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点评课教学略谈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ese12345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向来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对学生作文进行点评教学是帮助学生正确把握写作主题,学会谋篇布局,提升写作水平的重要方式。如何有效开展作文点评教学,使学生真正从中受益,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里结合笔者的一堂作文教学公开课来粗略地做些分析。
  2016年4月常州市九年级语文调研试题中有一道命题作文,命题颇具诗意与人文情怀。其题如下:
  揣着梦想上路,可以踏出一路风光;揣着自信上路,无路也有希望;揣着勇敢上路,路虽坎坷,却能走遍四方;揣着母爱上路,虽然辛苦,却也充满温情……请你以“揣着 上路”,写一篇文章。
  评阅学生作文,真可谓喜忧参半,百感交集,既有少量佳作,也有不少病文,尤其是少数作文功底较好的学生在主题突显方面出现了偏差,以致写作出现失误。在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中,许多省市把“中心明确、符合题意”列为一类卷和二类卷的首要标准。基于此,我决定依托这些作文上一堂关于记叙文“如何让主题突显”的作文点评课。
  第一环节:温习知识,建构评价层级
  记叙文写作首先要求学生能在文中呈现记叙文应有的基本要素,记叙文写作主题是非常关键的要素之一,直接影响到学生作文的等第。上课前,围绕写作主题,我编写了有关主题知识的学案,内容涉及什么叫主题、主题的基本要求等以帮助学生温故知新,做到心中有数,主要是让学生把握主题——即中心,是文章的灵魂;基本的要求为:健康、向上;鲜明、突出;集中、贴切;力求深刻。根据主题的基本要求,我为同学们制订了一张评价层级表。如下图:
  第二环节:评析例文,感知主题要求
  上课初始,在简要回顾记叙文主题的基本知识后我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这张层级表,并回答学生的一些疑惑,在读懂层级表后,我向学生展示三篇考场作文,分别是“揣着恐惧上路”、“揣着母爱上路”、“揣着自信上路”。接下来,我让学生依据评价层级表对三篇考场作文评定等第,并且要说出理由,可以在文章旁边做上批注。
  同学们认真批阅,圈点勾画,有的紧锁眉头、表情专注;有的和同桌窃窃私语、小声讨论;有的甚至和同学意见相左,争的面红耳赤……看到他们积极投入、场面火爆的情形,我乘热打铁,让他们交流展示。学生纷纷举手点评,有的同学说,第一篇文章应打C级,原因是虽有主题,但是主题灰暗,不积极;有的同学说第二篇文章应打B级,原因是虽有主题,但是主题不明显、不突出;有的同学说第三篇作文应打B级,原因是主题虽然突出,但是老套、不深刻、不新颖……同学们说的是头头是道,有的同学还做了相关的补充。
  围绕三篇文章,对照评价层级,同学们尝试着对例文进行评定,这个过程无疑首先是学生自己理解把握内化主题要求并建构起自我的评判标准;对例文的阅读评定又是评判标准的一次外化运用,而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又使得自己对主题评定标准的认知理解得到审视,使学生们自己对主题要求得到更真切的感悟。
  第三环节:修改例文,突显写作主题
  在学生对例文尝试评定等第的基础上,我顺势引导,抛出话题:大家觉得第二篇文章虽然有主题,但是主题不明显、不突出的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一抛出,学生可来了劲,“详略不当”学生异口同声的说。有的同学还特别补充:“文章的主题是想突显母爱,但是写母亲的地方却是一笔带过”。对于学生的回答,我给予积极肯定并鼓励大家不仅要发现问题还要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对例文进行修改以使主题突显出来。15分钟后,我从学生提交的修改稿中选取优秀稿件加以展示。
  原例文写母亲的部分是这样的:
  不知什么时候,我隐约的看到一个黑影走到床前,帮我盖好了被子,口中不停的唉声叹气,看了看我。我醒了,看见那人是妈妈,她留下一张字条,我隐约看到是:妈妈相信你。
  修改升格后的作文是这样的:
  醒来后,已经很晚了,打开房门,看到母亲正躺在沙发上睡着了,我拿起一旁的毯子给母亲盖上,这时她醒了。我说道:“妈,怎么不回房间睡,这儿冷。”妈妈揉着眼睛,打着哈欠说:“我不放心你,你没吃晚饭,怕你饿着,给你烧了一碗粥,我给你热去”。看看妈妈疲惫的背影,看着妈妈边搓手边热饭的样子,我的心头一酸。“热好了,吃吧!”妈妈温和的说道。我埋着头不敢正视妈妈的眼睛,我一小口一小口唆着粥,夜显得异常的宁静。“妈,我…”“孩子,吃吧,妈妈相信你!”听着妈妈的话,我鼓起勇气抬起了头,妈妈温柔的笑容顷刻之间就好比一股暖流温暖我的全身。这时,妈妈走过来,把我拥入怀中,摸着我的头,说“好吃吗?”“嗯!”“多吃点!别怪爸爸,好吗?”“嗯!”粥是清香的,尤其在严冬,坐在明亮的灯光下,捧着这碗滚烫的粥,品着这氤氲舒缓的米香气,体会着浓浓母爱,我无比的幸福!
  通过例文修改前后的对比,加上我的点拨,很多学生学到了在行文中要注意详略得当,叙事中要有重点刻画,并通过增加细节描写来使文章主题突显。
  第四环节:范文引领,强化主题要求
  围绕突显写作主题,让学生修改例文,在写作演练中习得方法;而品读范文,现身说法,又让学生得到进一步的指引,从而强化记叙文主题写作要求。在此环节,我首先选取了我班一位女生的同题作文。这位女生的文笔细腻优美,详略得当,主题得意彰显让师生惊叹,我请她谈了自己写作的秘诀和写作时的思考,给同学以鼓舞和信心并通过这位女生的构思讲解来启示方法。随后,我也展示了自己写的下水作文,我的作文题材常见,主要是通过一件小事来折射社会大环境,针砭时弊、倡导核心价值。通过展示范文让学生明白如何从生活世界中挖掘素材,注重选材真实、新颖,在生动形象,真情实感,以小见大中来突显主题的深刻性。
  以上是笔者的作文点评课教学的一些尝试。当然,在实际教学中,还可采用“直接式点评”,即由学生朗读全文,教师点评其写作方法和技巧,往往教师寥寥数语“点睛”,学生印象深刻持久。还可采用“对照式点评”,即教师把对学生作文要求的细则分项列出,先让学生拿自己的作文逐条对照,再让同桌之间互相对照,让自评、互评和师评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从他人之处取长补短。亦可采用“对比式点评”,即选取好中差的作文,结合写作目标要求,由学生发言点评,教师总结提升等。总之,教无定法,勇于尝试,这些方法还可以相互交融,有机结合,“双剑合璧”会得到更好效果。
  [作者通联:江苏常州市正衡中学天宁分校]
其他文献
曹文轩教授曾说过一句话:“美的力量大于思想的力量。”阅读《前方》,我们却会发现,思想与美在这里一路同行。  与一些不惜以牺牲美而换得深刻的作家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曹文轩教授的作品始终坚持“美感”“浪漫气质”“悲悯情怀”。  《中华读书报》的记者曾经好奇地问:“那么,您是如何处理作品深刻与美之间的关系?”  曹教授如此作答:“我并不认为美与深刻是一种对立的关系。是现代主义认为它们之间是对立的,甚至是不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作为接受主体,文本作为接受客体,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使得文本主体与接受主体进行对话与交流,使一维的文字成为具有立体层次性的多维元素。这种主体相互融合的多维,需要利用诵读不断深化,在情感的交融中获得。在这种情势下,教师进行诵读教学时务必要把握课堂阅读教学规律。  一、诵读与课堂教学规律  (一)整体性的诵读教学  文本的组成具有整体性,而这种文本主体性就体现在这种整体性中,
《中小学文学课程导论》我通读了数遍,有些章节反复读了七八遍,做了许多圈画,愈读愈觉内心震动,不忍释卷,深觉其视角之宏阔、用功之精深。诚如陶本一先生在序中所说,(像这样)“从课程论视角对语文科文学教学进行系统研究的,目前还不多见”。此书的问世对于改进目前“变异”的文学教学具有很大的价值。  一、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将文学阅读与文章阅读混为一谈,导致两者模糊不清的“类文学”阅读教学,值得我们正视和反思 
对李维鼎先生提出的“言意转换”理论,李海林先生认为“应该说是很深刻的”,可他又提出:“直接把言语过程看作是一个言-意转化的过程,至少是不完整的”,因为“在由‘言’而‘意’和由‘意’而‘言’的过程中,夹着一个内部言语过程”。言-意和意-言之间,“必须要有一个中间性、过渡性的中介物,这种转化才有可能”,这个“中介物”就是指“内部言语”。如果无视这个中介物,“直接把言语过程理解为从思想到语言、从语言到思
教学目标  1.了解白描手法及其特点;  2.学习并掌握白描写意的手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白描手法的几点技巧;  2.在学习与训练中形成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以画入境”  出示对比图片:左侧一幅为白底黑墨线勾勒的长河落日图,线条清晰,色彩纯净;右边为水墨渲染画成的长河落日图,浓墨重彩,以色块的深浓浅淡来表现长河与落日的质感。让学生说出两种不同的美术表现形式(白描、渲染),了解白描
如果把“经典”简单的理解为能被处于不同时空的大多数所认同的品质,那么,不同时空的大多数语文教科书共有的课文就可称为是经典课文。对它们的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应该能为解决语文教科书的选文标准问题提供启发。20世纪前期的语文教科书具有编者多为大家名宿和种类异彩纷呈的特点,分析总结这一时期经典课文的特征应该更利于教科书选文标准问题的解答。  20世纪前期的经典课文是通过对容纳20世纪前期107套457册190
《芦花荡》是被誉为“诗人型和音乐型的小说家”孙犁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这篇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使残酷的战争变得极富诗情画意 。武汉大学林焕标、卢斯飞说:“它们(景物描写)绝不是几颗游离的珍珠,而是作品内在气质的结晶体。”所以从这篇课文中学习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是再恰当不过的了。为此我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话题导入  《芦花荡》是“荷花淀”派代表孙犁的小说,和他的另一篇小说《白洋淀》一样,全篇都洋溢
总想探求到《散步》最真的主题思想,故每教一遍,总要与学生们对“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一揭旨语细品一遍。结果发现:每品一遍,其中“整个世界”的外延扩大一次。于是,本人对《散步》主题思想的解读经历了从“中年使命说”到“民族传统说”,又到“人类品格说”,最后到“生命特质说”的演变过程。  一、“中年使命说”  起初,我与学生们把探求的目光仅
虽然说教师的“教”要服从学生的“学”,但是学生学什么,却不能完全是由学生说了算的。这是由于课堂学习和课堂活动的不同所决定的。语文学习,意味着学生要接触新知识,要具备较难具备的能力;而语文活动,则是学生依靠既有知识和能力的自我训练行为,其中带有一定的自我娱乐色彩。如果将语文学习简单等同于语文活动,那么学生获得新知识的权利便在无形中被剥夺。如此情形下,学生在课堂上的话语权、时间权、兴趣权等所谓的权利即
毋庸置疑,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是存在问题的。而且这些问题由来已久,却一直未得到及时解决。高中语文教师很重视议论文教学,也无一例外要教学生议论文该怎么写,而且也知道议论文写作对学生意味着什么,可是就是没有真正可以依据的合适的范本和可以模仿的课堂。并且,议论文写作教学越是深入推进,我们越感到议论文写作教学的粗疏,我们的内心就越是迷惘。  确实,当我们仔细回顾自己的议论文写作教学,我们会对议论文写作教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