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温暖的启蒙
未成为孙老师的学生之前,我对他的好已早有耳闻。当年的村小老师,有的一辈子就固守在一所小小的学校里,他们的“好”与“坏”,来自一届又一届学生的口耳相传。
还记得那简单而有趣的入学报名程序。一帮年龄相仿的孩子,正在大树下玩楝楝豆,不知哪家的大人经过,喊一声“学校开始报名了”!我们丢下手里的楝楝豆,也不用大人带着,一窝蜂地就朝学校跑去。面孔黝黑的孙老师让我们排好队,一个一个地数数,从1数到100,如果能数到80就算合格。我和云侠、振环都数到了100,轻松过关。富梅数到85,再也数不下去了,急得脑门上出了一层汗,害得我们也在一旁替她着急。孙老师温和地拍拍她的头:“好了,回去再让你爸爸教教你。”
现在回想起来,孙老师的水平其实算不上多高。开学第一天,他就把我三姑的名字“王三允”念成了“王三充”。班里还有一个学生叫崔争凯,在他的课本和作业本上那个“凯”字,孙老师一直用“K”代替。可是这些都不妨碍我们对他的喜欢。
孙老师会把所教的内容变成有趣的歌谣。学拼音的时候,他会教我们:“j,q,x,小淘气,见了鱼眼就挖去。”学习“心”这个字,他会说:“一个小瓢叉,挖住仨马虾,里面一个外面俩。”写字的时候,他则告诉我们:“横要平,竖要直。字是黑狗,越描越丑。”就这样,孙老师的课堂似乎有一股魔力,轻轻地牵引住了一颗颗懵懂的心。
我们最喜欢的还是孙老师的温和,从不用担心他会打骂我们。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如果有亲戚结婚,对小孩子而言就是隆重的庆典,意味着可以大饱口福。我们常常会掰着指头计算,一年里有几次喜酒可吃,同时又盼望着吃喜酒的日子能是星期天或者假期。即使不是星期天,也会有同学逃了学冒险前去。回来后如果是遇到数学老师的课,则会看到他恶狠狠的眼神,并遭到一顿讽刺挖苦:“那咋恁肯吃呢!让大家都看看,你耳朵上有没有长一块余肉出来!”孙老师则从来不会这样,我们悄悄溜进教室的时候,他好像没看到一样。我们则会在愧疚中迅速拿出书本和纸笔,尽快跟上老师讲解的内容。
夏天天气特别炎热的时候,我们就到学校旁边爱云姐家的水缸里舀水喝。去的学生多了,爱云姐就急了眼,把水舀子藏了起来。孙老师没有急着和爱云姐讲大道理,因为他知道那缸水是她一桶一桶挑回来的。孙老师组织了几个有力气的同学,轮流值班,在课间的时候去帮爱云姐抬水。从那以后,爱云姐家的水缸总是满满的,爱云姐也不再藏水舀子了。
二年级的下学期,原来的茅草教室成了危房,我们班搬到村里一家农户空置的房子里。房前除了几株洋槐和泡桐,还有好几棵彼此缠绕交错的紫藤,沿着沟渠绵延成一片翠绿。孙老师把房前的空地打扫得干干净净,在蝉声和鸟鸣里给我们上课。偶尔有打瞌睡的,孙老师就让我们到旁边的池塘里洗把脸。下课的时候,男生女生在院子里翻跟斗,打车轱辘,下腰。孙老师在一旁看着,时不时表扬一下技艺高超的同学,脸上溢满幸福和满足。
心中的最美
兰云老师的美丽,在十里八乡都是出名的。三年级开学的第一天,她穿着一件粉色的确良衬衣,宛如晨风中一朵绽放的新荷,在村里一大帮孩子的簇拥下来到学校。她站在校长办公室的门口,对里面的老师说:“我刚来,没有经验,以后还得向各位老师多学习!”就这样,高中刚毕业的兰云成了我的语文老师,原来的孙老师改教数学。
虽然是初为人师,兰云老师的课却教得有板有眼。或许是被她的认真和投入所感染,三年级那一年,我学习格外地卖力。不久,我被兰云老师选为领读员,负责教同学读生字、读课文。春天里,我的二爷爷去世,出殡的那一天,我请了假在家照看妹妹。第二天回到学校,兰云老师有点担忧地问我:“大藏,你昨天没有来,能带大家读课文吗?”我没有回答老师的问话,径直开始领读课文,声音比以往还要洪亮。领读完毕,兰云老师特意表扬了我,我感觉到了她和我一样的激动。
也是在那个时候,父母开始不时提起让我退学的事。当时,父亲在离家四十多里外的一家面粉厂上班,生产队里的工分要靠奶奶和母亲来挣。妹妹小我8岁,她还不会走路的时候,是由八十多岁的老奶奶照看的。院子里的枣树底下,老奶奶坐在凳子上,手里不离拐杖,妹妹坐在席子上,玩着一只破旧的拨浪鼓。一老一少,各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有一天,老奶奶惊喜地发现妹妹扶着板凳站了起来,而且往前走了好几步。父母让我退学的原因就在于此,年迈的老奶奶没办法继续照看已经会走路的妹妹。
我没有在家里哭闹,忧愁却是挂在脸上的,渐渐地,老师和同学都知道曾考过“双百”的我要退学了。有一天讲完课,兰云老师蹲在教室门口,把我叫了出去。她刚一开口:“听说家里不让你上学了……”我就忍不住嚎啕大哭起来,多日的委屈随着泪水一并迸发出来。我记不清兰云老师是怎么安慰我的,而事后她是否做过我父母的工作,我也一直无从知晓。
我只知道,我得以继续读书。农忙的时候,我会把妹妹带到学校,让她坐在我的凳子上,我则半蹲着趴在板上读书写字。偶尔抬头,我会看见兰云老师微笑着在看我,眼神里写满爱怜。
几年前,兰云老师曾为女儿转学的事来找过我。在光阴的琐碎里走过,人到中年的兰云老师已失却了当初俊俏的容颜,可我还是忍不住告诉她,在我心中永远有一个最美的她。
用心的引领
初二的语文老师,是滦湖师范毕业的中师生,叫吕殿军。我隐隐感觉到,这是一位与众不同的老师,他的眼神幽远深邃,又似乎有点淡淡的忧伤在里面。
初一时教我们的语文老师,是刚从小学调入中学的。每天的语文课上,他就是让我们学生字、解词、划分段落、总结中心思想,课后练习写小字,有时候我们也写“捡饭票”或“帮人扫地”这一类假大空的日记和作文。而且语文老师那张胖乎乎的脸和一双小小的眼睛,似乎永远是同一个表情,看不出他的喜怒哀乐。或许是习以为常,或许是麻木不仁,对于语文我无所谓喜欢,也谈不上讨厌。
初二刚开始上课,吕老师就发现了我们的“硬伤”。接下来的许多天,在晚自习之后,吕老师都会来到教室,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和我们聊天。他详细地询问我们学习语文的情况,还时不时口头出一些题目,以此测试我们的语文水平。通过一次又一次的交谈,老师对我们有了清晰的认识,我们也渐渐喜欢上了这位有点另类的老师,喜欢上了他有情感在汩汩流淌的语文课。至今,我还记得他朗诵《十里长街送总理》时眼里闪烁的泪光,还有他不变的口头禅“同学们我们看”。
在第一节作文课上,吕老师让我们写《我的一位老师》。我半趴在桌子上,苦思冥想了半节课,也没憋出一个字来。吕老师再一次从我身边经过时,目不斜视,只是把一本书“啪”地往我桌上一放。我被吓了一跳,满怀疑惑地翻开那本书。那是一本油印的作文集,我翻开的一页正好是一篇写老师的作文。在课本之外,我还是第一次读到那样精彩的文字。从吕老师那里,我慢慢知道了“凤头”“豹尾”和“猪肚”,知道只有真情实感的文字才会打动别人,知道作文是读书读出来的,是不断坚持写才能写出来的。终于,我后来写的一篇文章受到了吕老师的褒奖,他在任教的两个班上宣读了我的作文。以后的日子,对于作文,我谈不上写得多精彩,但至少不再像原来那么惧怕。
初三的时候,吕老师仍然教我们语文,班主任的位子却被别人夺去。我们知道他心中的不舍,也知道以他的秉性,不会吵吵闹闹去争取。在为他感叹惋惜的同时,我们庆幸依然可以享受他的课堂。
千面人生,每个人划过的轨迹不尽相同。有幸的是,回望来时路,我遇见这几位老师,都是在他们最美好的年华。他们对教育的守望和付出,让我感受到人生的温暖与明亮。在绵绵师爱的润泽中,我得以沿着布满绿阴的小径不断前行,走向属于我的人生高处。
(作者单位:河南商丘市夏邑县第三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 赵霭雯
(投稿邮箱:zaw@gdjy.cn)
未成为孙老师的学生之前,我对他的好已早有耳闻。当年的村小老师,有的一辈子就固守在一所小小的学校里,他们的“好”与“坏”,来自一届又一届学生的口耳相传。
还记得那简单而有趣的入学报名程序。一帮年龄相仿的孩子,正在大树下玩楝楝豆,不知哪家的大人经过,喊一声“学校开始报名了”!我们丢下手里的楝楝豆,也不用大人带着,一窝蜂地就朝学校跑去。面孔黝黑的孙老师让我们排好队,一个一个地数数,从1数到100,如果能数到80就算合格。我和云侠、振环都数到了100,轻松过关。富梅数到85,再也数不下去了,急得脑门上出了一层汗,害得我们也在一旁替她着急。孙老师温和地拍拍她的头:“好了,回去再让你爸爸教教你。”
现在回想起来,孙老师的水平其实算不上多高。开学第一天,他就把我三姑的名字“王三允”念成了“王三充”。班里还有一个学生叫崔争凯,在他的课本和作业本上那个“凯”字,孙老师一直用“K”代替。可是这些都不妨碍我们对他的喜欢。
孙老师会把所教的内容变成有趣的歌谣。学拼音的时候,他会教我们:“j,q,x,小淘气,见了鱼眼就挖去。”学习“心”这个字,他会说:“一个小瓢叉,挖住仨马虾,里面一个外面俩。”写字的时候,他则告诉我们:“横要平,竖要直。字是黑狗,越描越丑。”就这样,孙老师的课堂似乎有一股魔力,轻轻地牵引住了一颗颗懵懂的心。
我们最喜欢的还是孙老师的温和,从不用担心他会打骂我们。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如果有亲戚结婚,对小孩子而言就是隆重的庆典,意味着可以大饱口福。我们常常会掰着指头计算,一年里有几次喜酒可吃,同时又盼望着吃喜酒的日子能是星期天或者假期。即使不是星期天,也会有同学逃了学冒险前去。回来后如果是遇到数学老师的课,则会看到他恶狠狠的眼神,并遭到一顿讽刺挖苦:“那咋恁肯吃呢!让大家都看看,你耳朵上有没有长一块余肉出来!”孙老师则从来不会这样,我们悄悄溜进教室的时候,他好像没看到一样。我们则会在愧疚中迅速拿出书本和纸笔,尽快跟上老师讲解的内容。
夏天天气特别炎热的时候,我们就到学校旁边爱云姐家的水缸里舀水喝。去的学生多了,爱云姐就急了眼,把水舀子藏了起来。孙老师没有急着和爱云姐讲大道理,因为他知道那缸水是她一桶一桶挑回来的。孙老师组织了几个有力气的同学,轮流值班,在课间的时候去帮爱云姐抬水。从那以后,爱云姐家的水缸总是满满的,爱云姐也不再藏水舀子了。
二年级的下学期,原来的茅草教室成了危房,我们班搬到村里一家农户空置的房子里。房前除了几株洋槐和泡桐,还有好几棵彼此缠绕交错的紫藤,沿着沟渠绵延成一片翠绿。孙老师把房前的空地打扫得干干净净,在蝉声和鸟鸣里给我们上课。偶尔有打瞌睡的,孙老师就让我们到旁边的池塘里洗把脸。下课的时候,男生女生在院子里翻跟斗,打车轱辘,下腰。孙老师在一旁看着,时不时表扬一下技艺高超的同学,脸上溢满幸福和满足。
心中的最美
兰云老师的美丽,在十里八乡都是出名的。三年级开学的第一天,她穿着一件粉色的确良衬衣,宛如晨风中一朵绽放的新荷,在村里一大帮孩子的簇拥下来到学校。她站在校长办公室的门口,对里面的老师说:“我刚来,没有经验,以后还得向各位老师多学习!”就这样,高中刚毕业的兰云成了我的语文老师,原来的孙老师改教数学。
虽然是初为人师,兰云老师的课却教得有板有眼。或许是被她的认真和投入所感染,三年级那一年,我学习格外地卖力。不久,我被兰云老师选为领读员,负责教同学读生字、读课文。春天里,我的二爷爷去世,出殡的那一天,我请了假在家照看妹妹。第二天回到学校,兰云老师有点担忧地问我:“大藏,你昨天没有来,能带大家读课文吗?”我没有回答老师的问话,径直开始领读课文,声音比以往还要洪亮。领读完毕,兰云老师特意表扬了我,我感觉到了她和我一样的激动。
也是在那个时候,父母开始不时提起让我退学的事。当时,父亲在离家四十多里外的一家面粉厂上班,生产队里的工分要靠奶奶和母亲来挣。妹妹小我8岁,她还不会走路的时候,是由八十多岁的老奶奶照看的。院子里的枣树底下,老奶奶坐在凳子上,手里不离拐杖,妹妹坐在席子上,玩着一只破旧的拨浪鼓。一老一少,各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有一天,老奶奶惊喜地发现妹妹扶着板凳站了起来,而且往前走了好几步。父母让我退学的原因就在于此,年迈的老奶奶没办法继续照看已经会走路的妹妹。
我没有在家里哭闹,忧愁却是挂在脸上的,渐渐地,老师和同学都知道曾考过“双百”的我要退学了。有一天讲完课,兰云老师蹲在教室门口,把我叫了出去。她刚一开口:“听说家里不让你上学了……”我就忍不住嚎啕大哭起来,多日的委屈随着泪水一并迸发出来。我记不清兰云老师是怎么安慰我的,而事后她是否做过我父母的工作,我也一直无从知晓。
我只知道,我得以继续读书。农忙的时候,我会把妹妹带到学校,让她坐在我的凳子上,我则半蹲着趴在板上读书写字。偶尔抬头,我会看见兰云老师微笑着在看我,眼神里写满爱怜。
几年前,兰云老师曾为女儿转学的事来找过我。在光阴的琐碎里走过,人到中年的兰云老师已失却了当初俊俏的容颜,可我还是忍不住告诉她,在我心中永远有一个最美的她。
用心的引领
初二的语文老师,是滦湖师范毕业的中师生,叫吕殿军。我隐隐感觉到,这是一位与众不同的老师,他的眼神幽远深邃,又似乎有点淡淡的忧伤在里面。
初一时教我们的语文老师,是刚从小学调入中学的。每天的语文课上,他就是让我们学生字、解词、划分段落、总结中心思想,课后练习写小字,有时候我们也写“捡饭票”或“帮人扫地”这一类假大空的日记和作文。而且语文老师那张胖乎乎的脸和一双小小的眼睛,似乎永远是同一个表情,看不出他的喜怒哀乐。或许是习以为常,或许是麻木不仁,对于语文我无所谓喜欢,也谈不上讨厌。
初二刚开始上课,吕老师就发现了我们的“硬伤”。接下来的许多天,在晚自习之后,吕老师都会来到教室,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和我们聊天。他详细地询问我们学习语文的情况,还时不时口头出一些题目,以此测试我们的语文水平。通过一次又一次的交谈,老师对我们有了清晰的认识,我们也渐渐喜欢上了这位有点另类的老师,喜欢上了他有情感在汩汩流淌的语文课。至今,我还记得他朗诵《十里长街送总理》时眼里闪烁的泪光,还有他不变的口头禅“同学们我们看”。
在第一节作文课上,吕老师让我们写《我的一位老师》。我半趴在桌子上,苦思冥想了半节课,也没憋出一个字来。吕老师再一次从我身边经过时,目不斜视,只是把一本书“啪”地往我桌上一放。我被吓了一跳,满怀疑惑地翻开那本书。那是一本油印的作文集,我翻开的一页正好是一篇写老师的作文。在课本之外,我还是第一次读到那样精彩的文字。从吕老师那里,我慢慢知道了“凤头”“豹尾”和“猪肚”,知道只有真情实感的文字才会打动别人,知道作文是读书读出来的,是不断坚持写才能写出来的。终于,我后来写的一篇文章受到了吕老师的褒奖,他在任教的两个班上宣读了我的作文。以后的日子,对于作文,我谈不上写得多精彩,但至少不再像原来那么惧怕。
初三的时候,吕老师仍然教我们语文,班主任的位子却被别人夺去。我们知道他心中的不舍,也知道以他的秉性,不会吵吵闹闹去争取。在为他感叹惋惜的同时,我们庆幸依然可以享受他的课堂。
千面人生,每个人划过的轨迹不尽相同。有幸的是,回望来时路,我遇见这几位老师,都是在他们最美好的年华。他们对教育的守望和付出,让我感受到人生的温暖与明亮。在绵绵师爱的润泽中,我得以沿着布满绿阴的小径不断前行,走向属于我的人生高处。
(作者单位:河南商丘市夏邑县第三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 赵霭雯
(投稿邮箱:zaw@gdj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