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病痛创造叙事——抑郁症的解剖、“达夫式文学”与现代情感教育

来源 :南方文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715203s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精神疾病的“去隐喻化”与“再隐喻化”:桑塔格与《刘晓东》rn1978年,苏珊·桑塔格的《作为隐喻的疾病》问世,这篇重要的批判文章肇始于她与癌症搏斗的亲身经验.十二年后,姊妹篇《艾滋病及其隐喻》出版,由于反响巨大,此后数年中两篇文章被多次集结成册,成为社会批判的经典之作.这部著作也陆续被翻译成多国语言,中文版由程巍翻译出版于2003年,该书对“疾病隐喻”的分析和批判——尤其是传染性流行病,如结核病、麻风病、梅毒、艾滋病,及恶性的肿瘤病,如癌症,如何被一步步隐喻化,从“仅仅是身体的一种病”转换成一种道德评判或者政治态度,一种疾病的隐喻又如何进入另一种疾病的隐喻①——已经成为人文社科的常识.对文学研究而言,说桑塔格的研究路径和观点主宰了文学中的疾病研究和想象也不为过.毫无疑问桑塔格的研究极富洞见,且有实际社会意义,她所揭开的扭曲的疾病之神话,让原本便受苦的病患免于罪恶、羞耻和恐惧.但随着思想传播的泛化和固化以及时代新状况,桑塔格的分析脱离其批判语境后,也逐渐显现出其盲视和局限.
其他文献
引言rn21世纪以来,中国文学批评的走向十分微妙,也十分诡异,其曲线起伏回环的复杂性是20世纪无可比拟的,因为它所遇到的问题是前所未有的.虽然批评队伍仍然是以高校的“学院
期刊
“新世纪文学”转眼已过二十载,它走过了21世纪五分之一的时光.自这个概念被提出以来,它得到了热烈讨论和广泛使用,文学创作与研究由此进入一个不同的场域和历史时期.对此,虽
期刊
报告文学是时代和历史的一面镜子,受到现实和社会的影响最为显著.政治经济、国家政党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局大趋势从整体上塑造了报告文学的面貌.报告文学因此被称为是一种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