的失落感顿时重重包围了他,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愈加“渐见愁煎迫”,故有此一词。
  (1)请写出“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表达的基本意思。
  (2)下面是三个抒写“愁绪”的千古名句:a.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b. 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c. 贺铸《青玉案》:“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此句在抒写愁绪方面的表现特色、艺术效果是什么?
  (设题/曹志正)
  
  1.“疾”写出了猎鹰发现猎物迅疾俯冲的敏捷,“轻”写出了将军纵马驰骋的雄姿,天上地面互为呼应,传神地描绘出从发现猎物到追捕猎物的过程。全诗借此塑造了一个豪放潇洒、英姿飒爽、武艺不凡的狩猎将军形象。
  2.(1)拟人。前一首诗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在和自己这个同行三日的友伴殷勤话别。诗人由溪水的“有情”表现自己对溪水的依依惜别之情。后一首诗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为诗人的不幸远别而呜咽啜泣,又仿佛是从他的心中流出,载着绵绵无尽的离愁别恨,长流远去。诗人借溪水抒发了去国离乡的愁苦情怀。
  (2)可以有两种答案:①不同意。溪水本无情,但眼前这条溪水,却又似乎有情。“似”字暗透出这只是诗人时或浮现的一种主观感觉,语意灵动轻妙;并设置悬念,引导读者去体悟作者的感情。(大意对即可得分。)换成“却”字便觉过于强调、坐实。(有比较即可得分)②同意。在“入山三日”的旅程中,溪水与旅人一路相伴,慰藉他的寂寞;而将别之际,又一夜潺湲,依依惜别。“却”字肯定并强调了溪水的有情,赋予溪水一种动人的人情美。而“似”字无此意味。只答同意或不同意不给分。
  3.(1)①大珠小珠落玉盘;②间关莺语花底滑;③铁骑突出刀枪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要抓住前面的情境提示,搜索记忆,调动积累,依题作答。(2)“紫袖”、“红弦”分别指代弹奏者和筝,“明月”点明时间“夜”,可联想到浔阳江头之明月夜,环境相同。“自弹”与“低眉信手续续弹”,人物和动作相似,“暗低容”与琵琶女“敛容”,神情相应。第三句是全诗的关键句,貌似无声的休止符,其实攸关深情,颇有深意,它既是艺人如泣如诉情绪顶点的突变,又是巧妙别致的暗示,使人于无声的顷刻中领悟和想象筝乐的美妙,又引发对“自弹自感”内容的丰富联想,自然铺垫出“别有深情一万重”的结句。这种从侧面落笔烘托主体的手法,确实收到了“睹影知竿”的功效,含蓄蕴藉,意味深长。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鉴赏能力,应抓住已经学过的《琵琶行》一诗,从内容和技巧两方面结合赏析。
  4.(1) 我的愁绪有多少?它多得像满地的青草,像满城的飘飘柳絮,又像梅雨季节下个不停的雨。(意思对即可)
  (2)这是一道开放型鉴赏题。不管学生喜欢哪一句,只要理由能够成立,即予认可。参考答案基本要点如下(基本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见解,有一定道理的,都应赋分):
  a.最喜欢李煜的名句,除了应说他巧设比喻(夸张式比喻),将抽象的愁绪化为具体可观的形象外,必须说到这个比喻特别大气,他所抒发的是亡国破家之大愁,非滔滔江水不足以状其愁绪之无穷无尽。这里的喻体具有不可置换性。说该比喻使愁绪富有动感,独具匠心也可。
  b.最喜欢李清照的名句,除了说比喻的一般功用(同a)外,应说到她的比喻很可能受李煜启发,但又有自己的鲜明个性,创造性地赋予愁绪以重量,甚至重得连船儿也“载不动”,实在是奇思妙想!而且这是女词人在友人邀请她双溪泛舟后所吟出的佳句,足见其才思之敏锐(这一点不作要求)。
  c.最喜欢贺铸的名句,应强调他运用了博喻,在李煜、李清照的基础上又有了发展和创新,又多又乱又绵绵不绝,恰当地表现了他无法排遣的情愁,很能激起相同遭遇者的共鸣。
其他文献
西方音乐史的发展历程迄今已有3000多年,通常以古希腊的“荷马时期”开始,留下了西方文明中关于音乐形态的最初记录。在西方音乐的发展早期,经院哲学文化主导了思想精神领域,
美术的功能是美化、愉悦心灵,记录历史和传承精神。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史诗性的艺术作品,在记录重大的历史事件,用艺术的方式传达历史的精神。一、美术作品
一个国家的文化艺术资源往往与时代的精神氛围紧密联系在一起,艺术创造与生活息息相关,诠释着诸多艺术家的个人情感,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着深刻而积极的影响。我国的陶艺资源有
“广彩是广州彩绘瓷或广州织金彩瓷的简称,因其在广州河南(珠江南岸)烧制又曾称河南彩。又因是广州烧制的织金彩瓷,使用釉上彩装饰技法低温烧成,也被称为广东彩或广彩”[1]。
思维品质作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四大要素之一,是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和目标.基于一堂英文名著读写课,采用拼图阅读、鱼骨图、闪卡等教学手段,利用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帮助
曾有作家言人生不可或缺三本书:有字之书、无字之书与心灵之书,窃以为他所言极是。人唯有在书页蹁跹于指尖,双足扎根于生活,同时不断翻阅、省察、增删,直面截然不同于外界的内心,方能成器。  杨绛曾说:“现在的年轻人,读得愈少,想得愈多,造成了许多无谓的烦恼。”可见“有字之书”是奠定个人思想的基础。古人精挑细选出《古文观止》为蒙学教材,正是因为白纸黑字间的前人经验、智慧,能为阅历尚浅的少年素绢般人生底色绘
期刊
人要读三书: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此三者涵盖了一个人所需的实用之学、处世之学与精神之学,因而需要“兼读”.而其中,我认为心灵之书又是最高层面的,故须对其“精读
期刊
王阳明在临终前说过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辨明善恶是格物,为善去恶致良知。”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致良知”。  人生于世,未曾携带任何东西。因此,学习,在这个世界上,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而读书,便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有效方式。学习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会读“有字之书”。张载有言:“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将往圣的绝学继承下来,理解并吸收它们的精髓,这才使原本的“童子之身”逐渐成长,
期刊
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    两片秋叶  陈薇莉  秋意浓入肃杀,一阵风过,光秃秃的树干上颤颤地缀着几片不肯就去的枯叶,瑟缩地打着旋儿。倏地,一片落叶飘进了我摊开的书页。黑黄颜色,边儿早已碎败,蜷曲着身子,不知被什么虫子咬得满是疮洞。我突然想到愁,不正是心上搁了个秋么?  我悲秋,我亦恋秋。每当第一片落叶从浓密的绿中飘飞下来,每当凉凉的秋雨无声地润了我的窗帘,那种夹杂着甜味的秋就袭上来,牵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