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工程中的认识主体是学龄儿童,他们的思维正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思维、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的阶段。他们对生动具体的事物认识较清楚,但对抽象概括的知识理解和掌握却往往感到困惑。
关键词:和谐 幽默 形象直观
课堂教学环境是否愉悦和谐,影响着师生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并制约着教学效率的提高。知识往往要借助情感这个媒介才能更好地被学生接收,如何让数学知识中那些单调符号,繁复的公式,抽象的原理被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所接收,是小学数学教师值得认真考虑的问题。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于1854年就提出了“快乐教育”的思想,他认为求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意,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倦。这是符合心理科学的。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中应有疑问,有猜想、惊讶、笑声、争论,有联想,更有巧妙的比喻,这种和谐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应该是我们教师毕生追求的目标。
一.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特点
1 以学龄儿童为认识主体,以基本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为认识对象
小学数学教学工程中的认识主体是学龄儿童,他们的思维正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思维、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的阶段。他们对生动具体的事物认识较清楚,但对抽象概括的知识理解和掌握却往往感到困惑。从认识对象来看,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认识的主要是客观世界中的一些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这些内容虽然反映的是人类在认识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的早期成果,但与其它学科相比较,他们仍然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等特点。
认识主体和认识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小学数学中的认识工程的个性特征。首先,认识主体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和认识对象的抽象概括性决定了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感性材料的依赖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实际操作和直观教学;其次,认识对象严密的逻辑性决定了学生认识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性和严格的顺序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严格遵循儿童的认识发展顺序和小学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顺序。
2 以发展初步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要求学生在扎扎实实地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计算能力、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概念,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德和行为习惯。学科特点决定了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和思维品德的养成都市与良好的数学能力分不开的。而计算、空间概念和用数学知识解决司机问题的形成又是以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基础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发展初步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这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有别于其它学科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的构成
1教学目的
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是一种有着特定的教学对象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的学科教学过程,它是一种有计划、有步骤的活动过程。因此,整个过程及其过程中教师的活动和学生的活动都必然有其明确的目的,没有目的或目的不明确的师生活动既不能称之为教学活动,更不能構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小学数学教学目的是构成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一个基本要素,它不像教师、学生、教材等要素那样客观、具体,它是以观念的形式预先存在于师生头脑里的活动结果和追求目标。
2 教师和学生
教师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调控者。因此,小学数学教师是构成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一个核心要素。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本质的一种歪曲。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但对学生来说,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归根结底只是一种外因。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学生的发展最终要通过他们自身的主管努力才能实现,无论是数学知识的掌握,还是数学能力和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从根本上来讲都不是教师教会的,而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主动学习获得的。再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诸要素来看,如果离开了学生这个主体,教学目的的导向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教材内容的中介作用以及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价值,不仅无法体现出来,而且也没有存在的必要。
三.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要推进教育民主,课堂上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是非常重要的。对数学学科来说这是一项艰苦的工作,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积极地研究和探索。
1在课堂上使用幽默的语言
小学生在课堂上搞点小动作或回答错误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教师可以通过幽默的语言,巧妙化解,既不让学生感到尴尬,同时又提醒了学生自己出现的问题。比如在一节混合运算课上,一个学生口算题的后面莫名其妙的加上了单位名称元,老师笑着说:你是不是就想买东西吃呀?结果学生们会心地笑了。相信这样和谐的气氛会比严厉的指责取得的效果好的多。
2形象直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人们常把小学教师称为“孩子王”,是因为小学与其他学习阶段的教师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始终与孩子摸爬滚打在一起。兴趣是让学生发展最实际的动力,例如在教学“圆锥的认识和体积”时,可采用自然课中的实验法,分小组让学生用圆锥容器装满黄沙倒入等底等高的圆柱容器中,从中得两者间体积的关系。这种方法符合学生爱玩的心理特征,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得了新知识,严肃中不乏轻松愉悦,紧张之下充满热情。
3让学生在课堂上做老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学生不必不如师”孔子早在两千年前就被提出了教育民主思想,今天我们老师更应该在课堂上让这一思想落到了实处,让学生处处找到自己在课堂上做小老师的感觉,每时每刻得到一种成功和自豪感。老师在课堂上需要适时问学生:你是怎样做得这么快的?你辨别的很正确,告诉老师你是怎样判断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势必高涨起来。
师生之间关系的改变需要一朝一夕的积累。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和谐 幽默 形象直观
课堂教学环境是否愉悦和谐,影响着师生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并制约着教学效率的提高。知识往往要借助情感这个媒介才能更好地被学生接收,如何让数学知识中那些单调符号,繁复的公式,抽象的原理被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所接收,是小学数学教师值得认真考虑的问题。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于1854年就提出了“快乐教育”的思想,他认为求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意,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倦。这是符合心理科学的。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中应有疑问,有猜想、惊讶、笑声、争论,有联想,更有巧妙的比喻,这种和谐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应该是我们教师毕生追求的目标。
一.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特点
1 以学龄儿童为认识主体,以基本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为认识对象
小学数学教学工程中的认识主体是学龄儿童,他们的思维正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思维、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的阶段。他们对生动具体的事物认识较清楚,但对抽象概括的知识理解和掌握却往往感到困惑。从认识对象来看,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认识的主要是客观世界中的一些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这些内容虽然反映的是人类在认识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的早期成果,但与其它学科相比较,他们仍然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等特点。
认识主体和认识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小学数学中的认识工程的个性特征。首先,认识主体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和认识对象的抽象概括性决定了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感性材料的依赖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实际操作和直观教学;其次,认识对象严密的逻辑性决定了学生认识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性和严格的顺序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严格遵循儿童的认识发展顺序和小学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顺序。
2 以发展初步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要求学生在扎扎实实地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计算能力、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概念,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德和行为习惯。学科特点决定了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和思维品德的养成都市与良好的数学能力分不开的。而计算、空间概念和用数学知识解决司机问题的形成又是以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基础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发展初步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这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有别于其它学科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的构成
1教学目的
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是一种有着特定的教学对象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的学科教学过程,它是一种有计划、有步骤的活动过程。因此,整个过程及其过程中教师的活动和学生的活动都必然有其明确的目的,没有目的或目的不明确的师生活动既不能称之为教学活动,更不能構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小学数学教学目的是构成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一个基本要素,它不像教师、学生、教材等要素那样客观、具体,它是以观念的形式预先存在于师生头脑里的活动结果和追求目标。
2 教师和学生
教师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调控者。因此,小学数学教师是构成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一个核心要素。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本质的一种歪曲。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但对学生来说,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归根结底只是一种外因。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学生的发展最终要通过他们自身的主管努力才能实现,无论是数学知识的掌握,还是数学能力和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从根本上来讲都不是教师教会的,而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主动学习获得的。再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诸要素来看,如果离开了学生这个主体,教学目的的导向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教材内容的中介作用以及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价值,不仅无法体现出来,而且也没有存在的必要。
三.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要推进教育民主,课堂上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是非常重要的。对数学学科来说这是一项艰苦的工作,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积极地研究和探索。
1在课堂上使用幽默的语言
小学生在课堂上搞点小动作或回答错误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教师可以通过幽默的语言,巧妙化解,既不让学生感到尴尬,同时又提醒了学生自己出现的问题。比如在一节混合运算课上,一个学生口算题的后面莫名其妙的加上了单位名称元,老师笑着说:你是不是就想买东西吃呀?结果学生们会心地笑了。相信这样和谐的气氛会比严厉的指责取得的效果好的多。
2形象直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人们常把小学教师称为“孩子王”,是因为小学与其他学习阶段的教师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始终与孩子摸爬滚打在一起。兴趣是让学生发展最实际的动力,例如在教学“圆锥的认识和体积”时,可采用自然课中的实验法,分小组让学生用圆锥容器装满黄沙倒入等底等高的圆柱容器中,从中得两者间体积的关系。这种方法符合学生爱玩的心理特征,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得了新知识,严肃中不乏轻松愉悦,紧张之下充满热情。
3让学生在课堂上做老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学生不必不如师”孔子早在两千年前就被提出了教育民主思想,今天我们老师更应该在课堂上让这一思想落到了实处,让学生处处找到自己在课堂上做小老师的感觉,每时每刻得到一种成功和自豪感。老师在课堂上需要适时问学生:你是怎样做得这么快的?你辨别的很正确,告诉老师你是怎样判断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势必高涨起来。
师生之间关系的改变需要一朝一夕的积累。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