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脑电图(EEG)在儿童早期病毒性脑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5例临床确诊为病毒性脑炎的患儿其早期EEG改变。结果35例患儿中,脑电图检查异常33例,异常率94%,异常脑电图多为多灶性或弥漫性中高波幅及慢波增多,α波节律减弱或消失,部分可见棘波、尖波、棘慢波;EEG异常类型:弥散性异常24例(73%);弥散伴局限性异常9例(27%)。结论EEG检查可作为儿童早期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依据,并对本病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预后评估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脑电图;儿童早期病毒性脑炎;诊断
【关键词】脑电图;儿童早期病毒性脑炎;诊断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13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396-01
病毒性脑炎是儿童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其治疗的时机与预后密切相关,所以早期做出诊断极为重要。传统上病毒性脑炎的确诊主要依靠做脑脊液检查,但由于腰穿为创伤性检查,难于让患儿及其家属接受,且其阳性率较低,仅40%-50%[1];脑电图(EEG)是诊断早期病毒性脑炎的一种手段,是对大脑神经细胞功能所处状态的一种指标反映,本文旨在探讨EEG对儿童早期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价值。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35例患儿均为我院2009年2月——2013年4月临床诊治并诊断为病毒性脑炎患儿,35例患儿均符合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标准[2]。其中男性15例,女性20例,年龄5-11岁,且其病程均在7d内。本组35例患儿,发热29例,呼吸道感染24例;头痛、头晕,呕吐19例,意识障碍3例,抽搐2例,大部分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全部患儿除检查EEG外,均做了脑脊液检查,脑脊液异常25例,阳性率71.4%;脑脊液异常表现为细胞数增多十至数百,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轻度增高,糖及氯化物正常。
1.2EEG描记方法所有病例均予脑电图检查,采用意大利产Galileo脑电生理记录仪,按国际10-20系统法按放头皮记录电极,单、双极导联两种方式记录觉醒脑电图。首次脑电图检查均为入院当天进行,EEG诊断标准参照刘晓燕病毒性脑炎的EEG诊断标准进行分析、判断[3]。2结果
35例脑炎患儿中EEG检查33例异常,异常率94%,其中轻度异常9例(27%),中度异常16例(48%),重度异常8例(24%)。异常脑电图多为多灶性或弥漫性中高波幅及慢波增多,α波节律减弱或消失,部分可见棘波、尖波、棘慢波。轻度异常的EEG患儿表现为背景波波形杂乱、欠规整;频差大于正常(同一导联超过1波/s,不同导联超过2.5波/s,双侧对应部位超过0.5波/s);波幅>100v,基线欠稳。额、颞区慢波数量>正常的30%。中度异常的EEG表现为脑波以不符合年龄组的弥漫性慢波为背景,波幅>100v,节律性差。重度异常的EEG表现为脑波以高幅不规则δ波为背景,生理波明显减少。EEG异常类型:弥散性异常24例(73%);弥散伴局限性异常9例(27%)。
35例EEG异常患儿在7天内恢复正常25例(71%),15天内恢复正常7例(20%),1个月恢复正常2例(6%)。轻、中度异常病例均痊愈,重度异常中有1例(3%)出现智能、性格及继发性癫痫等后遗症。本组无死亡病例。3讨论
儿童病毒性脑炎主要累及脑组织,在急性期,病理改变比较轻微,或仅表现为脑水肿.而在重症或慢性脑炎则可能出现严重的病理改变,如神经元的死亡、组织坏死、胶质细胞增生和囊性腦软化[2]。多数病毒性脑炎EEG有典型异常改变[3],EEG上多呈弥漫性异常,主要表现为α波减少,频率减慢和有时可出现连续性或阵发性发作波,散在θ波,最后形成4-7Hzθ波为基本节率。EEG多数反映在弥漫性慢活动背景上显示局灶性异常或主要病灶,其中局灶性高慢波尤其是棘、尖波;本组病例脑电图呈弥散性异常24例(73%);弥散伴局限性异常9例(27%),与文献报道一致[4]。弥漫性异常主要认为是炎症的范围较广,除大脑皮层白质受损外,亦产生上行性激活系统的机能障碍,暴发性双侧同步的慢波活动,多见于累及皮质下灰质的疾病过程;而局灶性异常,常提示脑损害的严重性或脑炎后发生癫痫的可能性增大[5]。本组1例EEG呈重度局灶性异常患儿出现智能、性格及继发性癫痫等后遗症,支持了这种可能的存在。
早期病毒性脑炎其脑神经元的病理变化,仅引起了脑功能的损害,而脑组织尚无形态结构的变化,因而在颅脑CT或MRI上可能还没有出现密度/信号的异常改变;另外脑脊液的改变与感染的病原体、病变累及的部位有关,其异常率不及脑电图[6];本组脑脊液异常25例,阳性率71.4%;而脑电图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能为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提供重要依据,本组病人EEG异常率为94%,提示EEG检查对儿童早期病毒性脑炎的循证医学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且能间接反映脑损害的程度;EEG对可疑或不典型病例也同样显示其良好的反应性和诊断敏感性,表明其非常有助于对本病的早期诊断。
本组EEG异常患儿轻、中度异常病例均痊愈,重度异常中有1例出现智能、性格及继发性癫痫等后遗症,与文献报道一致[4];病毒性脑炎的脑电图表现与临床症状之间有一定的平行关系,临床症状愈重,脑电图异常率就愈高且异常程度愈明显,应在临床上引起注意,特别在基层医院。只有多次反复做脑电图检查,才能提高病毒性脑炎的诊断率,为临床提供一项良好的客观指标;同时EEG对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预后评估亦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参考文献
[1]廖迪琼.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脑电图分析[J].医学影像与检验,2011,24(2):266-267.
[2]左启华.小儿神经系统疾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85.
[3]刘晓燕.临床脑电图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l0:405-406.
[4]刘秀琴.神经系统临床神经电生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20.
[5]李倩.脑电图对儿童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价值[J].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11,18(3):151-153.
[6]王红怡,杨健.脑电图在儿童病毒性脑炎中的应用价值[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15(12):1554-1555.
[7]秦效彩,韩金燕.脑电图在小儿病毒性脑炎诊断及预后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14):41.
【关键词】脑电图;儿童早期病毒性脑炎;诊断
【关键词】脑电图;儿童早期病毒性脑炎;诊断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13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396-01
病毒性脑炎是儿童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其治疗的时机与预后密切相关,所以早期做出诊断极为重要。传统上病毒性脑炎的确诊主要依靠做脑脊液检查,但由于腰穿为创伤性检查,难于让患儿及其家属接受,且其阳性率较低,仅40%-50%[1];脑电图(EEG)是诊断早期病毒性脑炎的一种手段,是对大脑神经细胞功能所处状态的一种指标反映,本文旨在探讨EEG对儿童早期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价值。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35例患儿均为我院2009年2月——2013年4月临床诊治并诊断为病毒性脑炎患儿,35例患儿均符合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标准[2]。其中男性15例,女性20例,年龄5-11岁,且其病程均在7d内。本组35例患儿,发热29例,呼吸道感染24例;头痛、头晕,呕吐19例,意识障碍3例,抽搐2例,大部分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全部患儿除检查EEG外,均做了脑脊液检查,脑脊液异常25例,阳性率71.4%;脑脊液异常表现为细胞数增多十至数百,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轻度增高,糖及氯化物正常。
1.2EEG描记方法所有病例均予脑电图检查,采用意大利产Galileo脑电生理记录仪,按国际10-20系统法按放头皮记录电极,单、双极导联两种方式记录觉醒脑电图。首次脑电图检查均为入院当天进行,EEG诊断标准参照刘晓燕病毒性脑炎的EEG诊断标准进行分析、判断[3]。2结果
35例脑炎患儿中EEG检查33例异常,异常率94%,其中轻度异常9例(27%),中度异常16例(48%),重度异常8例(24%)。异常脑电图多为多灶性或弥漫性中高波幅及慢波增多,α波节律减弱或消失,部分可见棘波、尖波、棘慢波。轻度异常的EEG患儿表现为背景波波形杂乱、欠规整;频差大于正常(同一导联超过1波/s,不同导联超过2.5波/s,双侧对应部位超过0.5波/s);波幅>100v,基线欠稳。额、颞区慢波数量>正常的30%。中度异常的EEG表现为脑波以不符合年龄组的弥漫性慢波为背景,波幅>100v,节律性差。重度异常的EEG表现为脑波以高幅不规则δ波为背景,生理波明显减少。EEG异常类型:弥散性异常24例(73%);弥散伴局限性异常9例(27%)。
35例EEG异常患儿在7天内恢复正常25例(71%),15天内恢复正常7例(20%),1个月恢复正常2例(6%)。轻、中度异常病例均痊愈,重度异常中有1例(3%)出现智能、性格及继发性癫痫等后遗症。本组无死亡病例。3讨论
儿童病毒性脑炎主要累及脑组织,在急性期,病理改变比较轻微,或仅表现为脑水肿.而在重症或慢性脑炎则可能出现严重的病理改变,如神经元的死亡、组织坏死、胶质细胞增生和囊性腦软化[2]。多数病毒性脑炎EEG有典型异常改变[3],EEG上多呈弥漫性异常,主要表现为α波减少,频率减慢和有时可出现连续性或阵发性发作波,散在θ波,最后形成4-7Hzθ波为基本节率。EEG多数反映在弥漫性慢活动背景上显示局灶性异常或主要病灶,其中局灶性高慢波尤其是棘、尖波;本组病例脑电图呈弥散性异常24例(73%);弥散伴局限性异常9例(27%),与文献报道一致[4]。弥漫性异常主要认为是炎症的范围较广,除大脑皮层白质受损外,亦产生上行性激活系统的机能障碍,暴发性双侧同步的慢波活动,多见于累及皮质下灰质的疾病过程;而局灶性异常,常提示脑损害的严重性或脑炎后发生癫痫的可能性增大[5]。本组1例EEG呈重度局灶性异常患儿出现智能、性格及继发性癫痫等后遗症,支持了这种可能的存在。
早期病毒性脑炎其脑神经元的病理变化,仅引起了脑功能的损害,而脑组织尚无形态结构的变化,因而在颅脑CT或MRI上可能还没有出现密度/信号的异常改变;另外脑脊液的改变与感染的病原体、病变累及的部位有关,其异常率不及脑电图[6];本组脑脊液异常25例,阳性率71.4%;而脑电图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能为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提供重要依据,本组病人EEG异常率为94%,提示EEG检查对儿童早期病毒性脑炎的循证医学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且能间接反映脑损害的程度;EEG对可疑或不典型病例也同样显示其良好的反应性和诊断敏感性,表明其非常有助于对本病的早期诊断。
本组EEG异常患儿轻、中度异常病例均痊愈,重度异常中有1例出现智能、性格及继发性癫痫等后遗症,与文献报道一致[4];病毒性脑炎的脑电图表现与临床症状之间有一定的平行关系,临床症状愈重,脑电图异常率就愈高且异常程度愈明显,应在临床上引起注意,特别在基层医院。只有多次反复做脑电图检查,才能提高病毒性脑炎的诊断率,为临床提供一项良好的客观指标;同时EEG对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预后评估亦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参考文献
[1]廖迪琼.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脑电图分析[J].医学影像与检验,2011,24(2):266-267.
[2]左启华.小儿神经系统疾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85.
[3]刘晓燕.临床脑电图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l0:405-406.
[4]刘秀琴.神经系统临床神经电生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20.
[5]李倩.脑电图对儿童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价值[J].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11,18(3):151-153.
[6]王红怡,杨健.脑电图在儿童病毒性脑炎中的应用价值[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15(12):1554-1555.
[7]秦效彩,韩金燕.脑电图在小儿病毒性脑炎诊断及预后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1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