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马来西亚印度教复兴及其影响探析

来源 :南亚东南亚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tou19881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来西亚是个多族群多宗教国家,作为第三大族群,印度人占总人口的8%左右,其中80%的印度人信奉印度教。随着20世纪70年代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以及工业化和伊斯兰教政治化的发展,印度人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日益被边缘化,印度教也受到极大的冲击。面对边缘化困境,印度人亟须加强族群团结,于是复兴印度教就成为加强印度人身份认同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国际新印度教运动的推动下,马来西亚印度教复兴运动持续发展,印度教经典受到重视,赛巴巴运动在城市中产阶级中受到青睐,大宝森节规模宏大,印度教神庙不断翻新。马来西亚印度教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印度教的“梵化”,体现在吠檀多哲学的复兴,低种姓仿效高种姓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仪式等方面;印度教神庙和仪式的“阿笈摩化”,在翻建神庙时,严格遵守印度教神学著作和祭祀仪轨,按照阿笈摩规定的仪式供奉和维护神庙及神灵;印度教的“泰米尔化”,马来西亚印度人中的80%是泰米尔人,因此印度教复兴呈现出明显的“泰米尔特性”;印度教复兴呈现出显著的阶级差别,中产阶级热衷于参与巴克提和赛巴巴的拜赞仪式,而劳工阶级坚持各种苦行仪式。印度教复兴对马来西亚印度社会和国家建构产生了一定影响,强化了印度人族群认同,并成为其权利抗争的突破口和推动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马来西亚的多元文化国家形象。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加快了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也让建筑行业的未来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而全过程工程造价作为建筑经济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在建筑经济利用全过程造价的优势对建筑经济进行管理,可以充分发挥出建筑经济管理的价值,提升建筑经济管理的有效性,从而让全过程造价在建筑经济管理中真正地发挥出有价值的应用效果。所以,本文通过重点分析全过程造价在建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深入探究了全过程工程造价在建筑经济管
学位
随着电子设备在军事、通讯、医疗、交通等领域的广泛应用,电磁干扰和电磁辐射问题日益加剧。电磁吸波材料可以将进入材料内部的电磁波能量转化为热能或其它形式的能量耗散掉,是一种直接有效的电磁污染防控手段。因此,国内外研究学者围绕高性能吸波材料的开发及应用投入了大量研究。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对电磁吸波材料的吸收理论进行了简要概述,并对吸波材料的分类进行了总结归纳,重点探讨了吸波材料结构设计对电磁波吸收性能
伴随当前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各地的城市化水平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有效地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也缓解了当前日趋严重的住房紧张问题。建筑工程项目而言,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相关人员应该了解工程造价管理的基本内容,开展全过程的监督和管控。明确工程造价管控的要点,提高建设单位的工程造价管理效果和质量。本文主要针对建设单位工程造价全过程管控的相关问题进行简单分析。
马来西亚是由马来人、印度人、华人等多种族人民组成的国家。作为一个多种族的国家,马来西亚独特的饮食彰显出其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历史上,马来西亚美食及其独特的口味和文化起源于不同背景的定居者,如阿拉伯人、中国人、印度人、泰国人、印度尼西亚人和葡萄牙人。
期刊
胎教是否作为孕妇产前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当前优生优育领域中属有不同的看法。为此,我们在本院产科中进行胎教实践,并为胎教对象的新生儿进行新生儿神经行为(NBNA)检查。现将材料、方法和结果介绍如下。
会议
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讲师孙志伟所著的《从客居到融入:马来亚华侨华人身份认同的生成与嬗变》一书于2021年4月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20.5万字。该书以东南亚华侨华人为典型案例,依托国际移民这一概念,从历史的视角剖析中、英两国在不同历史阶段对华侨华人,尤其是东南亚华侨华人的相关政策。该书既关注政策轨迹,考察相关各方政策梳理与东南亚国际关系间的互动关联;又眼光向下,专注于普通人
期刊
马来西亚华人的移民史可追溯至汉代,唐宋时期中国和马来群岛已有频密的商业活动和文化交流,元代时已有中国人在当地定居的明确记载。到明代,郑和下西洋曾多次在马六甲停留,至今马六甲仍然留有大量与郑和有关的遗迹。一些华人与当地人通婚,开始在马六甲定居,渐渐受马来文化影响,繁衍开来。马来西亚华人主体是清朝末年及民国成立后自福建、广东、广西及海南等地迁徙至马来西亚的移民及其后代。在马来西亚公民中,
期刊
东南亚华人身份认同上具有复杂性,其本身的认同具有多元化的特征。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国内、外局势的巨变,东南亚华人的多元文化认同也悄然发生着变化,但总体趋势是逐渐认同于当地社会。该文以文化认同、族群认同为切入点,从华人多元文化认同的转变及发生转变的影响因素出发,探讨东南亚华人在时代的转折中如何处理与当地族群的关系并选择自身的价值取向。
新世纪以来,华语研究经历了正名、定位、事实采集、建库和发掘的过程,新成果不断问世,认识逐步加深,初步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格局。海外华语不只是一种交际工具,也不单单是语言资源,更是一种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外华语具有不可再生性、地缘—历史性和文化韧性,传承模式独特。重视海外华语的文化遗产属性,重新认识海外华语研究的目标,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各区域华语的历史发展和现状,深化华语作为祖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