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絮语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77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身在异乡听到乡音,每有他乡遇故知的感觉。钱锺书说:“人生不过是居家,出门,又回家。我们一切的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上的思乡病。想找一个人, 一件事, 一处地位, 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的世界有个安顿的归宿。”乡音是家园的一个象征性符号。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千古传诵。一生长安为官,一生乡音末改。岁月变幻, 人世沧桑, 人生南北,雪泥鸿爪。乡音永驻心间。
  方言,由于地域的原因,作为口头语在其地域的疆界里大行其道,却在书面语中罕见其用。也有一小部分方言词汇却是个例外。它们活跃在典籍中,且在书面语的地盘上,以其达意的准确微妙,表情的典雅不俗尚存立锥之地,甚于因表意的生动形象,常令人叹绝。于此遴选几字。挦,音“线”,扯、拔意。如, 急着出门, 娃娃挦住我走不开了。用撕,显斯文扫地,扯或拉则嫌生疏,总觉味儿不够。其实,挦字在方言里就有撕扯的意思,有依恋之意。若换为扯或撕则就少了依恋意。汤显祖《牡丹亭·闺塾》中, 挦之用恰与方言意十分吻合,倘不明晓方言表意就不能领会汤文的文采妙趣。丫环春香逗引读书的杜丽娘去后花园玩耍,招得私塾先生陈最良责骂,杜丽娘便责打春香。“〔旦〕招花眼,把绣针儿签瞎。〔贴〕瞎了中甚用?〔旦〕则要你守砚台,跟书案,伴诗云,陪子曰, 没的争差。〔贴〕争差些罢。〔旦挦贴发介〕则问你几丝儿头发,几条背花?敢也怕些些夫人堂上那些家法。”此处“ 旦挦贴发介”, 丽娘撕扯春香头发的动作,挦中有爱恋似嗔而喜,假意撕扯含有亲密热闹的意趣。着一挦字, 就见出了春香闹学的天真调皮,丽娘情窦初开的多情活泼。又《红楼梦》二十九回,贾母去清虚观打谯一段:“且说贾珍方要抽身进去,只见张道士站在旁边陪笑说道:‘论理我不比别人, 应该里头伺候……’贾珍知道这张道士雖然是当日荣国府国公的替身,曾经先皇御口亲呼为‘ 大幻仙人’, 如今现掌‘ 道录司’ 印…… 贾珍今见他如此说, 便笑道:‘ 咱们自己人,你又说起这话来.再多说,我把你这胡子还挦了呢! 还不跟我进来。’ 此挦字, 就用得极为传神颇具妙趣。贾珍作为贾府长房长孙威仪有了,对张道士尊敬和亲热有了。若改为拔或扯,则显苍白生硬,那份亲热尊敬意就荡然不存了。
  潲,洒的意思,读若“邵”。如,给这些干旱烟叶子潲一点水。如改说洒, 水量就嫌大。潲在方言里表达的正是,用手蘸水洒一点点水,或用口噙水,喷洒一点点水。洒、泼、倒、浇都无此意,都显水的分量太重太大太过,只有潲才能准确恰切尽达此意。
  苫,《说文解字》“ 苫,盖也。” 如, 家丑不外扬, 有个拉着苫的没个揭着看的。再如, 下雨了, 快把粮食苫上。苫,也活跃于典籍中。如,“刈茅苫鹿屋, 插棘护鸡栖”( 宋·陆游《幽居岁莫》) ,再如,“顾野有麦场, 场主积薪其中, 苫蔽成丘”(《聊斋志异·狼》) 。
  喌。喌,唤鸡声。表音极为形象。读z hōu, 形声。字从吅( x uān ),从州,州,亦声。“ 州” 本指“ 居住在水边”,转指“流水”。“吅”意为“ 大声呼叫”。“ 吅” 与“ 州” 联合起来表示“连连呼叫”、“不停地呼叫”。“ 吅” 是一个自古就有的独立汉字,列在《汉语大字典》袖珍本第2 5 5 页。我看到这个字就想起儿时记忆里一个图景。母亲端着簸箕,从簸箕里撒出一些玉米、谷子类的杂粮,喌喌喌锐声的呼唤中,群鸡竞逐争觅,聚拢而争啄。儿时常见的农村生活图景,遥远而温馨,远比陶渊明笔下“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田园风光来得亲切。一个字,便是一段岁月一份记忆。
  再如陇东方言里,一些口头语,就极为生动形象,有浓郁生活气息,表现力令人叹为观止。如, 鼻缠住棍了, 指对人的纠缠。狗蹲坐下,保留着古汉语语法。狗,名词用如副词表比喻,像狗一样蹲,极形象。有些骂人话不见粗俗反倒文雅之极,如麻糜不分,指人没知识,没见识。糜子,原名:稷、黍。糜子, 一年生草本植物。与黍同类, 是耐旱、耐碱的谷类作物,有黑糜、黄糜之分, 此处指黑糜, 颇似麻籽。再如:我把你个忤逆才。忤逆,指不孝顺叛逆之意。旧时代官府以忤逆为第一重罪。再如,拉是非、捣闲话叫嚼舌头。做了一些不光彩的事叫没皮脸。再如: 刀子腰了的( 腰, 用如动词,腰斩) ,老鸦( 音变为娃)来食( 源于天葬, 老鸦, 颓鹫食尸体), 垒了门门的( 没有门户,绝嗣) 等等,不一而足,极为形象,大有意趣。
  方言俚语,乡土音韵,对于远离这一方水土的游子,读之则是乡愁。
  源于人民群众长期使用的口头语的提炼和升华,大有谚语、民谣的味道。比如牛肋子丈二长朝里弯不朝外弯,宁舍命不调姓,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人活脸树活皮,家鸡打不远野鸡养不恋,好狗不咬上门客。
  大多用比喻增加形象,诙谐幽默富含哲理。比如:信马由缰,一块骨头哄了几只狗,把书( 熟) 念倒瓤, 梢( 扫)尾结大瓜,猫老不逼鼠,母狗不摆尾巴牙狗不上墙,瞎猫逮了个死老鼠,针眼里磨出一条命,有尿没尿撑住尿,老虎不下狼儿子,只说晒毡不说失尿,鼻一把泪一把,吃屎的怪起了拉屎的。
  有些是一种称谓,有对贫穷生活的调侃,有对苦难的怜爱, 感情色彩很浓。如: 抠抠掐掐,干指头蘸盐,有肉不吃豆腐,舍不得娃娃套不住狼,有牙板时没锅盔有了锅盔没牙板,吃着碗里的瞅着锅里的,挨起的八棒槌挨不起的八棒槌,有歪木头没有歪木匠,人轻事出来驴轻屁出来。
  歇后语是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千古流传寓意凝聚。比如:狗皮袜子没反正,炒面捏人哩都是熟人,拾了个环锥认了个针( 真), 强扭的瓜儿不甜,肚子里没冷病不怕吃西瓜,死驴不怕狼啃。
  土葬是陇中普遍的丧葬方式,葬礼又是一个极讲究的仗式。有些词语便与之相关。如:烧香醮马,棺材瓤子,亡人盼土如盼命,年头节下上正祀月,稀男欠女。
  有些与饮食服饰、居住风俗、宗族观念等相关。如: 一起刨过黄土的姊妹,吃一眼泉水,一样的饭十样的做,陈谷子烂糜子,油馍馍醭气了,一个锅里搅稀稠,瓜多蔓长,老狗记起陈干屎,有吃五谷的口就有想事情的心。
  乡音,纵不能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的世界有个安顿的归宿,还可以让我们漂零的身心有些许的归属感。乡音,一次灵魂的归家。
其他文献
四小姐  《水滸传》里有个拼命三郎石秀。“拼命”和“三郎”放在一起,便产生一种特殊的意境,产生一种美感。  大郎、二郎都不成,就得是三郎。这有什么道理可说呢?大哥笨,二哥憨,只有老三往往是聪明伶俐的。  中国语言往往反映出只可意会的、潜在复杂的社会心理。比如我的艺名叫四小姐,许多人问起过这名字的由来。  难道你家竟然姊妹四个?这在计划生育暴烈的八十年代末,简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儿。我通常都是敷衍地解
“理智属于坚实的土地,它总是执拗地推挡着水,只给水留下岸边的沙地。而非理性则自古以来就属于水,它总想漫过岸边。”沐浴作为一种在水中的文化,也始终游走于理性和感性之间。   沐浴原本是一种清洁身体的行为,对于身心而言,人泡在水中确实是一种最好的平和状态。西方人的洗浴文化在过去的几千年里经历了反复的演变。自公元前8世纪,希腊人开始记载他们的洗浴文化。面向地中海的炎热天气,沐浴在古希腊人的生活中是一件美
我的荣辱观从七岁起就已经泾渭分明,所有事物都能够被一分为二地看待—那就是有助于成气候的,以及有悖于成气候的。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儿,竟然动不动就学会审视当下,人生一有进展就沾沾自喜,一遇阻塞就愧疚悔恨,唯恐出现偏差,不能成长为命中注定的人才。花无百日红,学习再好,总有掉链子的时候,一掉链子我的情绪就灰暗沮丧,就暗暗不服。  回忆起来,我在整个少年时代,都是一个好战、喜胜的小姑娘,玩耍时候亦内心不得放松
四月的时候祖父还很健康,到了五月他就疯疯癫癫了。  祖父说,他的手电筒埋在一棵冬青树下。  众所周知,香椿树街上根本没有什么香椿树,唯一的绿化便是冬青。工厂的大门口,街上的空地,房屋的墙根,到处可见高高低低的冬青,哪一棵冬青树下面埋着祖父的手电筒呢?最初祖父把目标圈定在孟师傅家门口,央求儿子去挖,儿子不肯做这荒唐事;委托孙子去挖,保润也不肯,嫌丢人现眼。祖父只好把铁锹扛在肩上,亲自上阵了。  孟师
最近忙着投入汪洋书海,忙着让拥堵的交通更拥堵一点,忙着忘记花时间给烧饼挠肚皮,忙着吃饭,忙着睡觉,忙着消耗冰箱里的牛肉丸。  没怎么出门,但还是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收获了一些微小的快乐。  我是一个很喜欢看夕阳的人,主要也是因为中午起床的人看不到朝阳,或者换一种说法,我喜欢一些转瞬即逝的东西。  某个下午,突然之间抬起头来,看到天空中搅动的色彩,就像是一滴颜料掉进了水杯里,拖出长长的流线,旋转着晕染
我读大学的时候,每个月初,班里的生活委员就会替我们领来饭菜票——几张很薄的纸,上面印着价钱、分量。我一个月有十二斤面票、十斤米票和七斤杂粮,大概是这样的吧。领回来,一般我们就把它裁成一张一张的,用一个夹子夹起来,一沓子,红红绿绿的。  一开始,对杂粮比较感兴趣,也就是买些玉米发糕,但时间长了不行,胃酸。每个月的米票都能用完,面票和杂粮就剩下来了,有用,可以到后面邮局门口换点儿鸡蛋什么的。为什么要换
灰暗的思緒就如灰色的窗帘一般,遮住了我们生活的视野。那么请你用洗涤剂把你的思维好好地清洗一遍,让它再次缤纷多彩吧。   把你所有的灰暗思绪都塞进一个小球里面,再把它用力抛到太空中。观察这个球怎么一点点地变小,你的灰暗思绪也跟着一点点变小。   利用好你的脑沟回中腾出来的空间,把各种颜色都摆上舞台。用最绚丽的色彩来想象你的生活,并不断重复这种训练,夜以继日地,直到这种灰暗的思维自己变得越来越小,而
古人有时候喜欢用前人的诗句作为题目,再加上“赋得”两个字,叫“赋得体”。最为知名的赋得体诗恐怕是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而他写这首诗,是用来干谒的。   为什么唐朝人如此注重人脉,如此注重结交权贵?都是为了以后晋身方便。一旦攀附上了权贵,就可以用自己的诗文干谒——给权贵们送上诗文,他们若觉得你有文采,就会推荐你去做官,也体现了唐人对于诗文才学的重视。   干谒成功的例子有
读宋朝士大夫轶事,可以非常明显地感觉出他们的精神气质与清朝人完全不一样。简单地说,宋代士大夫是一群有脾气的人—当然不是对老婆发脾气,也不是对下属发脾气,更不是对平民发脾气,而是在皇帝面前有脾气。  宋真宗朝的翰林学士杨亿,恃才傲物,与宰相王钦若不相得,王钦若一进办公室,杨亿就扬长而去,根本就不理这宰相。后来王钦若罢相离京,百官都写诗相赠—这是当时的官场礼节,唯独杨亿不送诗。宋真宗对杨亿说:你就赠他
入职一周,怎么融入新集体已经成了让我不由自主挠头六七十次的重要问题。严重到让从来没有失去过刘海覆额的我不由自主模仿《流星花园》中美作的经典动作——将五指从额头发际线的正中有力地犁入并不肥厚的头发,果断地划过整个半球。此时脑门会有三秒左右完全暴露在大气中,仿佛孤勇的火星探測车。  印象里似乎每个人对我的评价都是热情、积极、爱笑、有活力、脾气又好。每每坦白自己是社恐,总免不了被一顿嘲讽暴打。但在这个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