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好习惯终身受益”。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基础,也是人素质高低的体现。对小学生来说,他们年龄小,知识少,行为习惯正处在形成之中,可塑性大,可变性强。如果正确引导就会成为栋梁之材,相反就会给学生的一生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小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也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够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更有利于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针对我们的教学中存在的重事实性知识的记忆,轻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等问题,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要使学生积极、愉快地学好信息技术,其中重要的一环是重视学生主动学习习惯的培养。那么,在小学阶段,在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过程中,应该怎样培养小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呢?下面我就对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转变传统的师生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以前所倡导的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已不再适用现在的教育教学,所以转变传统的师生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使学生更主动地去学习,去创新。经过传统教育观念的转变后,教师由原来的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知识的建构者,教师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创造过程。学生转变为学习的主体,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例如在上“网上导游”一课时,我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提供学生资源网站,让学生根据问题主动去学习和探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兴致勃勃地在网上查找资料、解决问题,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参与到课堂中,给出了对学的恰当的而不过分的指导,学生这个时候的“学”,是有教师背景下的学,而不是盲目的在网上冲浪。另外,在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下,教师给学生创造了主动学习的条件,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和探索,从而学到更多的知识。
二、指导学生自主阅读信息技术知识
教材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科学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专用书籍,是学生在学校获取系统知识的重要工具。它有助于学生对教师所讲内容的理解,便于学习、预习、复习和进行作业。如在教学中有一节内容是讲Word中的图文框、文本框、图片、自选图形的使用,按任务驱动教学,教师将所有内容设计为制作贺卡这一具体的任务,教师通过让学生完成“如何制作这张贺卡”这一具体的任务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出示、认识、接受任务后,教师放手让学生结合书本,进行以下3个方面的阅读:
1.尝试性阅读,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是儿童的天性,而传统的师问生答的、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却扼杀了儿童的这一天性,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改变过去那种由教师确定目标,引导学生达标的牵引式的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先进行尝试性阅读,做到学生自明目标、自寻学路,教师以学定教。同时,要在尝试性阅读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
2.探究性阅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学与思是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机统一的两个方面。因此,要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使学生会思、善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思维品质。例如学生第一次接触冰冷的计算机外壳和各种软件花花绿绿的界面,他们不知道这黑匣子里装的是什么货,我们不可能给学生讲CPU工作原理、主板结构、存储器工作原理等抽象深奥的知识,但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计算机书籍等是我们教师必须做到的。
三、启发学生,在质疑问难中培养习惯
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基础,是富有创造精神的人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学贵知疑”,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疑问就能主动的向未知领域作新的探索。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是培养学生思维独立性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教学中应经常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并为学生质疑问难创造机会。如:在学生学会了如何制作表格后,教师要求学生去找自己喜欢的表格,下节课带来自己制作。学生找来的带有丰富颜色(底纹)的表格、带有边框的表格、带有斜线的表格、线条有粗细的表格、有精美图案的表格等等。怎么办呢?学生带着一连串想解决的问题,充分利用软件中“帮助”功能去解决、分析问题。长期这样,学生就自觉养成了如何用自己的小脑袋来解决产生的各种问题的好习惯。
四、利用竞赛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争强好胜是小學生的天性。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以竞赛方式进行学习不仅能够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对要竞赛的内容进行深入透彻的学习,而且对教师及时地掌握学生的知识理解程度也是很有好处的。例如在对键盘基本键练习这一节,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针对这一现象,我利用好恰当的契机,组织一次字母录入竞赛,利用“金山打字通”软件进行竞赛,看谁的速度快。通过这样一设计,学生的学习劲来了,在竞赛过程中你追我赶,看谁输入速度快。这样就促进了学生对键盘的熟悉程度及字母录入的熟练程度,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主动学习的精神。又如在上“绘上缤纷的色彩”这课时,我同样以竞赛的方式进行教学,上课时我出示了三幅没有颜色的森林图画,让学生们在8分钟内利用我们所学过的知识,帮助动物王国找回色彩。竞赛前我设定了竞赛规则,同学们根据规则进行创作,然后小组评选出一幅最好的作品进行全班的评比,最后评出最佳创作能手。在竞赛的方式下,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以自己的丰富的想象力主动进行创作,能独立地解决学习问题,同时在小组评选时,同学们也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学到更多的知识,在竞赛中不断进步。
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人终身受益。因此,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习惯,必须持之以恒,一点一滴,长年累月,促使他们在学习中不断成长。由于计算机及网络等信息技术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地位,许多人误将信息技术教育等同于电脑知识教育,以为掌握了电脑知识也就具有了驾驭信息的能力。其实不然,如果一个人只偏重于电脑知识的学习,而轻视学习信息学科知识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纵使掌握有高超的信息技术,也难以有效地利用信息。总之,我们要始终贯彻信息素质教育的思想,使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过程中形成一系列良好的主动学习习惯,使学生能更有效地主动去获取、处理、分析和利用信息,从而不断地提升自我,超越自我。
一、转变传统的师生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以前所倡导的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已不再适用现在的教育教学,所以转变传统的师生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使学生更主动地去学习,去创新。经过传统教育观念的转变后,教师由原来的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知识的建构者,教师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创造过程。学生转变为学习的主体,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例如在上“网上导游”一课时,我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提供学生资源网站,让学生根据问题主动去学习和探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兴致勃勃地在网上查找资料、解决问题,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参与到课堂中,给出了对学的恰当的而不过分的指导,学生这个时候的“学”,是有教师背景下的学,而不是盲目的在网上冲浪。另外,在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下,教师给学生创造了主动学习的条件,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和探索,从而学到更多的知识。
二、指导学生自主阅读信息技术知识
教材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科学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专用书籍,是学生在学校获取系统知识的重要工具。它有助于学生对教师所讲内容的理解,便于学习、预习、复习和进行作业。如在教学中有一节内容是讲Word中的图文框、文本框、图片、自选图形的使用,按任务驱动教学,教师将所有内容设计为制作贺卡这一具体的任务,教师通过让学生完成“如何制作这张贺卡”这一具体的任务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出示、认识、接受任务后,教师放手让学生结合书本,进行以下3个方面的阅读:
1.尝试性阅读,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是儿童的天性,而传统的师问生答的、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却扼杀了儿童的这一天性,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改变过去那种由教师确定目标,引导学生达标的牵引式的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先进行尝试性阅读,做到学生自明目标、自寻学路,教师以学定教。同时,要在尝试性阅读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
2.探究性阅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学与思是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机统一的两个方面。因此,要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使学生会思、善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思维品质。例如学生第一次接触冰冷的计算机外壳和各种软件花花绿绿的界面,他们不知道这黑匣子里装的是什么货,我们不可能给学生讲CPU工作原理、主板结构、存储器工作原理等抽象深奥的知识,但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计算机书籍等是我们教师必须做到的。
三、启发学生,在质疑问难中培养习惯
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基础,是富有创造精神的人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学贵知疑”,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疑问就能主动的向未知领域作新的探索。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是培养学生思维独立性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教学中应经常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并为学生质疑问难创造机会。如:在学生学会了如何制作表格后,教师要求学生去找自己喜欢的表格,下节课带来自己制作。学生找来的带有丰富颜色(底纹)的表格、带有边框的表格、带有斜线的表格、线条有粗细的表格、有精美图案的表格等等。怎么办呢?学生带着一连串想解决的问题,充分利用软件中“帮助”功能去解决、分析问题。长期这样,学生就自觉养成了如何用自己的小脑袋来解决产生的各种问题的好习惯。
四、利用竞赛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争强好胜是小學生的天性。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以竞赛方式进行学习不仅能够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对要竞赛的内容进行深入透彻的学习,而且对教师及时地掌握学生的知识理解程度也是很有好处的。例如在对键盘基本键练习这一节,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针对这一现象,我利用好恰当的契机,组织一次字母录入竞赛,利用“金山打字通”软件进行竞赛,看谁的速度快。通过这样一设计,学生的学习劲来了,在竞赛过程中你追我赶,看谁输入速度快。这样就促进了学生对键盘的熟悉程度及字母录入的熟练程度,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主动学习的精神。又如在上“绘上缤纷的色彩”这课时,我同样以竞赛的方式进行教学,上课时我出示了三幅没有颜色的森林图画,让学生们在8分钟内利用我们所学过的知识,帮助动物王国找回色彩。竞赛前我设定了竞赛规则,同学们根据规则进行创作,然后小组评选出一幅最好的作品进行全班的评比,最后评出最佳创作能手。在竞赛的方式下,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以自己的丰富的想象力主动进行创作,能独立地解决学习问题,同时在小组评选时,同学们也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学到更多的知识,在竞赛中不断进步。
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人终身受益。因此,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习惯,必须持之以恒,一点一滴,长年累月,促使他们在学习中不断成长。由于计算机及网络等信息技术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地位,许多人误将信息技术教育等同于电脑知识教育,以为掌握了电脑知识也就具有了驾驭信息的能力。其实不然,如果一个人只偏重于电脑知识的学习,而轻视学习信息学科知识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纵使掌握有高超的信息技术,也难以有效地利用信息。总之,我们要始终贯彻信息素质教育的思想,使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过程中形成一系列良好的主动学习习惯,使学生能更有效地主动去获取、处理、分析和利用信息,从而不断地提升自我,超越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