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课程云平台辅助遗传学互动教学的实践研究

来源 :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llx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遗传学是一门理论性强、内容抽象、逻辑缜密、实际现象复杂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诸多困惑,有限的课时是限制教与学间交流的一个主要因素,使得学生得不到有效指导,教师得不到有效反馈.为了提高遗传学教学质量,贵州师范大学遗传学教学团队利用数字课程云平台构建了课程答疑互动专区,将教学内容板块化处理.通过互动数据分析发现,学生参与答疑的频次较高,但随着学期的延长,学生提问数量有所下降,而且重复回答频次增多.对提问质量分析可知,学生在学习中的创新型思维较差,缺乏将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在应用过程中的思维构建.基于以上问题,本研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期望为之后的遗传学及相关学科的教学提供一定参考.
其他文献
由于聚丙烯(PP)和天然植物纤维的不相容性,木塑复合材料(WPC)的性能不是很理想,研究者对此做了很多工作,包括对天然植物纤维的预处理、添加无机粒子/纤维及相容剂等.对天然植物纤维进行预处理可以破坏纤维网状结构中的氢键,去除覆盖在纤维表面的蜡状物和油,增加纤维表面的粗糙度,提高纤维与聚合物之间的物理连接;添加无机粒子/纤维可以提高WPC的热、力学、阻燃等性能;添加相容剂可以增强WPC中的界面连接,提高WPC的性能.本文在此综述PP基WPC近5年的研究现状,为制备高性价比PP基WPC提供参考.
高分子化学作为一门贴近大众生活的化学类专业课程,是在四大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基础上,进一步培养高分子专业学生在掌握分子结构设计、合成路线设计、结构性能研究等方面理论知识,能够进一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课程.高分子化学在基础化学以及高分子物理、聚合物加工与成型等专业课程的设立中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同时,为了适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理念,双语教学模式的建立是高等教育改革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之一,也是高等教育全球化的必然趋势.因此,作者基于高分子化学双语课程课堂教学经验,
病毒类生物制品包括病毒性疫苗以及用于基因治疗和肿瘤治疗的各种病毒载体药物,其研发和生产过程需要建立准确而快速的检测方法,用于评价工艺效果。滴度是检测病毒类生物制品活性和效力的直接数据佐证,也是评价生物制品质量的关键指标之一。此文主要对噬斑法、半数感染量测定法、荧光定量PCR技术、病变灶免疫化学法、报告基因法等病毒滴度检测方法的原理、特点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Viral biological products include viral vaccines and various viral vector
生物化学作为本科阶段相关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具有一定的广度与深度.作为助教,如何改良助教模式,适应日趋多元化的生物化学课堂教学成为笔者关注的重点.近期,笔者尝试利用网络平台实施“视频助教”,通过录制分章节讲解视频为初学者自主预习提供素材,激发其学习生物化学的热情.利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搭建的“视频助教”平台,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促进了优良资源的分享,为今后多平台化的助教模式的构建打下了基础.
生物学野外实习是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等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习教学是在注重动物学和植物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以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鼓励学生进行科研探索,提升学生的科学研究兴趣,开拓学生的生物学宏观视野;通过野外实习过程中的环保教育、人文素养教育和红色文化教育,将课程思政实施到野外实习教学的全过程,最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生命科学研究型人才.本文阐述了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野外实习课程建设与课程思政进行的探索,以期提供参考和借鉴.
识别植物是生物学等相关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本文根据中山大学的教学经验,总结归纳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植物识别方法:以植物学理论知识为基础,采用基本法、比较归纳法和综合法等方法获得全局特征,并从中提取关键特征来鉴定植物,同时在野外实习中深化植物识别方法的应用,可有效提高学生识别植物的能力.
宫颈癌主要是由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持续性感染诱发,目前,HPV预防性疫苗已经取得重大突破,主要用于9~45岁女性宫颈癌的预防,但对于已感染者无任何治疗作用。消除宫颈癌不仅需要广泛接种预防性疫苗,也需要研究开发更好的治疗手段,因此HPV治疗性疫苗的研制也十分必要。当前,HPV治疗性疫苗主要包括亚单位疫苗、核酸疫苗、活载体疫苗、细胞疫苗等,通过递送HPV癌转化相关的靶抗原、激活特异性细胞免疫等机制清除HPV感染细胞、消减HPV相关病变,从而对肿瘤发挥治疗作用。
生物学野外实习作为生物科学类本科生必修的实践基础课,是衔接宏观生物学与微观生物学的桥梁,为培养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型人才发挥重要的作用.随着“互联网+”教育的飞速发展及新冠疫情暴发对“一流课程”建设的影响,混合式教学模式已成为后疫情时代重要的教育教学方式,能够很好地解决传统课堂教学(线下)与网络教学(线上)之间的矛盾.展望国内生物学野外实践教学课程未来的发展,区域跨校课程共建、实时联合资源共享将是未来生物学野外实习改革的重点.本文以混合式教学理念为基础,以东北农业大学实践教学课程改革为例,探讨生物学野外实习
在生物制药新工科专业建设中,本文尝试将免疫学、生物制药工艺学、细胞生物学、药理学、分子生物学这五门课程中相互联系比较密切的实验部分进行有机整合,并设计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综合性实验流程,使整个实验教学中所运用的生物制药上、下游技术具有较强的综合连贯性.实验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也在新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实验课在高校生物学教学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传统的生物学实验注重根据规定的实验方法完成一个比较简单的实验.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可以训练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却不能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也不利于学生科研思维的训练.在本文中,作者尝试使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把相关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组合成一个模拟科研项目的综合实验.在课程中,要求学生充分发挥主动精神,积极解决遇到的问题,并且鼓励学生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尝试对实验进行合理的改进.教学实践表明,该教学方法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并且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