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备课思考与实践

来源 :中学理科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teng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通过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发展目标,优化教学任务,设置学科问题链,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开发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思维载体。让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自主建构知识网络,深入理解浮力的概念,全面地掌握学科知识体系,最终完成对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
  关键词: 深度学习;科学问题链;物理素养
  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高阶思维发展的理解性学习。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等认为,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者批判性地学习新思想和新知识,将它们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融合,将众多思想相互关联,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做出决策并解决问题的学习 [1 ]。要使学生达成深度学习,前提条件是教师必须进行深度备课,教师要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发展目标,开发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思维载体,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物理知识体系。笔者结合“认识浮力”的备课与教学,具体谈谈深度备课的思路和问题解决式的教学策略。
  1 以核心素养为发展目标,设计教学任务
  八年级学生虽然对浮力有初步的认识(已了解漂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懂得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但是对浮力的大小,以及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为什么会产生浮力等问题存在认知偏差。学生还因抽象思维能力的局限性,对自己概念结构中相关概念不能灵活应用于当前问题,因此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开展基于学情的学习任务设计,要通过实例演绎、合作讨论、教师的示范等方式,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推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2 ],从而增强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形成学生学会学习的核心素养。
  [任务1:引入新课,认识浮力]
  观看视频:播放“辽宁号”宣传片,展现航母雄姿。思考“重6万吨的航母,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设计意图:基于学生已有经验创设问题情景,设疑激发学习兴趣,同时渗透爱国教育和国防教育)
  演示实验:将乒乓球放入量筒,往量筒中倒水,观察乒乓球的运动状态,并思考乒乓球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
  分组活动:利用盛有适量水的烧杯和矿泉水瓶,感受浮力。(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感知浮力的存在,初步认识浮力)
  演示實验:将钩码放入容器的底部,注水,钩码沉在水底。猜想“沉在水底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设疑,激发思考)
  类比实验:用手托起石块,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的变化,由此对水中的石块进行受力分析,确定水中石块受到浮力大小。
  (设计意图:通过类比法,引导学生思考“可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计算得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引导学生经历测量浮力的过程,自主设计实验用的数据记录表格,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在问题引领下展示思考、猜想、分析、推理与判断,在合作学习中逐步学会从观察到的现象和收集到的数据中归纳出物理规律,并能用物理语言进行描述,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演示实验:将去底的矿泉水瓶倒置,放入乒乓球后,注水,观察乒乓球(不上浮),堵上瓶盖后,观察到乒乓球上浮,要求学生思考所观察到的现象。(设计意图: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并给浮力产生的原因设置悬念)
  理论分析:对浸没在水中的立方体六个面进行受力分析,并进行理论推导。(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应用液体压强和压力的知识,对水下物质进行受力分析,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感受理论推导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评析:本节课从6万吨的航母浮在水面入手开展“认识浮力”、“探究浮力大小”、“认识气体中的浮力”、“认识浮力产生原因”系列任务,学生对浮力的认识水到渠成,最后再安排进行针对性的例题、习题等学习活动,具体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灵活地设置了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等学习任务,注重发挥物理学科的特点,基于学生对浮力认识的“最近发展区”,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学习内容,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实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改理念。
  2 以学科问题链设计为主线,展开问题导学
  在“认识浮力”的学习任务中,可以将授课的知识内容分解成相互联系的逻辑结构体系,在每个环节中配合指向学习目标的,具有系统性、梯度性、逻辑性的问题链,激发、引导学生由简单到复杂,层层递进地展开学科思维,以促进掌握知识与技能,具体设计见表1。
  评析:因为浮力的概念、浮力产生的原因等较为抽象,八年级的学生难以理解,所以教学中通过设置系列化的问题,让学生经历“问题感知→知识回忆→观察判断→问题解决”的合作学习过程,丰富对浮力产生及其现象的感性认识,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在物理教学中要通过设置系列化的,有思维层次性的问题链,以问题情境为载体,用问题链驱动学生,开展具有学科思维深度的对话教学。
  3 以实验细节优化为着力点,凸显学科思维
  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科的重要学习内容,还是重要的学习方法。对浮力的学习,《福建省教学和考试指导意见》提出:要能通过生产生活的实例和实验,让学生感知浮力存在和浮力的方向;通过受力分析,明确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学生已知道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但这是片面的。为了纠正学生的认知偏差,理解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开展实验:将乒乓球放入量筒,往量筒中倒水,观察乒乓球的运动状态是竖直向上的;然后,进行如图(2)所示的实验,将乒乓球连细线粘在烧杯底部,注水后观察到细线被拉直,将烧杯倾斜,观察细线是否发生变化?学生在前一个实验中,观察到乒乓球在高而直的量筒内竖直地向上浮起。在后一个实验中,观察到与乒乓球相连的细线即使在烧杯倾斜后,仍然还是被“竖直向上”地拉直。这一次次的“竖直向上”的现象,让学生深刻地感悟到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物理实验教学,还要注意原理科学、现象明显,否则实验就会缺乏说服力,难以发挥教学应有的功效。例如,在探究空气浮力的“篮球变化”实验中,一些老师因为操作不当导致“气球只是略微变化”“杠杆稍微倾斜”等。为确保该实验现象明显,事先要将篮球充足气,从而将相连
  的气球吹得足够大;将教材图示中用的等臂杠杆改为不等臂杠杆,以保证气球体积略微增大时篮球端也能够明显地向上倾斜。经过改进,课堂上一些学生因为担心气球“爆炸”而用手捂着耳朵,面对杠杆的明显变化又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感叹着。在紧张、惊讶的氛围中,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气体对它的向上的浮力”。
  结语: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创设情境、丰富课程资源、架构活动及问题体系,通过开展深度备课,优化教学任务,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开展深度学习,自主建构知识网络,掌握学科知识体系,最终完成对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提升学习能力,培养物理科学素养,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进而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何玲,黎加厚.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计算机教与学,2005(5).
  [2]赵志栋.初中生浮力概念转变的心理机制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4.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展示了作者基于实用性、探究性、趣味性、情感性的《牛顿第二定律》课堂教学的实例,提出了物理课堂教学要结合校情、生情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要讲究实效,让学生能力在学习中得到提高,让情感在课堂中自然渗透。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材二次开发;实效性;探究性;情感性  “不存在一种使用多元智力理论进行教学的固定程式” [1 ]。因此,课堂教学我们要基于学情校情,有效调整教材,设计出适合自己学校、
摘 要:面对中考,初三的复习格外沉重,分层教学是必然的。但分层教学也有其劣势,“怀疑吃偏饭”“感觉不公平”以及对教学效率的担心和质疑,让家长、孩子都感觉不是很踏实。如何将劣势转化成优势,让分层教学变得更高效,如何在最后的一百天里实现成绩的稳中有升,是初三教师应该探讨的急迫问题。从一线教学角度出发,尝试摒弃常规“套餐”,给不同的孩子配以适合的“自助餐”,探究初三物理分层教学,实现更精准的教育教学。 
摘 要:自导数进入高中数学的教材后,高考题中出现了条件含有导函数与原函数的不等关系的一类题,这类题一般求解的也是不等式或是求范围等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专题案例分析,构造函数,层层深入,有助于学生对这类问题的理解。  关键词:导数;不等式;原函数;  1 利用导数运算法则构造函数  在必修一中,我们就已经掌握了解决抽象不等式问题的一种常规方法,也就是将不等式转化为与之对应的函数,再利用函数的单调
摘 要:随着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改革的推进,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不断深入改革课堂组织模式,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成为当前课堂教学关注的一个焦点。本文以高中生物必修二中 “遗传信息的翻译”一节为例,引导学生构建物理模型进行基因表达的过程模拟,课堂上通过合作探究改进模型,以期有效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为促进高中生物学深度学习提供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尝试。  关键词:深度学习;模型教学;翻译  《普通高中生物学
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运用哲学的思维方法,指导学生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寻找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化学教学;哲学的思维方法;科学素养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追求的最高目标是在传授科学知识、培养学生智能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将学生培养成具有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对社会高度负责的高素质人才 [1 ]。化学作
摘 要:“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是老师们关注的问题,本文结合省市级课题研究,通过“课例研究”方法,以“重力与重心”新授课为例探索“微课”在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应用;通过教学设计,翻转课堂实践,课堂观察,课后反思等方法、手段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关键词:重力与重心;微课;物理;概念教学  在“基于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高中物理微课研究”和“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高中物理微课研究”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尝试用“课例
摘 要:教师培训对于一线教师的发展至关重要,而新的好的培训模式对于教师培训来说也很关键。以项目实践活动贯穿教师培训,这种新型实景培训模式正在被尝试应用于福建省高中通用技术教师培训中去。它将教师培训过程等同学生学习过程,让教师更深入的感受一线教学。相对于以往传统培训来说,这种实景培训模式更具系统性、针对性及区域性。  关键词:教师培训;项目实践活动;实景培训;系统性;区域性  教师培训是教育部一直以
摘 要:实验探究是人们认识化学知识与规律的基本方法,也是化学学科知识构建的重要方法。引导学生开展实验探究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较好地经历科学家的探究过程,从中获取相应的科学知识与领悟相关的科学方法,而且还能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有关科学探究的情感体验,因此提高实验探究教学的效率是化学教学的重要方面。本文依据新课程的理念与实验教学的特点及作用,并结合教学片段实例阐述了 “学生主动探究、教师引导得当、三维目标
摘 要:以2017年高考理综卷Ⅰ第25题为例,巧用运动分解的观点,把质点运动过程的分析加以简化,使物理学科思维内化成个人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培养。  关键词:高考试题解析;运动分解;物理核心素养  【原题】真空中存在电场强度大小为E1的匀强电场,一带电油滴在该电场中竖直向上,速度大小为v0,在油滴处于位置A时,将电场强度的大小突然增大到某值,但保持其方向不变。持续一段时间t
摘 要:以Al(OH)3性质的实验教学为例,讨论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探究教学法的应用。从激发探究欲望、预先探究、有效探究、深入探究、拓展探究几个方面深入探讨,得出在化学实验探究教学中情境的设置要巧妙;问题的设置要有层次。  关键词:化学实验;探究教学;Al(OH)3的性质  探究式教学又称发现法、研究法。通常在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提供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观察、思考、讨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