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之我见

来源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shaojunbaobao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语文课程资源广泛,语文教学内容纷繁复杂,没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师在常规教学中就易于落入俗套,初中语文教学的效率就无法谈起。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的标准,就是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这个工具。学习语言就是在学习社会、学习人的思想意识和精神,学習做人。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效率;教学标准
  【中图分类号】 G6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1270(2011)01-0057-02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的提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由此可见,初中语文课程资源广泛,语文教学内容纷繁复杂,如果不跟学生理清头绪,没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师在常规教学中就易于落入俗套,初中语文教学的效率就无法谈起。笔者多年的教学积累,把这些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标准,就是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这个工具。语文教学,它表现上看来似乎好教好学,实际上是难教难学,难就难在提高教学效率上。
  所谓提高效率,指提高单位时间的工作量,花时少而取得较好的工作效果。由于时间不能倒流,不能代替,不能增添,所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世上一切事物的优化,最终都归结到时间的节省上。提高教读课的效率,说到底,是指在较少的时间取得最佳或最优的教学效果。提高教读课的效率,至关重要的是解决两个层面的问题,第一层是教什么,第二层是怎样教。本文想重点探讨教读课教什么的问题,我认为:
  一、语文基础性地位不可忽视,让学生会积累语言材料
  什么是教读课?它是指教学生读书,或者说指导学生阅读课文,通过“读”,学习、理解祖国的语文文字,积累语言材料。加之语文课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呢?叶圣陶先生精辟地回答:“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配合的。”“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教读课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通过对课文(即书面语言)的学习,正确理解祖国的语文文字,积累语言材料,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
  构成一种语言的基础和决定语言的基本面貌是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它们还是区别其他语言的标尺。只有掌握了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才算是掌握了一门语言。所以,学习祖国的语文也必须掌握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积累语言材料。郭沫若说过“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也是说,先掌握一定的词汇,运用语文表情达意才有基础,学生在语文表达中,经常出现词汇贫乏、词不达意、言不尽意等“语文痛苦”的现象,就是因为掌握的词汇量太少,基本的语法知识没有学好。从古到今,从中国到外国都是通过选文让学生阅读,借以了解祖国语文的基本形态,认识各种不同的语言形式,接收“活的语言”。课文是一篇篇的“言语作品”,虽不是语言知识的解说,却是以语言知识灵活运用的形式出现的。这样,在学习课文中既学习了语言的基本形式,如词、短语、单句、复句、句群等,也学习了语言知识。可见,学习语文重在学习语言形式,如果抛开语言形式只是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大搞“满堂灌”“满堂问”,凭教师个人的兴趣爱好教学,就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必然导致教学效率低下。试想,如果每篇课文的教读,能抓住学习语言形式这个根本目的,指导学生学会新的字、词、句、段,从小学到高中毕业,近千篇课文,3000多语文课时,该要掌握多少字、词、句、段啊!学生的语文程度还会低吗?
  二、提高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学习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古人云:“读者,抽也”,“抽释其义蕴至于无穷”。就是说,阅读要抽出读物的意义,才算读懂了读物。在语言交际中,听和读是接收语言信息,以理解意义为中心。听,把语音意义结合起来;读,把文字符号按组合顺序同意义结合起来,把语言文字承载的信息意义揭示出来。教读课就是指导学生反课文的意义抽释出来,否则就没有理解课文,就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等)。
  叶圣陶先生曾谆谆告诫:“语文老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都是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里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罗哩罗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会提高。”由于课文的语表意义学生能“粗略地看懂”,因而教读课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给学生“指点”课文“深奥些的地方”,理解课文“那隐藏在字里背后的意义”,即隐含意义。
  正确理解了课文的意义,还要引导学生明了课文是怎样运用语言来表达意义的,学习语言表达的技能技巧。语言运用的技巧,有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句子、修辞格,选用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方法,但段落层次和篇章结构的技巧尤为重要。一则可让学生认识课文的内部的逻辑联系和关系,明白文章的思路,增进对课文的理解;二则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他们作文训练安排段落层次、篇章结构搭起了桥梁。如《谁是最可爱的人》记叙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三个故事(松骨峰战斗、马玉祥抢救朝鲜小孩、坑道里与战士谈话)能否将其位置互换呢?为什么?学生弄清楚了这个问题,就能懂得语言表达必须服从中心的需要,必须言之成理、言之有序。学生思考后,回答不能互换。因为志愿军出国作战的目的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积段而成篇,只有建立“篇”的观念,才能从整体上认识运用语言表达的主旨和特点,“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揭示了学习诗、文要以“首”或“篇”为单位的道理。只有“首”或“篇”这个语言表达的整体,才能认识表达的“主脑”,才能领悟作者的匠心和运用语言的技巧。古人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首”和“篇”是“皮”,字词句段是“毛”,没有“首”和“篇”,一个孤立的字词句段即使再好也会暗然失色。因此教读课文,必须引导学生经由“整体——部分——整体”的认识过程,既完整地理解课文,又获得语言运用的全面技能。
  三、教育学生堂堂正正的做人
  吕叔湘先生曾在《语言与语言研究》中指出:“说到底,语言学本质上是一门人文科学。它跟别的人文学科一样,可以尽量利用技术学科的帮助进行的工作,它自身不会变成一门技术科学。”语言集中而突出地体现了人文性,体现了人之为人的特点。语言在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凝聚着人的意识,积淀着人的精神,这样人的意识、精神和语言天然地形成了一个谁也离不开谁的“情结”,以意识、精神为内核,以语言形式为物质外壳。因而,学习语言就是在学习社会、学习人的思想意识和精神,学习做人。
  我们学习母语,知言养气,读书美身,理所当然地要接受中华民族精神的熏陶,体验我们的民族精神,同化并发扬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如崇德重义的价值取向,自强务实的人生态度,见贤思齐的理想人格,乐善好施的道德规范,见义勇为的做人品性,忠孝两全的基本尺度,礼仪修身的伦理准则等,让学生堂堂正正的做人。
  总之,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以祖国优美丰富的语言文字,伴随着博大精深的人文情思教育学生,直至影响他们的一生。遵照《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明白“教、学、做”合一的过程,时刻牢记教学生学习语言、培养语文能力为中心,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新世纪的园丁也尽了份内的责任,语文教学效率也就有望提高了。
其他文献
目的 分析食管癌术后腹腔淋巴结状态对腹腔复发率影响,为术后腹部放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01-01-2018-08-01扬中市人民医院胸外科收治的337例ⅠA~ⅣA期食管癌术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