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在古诗里的荠菜花

来源 :文苑·经典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lj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荠菜,又名护生草,味道鲜美,是人们喜爱的一种野菜。因它初萌于严冬,繁茂于早春,是春的使者,遂引得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留下众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最早吟咏荠菜的诗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诗经·谷风》里就有“谁谓茶苦,其甘如荠”的诗句。看来,我们的祖宗早就有吃荠菜的习惯了。
  晋代夏侯谌的《荠赋》称得上是咏荠诗的上乘之作:“钻重冰而挺茂,蒙严霜以发鲜。舍盛阳而弗萌,在太阴而斯育。永安性于猛寒,差无宁乎暖燠。”其意为一般草木只有天暖了才出土生长,而荠菜则是破凌而出。“齐精气于款冬,均贞固乎松竹。”把荠菜与松竹摆在一起,喻其品节。
  在诗人眼里,荠菜还是顽强向上的象征。齐人卞伯玉在他的《荠赋》中也不乏对荠菜的赞美之词:“终风扫于暮节,霜露交于杪秋。有萋萋之绿荠,方滋繁于中丘。”他们都对荠菜“迎寒荠叶稠”的耐寒品质大为赞颂。
  《明皇杂录》记载,唐肃宗上元二年七月,唐玄宗身边的太监高力士被贬途经夜郎南边的巫州时,看到漫山遍野的荠菜没人采摘,不由触景生情吟出一首小诗:“两京做斤卖,五溪无人采。夷夏虽有殊,气味都不改。”说明此菜贫富皆吃,且唐代集市已有售卖了。
  南宋词人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中的“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可以说是流传甚广,成为咏荠的名句,说荠菜在早春季节就从泥土里萌出,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信息。在城中的桃花和李花害怕风吹雨打而凋落的时候,野外小溪边的荠菜花却不畏风雨,正在朝气勃勃地迎春盛开,让人不由脱口而出:“春天在这里!”
  南宋诗人陆游最爱食荠菜,在《食荠》一诗中写道:“日日思归饱蕨薇,春来荠美忽忘归。”诗人对食荠颇得其法:“小着盐醯和滋味,微加姜桂助精神。”他还在《买鱼》诗中将荠菜与鲈鱼相比,说用它掺肉做菜肴香气满屋,下酒使人一醉方休。特别是他在四川吃了东坡羹后留下了“荠糁芳甘妙绝伦,啜来恍若在峨岷。莼羹下豉知难敌,牛乳抨酥亦未珍”的咏荠佳句。
  北宋文学家苏东坡也有咏荠的名句“时绕麦田求野荠”,这是一幅惟妙惟肖的醉春图。初春季节,在散淡的阳光和料峭的风里,返青的麦田里会长出许多野荠菜,一片片、一簇簇,给乍暖还寒的初春带来无限生机。因荠菜鲜肥嫩绿,与麦苗绿成一色,村姑、儿童挎着小篮,拿着小铲来到麦田躬身细细辨找着,采挖着,他们的乐趣与荠菜一样多。苏东坡还赞美荠菜“虽不甘于五味,而有味外之美”,是少有的“天然之珍”。
  明代陈继儒作诗曰:“十亩之郊,菜叶荠花。抱瓮灌之,乐哉农家。”这是一首美妙的田园诗,让我们看到了明人种植荠菜的情景:田里荠菜已经开了花,农夫正在抱瓮浇灌。看着一片旺盛的菜叶荠花,农家该是何等的歡乐!
  清代郑板桥也有诗云:“三春荠菜饶有味,九熟樱桃最有名。清兴不辜诸酒伴,令人忘却异乡情。”有荠菜的清鲜、樱桃的美艳、佳酿的醇香,诗人竟可忘却漂泊异乡的寂苦了。由此可见荠菜之美味非同一般。
其他文献
木心曾说过:“能做事就只是长途跋涉的归真返璞。”木心在十九岁的时候,以养病为由独自上莫干山,一个人住在家族废弃的大房子中,在两大箱书的陪伴下专心读书写文章。白昼天光一窗,入夜矿烛一支。从盛夏到寒冬,他撰写了三大篇论文——《哈姆·雷特泛论》《伊卡洛斯诠注》《奥菲斯精义》,却不为发表,不求成名。木心一生专注于自己的艺术,在颠沛流离中依然葆有一颗金刚不坏之心。木心不求名不求位,换来的是一辈子的“不合时宜
朋友送我一枚木瓜,置于案上,满室生香。  成熟的木瓜呈明媚的亮黄色,与梨不同,它的表皮有一层丰厚的油脂,触手温润光滑。更难得的是它有一种浓烈的芬芳,放在室内果香怡人,它的香气带有一种奶油般的香甜。《诗经·卫风》中有“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的诗句,可见远在先秦时期我国就有栽种木瓜的行为,在当时木瓜是与琼玉相提并论的美好事物,当日洛阳城内掷果盈车想必也有木瓜的身影。  中国有着极其悠久的香文化,所用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  北風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陆游《除夜雪》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卢梅坡《雪梅·其二》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毛泽东《沁园春·雪》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
提起《语文报》,相信很多读者都不陌生,可能顺手就从书桌里拿出来。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中学生校园文学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邱华栋、段华、洪烛、毛梦溪、江小鱼、雷霆、安武林等《语文报》重点中学生作者,因写作特长未参加高考直接保送上了武大、北大、南开、吉大等中国名牌大学,一时传为佳话。许多文学大家提起《语文报》,仍一往情深。  本期我们有幸邀请了“校园文学伯乐”任彦钧老师担任客座主编。任彦钧老师是语文
江南梅熟的七月,夜雨潇潇不歇  北国的人看了一场  生命里最盛大的雨季  他们不知  这场雨其实是穿越千年而来  点点滴滴,从古下到今  它落在蒋捷寥落的一生里  它落在晏几道相思的琴弦上  它打湿东坡的竹杖芒鞋  它浸润放翁的楼头杏花  它勾起容若的一往情深  它淹没李煜的流水长恨  它漫过白娘子的金山寺  也涨过李商隐的巴山秋池  它在綿绵不绝的长夜里  泅出心上的一点氤氲  原来这几千年不停
当我们读不懂“雨雪霏霏”,当我们读懂了它却不明所以,无法说出它的美,这便是没有把握门道。顾随先生所做的,正是通过寻常所知的文本,打破阅读中不知其所以然的障碍,带领我们一起探寻中国经典的原境界。他幽默明白的比喻,敏锐精辟的见解,恰如这炎炎夏日的一场飞雪,直令人灵台清明,豁然开朗。  ◇柳絮因风还是盐撒空中?  中学时代和下雪有关的课文,有两篇最有意思,讲的都是东晋人的故事。一是王徽之雪夜访戴,从今天
每次出门前收拾行李,总会犹豫带不带书,带几本書。由于至今没有学会很流畅地在多媒体上进行阅读,有可能的前提下,纸质书籍总是我的不二选择。    纸质书籍的弊端显而易见,太重、占地,在我毫无负重能力的情况下,在旅途中带书,显然不是明智之举。尚记得大学报到那天,行李中除了衣服和日用品,其余是二十几本旧书,引得同舍女生尽骇然,留下“此人必定饱读诗书”的错觉。其实那几乎是我的全部身家,守财奴似的搬到学校,无
在这個信息化的时代,《文苑》编辑部一直还保留着最原始也是最温暖的与读者互动的方式——写信。先来给大家看看我们收到的各种美丽的信件~  有一天,编辑部收到一封很特别的来信,小编看过以后沉默了很久,心中似有一泓泉水慢慢渗出,清冽、甘甜。原来,是你长久而执着的陪伴,让我们走得更远。这封信的主人与《文苑·经典美文》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听小编慢慢道来~  @李康:很难想象,我爱了一本杂志十二年,说出来都觉得
通观以家国天下著称的杜诗,咏物是一个独特的门类,如写马、雁、鸥、猿、鸡、黄鱼、燕子、促织等等。其中尤以马为多,如《房兵曹胡马》、《瘦马行》、《病马》、《天育骠骑图》等,文字之下,深有寄托。《房兵曹胡马》是其早期诗作中十分精彩的一首五律: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無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首联叙述马的品种——来自胡地的大宛汗血宝马。所谓
在《西游记》的一开篇,作者吴承恩便给我们介绍了一个神奇的世界:“感盘古开辟,三皇治世,五帝定伦,世界之间,遂分为四大部洲:曰东胜神洲,曰西牛贺洲,曰南赡部洲,曰北俱芦洲。”  其实,吴承恩所给我们展现的这个世界并非他自己的凭空捏造,以四大部洲划分天下,正是印度佛教中对于宇宙世界的一种想象。关于这种四大部洲的想象,在佛教的很多经典当中都有记载。在《长阿含经》中对于四大部洲的认识主要是这样的:世界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