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文化成就园本课程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jing08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土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传承性,是难能可贵的教育资源。融入本土文化,形成园本特色课程,成为当今幼儿园课程发展的又一大趋势。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纲要》也提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感受家乡的变化发展。只有立足本土文化,构建园本特色课程,才能使《纲要》《指南》的精神得以落实。
  关键词:本土文化;园本课程;教学活动
  本土文化是幼儿接触最多的文化,它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蕴含着无穷的教育资源。贯彻纲要精神,统整各方资源,形成合力,促进幼儿的发展,充分利用本土文化中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所以,我们将自己的地方资源渗透到幼儿教育中,让孩子从小就埋下爱家乡的种子,让家乡的本土文化走进他们幼小的心灵。
  常州素有“龙城”之称,近年来,随着“常州恐龙园”“春秋淹城”及“太湖湾嬉戏谷”等旅游业的开发蜚声海内外。龙城的孩子生活在这样传统与现代交汇的环境中,作为教师更应该充分将常州特有的地方资源有机地渗透到幼儿教育中,构建园本特色课程,激发幼儿爱家乡的热情。
  一、利用龙城的本土文化,开展趣味盎然的教学活动
  1.深化本土文化,探寻园本课程的生命点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大自然、大社会是儿童自己的世界,是儿童自己生活的环境。”开发本土文化的园本课程过程中,使幼儿产生了了解自然、关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本土文化特色,实用、形象、直接,能让幼儿产生丰富的构想,给幼儿以真的启迪、善的熏陶、美的享受。
  2.改变教学方法,探寻本土文化的生命力
  我们打破“课堂中学习”的观念,放手将孩子带到更广阔的自然环境中,让孩子感受最广泛的“自然资源”。我们主要在保证每周正常开展教育活动中,穿插本土文化的教育内容,贯彻“异质同构”的艺术教育理论,保证本土文化教育目标的实现。
  3.融合主題教学,探寻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结合本土文化,开展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主题活动:
  主题活动一:《家乡的桥》
  我们的家乡常州,地处江南水乡,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坐落在各个角落的桥——古代的桥,现代的桥……生动而真实地记录了家乡的昨天,是家乡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的记载;也是家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由此,我们根据当前孩子议论的兴趣话题,生成了主题活动《家乡的桥》。
  主题活动二:《宋剑湖·印象》
  宋剑湖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遥观镇,是长江三角洲形成时低洼地淤塞而成的湖群之一,宋剑湖湖中大小沼地绿洲星罗棋布,汊港罗列,地形复杂,是常州市四大湖泊之一。因此结合本地教育资源与孩子的兴趣,我们生成了《宋剑湖·印象》这一主题活动,意在让孩子了解我们家乡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而激发孩子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并初步形成保护古文明的意识。
  二、利用龙城的丰富材料,创设古朴绚丽的主题环境
  随着融入本土文化课程的开展,我园创设了一个个富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教育环境。在墙面上、美术室里等为幼儿提供大量易于接受的民间艺术图片、各种手工作品等供幼儿欣赏、阅览,感受民间文化习俗,使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民间艺术的气息,体会民间艺术的美。美术活动室里,利用废旧物制作一些民间艺术工艺品,有麻袋绣、剪纸、撕贴家乡的房子、桥,……孩子们在学习中不断地了解了自己家乡的文化特色。
  三、利用龙城的本土资源,开展丰富多样的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我们就充分利用有限资源,把本土特色带进幼儿的区域活动。我们创设了富有常州名小吃一条街的“兰桂坊”,凸显现代常州便利交通的“BRT”,并根据近期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为幼儿提供相应的材料、教具,供幼儿操作、摆弄、拼贴、尝试。如,大班幼儿用废旧纸盒、牛奶罐来搭建家乡的桥。中班幼儿绘画恐龙园、得园徽派建筑等特色。小班幼儿在阅览区欣赏家乡的名胜古迹,穿上特色服饰穿梭在特产中。
  我们都知道,从小对孩子进行爱家乡的教育,燃起“家乡真好,长大后为家乡出力”的情感火花,则对他的一生肯定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而本土文化课程就能为此提供可能。我们均可清楚地意识到,未来的人才是高素质、复合型的,特别是具有合作精神。总之,本土文化渗透到幼儿教育课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园本课程,使幼儿园课程更加生活化、趣味性和综合性。从知识、能力、态度、情感及技能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教育,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虞永平.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成长[J].幼儿教育,2005.
  [2]杨晓萍.学前教育回归生活课程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
  [3]孟庆茂.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07.
  [4]马云鹏.课程与教学论[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12.
  编辑 薄跃华
其他文献
摘 要:小学语文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教学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关注课堂生成,重视与学生的平等对话。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领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应促使学生更好地主动建构,让语文课堂教学更精彩,魅力无限。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生成;平等对话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小学语文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促进课堂动态生成。教师在课前应做好充分的课堂预设,课中及时捕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近说:“孩子们的思想感情,最突出的一点是幻想,幻想贯穿着整个童年的生活。”童话体裁课文深受广大少年儿童的喜爱。在教学童话题材的课文时我主要采用“听、析、读、演、编”的教学模式,让小学生真正地走进童话,感受童话,提高学习童话课文的实效性。低年级的小学生感性思维较强,十分适合阅读童话。为了使孩子读懂童话、感受童话、理解童话、领悟童话、演绎童话,结合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与童话故事的特点,我
摘 要:新一轮课程改革更关注学生的成长,要求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书写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这是良好作业习惯的一个重要方面。小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对其学业的完成和自身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就“明确要求渗透习惯的养成”“优化作业设计,强化习惯地养成”“重视家校联合,促进习惯地养成”“重视作业评价,提升习惯地养成”四个方面如何来养成小学语文良好的作业习惯做了阐述。  关键词:良好;作
合理地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能给语文课堂注入新活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更喜欢语文课。例如,《月亮湾》这样的文章,仅凭教师绘声绘色地描述,学生是无法完全体会月亮湾的美丽和社会主义新农村蓬勃向上的景象的。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创设课文的情境,让学生用心听、认真看,适时指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使得语文课堂充满灵性,充满魅力,呈现出无限精彩。  一、导入新课时,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家庭,本应是幸福的港湾,本该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然而随着社会的急剧变革,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欲望需求、人际关系极度变化,越来越多的家庭发生裂变,走向解体。  我曾先后为三例特殊的单亲孩子做过心理辅导,并取得一定成效,现列举如下:  陈某某,女,一年级二班,年龄6周岁。  性格特征:性格内向,少言寡语,孤僻,怪异。  问题现象:开学第一天就在班里哭闹了一整天,因为妈妈没在她身旁。好不容易能在
摘 要:水墨画教学渐渐渗透进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从低年级就应注重对孩子的水墨画兴趣培养,可是从孩子的学习和教师的授课来看,教师更多的是注重孩子绘画技法的學习和训练,失去了小学阶段学习水墨画本身意义。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下引导学生以更广阔的艺术视野展开传统的水墨画学习,从低年级开始就要慢慢地引导,培养学生对水墨画更艺术的学习和了解,在实践中感悟一些,别让太多的规矩束缚着孩子。  关键词:基础学习;自由
摘 要:近年来,核心素养已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词,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与落实,我国目前逐步推进在各学科课程中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教育,着力构建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统领的中小学课程体系,力争在教育方面把学生培养成全方位、多方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推动课程改革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那么,作为班级领导者的班主任应如何在课堂上实施核心素养教育,提升课程品质呢?就小学班主任在这方面的工作做了浅谈。  关键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真可谓重中之重,许多学生一听到写作就觉得头疼,没有话可写,形成了“写作难,难写作,作难写”。学生“多积累—勤观察—勇创新—常互评”,就能够“想写作,勤写作,乐写作”。  关键词:写作;思维;语言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知道:说得好,不一定写得好。现在的孩子似乎生活在真空里,没有任何的生活体验,没有生活的素材,只是为了写作而写,没有感情流露的真实场景,从而形成了“写作
摘 要:为有效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学会倾听,接纳学生的感受,排除学生情绪困扰;利用期望效应,提出有帮助性的办法;赏识教育,使学生的感受和需求得到表现等。  关键词:留守儿童;学困生;转化;策略  留守儿童是农村学校学困生的主要来源。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学习成绩不好、有厌学情绪、自我约束力弱、行為规范丧失等问题。探讨留守儿童学困生的教育转化策略,有利于促进每个学生主动、
2014年12月12日,受县教育研究进修学校的邀请,我非常荣幸地参加了“送课到校”活动,在古路小学执教一堂高段阅读教学研讨课《伯牙绝弦》。  课后,留下了许多思考和遗憾,我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总结:  一、聚焦教学精彩  1.音乐渲染,营造氛围  新课伊始,我在学生静息时以古筝曲《高山流水》导入,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古文的意境,以达到“未见其文先生情”的效果。在学生进行句式练习(口头说话)和课堂练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