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仪式沉浸化:r共同体意识传播的情感动员

来源 :民族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ar16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国庆70周年群众游行情感动员的化境,指向共同体意识传播的心理化过程,“活动”与“时间”的结合赋予记忆空间以表达意义的角色,凸显了从“体验到沉浸”的叙事性转变.其中,诉诸情感、仪式设计和情感变压,折射情感动员“符号凝炼-内涵解释-交互联动”的“修辞结构”,以互动仪式链的运作机制衔接相互关注与情感连带的修辞指向;时空情境创设与视听符号的综合运用,映射观念象征符和行为移置链交互作用的“沉浸结构”,以符号所指的解码释义连接“凝缩”与“唤醒”的修辞实践;情感动员的价值感知、情感同化和接纳重构,投射共同体意识传播“情感-利益-价值”演绎的“认同结构”,以沉浸空间的层级性演进链接自我建构与匹配性建构的修辞意蕴.
其他文献
人们对贫困的认识经历了物质贫困、能力贫困、权利贫困和制度贫困几个阶段,相应的减贫理论可分为微观层面的可行能力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精准脱贫理论,以及宏观层面的涓滴效
指示性作为符号认知的基本框架,能使符号与记忆、记忆与认同产生联结关系,因此,指示性不仅是民族记忆的基础,更是形成民族认同的作用机制.基于现实因素,民族记忆在不同的时期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基本逻辑是一个从“求同存异”到“聚同化异”的过程,旨在构建一个多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共生关系与共生状态.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有效建构必须赋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