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情有独钟的“七”

来源 :初中生学习·七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t08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七”是一个不起眼的数字, 却和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的身体, 明显地带有“七”的印记, 人体有“七窍”, 即耳、目、口、鼻七孔。喜、怒、哀、思、悲、恐、惊, 在我国医学里被称为“七情”。俗话说 :“三岁看大, 七岁看老。”就是说人到了七岁, 大脑发育减慢, 智力空间就很难再进一步拓展。
  自然界中也随处可见“七”的身影,天空中的星座有许多都是由七颗小星相连的, 如北斗七星就是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颗星组成。昴星团是金牛座中的疏散星团, 用肉眼可以看到六七颗星, 因此又名“七姊妹星团”。雨后的彩虹也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组合而成的, 光学上用这七种颜色制成“七色板”, 用来证明由七种色光合成白光的原理。
  人体和自然界的这些直观印记, 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而形成了人类普遍的“七”情结, 直接反映在日常生活中。古代七尺相当于一般成年人的高度,“七尺”就成为人身的代称。“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囊括了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生活中, 许多事情发展到第七个年头就会出现一些让人头痛的问题, 这种现象在婚姻方面被称为“七年之痒”;“七出”是封建时代休妻的七种理由, 即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和恶疾, 丈夫可以用其中任何一条为借口, 命妻子离去;旧俗人死后每七天祭奠一次,最后一次是第四十九天, 叫 “满七 ”;“七巧板”是用正方形薄板或厚纸裁成形状不同的七块小板的玩具, 可以拼成各种图形, 至今还在世界各地流传。
  “七”在人类文化中也到处可见。在西方国家中, 数字“七”具有很浓厚的宗教色彩。基督教认为上帝用七天时间完成了创造世间万物的壮举, 圣母玛丽亚有七喜、七悲, 主祷文分为七个部分等。佛教和伊斯兰教也很尊崇数字“七”, 据说佛教始祖释迦牟尼面壁七天而成了正果,佛教认为万事由地、水、火、风、空、识、根七种本原生成, 佛寺由七种厅堂组成;伊斯兰教认为安拉创造世界用了六天, 在第七天休息。
  我国古代天文学中, 有二十八星宿,它们按东、西、南、北分为四方, 每一方包括“七宿”;古人认为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都能照耀天下, 就合称为“七曜”;人们还从不同的音乐中制定了“七音音阶”, 创造出了千变万化的美妙音乐;我国古代还有“天子七庙”之说, 汉代贾谊《过秦论》中的“七庙隳”就是国家灭亡的意思。
  相传三国时曹丕让弟弟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 否则就杀掉他。曹植随即作出, 避免了杀身之祸, 后来就用“七步才”指敏捷的文才。魏晋时代, 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和王戎七位名士优游山林, 时人号为“竹林七贤”,成为文学史上的重要派别;明代作家张溥读书时, 每次都要抄录七遍, 就给自己的书斋取名“七录斋”;明代还有以李梦阳为代表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龙为代表的“后七子”, 在当时文坛上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古代文人还喜欢用“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的诗体形式来表情达意, 其中唐代的王昌龄在七绝上成就最高, 被誉为“七绝圣手”, 唐代崔颢的《黄鹤楼》诗被誉为“唐诗七律第一”;古今中外还有“董永与七仙女”“牛郎织女七夕相会”“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七日大洪水”“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等传说故事, 不胜枚举。
  正因为数字“七”在人类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无怪乎人们对“七”情有独钟。
其他文献
生活的乐趣,莫过于三五知己相聚,完全不在乎吃什么,只图有个清静环境聊天儿。在居室局促的文人中,有此条件者无几,只能跑到外边去想辙。这里说的所谓外边,无非是餐厅、茶馆。  这会儿北京城,要说餐厅、茶馆、酒楼,比过去年间多得多。老字号如全聚德、森隆、马凯、萃华楼依旧红火,新开的餐馆几乎什么风味儿都有,就连挂着洋人牌子的餐厅都有多家,更不要说遍布大街小巷的小吃店。可是认真地掂量掂量,普通人吃得起又称心的
沒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是一种苦役。数学课堂是智慧的舞台,也是我们教师尽展风采的舞台。兴趣、智慧是数学课堂的灵魂,特别是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兴趣尤为重要。  小学生从无忧无虑的幼儿园升入小学,可以说是生活的一次重大转变。大多数孩子都不太适应小学生活,上课坐不住,注意力时间比较短等对小学数学的学习无从认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教法,根据孩子的特点,采取灵活多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导师生双方积极思考的重要手段之一。“课堂提问”就是通过巧妙的激疑、设问来引起师生双方积极的思考讨论;而思考是学习深入的源头,是将所学
一节语文课好的结尾会令人深思、耐人寻味,如何设计多姿多彩的课堂结尾呢?  一、质疑问难,在课尾画个“?”  当前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鼓励学生质疑、注重学生质疑、释疑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参与向深层推进,为提高参与质量创造条件,我们可以在课的结尾画个“?”  比如,教学《青蛙写诗》一课的时侯,在学完青蛙的诗写成了这一小节后,我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一位学生问道:“老师,青蛙的诗:呱呱,呱呱,呱呱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