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学生的分析、综合、判断能力很强,善于抽象思维,但容易出现漏题、抄错题等现象,导致无法正确把握和处理数与符号的信息,大多数人把这样的错误归咎为“粗心”。
真的是学生太“粗心”了吗?在粗心现象的背后,难道就没有其他更本质的原因吗?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年的观察与思考,我初步探明了学生“粗心”的根源。
根源之一:知识掌握不熟练——欲速不达
一年级上册数学的教学重点是20以内数的认识和一位数的加、减法。但有一部分学生养成了依赖手指数数或画小棒的习惯,写作业时看到别的同学比自己快,心里一急,手上就容易出错。9-6=2都出现了。
表面上看,纯属粗心,学生经过重新计算也能自己改正。其实,学生出错的真正原因是他对这部分知识掌握得不够熟练。
对策:有效训练。巧中求快
解决计算速度慢、错误率高这类问题的办法不是在改作业发现错误时埋怨学生粗心,而是应该在学习相关内容时就高度重视,归纳关键知识点,作为有效刺激对象,通过反复强化,求得注意的高效分配。
案例一:在学过进位加和退位减的知识后,上课前我出了几道口算。
师:9 2:?
生1:9 2=11(同学们齐喊“对”,算是一致通过)
师:那15-7=?赵明,你回答,可以吗?(他有点为难)
赵明:等等,老师我会的。
生2:我会,我会,老师,我知道得8。(别的同学抢答了)
赵明:能告诉我你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吗?
生2:我是这样算的:15可以分成10和5,先用10-7=3,再用5 3=8。
生3:也可以先用17-7=10,然后用10-2=8。
根源之二:知识理解不透彻——游离本真
如简便运算195--98,有的学生算成了:195-98=195-100-2=95-2=93。经过教师提醒,学生或许能订正195-98=195-100 2=95 2=97。这时,我们不能轻易地放过去,仅把他们当作粗心。
其实,学生很可能是对算理“多加了要减,少加了要加,多减了要加,少减了要减”没有理解透彻。究其原因,恐怕是教授规律时,脱离了学生的经验结构。
对策:诱情入境。内化提升
情境承载着教学内容,并且发挥了沟通学生经验世界与数学世界的桥梁作用,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的来龙去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情境,要能起到“诱情入境”的作用。
案例二:师:195-98该怎样计算简便呢?
生1:195-98=195-100-2=95-2=93。
生2:应该是这样:195-98=195-100 2=95 2=97。
生1:为什么呢?
生2:比如你带了195元钱,买了一个书包用去98元,那你该怎样付款呢?
生1:我会先付100元,营业员再找我2元。
生2:对呀,那你现在还剩多少钱?
生1:还剩97(95 2)元。
生2:那你想想195-98该怎样计算简便呢?
生1:我明白了,谢谢!
上面的简便运算,我们只是换一种方法。从他们熟知的生活购物引入,借助学生有过的类似经验,然后再将上述生活问题进行数学化,借助情境,学生就掌握得相当牢固了。
根源之三:缺失认真审题的习惯——前功尽弃
“噢,我把乘号看成加号了。”
“题目要求从大到小排列,我写成从小到大了。”
“题目前后单位不统一,我没注意。”
“图上画的是圆锥,我当成圆柱,求体积忘了除以3。”
这些话在发下作业本和试卷时常常会听到,学生们感叹自己的“粗心”,但订正完毕后,下次答题时错误又会重现。这其实是学生审题不仔细造成的,他们认真审题的习惯还没养成。
审题,就是读懂题目,弄清题意。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感受到学生审题意识薄弱,想当然做的现象较多见。结果是“不懂的不会做,懂的却做错”。
对策:“眼看”、“手动”
“眼看”是前提:是从题目中获取信息的最直接的方法,这一步一定要全面、细心。在读题过程中,要求学生用笔尖指着一字一字地读,读流畅,读正确,不漏字,不添字,不读破句。
“手动”是方法:对特殊字、旬、条件可以用着重符号批注,必要时还可以画图加以理解。如看见“圆锥”二字时,可以在“锥”字下面打个着重号,这样算体积时就不会忘记除以3了。
真的是学生太“粗心”了吗?在粗心现象的背后,难道就没有其他更本质的原因吗?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年的观察与思考,我初步探明了学生“粗心”的根源。
根源之一:知识掌握不熟练——欲速不达
一年级上册数学的教学重点是20以内数的认识和一位数的加、减法。但有一部分学生养成了依赖手指数数或画小棒的习惯,写作业时看到别的同学比自己快,心里一急,手上就容易出错。9-6=2都出现了。
表面上看,纯属粗心,学生经过重新计算也能自己改正。其实,学生出错的真正原因是他对这部分知识掌握得不够熟练。
对策:有效训练。巧中求快
解决计算速度慢、错误率高这类问题的办法不是在改作业发现错误时埋怨学生粗心,而是应该在学习相关内容时就高度重视,归纳关键知识点,作为有效刺激对象,通过反复强化,求得注意的高效分配。
案例一:在学过进位加和退位减的知识后,上课前我出了几道口算。
师:9 2:?
生1:9 2=11(同学们齐喊“对”,算是一致通过)
师:那15-7=?赵明,你回答,可以吗?(他有点为难)
赵明:等等,老师我会的。
生2:我会,我会,老师,我知道得8。(别的同学抢答了)
赵明:能告诉我你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吗?
生2:我是这样算的:15可以分成10和5,先用10-7=3,再用5 3=8。
生3:也可以先用17-7=10,然后用10-2=8。
根源之二:知识理解不透彻——游离本真
如简便运算195--98,有的学生算成了:195-98=195-100-2=95-2=93。经过教师提醒,学生或许能订正195-98=195-100 2=95 2=97。这时,我们不能轻易地放过去,仅把他们当作粗心。
其实,学生很可能是对算理“多加了要减,少加了要加,多减了要加,少减了要减”没有理解透彻。究其原因,恐怕是教授规律时,脱离了学生的经验结构。
对策:诱情入境。内化提升
情境承载着教学内容,并且发挥了沟通学生经验世界与数学世界的桥梁作用,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的来龙去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情境,要能起到“诱情入境”的作用。
案例二:师:195-98该怎样计算简便呢?
生1:195-98=195-100-2=95-2=93。
生2:应该是这样:195-98=195-100 2=95 2=97。
生1:为什么呢?
生2:比如你带了195元钱,买了一个书包用去98元,那你该怎样付款呢?
生1:我会先付100元,营业员再找我2元。
生2:对呀,那你现在还剩多少钱?
生1:还剩97(95 2)元。
生2:那你想想195-98该怎样计算简便呢?
生1:我明白了,谢谢!
上面的简便运算,我们只是换一种方法。从他们熟知的生活购物引入,借助学生有过的类似经验,然后再将上述生活问题进行数学化,借助情境,学生就掌握得相当牢固了。
根源之三:缺失认真审题的习惯——前功尽弃
“噢,我把乘号看成加号了。”
“题目要求从大到小排列,我写成从小到大了。”
“题目前后单位不统一,我没注意。”
“图上画的是圆锥,我当成圆柱,求体积忘了除以3。”
这些话在发下作业本和试卷时常常会听到,学生们感叹自己的“粗心”,但订正完毕后,下次答题时错误又会重现。这其实是学生审题不仔细造成的,他们认真审题的习惯还没养成。
审题,就是读懂题目,弄清题意。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感受到学生审题意识薄弱,想当然做的现象较多见。结果是“不懂的不会做,懂的却做错”。
对策:“眼看”、“手动”
“眼看”是前提:是从题目中获取信息的最直接的方法,这一步一定要全面、细心。在读题过程中,要求学生用笔尖指着一字一字地读,读流畅,读正确,不漏字,不添字,不读破句。
“手动”是方法:对特殊字、旬、条件可以用着重符号批注,必要时还可以画图加以理解。如看见“圆锥”二字时,可以在“锥”字下面打个着重号,这样算体积时就不会忘记除以3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