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一个“粗心”了得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e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学生的分析、综合、判断能力很强,善于抽象思维,但容易出现漏题、抄错题等现象,导致无法正确把握和处理数与符号的信息,大多数人把这样的错误归咎为“粗心”。
  真的是学生太“粗心”了吗?在粗心现象的背后,难道就没有其他更本质的原因吗?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年的观察与思考,我初步探明了学生“粗心”的根源。
  
  根源之一:知识掌握不熟练——欲速不达
  
  一年级上册数学的教学重点是20以内数的认识和一位数的加、减法。但有一部分学生养成了依赖手指数数或画小棒的习惯,写作业时看到别的同学比自己快,心里一急,手上就容易出错。9-6=2都出现了。
  表面上看,纯属粗心,学生经过重新计算也能自己改正。其实,学生出错的真正原因是他对这部分知识掌握得不够熟练。
  
  对策:有效训练。巧中求快
  解决计算速度慢、错误率高这类问题的办法不是在改作业发现错误时埋怨学生粗心,而是应该在学习相关内容时就高度重视,归纳关键知识点,作为有效刺激对象,通过反复强化,求得注意的高效分配。
  案例一:在学过进位加和退位减的知识后,上课前我出了几道口算。
  师:9 2:?
  生1:9 2=11(同学们齐喊“对”,算是一致通过)
  师:那15-7=?赵明,你回答,可以吗?(他有点为难)
  赵明:等等,老师我会的。
  生2:我会,我会,老师,我知道得8。(别的同学抢答了)
  赵明:能告诉我你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吗?
  生2:我是这样算的:15可以分成10和5,先用10-7=3,再用5 3=8。
  生3:也可以先用17-7=10,然后用10-2=8。
  
  根源之二:知识理解不透彻——游离本真
  
  如简便运算195--98,有的学生算成了:195-98=195-100-2=95-2=93。经过教师提醒,学生或许能订正195-98=195-100 2=95 2=97。这时,我们不能轻易地放过去,仅把他们当作粗心。
  其实,学生很可能是对算理“多加了要减,少加了要加,多减了要加,少减了要减”没有理解透彻。究其原因,恐怕是教授规律时,脱离了学生的经验结构。
  
  对策:诱情入境。内化提升
  情境承载着教学内容,并且发挥了沟通学生经验世界与数学世界的桥梁作用,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的来龙去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情境,要能起到“诱情入境”的作用。
  案例二:师:195-98该怎样计算简便呢?
  生1:195-98=195-100-2=95-2=93。
  生2:应该是这样:195-98=195-100 2=95 2=97。
  生1:为什么呢?
  生2:比如你带了195元钱,买了一个书包用去98元,那你该怎样付款呢?
  生1:我会先付100元,营业员再找我2元。
  生2:对呀,那你现在还剩多少钱?
  生1:还剩97(95 2)元。
  生2:那你想想195-98该怎样计算简便呢?
  生1:我明白了,谢谢!
  上面的简便运算,我们只是换一种方法。从他们熟知的生活购物引入,借助学生有过的类似经验,然后再将上述生活问题进行数学化,借助情境,学生就掌握得相当牢固了。
  
  根源之三:缺失认真审题的习惯——前功尽弃
  
  “噢,我把乘号看成加号了。”
  “题目要求从大到小排列,我写成从小到大了。”
  “题目前后单位不统一,我没注意。”
  “图上画的是圆锥,我当成圆柱,求体积忘了除以3。”
  这些话在发下作业本和试卷时常常会听到,学生们感叹自己的“粗心”,但订正完毕后,下次答题时错误又会重现。这其实是学生审题不仔细造成的,他们认真审题的习惯还没养成。
  审题,就是读懂题目,弄清题意。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感受到学生审题意识薄弱,想当然做的现象较多见。结果是“不懂的不会做,懂的却做错”。
  
   对策:“眼看”、“手动”
  “眼看”是前提:是从题目中获取信息的最直接的方法,这一步一定要全面、细心。在读题过程中,要求学生用笔尖指着一字一字地读,读流畅,读正确,不漏字,不添字,不读破句。
  “手动”是方法:对特殊字、旬、条件可以用着重符号批注,必要时还可以画图加以理解。如看见“圆锥”二字时,可以在“锥”字下面打个着重号,这样算体积时就不会忘记除以3了。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身在教学一线的老师们都在努力探索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怎样发挥组织、引导的作用,怎样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在此结合《圆的周长》的教学,谈谈我的做法和感想。  不同的教学设想是依靠不同的教学方法去实施的。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决定了老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不同作用和地位,又使学生成为不同的角色,他们在学习中的表现和情
前不久,我在市“百节好课”展评活动中,有幸听到了省音乐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执教的《神奇的打击乐》。这一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无论是课的切入点、构思、结尾还是流程都非常新颖、完美!但是有一个细节在我的心里烙下深深地痕迹——这节课请所有同学起来回答问题全部用食指“指”着学生。当时的评课者也忽略了这个细节,然而它却像一把隐形的刀刺痛我的心:也许这是无意识的动作、或者是习惯性动作,尽管“兰花指”很美,但
美术欣赏是幼儿形成美术素养的重要基础和载体。现在,多元性的社会文化和多样性的艺术为幼儿美术欣赏活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那么,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幼儿美术欣赏教育呢?我园对幼儿美术欣赏内容的多样性、欣赏形式的多途径、幼儿欣赏过程的多感官参与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欣赏内容多样化——美术欣赏教育的基础  “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欣赏的内容便不能对学生开展欣赏教育,因此欣赏内容是基础。幼儿的思维是
俄罗斯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着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和深厚的宗教艺术传统,其中纺织绣品是俄罗斯民间艺术之一。  俄罗斯绣品的特点是将实用性与外形美相结合,每件绣品不仅用起来方便、合理,而且装饰了人、兽、鸟等各种图案,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故事内容,因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绣品上的图案一般呈几何形,绣品的边缘绣出各种花边,中间主要部分绣情节结构较为复杂的花纹,比如人物、树木花草、马和鸟等。而这些事物往往
从语言的产生根源来看,语言是离不开实践的。恩格斯指出:“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这是惟一正确的解释。”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课标中也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是通过让学生完成一定书面或口头作业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和了解教学效果。其优点是能普遍了解学生情况,进行横向比较和总结。但存在问题也很明显。从评价目标看,重知识评价,轻学习过程中的发展潜能评价;从评价的内容看,重知识、能力的评价,轻学生的情感态度评价;从评价的方法看,以教师评价为主,轻学生间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从评价产生的作用看。评价低的学生易生自卑情绪。可见,课堂教学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当前我国课程改革与教育信息化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打造高效课堂,更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目标。针对“运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打造高效课堂”这一主题,本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让我们收获颇多,但困惑也不少。  一、怎样才算整合——对整合内涵的深入理解  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主要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这是大整合论。但是
新课程理念下,艺术教师首要任务到底是什么?是探索教学方法,是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是转变自己的教师角色?几年来,我走过了茫然、疑虑、探索和反思教学道路。经过几年的摸索,我认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心里去。  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故事:妈妈带着五岁小宝宝逛商场。商场很热闹,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孩子却突然拽着妈妈的衣服,一个劲儿说害怕,哭闹着要回家。妈妈很奇怪,蹲下身来,想抱起孩子,就在这时,
2007年8月至2008年8月,笔者受广东省教育厅委派,赴香港担任小学语文教学顾问。在港期间,除了指导教师的语文教学外,也要上一些示范课。笔者谈谈自己在示范课中是如何实施语文读写结合。    一、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思考    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合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这话道破了语文教学的读与写的紧密联系。笔者在香港支教时,特别强调语文教学的读写结合,认为这既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然而数学又是抽象的,对于刚接触学习的小学生来说无疑是十分困难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  实践在教学中的巨大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第一,实践操作是学生智力活动的源泉。实践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