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国有企业; 改制; 管理
[中图分类号] F2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62(2004)05-0041-01
企业改制也是一种管理,而且是更有效率、更具活力的管理。改制,就其一般意义来说,就是将“工厂制”改为“公司制”。“工厂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她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过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但实质上,工厂只是一个生产单位,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行政上的附属物,是一个缺乏生机与活力的、只能靠行政上级拨动的“算盘珠子”。而“公司制”则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她建立健全着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一个具有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经济实体、市场的主体。改制,就其本质意义来说,就是解除企业发展的体制性束缚,使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步入一个更高层次的管理水平。
如何提升管理水平?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讲得好,就是要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并明确而深刻地指出:“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包括物权、债权、股权和知识产权等各类财产权。”应该说,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建立健全起这种现代产权制度,是改革、是改制、是改造,更是一种管理,而且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管理。
如果说,企业日常的人财物、产供销管理是基础层次的管理的话,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把企业管理的重点由物化管理转到价值管理上来,就是更高层次上的管理,也可叫做制度层次上的管理。制度层次上的管理也是管理,这种管理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因为,这种管理背后不是人情绪变化的随意性,而是包括物权、债权、股权、知识产权等在内的各类财产权的固定性。这种固定性的财产权在企业管理中无疑占据着最基本、最基础和最主要、最重要的主导地位。
管理学大师泰罗曾经说过,过去认为在管理中人最重要,现在看来制度最重要。当然,制度的设计与执行也离不开人。只是,随着企业现代产权制度的建立健全,企业中的人虽说面孔没有改变,但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却会悄悄发生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积极健康、奋进向上的。
改制是一种管理,但这种管理毕竟层次更高了。这就要求管理者要有更高的水平,能驾驭复杂的局面,能应对多变的市场,能适应技术的发展,能引领消费的需求,能使员工能力和国有资产都得以有效、有力的保值增值。
改制是一种高层次的管理,但这种管理永远是一个“过程”,而不会也不应该是一个早上就能万事大吉的。在更多时候,需要的是韧性,需要的是耐心,需要的是“随风潜入夜”的“春雨”,而不是“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威猛。经验与教训都告诉我们,搞改革、抓改制,“刮风”不行,那样容易影响稳定;还是靠“摸着石头过河”好,靠轻风细雨“润物”好。
还需要指出的是,改制既然是一种管理,就不是改向,而是公有制的一种有效实现形式。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说得好:“要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也就是说,改制是从一切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管理行为,是使管理水平有效得以大幅度提升的有效措施,是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有效形式,而不是什么改向,更不是什么转向。这应该坚信不移、坚定不移。
(本文作者:国家烟草专卖局副局长)
[中图分类号] F2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62(2004)05-0041-01
企业改制也是一种管理,而且是更有效率、更具活力的管理。改制,就其一般意义来说,就是将“工厂制”改为“公司制”。“工厂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她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过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但实质上,工厂只是一个生产单位,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行政上的附属物,是一个缺乏生机与活力的、只能靠行政上级拨动的“算盘珠子”。而“公司制”则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她建立健全着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一个具有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经济实体、市场的主体。改制,就其本质意义来说,就是解除企业发展的体制性束缚,使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步入一个更高层次的管理水平。
如何提升管理水平?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讲得好,就是要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并明确而深刻地指出:“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包括物权、债权、股权和知识产权等各类财产权。”应该说,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建立健全起这种现代产权制度,是改革、是改制、是改造,更是一种管理,而且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管理。
如果说,企业日常的人财物、产供销管理是基础层次的管理的话,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把企业管理的重点由物化管理转到价值管理上来,就是更高层次上的管理,也可叫做制度层次上的管理。制度层次上的管理也是管理,这种管理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因为,这种管理背后不是人情绪变化的随意性,而是包括物权、债权、股权、知识产权等在内的各类财产权的固定性。这种固定性的财产权在企业管理中无疑占据着最基本、最基础和最主要、最重要的主导地位。
管理学大师泰罗曾经说过,过去认为在管理中人最重要,现在看来制度最重要。当然,制度的设计与执行也离不开人。只是,随着企业现代产权制度的建立健全,企业中的人虽说面孔没有改变,但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却会悄悄发生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积极健康、奋进向上的。
改制是一种管理,但这种管理毕竟层次更高了。这就要求管理者要有更高的水平,能驾驭复杂的局面,能应对多变的市场,能适应技术的发展,能引领消费的需求,能使员工能力和国有资产都得以有效、有力的保值增值。
改制是一种高层次的管理,但这种管理永远是一个“过程”,而不会也不应该是一个早上就能万事大吉的。在更多时候,需要的是韧性,需要的是耐心,需要的是“随风潜入夜”的“春雨”,而不是“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威猛。经验与教训都告诉我们,搞改革、抓改制,“刮风”不行,那样容易影响稳定;还是靠“摸着石头过河”好,靠轻风细雨“润物”好。
还需要指出的是,改制既然是一种管理,就不是改向,而是公有制的一种有效实现形式。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说得好:“要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也就是说,改制是从一切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管理行为,是使管理水平有效得以大幅度提升的有效措施,是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有效形式,而不是什么改向,更不是什么转向。这应该坚信不移、坚定不移。
(本文作者:国家烟草专卖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