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过程评价 促最优发展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he2003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是通过让学生完成一定书面或口头作业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和了解教学效果。其优点是能普遍了解学生情况,进行横向比较和总结。但存在问题也很明显。从评价目标看,重知识评价,轻学习过程中的发展潜能评价;从评价的内容看,重知识、能力的评价,轻学生的情感态度评价;从评价的方法看,以教师评价为主,轻学生间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从评价产生的作用看。评价低的学生易生自卑情绪。可见,课堂教学评价的弱点是忽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需求和潜能,妨碍了学生素质的优化发展。因此,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即时评价,促进学生的最优发展。
  
  一、根据教学目标,确定评价内容
  
  1.评价学生学习中的情感态度。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兴趣,就会积极获取知识,此时褒扬,学生会在愉悦情感中更加努力。若学生情感态度冷漠,教师评价时,既要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又要引导学生重视教学内容。如“看到你能关注这门知识,老师为你高兴”“你在这方面将学到很多你喜欢的东西”等。
  2.评价学生掌握课堂知识情况。教学中,学生能即时回答教师的问题,教师应予肯定,若学生回答有误,则教师不可简单否定,而宜以暗示或期盼的话来评价。如:“你再想想,能想出”“你比以前懂事多了,努力一把会懂得更多”等。
  3.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素养。如果学生在课堂上能打破沙锅问到底,教师可这样评价:“你是我们班上的爱因斯坦。”如果学生回答不出问题,并坦诚告诉老师,教师可这样评价:“你很诚实,现在不懂,努力后会懂的。”
  评价学生的内容是多元化的,不能囿于书本。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是潜力巨大、需求旺盛、追求完美、不断发展的人,通过鼓励评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完善发展。
  
  二、根据学科特征。选择评价方法
  
  1.新授课需要旧知识做铺垫,可在课始进行了解评价。如:数学课的承上启下,有的课需要当场掌握的,可在课堂结束时评价。以上都是知识评价居多,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学习发展的过程,可用但不可滥用。
  2.有些课堂要求在教学中评价,教师要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素养等及时进行语言的评价,教师不要吝啬对学生的赞美。一句赞颂如给学生注入兴奋剂,可激励学生终身努力,如“真不简单。你就是我班的雷锋。”一句盼望的话语,可使学生备感亲切,信心陡增。如“老师会看到你成功的一天。”
  3.教学中,教师也可用体态语言评价。如学生反复思考答对提问后教师可伸出大拇指,以示称赞!当学生征求老师意见时,教师可以“点头”或“摆手”示意,这样既顾及了学生颜面,互通了信息,又不至于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
  
  三、根据参与对象,多面交流评价
  
  1.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知识的传播者,教师要根据课堂动态,及时评价学生,修正教学内容和方法,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优化发展。
  2.课堂教学是群众学习活动。学生间的情感和知识需求是相似的,可让班干评价学生,也可让学生评价班干部和同学。不管怎样,首先评价者自身的人格得到了老师同学的尊重,评价同学的同时,自身的知识也得到巩固,语言表达得到锻炼,被评价者也得以看到他人的长处。反思自己的不足。同时,同学之间的合作学习的友情也会得到加强。此外,学生也可自评成为对自己学习的负责人。
  
  四、不同阶段,评价作用有异
  
  1.课始阶段,教师可以预见评价,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树立达成教学目标的信心。比如:“同学们学习很认真,通过本课学习,你们能得到更大收获。”
  2.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评价。捕捉学生的情感变化,有针对地评价。当学生取得成绩时,教师的夸奖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巩固。当学生在学习中表情迷惘时。教师恰如其分的评价,可使学生从中树立信心,产生战胜困难的动力。
  3.课上评价。既要对课堂重点内容作总结,同时评价要能把学生从课堂学习的知识引向课外,由学校小课堂引向社会大课堂。评价的语言要有延时性,提出希望的话语利于学生不断自主努力,促进学生自身发展。
  教学过程中评价学生优点是明显的,但也应注意几点:(1)评价要注意学生的发展性,学生参差不齐,评价标准要有差异。(2)评价要注意过程性,学生学习的过程是情感、知识、能力发展的过程,评价要有阶梯性,引领学生努力上进。(3)评价要注意多元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不能一味作知识评价。要把单一评价和综合评价结合起来。(4)评价要注意主体性,学生才是学习过程的主体。(5)评价要注意反馈性,要能看到评价后各种素质的提高。
  总之,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学习过程评价,会更好地促进学生最优发展。
其他文献
信息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在影响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方面。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的目光,深受学生的喜爱。当前虽然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別还很大,但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近几年加强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使得农村的信息技术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作为一名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如何搞好这门课教学至关重要。这几年来,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我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知识,体验语文情趣,用语文理解生活、感受生活、装点生活,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使小学语文教学突破“应试教学、应试语文”的束缚而成为“生活语文”,使学生充分体验到现实生活处处有语文,生活时时是语文。那么,如何让语文与生活“链接”起来呢?    一、营建生活化的教学环境    这里的教学环境,主要指教室,也就
中央教科所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是理解文字、体会情感的纽带,所有的创新都建立在读好的基础上。特别是在低段语文教学中读的训练不可忽视。    一、动情诵读,浮华汰尽显本色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古人读书的经验之谈,至今仍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如《望庐山瀑布》教学始,学生齐读课题时没有轻重缓急,教师巧妙点拨:“小朋友
“今天,我们要背诵的古诗题目是……”  ——“老师,我已经把这首诗背出来了!”  ——“老师,我也背出来了!”  临近放学时,家庭作业还没等我布置完毕,班上已有几个学生迫不及待地向我汇报他们古诗背诵的情况。听到学生这样的声音,令我欣喜不已,我为班上学生的努力学习感到高兴。这是半年多来学生背诵古诗所养成的良好习惯的最好的印证。回想起一年级下学期刚接触《古诗文》这本书时。我让学生每天回家背一首古诗,第
有人戏称,当前我国的小学教育正悄悄演变为“寄生教育”,虽然新课程改革进行了六年,但我国小学教学仍被部分地异化为简单的社会规训:父母希望孩子听话服从,老师希望学生回答正确。在这样的教育生活里,受教育者逐渐习惯了用别人的眼睛替代自己的眼睛,让别人的大脑取代自己的大脑,把别人的思想当作了自己的思想。在这样的“寄生教育”中,孩子的思考力从何而来呢?  思考力是直达心智与头脑的思维过程,它不是没有灵魂的认知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身在教学一线的老师们都在努力探索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怎样发挥组织、引导的作用,怎样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在此结合《圆的周长》的教学,谈谈我的做法和感想。  不同的教学设想是依靠不同的教学方法去实施的。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决定了老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不同作用和地位,又使学生成为不同的角色,他们在学习中的表现和情
前不久,我在市“百节好课”展评活动中,有幸听到了省音乐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执教的《神奇的打击乐》。这一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无论是课的切入点、构思、结尾还是流程都非常新颖、完美!但是有一个细节在我的心里烙下深深地痕迹——这节课请所有同学起来回答问题全部用食指“指”着学生。当时的评课者也忽略了这个细节,然而它却像一把隐形的刀刺痛我的心:也许这是无意识的动作、或者是习惯性动作,尽管“兰花指”很美,但
美术欣赏是幼儿形成美术素养的重要基础和载体。现在,多元性的社会文化和多样性的艺术为幼儿美术欣赏活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那么,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幼儿美术欣赏教育呢?我园对幼儿美术欣赏内容的多样性、欣赏形式的多途径、幼儿欣赏过程的多感官参与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欣赏内容多样化——美术欣赏教育的基础  “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欣赏的内容便不能对学生开展欣赏教育,因此欣赏内容是基础。幼儿的思维是
俄罗斯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着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和深厚的宗教艺术传统,其中纺织绣品是俄罗斯民间艺术之一。  俄罗斯绣品的特点是将实用性与外形美相结合,每件绣品不仅用起来方便、合理,而且装饰了人、兽、鸟等各种图案,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故事内容,因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绣品上的图案一般呈几何形,绣品的边缘绣出各种花边,中间主要部分绣情节结构较为复杂的花纹,比如人物、树木花草、马和鸟等。而这些事物往往
从语言的产生根源来看,语言是离不开实践的。恩格斯指出:“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这是惟一正确的解释。”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课标中也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