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选择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aaaaazz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电影《死亡诗社》用教育这根纽带将自由和选择这两大主题衔接在—起,以平行蒙太奇的手法将三条主线贯穿于各个人物之中,构建出了这样—部或悲或喜的电影。
  关键词 自由 教育 选择
  
  或许是从自由女神庄严地屹立于曼哈顿的天空下开始,“自由”这个词便成了所有美国人心目中执着的骄傲。他们通过电影屏幕,向全世界宣扬着他们的骄傲,使得“美国梦”在几代人的心目中风靡。无论是犹豫不决和当机立断,结果总要丢弃一些,然后才能得到一些,而权衡这些的,一直都是我们自己。《死亡诗社》用教育这根纽带将自由和选择这两大主题衔接在一起,以平行蒙太奇的手法将三条主线贯穿于各个人物之中,构建出了这样一部或悲或喜的剧。
  影片中的元素都具有各自的代表性,元素和元素之间的碰撞才交织出了情节。死亡,象征了绝望与终止。诗,象征了浪漫与崇高。基汀,象征了智慧与希望。学生,象征了叛逆与激情。父亲,象征着规矩与传统。学校,象征了理智与权威。自由被教育限制,教育中面临的层层选择,电影中元素们何去何从,而留给我们的是否又可以称得上是“后车之鉴”?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电影是从基汀老师、尼尔和托德三个人的生活轴线共同反映诗化教育和现实教育的冲击,青春禁锢和自由的抵触,还有少年们关于前途未来是如何选择的。而影片中难以令人从思维中逝去的诗歌,也为这部影片主旨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影片的主旨是这么的难以琢磨,在那样的奔腾的年代里又是什么的悲剧在发生,什么的喜剧在续演,让我们不妨从她们的命运和思想心里出发,摸清三条主线交织出的现实意义。
  
  自由——精神和现实的差距
  
  自由,历来是艺术家们永恒的主题。属于死亡诗社的那些曾经的与如今的少年们,不管是年少时怀揣着梦想与激情的基汀,还是现在年少张扬的尼尔、托德他们,都执着地追求诗歌的自由。传统永远以一种超越世俗的力量横行于渴望自由的年代。曾几何时它被以荣誉、纪律、优秀作为教条供奉于世人面前《死亡诗社》里面的场景铺垫就像是在描述中世纪的黑暗,而那群少年就像在进行文艺复兴,踏着老师的脚印进行着打破传统的革命。影片所彰显出的他们。都带着为自由挣扎的面孔。虽然当基汀面对学校,他还得标榜出一种老师的传统礼仪:当尼尔面对父亲,他还是得遵循一个儿子的子女纲常。但在他们内心,一开始就在挣扎。
  影片的开始很平淡,透露出英伦独有的忧郁情调,孩子手捧蜡烛,一脸虔诚地等待老师点燃“智慧之光”,诵出“传统、荣誉、纪律、卓越”。掂量下这四个字的重量,没有人敢去轻视,至少在中国,这四个字足以封杀掉学生的一切兴趣和活动。在威尔顿,他们如同 框架。稳住了这所重点学校的升学率,为他们赢得了一百多年的历史以及良好的声誉。与几分钟后尼尔关上了房门,在寝室里戏谑地把校训改成“嘲弄、恐怖、颓废、排泄”的样子,却与这个地方的传统与死板大相径庭。学生们在死气沉沉的礼堂里默不作声,但是青春的激情和生命力还是从他们的眼睛里泄露了出来。而这两组画面的对比和落差之中,我们分明辨析出了一个词——“自由”。尼尔他们在寝室的宣泄不完全是为了释放自己青春特有的旺盛精力,而是希望在这所久负盛名的学校里获得生活中和思想上的自由权利。
  这也是影片开始和结尾都在大笔墨渲染的东西——一种美国自1776年就开始提倡的自由。就是因为这种口号在内心与现实的差距,才给了故事进行下去的理由。尼尔试图用解放肉体来获得自由,他用自己的生命换得了自由。此后基汀老师被迫辞职,他再也不必用教科书包裹内心的自由,他用自己的工作换得了自由。他们为了得到这两个字需要付出的太多太多,也许这也正是基汀和尼尔一直在挣扎的原因。当获得某个东西却需要付出很多的时候,他们需要在心底掂量很久。也许会一直掂量着却总是无法拍案,直到某些外在的压力出现。
  他们的自由,尤其对于尼尔,太沉重,在心中积蓄了太久。但死亡诗社的年轻一代是幸运的,因为他们在自己的人生轨道还没有定型之前,遇见了他们敬爱的船长。最后基汀被迫离开,少年们面对新的老师,新的教科书,踩着椅子。踏上课桌,轻轻呼唤“我的船长”,那个时候,所有人都应该释然了。因为基汀先生的信仰已经被延续,在少年们的心中,有一种东西正开始成长。我的船长,谢谢你,谢谢你在我们生命即将开始的迷途中为我们照亮了前行的方向,教会我们何谓自由的荣光。
  
  教育——是谁在打造谁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让教育来打造自己,一种是自己打造教育。基汀老师就是后者的倡导者,打破了所有的教学模式。与孩子们已习’惯的千篇一律、毫无生气的课堂相比,基汀的诗歌教授,如同暴雨,如同雷鸣,如同闪电,挥散了他们麻木的神情。他说“你们要学会独立思考,你们必须努力寻找自己的声音,越迟开始,越难找到。”他引用梭罗的那句“大多数人生活在绝望的平静里,鼓励少年们开拓自己的天地。他说诗歌、美、浪漫、爱,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他说“抓住每一天。”
  但在基汀内心是怎样的原动力在驱使他打造着自己的教育模式——将自己作为跨越老师和学生、教条和现实鸿沟的纽带?尼尔问基汀,你本可去任何地方。你为何要留在这里?基汀说道。我爱教书。这简洁的语句中却体现出了基汀老师那最原始的心态,那是为了延续那个曾经自己没有完成的梦想——一个基汀老师在被传统的教育体制打造中埋没心中的死亡诗社。他不忍心目睹尼尔这样有诗歌才华的学生们被传统教育体制打造成“囿于书本不会创造”的场景。选择了在黑暗的大背景下,用自己青春灌注的梦想孤高撑起了一盏灯,照亮他的学生的诗歌征途。
  威尔顿高中所打造出来的教育体制就像是一部毫无热度和感情色彩的机器,将每一名学生加工成面目一致的合格产品。但是在强大的体制面前,任何人的抗争都显得渺小无力。最终尼尔和基汀老师都成了这个体制打造出来的半成品。基汀内心是痛苦的,那种最初的梦想被击碎的痛苦只有托德终于勇敢的跳上讲台,朗读自己的诗歌时候能得到一点安慰。这段场景中运用的是《欢乐颂》的旋律,音乐和场景的正反反差将两种“打造”的距离越拉越远,托德是悲伤的,因为失去了一个老师和一个好室友。基汀也是悲伤的,因为失去了一群好学生和一个育人梦想。影片结尾。当基汀带着行李准备离开时,主旋律又一次响起,先是一只键盘静静的敲击,托德在迟疑,而当他终于鼓起勇气跳上桌子的那一刻。管风琴与玄月突然敲击出明亮有力的节奏,似乎一双双汇聚了敬意与感激的目光,见证了基汀打造出来的教育就在托德身上传承了下来,深层而炽烈。
  基汀真的做到了,至少他打造了一个托德,存活下来的例子。
  
  关于选择——跨越生死
  
  这部电影的第三条主线是至始至终贯穿的。选择就隐匿在自由和教育之间。基汀、尼尔、托德在面对死亡诗社、面对传统教育时候都做出了选择。基汀选择投身教育用自己的方式引导孩子,尼尔选择用一只手枪证明自己的“出淤泥而不染”,托德选择将悲哀释放让自己学会面对。
  人生最难的是选择,自由、教育总是在尼尔、基汀需要做出选择时碰撞出焦躁和迷惘。那种迷惘,那种追寻,那种急切的想掘出活着的意义却无毫无头绪的焦躁。王朔在他的小说中形容这种心情为“动物凶猛”。尼尔的是最痛苦的,看到自己的理想和现实无情地碰撞,是逆来顺受还是勇往直前?尼尔实在不想让自己再面对基汀老师的梦想和父亲的规划这样艰难的选择,他选择了第三条路一让自己身体上获得自由。尼尔并没有慎重地做出选择,生命如此灿烂,他再也没有了经历的机会。尼尔被迫用死去诠释梦想追逐的最高形式,到底是对还是错,我们无法正确地判断。尼尔没有机会听到托德的呐喊,托德呐喊不仅仅是为自己和基汀,他也希望尼尔明白去做自己的船长。可尼尔不理解,为了融入社会我们必须会丢失一些浪漫。他太执着。他也太理解基汀的理想。而托德比他理解多的仅是基汀理想实现的方式。诗歌是一种浪漫的呐喊,沉浸在热血沸腾里的年轻人往往会在面对选择的时候把它当做一种理所当然挥霍的本钱,就像普希金说的“我要审判王座,我要控诉国王的罪恶”那样沸腾。
  子贡问曰:“敢问死?”孔子回答:“未知生。何谈死?”尼尔和托德都是基汀心爱的学生,只是前者,只参透了基汀心中的教育和自由。却不知“生”,不知在生和死中如何选择。让我们再次理解这部电影的含义:死亡诗社,在教育、自由和选择上,都是一种“生”的诗社。
其他文献
[摘要] 表现主义电影对场面调度、表演、剪辑、用光和摄影机操作等技巧方面显示出独到之处。而恰恰是这些技巧,促成了表现主义风格的叙事模式。  [关键词] 表现主义电影 叙事特征 场面调度 表演 剪辑 用光摄影机操作    同美术、音乐、戏剧以及文学等艺术形式一样,电影这个“新生儿”也在德国经历了表现主义时期。  我们知道画坛巨匠爱德华·蒙克(EdvardMunch,1863~1944)
元代吴镇有一幅《芦花寒雁图》:湖中蘆苇丛生,迎风轻荡;在芦苇丛中,泊着一只渔船,渔父举头遥望,天空中,两只大雁振翅南飞。画图上,有吴镇的草书自题诗:“点点青山照水光,飞飞寒雁背人忙。冲小浦,转横塘,芦花两岸一朝霜。”  一泓秋水,从诗经中逶逦而来。水清瘦,仿佛美人褪去了雍容的华服,换上了淡雅的素装。芦苇生水湄,水草一样清泠秀逸,秋风拨弄,发出窸窣的天籁之响。此时的芦花没有丝毫的悲戚和感伤,柔若无骨
2016年11月16日,公安部“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二期(“团圆”系统 2.0版)上线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据悉,公安部于2016年5月15日上线启动了“团圆”系统 1.0版,共发布失踪儿童信息286条,找回儿童260名,找回儿童比例达到90.91%。  该平台可协助各地公安机关打拐民警即时发布各地儿童失踪信息,并自动推送到相关新媒体和失踪地周边一定范围内相关人群,让更多群众准确获取相关信息,
[摘要]《画皮》在流传的过程中,离蒲松龄的愿意越来越远,2008年电影《画皮》变化尤甚。除了画皮依旧,人、物,主题都已不再。从意义结构角度比较蒲氏原著与2008电影《画皮》,将发现:剧中小唯的真爱与王生的人格是两大震撼力,由此而启发了当代人对现代婚姻家庭的思考,其成功就在于它借古典著作展现了当代的精神与意义。  [关键词]《画皮》 王生 小唯 意义结构    蒲松龄以其发愤之心,于寂寞书斋中讲狐道
[摘要]结构主义的互文性视角往往能增强对文学作品更深层次的解读。威廉·福克纳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和田纳西·威廉斯戏剧《欲望号街车》中的两位女主人公有着高度的互文性。艾米丽和布兰琪的互文性恰恰源于两者反差强烈的外貌、禀性和人生经历。边缘化的性征、边缘化的生存空间、对父权制的控诉是两人互文性的集中体现。然而两位大师对各自塑造的“南方淑女”却有着不一样的情感。“欲望”化身的布兰琪是威廉斯心中纯洁
摘要 《法国中尉的女人》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它以戏里戏外的双线平行交错手法展现了两个不同时空的爱情故事。影片以地域的隐喻、角色的暗喻、道具的隐喻、色彩的隐喻以及时空的寓意等五个方面对其复杂的主题进行了表达。  关键词 《法国中尉的女人》地域的隐喻 角色的暗喻 道具的隐喻 色彩的隐喻时空的寓意    “当你窥望井底的时候,你发现大地并不是连绵的大陆,而是隔绝的孤岛”。美国作家梭罗在《瓦尔登湖》中
摘要 《迷墙》是一部由摇滚乐串联而成的特别的电影,它颠覆传统的叙事模式把观众带入一个梦幻的世界。在这个梦幻世界中,人们需要做出一些关于电影与现实的思考。电影作为一种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并逐渐衍伸为人类艺术创作的产品,它逐渐成为游走在梦想和现实之间的“影像世界”,它“几近”现实,却并非现实,它能够唤起人对现实的感知,从而激发起^的主观能动性而作用于现实,可以说,电影影像中内含着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内在关系
摘要 李安导演的新片《色·戒》在2007年第64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又荣获“金狮”大奖。除去精彩的指导、细腻的演绎,传神的英语字幕翻译对于该片的国际化也是功不可没的。《色·戒》的译者主要采用了翻译中的意译策略和缩减式策略,以目的语观众所能接受并理解的语言表达方式、口语习惯来翻译原文。  关键词 翻译策略 意译 缩减式    1、引言    小说《色·戒》描写了抗战时期一班知识青年派出女学生王佳芝扮
《伊凡的童年》是苏联导演塔尔科夫斯基根据鲍戈莫洛夫的小说改编的一部描写战争与人性的影片。作为一部关于战争题材的影片,作者在对叙述元素的运用上并没用选择司空见惯的“封闭式”的线形结构,而是通过对时间与空间、现实与非现实、当下与历史的反复对比所形成的叙事张力,来试图启迪观者对叙述主题的深层次思考与探问。  《伊凡的童年》这部影片,在文本结构上的显著特点就是在影片的现实段落之外,还存在着另外一个叙事时空
2019年3月15日,由导演白雪执导的青春电影《过春天》正式登陆内地院线。这并不是这部电影首次出现在公众视野,实际上,早在2018年的第二届平遥国际电影节,该片就得以亮相,并一举斩获费穆荣誉最佳影片奖,该片女主角黄尧也凭借此片获得了最佳女主角的殊荣。影片也受到国际电影节的青睐,先后入围了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单元和第43届多伦多电影节“新发现”单元。凭借此片,导演白雪也提名了第13届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