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之险 生成之利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ying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品当前的课堂教学,无论是观摩课,还是常态课,教师都会或多或少地存有预设。近来,拜读了北京大学曹文轩教授的一篇文章《自然是语文教学的最高美学原则》,对其中的“预设与落空”颇有感触,聊以高尔斯华绥的《品质》为例,谈谈我对“预设”和“生成”的看法。
  一、预设之险
  1.教学目标之“一网打尽”。当前的课堂教学,教师往往习惯和自足于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大家所熟知的三维目标。在每节课内,教师都会十分虔诚地奉此为圭臬,不敢有所偏颇和缺漏。于是,我们见识到这样的课堂:教师在目标设置时,将课文内含的诸多“营养”全部罗列出来;然后,以此为纲,让学生在文本中寻找这些“营养源”,在教师的引导下细细“咀嚼”。
  实际上,这种“一网打尽”式的目标设定本身就是极其危险的。因为这样的目标往往无视学生味口,是学生难以消化的。教学的最基本的出发点是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现实基础。只有这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才能有效衔接与契合。但是,现实的教学故事告诉我们:不少教师是出于好心而办了“坏事”。例如,带领学生学习高尔斯华绥的《品质》一文,就有教师以三维目标为基准,要求学生了解作家及其作品,理解文章的思想主题;学会通过细节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的方法;学会联系时代背景分析作品內涵;要求评价和学习哥斯拉先生的可贵品质,既而深思如何正确构建现代社会背景下的价值体系,塑造完善人格……真想当时就问这位教师:“你做学生时,有没有一下子消化掉这么丰盛的文化大餐?”
  2.教学方式之“全包全办”。因为目标如此繁多,在有限的课时内,学生是难以全盘而深入细致掌握的。事实上,学生能精要地掌握其中一二就相当可以了。为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以身试险地将自认为重要的部分一着不落且生硬地“授给”学生。例如,对于描写哥斯拉的细节,教师一一指示给学生,并告之它们体现出主人公怎样可贵的品质。从品鉴小说角度看,这些恰恰是全文的重点与特色之处。教者的包办实际上极易堵塞住学生自主赏鉴小说细节美的艺术路,更容易切断学生由此走向细节写作模仿的灵动泉源。其实,这也是学生平时文本阅读能力欠缺、写作迁移能力不足的重大原因。长此以往,会有更多的学生深受其害,不亦险乎?
  二、生成之利
  1.学习动力之“源源不断”。与被动“授给”相反的是,当学生主动求知,在文本诵读中发现知识奥秘,他们就会像在迷宫中行走突然发现出口一样,欣喜万分,并进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以看得见的成果促进学生的自我激励、持续进步。
  以《品质》的学习而言,教师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文本研读。例如,在记叙文写作方面,教师可引导学生先行梳理自身的不足,然后对这篇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小说文本展开深度阅读。对环境描写感兴趣的同学,会从“朴素安静特色”的店房、“黑洞洞”的楼梯口等环境描写中发现其与人物性格特征的契合处;对人物肖像感兴趣的同学,会从“脸庞黄皱皱的,头发和胡子是微红和鬈曲的,双颊和嘴角间斜挂着一些整齐的皱纹”的人物简笔勾勒中体会作者人物刻画之高妙;对文章结构感兴趣的同学,会从哥斯拉手艺的精妙、理想的执著与其生意萧条的对比中感受到“扬”与“抑”的对比之妙……当学生带着利己的目的徜徉于小说园地之时,每一个发现、每一个感悟、每一个流连……都会给他们带来震撼与惊喜,都能为他们的后续、自觉、高效学习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
  2.学习效果之“精彩纷呈”。事实上,学生学习动力不竭了,他们的状态会彻底改观,对文本的研读及运用就会更加充分而惊人。例如,有学生就从结尾部分感受到作者创作手法之高超。作者刻画了一位专门为上等人做靴子的英国年轻人,他过户了哥斯拉的店铺,但这个竞争对手却十分叹服于哥斯拉。“在伦敦,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出比他更好的皮革。”“他是个怪人,但他做了顶好的靴子。”学生敏锐地体察到这里面透露的可贵信息——“同行”,但不是“冤家”;哥斯拉恒久的职业理想,不为利益而变的职业操守,都深深地折服了同行,而且是一个年轻的同行。由此,学生读到了文章的亮色,尽管哥斯拉“走”了,但他的精神留下了。虽然只是星星之火,但也让人们依稀感受到燎原之势。不得不为这位学生点赞,他的这种探究就是极为有利的生成,会推进他开展更多的文学解读乃至写作运用。
  三、化险为利
  1.教学设计之“另辟蹊径”。稍有教学经验的教师都会有这样的感触:自己以为完善的教学设计往往在实施之时,遇到尴尬——学生并没有按照预期获得知能等方面的发展与完善,甚至于选择了课堂的静默。遇到这种情况,教师最紧要做的是不“执迷不悟”,另行选取通衢大道。例如,让学生深思如何建构现代社会背景下的价值体系,这个目标设计比较笼统,操作性不强、细致性不够,学生的反应比较木讷。这时,教师的机智就起作用了。可以设计让学生观照现代社会手艺人与哥斯拉的区别,思考应该建构怎样的职业观、人际关系观,思考现代人最缺的是什么品质。
  2.教学实施之“灵机一动”。教学实施环节是目标达成的关键,但这个环节最忌讳按部就班。因为课堂是预设的,更是生成的。当师生、生生的思维发生碰撞时,“火花”会照亮一条乃至更多条新异之路。这样的路不走,岂不是大损失,大灾害?例如,在学习和领会文章的对比之功效时,学生多会提到哥斯拉与其他靴匠的对比,突然有学生提到“我”与其他顾客的对比。这个发现使大家眼前一亮,顺着这个“蔓”,居然摸到许多“瓜”:“我”与其他顾客代表着那个时代追求时髦与保持质朴两种价值追求,并且因之折射出哥斯拉与其他靴匠的职业操守,“我”的身上代表着作者的价值评判和那个时代难得的价值坚守,闪烁着与众不同的人性之光……为此,教师不可因循守旧,需要有开放的心态和灵动的思维,勇于接受一切灵性之光的照射和指引,携手学生走向更加迷人、绚烂的教学之路。
  习惯是一个双刃剑,好习惯利处多多,受用终身;坏习惯险象环生,贻害无穷。行走于教学殿堂,教师需要果决地抛弃脱离学生基础的预设习惯,灵动地引导学生以文本为本,多角度、多层面,适时性、延时性地开展自主研读,在展示与碰撞中生成新精彩——值得守候的精彩!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  1.了解白描手法及其特点;  2.学习并掌握白描写意的手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白描手法的几点技巧;  2.在学习与训练中形成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以画入境”  出示对比图片:左侧一幅为白底黑墨线勾勒的长河落日图,线条清晰,色彩纯净;右边为水墨渲染画成的长河落日图,浓墨重彩,以色块的深浓浅淡来表现长河与落日的质感。让学生说出两种不同的美术表现形式(白描、渲染),了解白描
如果把“经典”简单的理解为能被处于不同时空的大多数所认同的品质,那么,不同时空的大多数语文教科书共有的课文就可称为是经典课文。对它们的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应该能为解决语文教科书的选文标准问题提供启发。20世纪前期的语文教科书具有编者多为大家名宿和种类异彩纷呈的特点,分析总结这一时期经典课文的特征应该更利于教科书选文标准问题的解答。  20世纪前期的经典课文是通过对容纳20世纪前期107套457册190
《芦花荡》是被誉为“诗人型和音乐型的小说家”孙犁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这篇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使残酷的战争变得极富诗情画意 。武汉大学林焕标、卢斯飞说:“它们(景物描写)绝不是几颗游离的珍珠,而是作品内在气质的结晶体。”所以从这篇课文中学习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是再恰当不过的了。为此我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话题导入  《芦花荡》是“荷花淀”派代表孙犁的小说,和他的另一篇小说《白洋淀》一样,全篇都洋溢
总想探求到《散步》最真的主题思想,故每教一遍,总要与学生们对“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一揭旨语细品一遍。结果发现:每品一遍,其中“整个世界”的外延扩大一次。于是,本人对《散步》主题思想的解读经历了从“中年使命说”到“民族传统说”,又到“人类品格说”,最后到“生命特质说”的演变过程。  一、“中年使命说”  起初,我与学生们把探求的目光仅
虽然说教师的“教”要服从学生的“学”,但是学生学什么,却不能完全是由学生说了算的。这是由于课堂学习和课堂活动的不同所决定的。语文学习,意味着学生要接触新知识,要具备较难具备的能力;而语文活动,则是学生依靠既有知识和能力的自我训练行为,其中带有一定的自我娱乐色彩。如果将语文学习简单等同于语文活动,那么学生获得新知识的权利便在无形中被剥夺。如此情形下,学生在课堂上的话语权、时间权、兴趣权等所谓的权利即
毋庸置疑,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是存在问题的。而且这些问题由来已久,却一直未得到及时解决。高中语文教师很重视议论文教学,也无一例外要教学生议论文该怎么写,而且也知道议论文写作对学生意味着什么,可是就是没有真正可以依据的合适的范本和可以模仿的课堂。并且,议论文写作教学越是深入推进,我们越感到议论文写作教学的粗疏,我们的内心就越是迷惘。  确实,当我们仔细回顾自己的议论文写作教学,我们会对议论文写作教学的
作文教学向来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对学生作文进行点评教学是帮助学生正确把握写作主题,学会谋篇布局,提升写作水平的重要方式。如何有效开展作文点评教学,使学生真正从中受益,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里结合笔者的一堂作文教学公开课来粗略地做些分析。  2016年4月常州市九年级语文调研试题中有一道命题作文,命题颇具诗意与人文情怀。其题如下:  揣着梦想上路,可以踏出一路风光;揣着自信上路,无路也有
在古典诗歌的教学中,教师们通常对诗歌的语言、意象和情感进行分步骤地、孤立地翻译、分析和附会式归纳,导致把一朵朵美丽的花揉成了片片花瓣。众所周知,语言、意象和情感是诗歌的三个基本要素,但是,诗歌的主要要素还是它的情感,情感性是诗歌的基本特性,诗歌的语言和意象都是为抒发情感服务的。因此,古典诗歌的教学内容重点应定位于对诗歌情感的感受和体会,让学生“吸取人类丰富的文化营养”,“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一、教材分析  1.本单元地位:《我的第一本书》处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本单元的五篇课文均是名家之作,它们或追忆作者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展示名人、伟人的一个侧面、或揭示人生意义,其人文内涵深厚丰富,艺术表达各具特色。本单元的安排重在让学生感受到人间的关爱与温情,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体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  2.本课地位:《我的第一本书》是一篇淡雅的随笔。安排在《藤野先生》和《我的母亲
《项脊轩志》是明代作家归有光的散文名作。作者托物言志,悼亡念存,写出了青年主人公的襟怀抱负,表达了对亲人的深挚怀念。文章感情真挚,缠绵悱恻,情韵绵远,如品佳酩,醇香绵绵,余味悠长;又清新淡雅,不事雕饰,自然动人,如行云舒卷,似细流涓涓。   《项脊轩志》的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文散意凝   从写作时间看,本文并非在一个时期完成。从开头到“殆有神护者”,是作者在18岁时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