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的科举之路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d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有时候喜欢用前人的诗句作为题目,再加上“赋得”两个字,叫“赋得体”。最为知名的赋得体诗恐怕是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而他写这首诗,是用来干谒的。
   为什么唐朝人如此注重人脉,如此注重结交权贵?都是为了以后晋身方便。一旦攀附上了权贵,就可以用自己的诗文干谒——给权贵们送上诗文,他们若觉得你有文采,就会推荐你去做官,也体现了唐人对于诗文才学的重视。
   干谒成功的例子有很多,白居易是个典型。他到长安那年刚刚十六岁,先准备好自己的诗文集,托人引荐到老诗人顾况那里。顾况已经六十多了,自然没把中学生一样的白居易放在眼里,甚至调侃道:“长安米贵,居之不易啊。”在唐代,用对方的名字开玩笑,甚至提到对方先人的名字,都是很不尊重人的事。很快顾况就觉得自己失言了——他看到了《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一看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顾况就忍不住叫好,于是他连忙改口说,能写这样的好诗,在哪里都能“居易”了。这首诗也就成了白居易的成名作。唐人惟“诗”是从,可见一斑。不过,白居易的名字是从《中庸》里“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而来,不是居住容易的意思。
   而白居易也是在干谒的基础上奋斗了十几年,在二十九岁那年才中了进士,还是同科中最年轻的。为此他感慨道:“袖里新诗十首余,吟看句句是琼琚。如何持此将干谒,不及公卿一字书。”(《见尹公亮新诗,偶赠绝句》)
   当初杜牧走的也是这条道路,他用的文章是《阿房宫赋》。杜牧家里世代为高官,托人方便一点,找的人是太学博士吴武陵。吴武陵一看文章好,就直接找了管招生考试的礼部侍郎崔郾,崔郾也说是好文章,但吴武陵张口就要把杜牧选为状元,这让他为难。前来托人的已经很多了,他顶多能把杜牧排到第五名进士。吴武陵不干,觉得丢人,要拿着《阿房宫赋》走人,最后对方好说歹说他才同意。等到发榜一看,杜牧果然是第五名进士。为什么要排在第五名呢?因为前五名的试卷是要交给皇帝看的,他们会多一分升官的机会。
   这一招非常实用,比今天的微博还管用。诗人项斯拿着自己的作品找杨敬之寻求推荐,杨敬之就写了一首诗称赞他:“几度见诗诗尽好,及观标格过于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没多久,这首诗传遍了长安城,人人都知道项斯的大名,项斯第二年就榜上有名了。到后来,用来干谒的行卷太多了,根本看不完,公卿之家的子弟都用它们来点火。那时甚至有人抄袭了别人的作品,在干谒时被发现揭穿。蕲州郎中李播见有个人送来行卷,接过来一看,是自己二十年前的作品,来人只能说,这是在书店里买的。
   这一切在唐代,都不被认为是“考场舞弊”,因为唐代选进士非常看重出身和推荐。白居易的祖父白锽、父亲白季庚都出身明经科,白锽是河南巩县县令。根据罗振玉和陈寅恪的考证,白居易的父母是亲舅舅与外甥女的关系,结婚时分别是四十一岁和十五岁,白母后来因为社会礼法的压力,患了严重的精神分裂症而坠井自杀身亡。这一点在古代很忌讳,白居易一向为此苦恼,从来不提。
   杜牧的祖父杜佑是宰相,父亲杜从郁是左补阙,是个谏官。朝臣们还说这样不好,儿子没法在朝堂上给父亲进谏,于是改为秘书丞、员外郎。他们都是官宦人家出身。
   王维走的也是干谒的道路,他找到了岐王想办法,岐王把王维精心打扮一番,直接带入了九公主的府邸,看机會让王维弹奏了一首琵琶曲《郁轮袍》,然后又给公主看了他的诗作,于是公主就被他的美貌和才学所迷倒了,王维就这样中了状元。据说,他这个状元抢的是张九龄的弟弟张九皋的。不过,王维的父亲王处廉做过汾州司马,虽然早逝,但出身于太原王家,母亲崔氏出身于博陵崔家,有两大望族的支持,无怪乎能走公主的门路了。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唐代科举的中举者中,有一半都出身官宦世家,这也是魏晋遗风了。
其他文献
小時候,我外公外婆在一个专门为伤残军人服务的疗养院工作。伤残军人行动不便,摇着他们的轮椅,摇到大门口看看有没有信件,再和门卫聊两句,半天就过去了。春天时,疗养院里静悄悄的。花园里,野豌豆开满了紫红的小花,只有麻雀、猫和小孩在那里玩耍。  有一天,我正拿着一根枯树枝东挖挖西挖挖,忽然在雪松下面看到了一棵不应该在这儿的植物。它的叶子细长,叶片舒展,不与周围的植物牵连。我知道它是兰花,应该种在紫砂花盆里
秋天的黄昏, 一人独坐沙发上抽烟,看烟头白灰之下露出红光,微微透露出暖气,心头的情绪便跟着那藍烟缭绕而上,一样的轻松,一样的自由。不转眼,缭烟变成缕缕细丝, 慢慢不见了, 而那霎时,心上的情绪也跟着消沉于大千世界,所以也不讲那时的情绪,只讲那时的情绪的况味。待要再划一根洋火,再点起那已点过三四次的雪茄,却因白灰已积得太多而点不着,乃轻轻的一弹,烟灰静悄悄的落在铜垆上,其静寂如同我此时用毛笔写在纸上
一  在武侠剧里,当正派在商议大事时,总有一个叛徒专门躲在门后眯眼偷听从而走漏消息,但导演却让你抓不到他;而当反派密谋不为人知的阴谋时,总有吃瓜群众无意听到,却因为踩到大自然的花鸟虫鱼或者摔碎了餐饮四件套,搞出声响而被追杀????????????????????????????????????????????????????????????。  当你看到身边的同学突然藏起了课外书拿出了课本,或者原
四小姐  《水滸传》里有个拼命三郎石秀。“拼命”和“三郎”放在一起,便产生一种特殊的意境,产生一种美感。  大郎、二郎都不成,就得是三郎。这有什么道理可说呢?大哥笨,二哥憨,只有老三往往是聪明伶俐的。  中国语言往往反映出只可意会的、潜在复杂的社会心理。比如我的艺名叫四小姐,许多人问起过这名字的由来。  难道你家竟然姊妹四个?这在计划生育暴烈的八十年代末,简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儿。我通常都是敷衍地解
“理智属于坚实的土地,它总是执拗地推挡着水,只给水留下岸边的沙地。而非理性则自古以来就属于水,它总想漫过岸边。”沐浴作为一种在水中的文化,也始终游走于理性和感性之间。   沐浴原本是一种清洁身体的行为,对于身心而言,人泡在水中确实是一种最好的平和状态。西方人的洗浴文化在过去的几千年里经历了反复的演变。自公元前8世纪,希腊人开始记载他们的洗浴文化。面向地中海的炎热天气,沐浴在古希腊人的生活中是一件美
我的荣辱观从七岁起就已经泾渭分明,所有事物都能够被一分为二地看待—那就是有助于成气候的,以及有悖于成气候的。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儿,竟然动不动就学会审视当下,人生一有进展就沾沾自喜,一遇阻塞就愧疚悔恨,唯恐出现偏差,不能成长为命中注定的人才。花无百日红,学习再好,总有掉链子的时候,一掉链子我的情绪就灰暗沮丧,就暗暗不服。  回忆起来,我在整个少年时代,都是一个好战、喜胜的小姑娘,玩耍时候亦内心不得放松
四月的时候祖父还很健康,到了五月他就疯疯癫癫了。  祖父说,他的手电筒埋在一棵冬青树下。  众所周知,香椿树街上根本没有什么香椿树,唯一的绿化便是冬青。工厂的大门口,街上的空地,房屋的墙根,到处可见高高低低的冬青,哪一棵冬青树下面埋着祖父的手电筒呢?最初祖父把目标圈定在孟师傅家门口,央求儿子去挖,儿子不肯做这荒唐事;委托孙子去挖,保润也不肯,嫌丢人现眼。祖父只好把铁锹扛在肩上,亲自上阵了。  孟师
最近忙着投入汪洋书海,忙着让拥堵的交通更拥堵一点,忙着忘记花时间给烧饼挠肚皮,忙着吃饭,忙着睡觉,忙着消耗冰箱里的牛肉丸。  没怎么出门,但还是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收获了一些微小的快乐。  我是一个很喜欢看夕阳的人,主要也是因为中午起床的人看不到朝阳,或者换一种说法,我喜欢一些转瞬即逝的东西。  某个下午,突然之间抬起头来,看到天空中搅动的色彩,就像是一滴颜料掉进了水杯里,拖出长长的流线,旋转着晕染
我读大学的时候,每个月初,班里的生活委员就会替我们领来饭菜票——几张很薄的纸,上面印着价钱、分量。我一个月有十二斤面票、十斤米票和七斤杂粮,大概是这样的吧。领回来,一般我们就把它裁成一张一张的,用一个夹子夹起来,一沓子,红红绿绿的。  一开始,对杂粮比较感兴趣,也就是买些玉米发糕,但时间长了不行,胃酸。每个月的米票都能用完,面票和杂粮就剩下来了,有用,可以到后面邮局门口换点儿鸡蛋什么的。为什么要换
灰暗的思緒就如灰色的窗帘一般,遮住了我们生活的视野。那么请你用洗涤剂把你的思维好好地清洗一遍,让它再次缤纷多彩吧。   把你所有的灰暗思绪都塞进一个小球里面,再把它用力抛到太空中。观察这个球怎么一点点地变小,你的灰暗思绪也跟着一点点变小。   利用好你的脑沟回中腾出来的空间,把各种颜色都摆上舞台。用最绚丽的色彩来想象你的生活,并不断重复这种训练,夜以继日地,直到这种灰暗的思维自己变得越来越小,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