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二十年来,中国翻译界盛行两种翻译理论,即归化和异化。前者以语言结构的转换为目的,提倡作品向读者靠拢。后者以文化交际转换为目的,提倡读者向作品靠拢。笔者在本文中对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和戴维·霍克斯所译的《红楼梦》两种章回目录版本进行分析,就归化和异化进行比较。
关键词:归化 异化 文化差异 翻译目的
【中图分类号】H315.9
1. 归化与异化
1.1 归化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Nida是归化翻译理论的代表人,他的翻译理论成就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八十年代在中国译坛广泛推行并产生极大影响,Nida的理论核心是著名的功能对等论。Nida认为,语言与语言之间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着同构现象(isomorphs):某一概念或意义在这一语言中用形势A来表达,而在另一语言中则会用形势B来表达。因此,他认为,翻译策略应以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为主。归化理论就是:“采取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使外语文本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Venuti, 1995:20) 这种策略旨在传递给读者原作基本精神和语义内容,而不拘泥于语言表现形式或细节上的一一再现。原作中特有的文化色彩可以有保留,而由译入语中对应语代替。如:High buildings and large mansions are springing up like mushrooms in Beijing.
在北京,高楼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
“雨后春笋”反映的是中国的地貌风情,而like mushrooms 体现得却是英国的地貌风情,这样译好像有些失真。但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加入采取“犹如蘑菇”的翻译方法,恐怕中国读者是很难接受的。
归化的优点是在于其流利通顺的语言易为读者所接受,让作者向读者靠拢,译文不会对读者造成理解上的障碍。就不同语言之间的语言结构的转换而言,功能对等理论无疑是十分恰当的。然而,语言毕竟是文化的产物,语言也是文化的载体,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因而不同文化中很难找到意义完全的对等词语。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不得不提一提另一种重在文化交际转换的翻译方法 – 异化法。
1.2 异化
Venuti是异化的代表人物。按韦努蒂的说法,异化法是“对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的一种民族偏离主义的压力,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Venuti, 1995:20)他提出了“反翻译”的概念。这种翻译刻意在目的语的文体中,在风格和其他方面突出原文之“异”。将译文故意弄得不通顺,要求读者接受异国文化的特异之处。译者尽可能不破坏原文形式,而让读者向作者靠拢。异化的翻译以文化差异为前提,并容忍差异,在目的语中形成差异。
2.《红楼梦》章回目录的归与异
最近二十多年来,翻译研究中出现了归化和异化两个明显的趋势。前者是翻译理论深深地打上交际理论的烙印;后者是从重视语言的转换转向更重视文化的转换。现在学术界已达到了共识,认为翻译已不再仅仅被看作是语言翻译符号的转换,而是一种文化转化的模式。正因为翻译涉及到两种不同语言中的两种不同文化之间转换,就很自然地产生了一个语言与文化之间关系的问题。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的,没有语言,文化就不可能存在;语言也只有反映文化时才有意义。下面笔者将从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方法着手分析、比较由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和戴维·霍克斯(David Hawkes)所翻译的两种译本的《红楼梦》章回目录。
1) 情小妹耻情归地府//冷二郎一冷入空门
杨:A Girl in Love Is Rejected and Kills Herself
A Cold-Hearted Man Repents and Turns to Religion
霍:Shame drives a warm-hearted young woman to take her life;
And shock leads a cold-hearted young gentleman to renounce the world
“入空门”是中国老百姓常说的,与宗教有关的词语。它是指“不恋人世,出家修行”的意思。读过《红楼梦》的读者都知道在本回中柳湘莲因误解尤三姐“不干净”而退婚,使得尤三姐蒙羞自尽。他事后才知自己错怪了尤三姐,后悔不已,遂看破红塵,跟着一个疯道士出家了。repent指后悔、懊悔做错某事(be sorry for; wish not have done),也可指宗教中的忏悔。因此,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翻译的repent和religion相呼应,这种翻译体现了原作的原貌。而renounce是指宣布放弃或宣布断绝关系(to give up; to say formally that one has no more connection with),戴维·霍克斯把“入空门”翻译成renounce the world虽然很好理解,但会让外国读者误以为柳湘莲也自杀了,所以这种翻译存在文化缺失,不是太好。
2) 王凤姐弄权铁壏寺//秦鲸卿得趣馒头庵
杨:Xifeng Abuses Her Power at Iron Threshold Temple
Qin Zhong Amuses Himself in Steamed-Bread Convent
霍:At Water-moon Priory Xifeng finds how much profit may be procured by the abuse of poser;
And Qin Zhong discovers the pleasures that are to be had under the cover of darkness “铁壏寺”和“馒头庵”是故事中的道观名称,杨宪益、戴乃迭夫妇采用的是异化法,逐字对应翻译为Iron Threshold Temple和Steamed-Bread Convent。而戴维·霍克斯则将前者译为Water-moon Priory,其中priory的意思是西方基督教的修道院(a Christian religious house or group of monks or nuns living together),对于西方读者来说,一定较喜欢这种翻译,但是对于中国英语学习者来说,一定会觉得滑稽可笑了。这是因为戴维·霍克斯采用了归划法,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语翻成了西方文化中对应的相关词语。至于“馒头庵”,在他的译作中已不见了踪影。
3) 呆霸王调情遭苦打//冷郎君惧祸走他乡
杨:A Stupid Bully Is Beaten Up for His Amorous Advances
A Cool Yang Gentleman Leaves Home for Fear of Reprisals
霍:In pursuit of love the Oaf King takes a fearful beating;
And from fear of reprisal the Reluctant Playboy makes a hasty getaway
呆霸王薛蟠是个同性恋,他爱慕男戏子柳湘莲并对其进行猥亵。柳湘莲不堪受辱,将薛蟠骗至城外,暴打一顿。因害怕薛的报复,柳游走他乡。Amorous在字典中的意思是多情的、性爱的(of love; easily moved to love, esp. sexual love),具有一定的贬义含义;advances是指友好的表示、求爱(efforts made to become friends with or to gain favorable attention from)。而in pursuit of是指追赶、追击某人或某物(the act of pursing someone or something),是中性词;love是指爱(a strong feeling or fondness for a person), 是人类一种广泛的、正常的情感。显而易见,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翻译更忠实于原文,戴维·霍克斯的翻译与原文有一定的差距。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三位译者在处理源语文化信息时的基本倾向: 首先,作为译者,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目的是想尽可能多地把中国文化介绍给英美读者,是以想多了解中国文化地英美读者为對象的,因而基本遵循了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即采用了异化的方法。戴维·霍克斯的翻译目的非常明显是为了取悦于译文地读者,是为一般的英美读者翻译的,因此他遵循了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即采用了归化的方法。对于学习汉语的英美读者,对想了解中国文化的英美读者,他们阅读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本大有好处。一般英美读者阅读中国文学作品只为了猎奇,为了消遣,他们阅读戴维·霍克斯的译本就可以了。可见,翻译目的的不同,读者对象的不同,翻译的方法也就不尽相同。
3.结束语
译者在翻译中所碰到的问题不外乎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就这两种差异在文学作品中的处理而言,笔者认为,功能对等的原则应主要用于处理语言差异,即以归化为主,而处理文化差异,则主要应以洋化为主,即异化。此外,根据交际目的选择则略也很重要。
参考文献:
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文化与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年版。
孙致礼:“第三章 翻译方法”,《新编英汉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王东风:“文化差异与读者反应”,《文化与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年版。
Nida,E.A.1993.La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Venuti,Lawrence. 1995.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London: Routledge.
zhidao.baidu.com/question/9271653.html?si=2/
关键词:归化 异化 文化差异 翻译目的
【中图分类号】H315.9
1. 归化与异化
1.1 归化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Nida是归化翻译理论的代表人,他的翻译理论成就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八十年代在中国译坛广泛推行并产生极大影响,Nida的理论核心是著名的功能对等论。Nida认为,语言与语言之间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着同构现象(isomorphs):某一概念或意义在这一语言中用形势A来表达,而在另一语言中则会用形势B来表达。因此,他认为,翻译策略应以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为主。归化理论就是:“采取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使外语文本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Venuti, 1995:20) 这种策略旨在传递给读者原作基本精神和语义内容,而不拘泥于语言表现形式或细节上的一一再现。原作中特有的文化色彩可以有保留,而由译入语中对应语代替。如:High buildings and large mansions are springing up like mushrooms in Beijing.
在北京,高楼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
“雨后春笋”反映的是中国的地貌风情,而like mushrooms 体现得却是英国的地貌风情,这样译好像有些失真。但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加入采取“犹如蘑菇”的翻译方法,恐怕中国读者是很难接受的。
归化的优点是在于其流利通顺的语言易为读者所接受,让作者向读者靠拢,译文不会对读者造成理解上的障碍。就不同语言之间的语言结构的转换而言,功能对等理论无疑是十分恰当的。然而,语言毕竟是文化的产物,语言也是文化的载体,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因而不同文化中很难找到意义完全的对等词语。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不得不提一提另一种重在文化交际转换的翻译方法 – 异化法。
1.2 异化
Venuti是异化的代表人物。按韦努蒂的说法,异化法是“对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的一种民族偏离主义的压力,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Venuti, 1995:20)他提出了“反翻译”的概念。这种翻译刻意在目的语的文体中,在风格和其他方面突出原文之“异”。将译文故意弄得不通顺,要求读者接受异国文化的特异之处。译者尽可能不破坏原文形式,而让读者向作者靠拢。异化的翻译以文化差异为前提,并容忍差异,在目的语中形成差异。
2.《红楼梦》章回目录的归与异
最近二十多年来,翻译研究中出现了归化和异化两个明显的趋势。前者是翻译理论深深地打上交际理论的烙印;后者是从重视语言的转换转向更重视文化的转换。现在学术界已达到了共识,认为翻译已不再仅仅被看作是语言翻译符号的转换,而是一种文化转化的模式。正因为翻译涉及到两种不同语言中的两种不同文化之间转换,就很自然地产生了一个语言与文化之间关系的问题。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的,没有语言,文化就不可能存在;语言也只有反映文化时才有意义。下面笔者将从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方法着手分析、比较由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和戴维·霍克斯(David Hawkes)所翻译的两种译本的《红楼梦》章回目录。
1) 情小妹耻情归地府//冷二郎一冷入空门
杨:A Girl in Love Is Rejected and Kills Herself
A Cold-Hearted Man Repents and Turns to Religion
霍:Shame drives a warm-hearted young woman to take her life;
And shock leads a cold-hearted young gentleman to renounce the world
“入空门”是中国老百姓常说的,与宗教有关的词语。它是指“不恋人世,出家修行”的意思。读过《红楼梦》的读者都知道在本回中柳湘莲因误解尤三姐“不干净”而退婚,使得尤三姐蒙羞自尽。他事后才知自己错怪了尤三姐,后悔不已,遂看破红塵,跟着一个疯道士出家了。repent指后悔、懊悔做错某事(be sorry for; wish not have done),也可指宗教中的忏悔。因此,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翻译的repent和religion相呼应,这种翻译体现了原作的原貌。而renounce是指宣布放弃或宣布断绝关系(to give up; to say formally that one has no more connection with),戴维·霍克斯把“入空门”翻译成renounce the world虽然很好理解,但会让外国读者误以为柳湘莲也自杀了,所以这种翻译存在文化缺失,不是太好。
2) 王凤姐弄权铁壏寺//秦鲸卿得趣馒头庵
杨:Xifeng Abuses Her Power at Iron Threshold Temple
Qin Zhong Amuses Himself in Steamed-Bread Convent
霍:At Water-moon Priory Xifeng finds how much profit may be procured by the abuse of poser;
And Qin Zhong discovers the pleasures that are to be had under the cover of darkness “铁壏寺”和“馒头庵”是故事中的道观名称,杨宪益、戴乃迭夫妇采用的是异化法,逐字对应翻译为Iron Threshold Temple和Steamed-Bread Convent。而戴维·霍克斯则将前者译为Water-moon Priory,其中priory的意思是西方基督教的修道院(a Christian religious house or group of monks or nuns living together),对于西方读者来说,一定较喜欢这种翻译,但是对于中国英语学习者来说,一定会觉得滑稽可笑了。这是因为戴维·霍克斯采用了归划法,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语翻成了西方文化中对应的相关词语。至于“馒头庵”,在他的译作中已不见了踪影。
3) 呆霸王调情遭苦打//冷郎君惧祸走他乡
杨:A Stupid Bully Is Beaten Up for His Amorous Advances
A Cool Yang Gentleman Leaves Home for Fear of Reprisals
霍:In pursuit of love the Oaf King takes a fearful beating;
And from fear of reprisal the Reluctant Playboy makes a hasty getaway
呆霸王薛蟠是个同性恋,他爱慕男戏子柳湘莲并对其进行猥亵。柳湘莲不堪受辱,将薛蟠骗至城外,暴打一顿。因害怕薛的报复,柳游走他乡。Amorous在字典中的意思是多情的、性爱的(of love; easily moved to love, esp. sexual love),具有一定的贬义含义;advances是指友好的表示、求爱(efforts made to become friends with or to gain favorable attention from)。而in pursuit of是指追赶、追击某人或某物(the act of pursing someone or something),是中性词;love是指爱(a strong feeling or fondness for a person), 是人类一种广泛的、正常的情感。显而易见,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翻译更忠实于原文,戴维·霍克斯的翻译与原文有一定的差距。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三位译者在处理源语文化信息时的基本倾向: 首先,作为译者,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目的是想尽可能多地把中国文化介绍给英美读者,是以想多了解中国文化地英美读者为對象的,因而基本遵循了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即采用了异化的方法。戴维·霍克斯的翻译目的非常明显是为了取悦于译文地读者,是为一般的英美读者翻译的,因此他遵循了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即采用了归化的方法。对于学习汉语的英美读者,对想了解中国文化的英美读者,他们阅读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本大有好处。一般英美读者阅读中国文学作品只为了猎奇,为了消遣,他们阅读戴维·霍克斯的译本就可以了。可见,翻译目的的不同,读者对象的不同,翻译的方法也就不尽相同。
3.结束语
译者在翻译中所碰到的问题不外乎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就这两种差异在文学作品中的处理而言,笔者认为,功能对等的原则应主要用于处理语言差异,即以归化为主,而处理文化差异,则主要应以洋化为主,即异化。此外,根据交际目的选择则略也很重要。
参考文献:
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文化与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年版。
孙致礼:“第三章 翻译方法”,《新编英汉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王东风:“文化差异与读者反应”,《文化与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年版。
Nida,E.A.1993.La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Venuti,Lawrence. 1995.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London: Routledge.
zhidao.baidu.com/question/9271653.html?si=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