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教学中学生习惯性误解及其突破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9116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由于受知识点之间存在相似之处、知识点与生活中的一般认識存在差别、教学中的第一印象和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影响,在教学中会存在对于同一知识点,经过教师多次讲解和分析、学生反复练习之后,学生在测试和练习中仍反复出现理解偏差的现象。教学中可采取改变刺激方式、梳理容易产生习惯性误解的知识点、明确对特定知识点产生误解的学生等角度,寻找突破策略。
  关键词:政治教学;习惯性误解;突破策略
  政治课教学中,教师经常会有“这个题目已经练过、讲过许多次了,学生怎么还出错”的感慨。在《经济生活》教学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的区别”“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是不是一定有价值”“我国生产的商品出口到其他国家是否属于我国对外开放的‘走出去战略’的形式”等问题,都是学生容易产生习惯性误解的知识点。这些问题往往也是考试的重点,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将会动摇学生学习政治学科的信心和积极性,同时也影响教师的教学效率。如何突破,是值得政治教师关注和研究的一个课题。
  一、习惯性误解的界定及特征
  习惯性误解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同一知识点,经过教师多次讲解和分析、学生反复练习之后,在测试和练习中仍反复出现理解偏差的现象。这类现象一般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一) 误解出现的反复性
  新课教学结束后,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误解在课后练习中出现,教师分析讲解课后练习后,在此后的练习或考试中仍然出现。并且,这种反复出现的误解与教师的讲解(本研究以教师的讲解正确为假设前提)无关。
  (二) 误解人数呈明显递减后稳定的趋势
  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经济”这一误解,笔者以一个任教班级(总人数40人)进行跟踪,在新课讲授后的作业中,有9人出现理解偏差。经过教师对课后练习的讲解后,在单元练习中此知识点出现误解的人数下降为5人。经过教师的再次讲解,在期中考试中,该知识点的误解人数为4人,这4人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的区别”这一知识点存在习惯性误解就是可以确定的。此外,对同一知识点出现习惯性误解的学生,在班级人数中占比往往是极少数,不具有普遍性。
  (三)教师采取同样的讲解方式无法根本改变学生误解
  每次讲到前述问题,教师都会指出:社会主义经济特指公有制经济,包含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集体成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包含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包含社会主义经济,比社会主义经济的范围更广,并且教师还以饼状图示例二者之间的区别。每次解释后,学生都觉得自己理解了,不会再出错了,但实际上,在此后的测试或练习中这些学生依然没有改变原来的误解。笔者对班级中对于该知识点出现习惯性误解的4位学生进行跟踪,采取同样的讲解方式后,学生重复出错率达到100%。
  二、学生习惯性误解的成因探析
  习惯性误解的解决对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具有重要意义,而解决的前提是找到其产生的原因。我们认为,习惯性误解的产生主要由以下一种或几种原因所导致。
  (一)从知识角度看,产生习惯性误解的知识点之间存在相似之处,容易产生知识之间的干扰。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的区别”这个知识点,从字面上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极为相似。从内涵上看,它们的范围存在重叠和包含关系。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着理解和记忆的干扰。又如,我国生产的商品出口到其他国家,与我国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存在类似的地方,容易让学生产生“我国生产的商品出口到其他国家属于我国对外开放‘走出去战略’的形式”的误解。
  (二)从生活角度看,产生习惯性误解的知识点与生活中的一般认识存在明显差别,生活认知对知识学习产生干扰。如按照生活中的一般理解,自家养的鸡自家吃,这鸡的美味和营养,让家人受益,鸡很有价值。但按照经济生活知识来理解,鸡没有用于交换,就没有价值;在日常生活中“鸡的美味和营养,让家人受益”是鸡的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
  (三)从教学方式角度看,第一印象会对学生的知识学习产生后续影响。现代心理学认为,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象称为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但总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对以后双方交往的过程会产生重大影响。政治教学中也存在第一印象,对于学生在测试或练习中对相关知识的运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学生对于该知识点的第一印象是错误的,就容易出现习惯性误解。如教师在讲解“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中,哪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时,如果学生产生了“买方市场对卖方有利的认识”,则在以后的测试中,这种错误认识容易反复出现。
  (四)从学生的知识结构角度看,已有知识结构会对新学知识产生影响。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的概念,学生在初中就有所涉及,如果当时就产生了错误的理解,则会对高中这一知识点的学习产生干扰。
  此外,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学习知识时的具体环境,也会对知识的理解产生影响,这也是造成学生习惯性误解的原因。当然,具体对哪个知识点产生习惯性误解,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性。
  三、学生习惯性误解的突破策略
  习惯性误解的产生因素较为复杂,像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学生的生活背景甚至教学中的偶发因素等,是教师无法选择和改变的。但是有些方面,教师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一)改变刺激方式
  如果学生在教师正确讲解的前提下,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这一问题的理解与记忆,一旦产生了“社会主义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第一印象思维定式,在以后的学习中将会很难跳出“教师正确讲解分析—学生短暂性理解—学生误解—测试出错”这一循环过程。笔者认为,同样的刺激,产生同样的理解与记忆。教师的反复讲解在外界刺激的方式和条件没有变,学生个体没有变的条件下,在学生头脑中产生的印象(学生的误解)也不会变。要破解这个困局,就必须改变刺激的方式和条件。   笔者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知识点产生了习惯性误解的11位学生进行了对比实验:对于其中4位采用同样的讲解方式进行个别交流,两周后,笔者在未事先通知的情况下对他们进行了测试(15道选择题,该知识点隐含在其中一道选择题中),测试结果对于该知识点4位学生全部出错。对另外7位学生要求他们自己去翻阅教材、网上查询或者咨询同学,对此知识点进行理解,并且在理解完毕后,要求给笔者作讲解。两周后,做同样的测试,7位学生仅有两位出错。这表明,刺激方式从“教师讲解”到“学生自主寻求解释,并讲给教师听,教师再给予点评”的这一改变,对于解决学生习惯性误解效果是显著的。
  对于教学第一印象思维定式产生的习惯性误解的解决,关键在于变化。无论是由教师讲变学生讲解,还是学生自主查阅、相互讲解,都是改变了刺激的条件和形式,从而打破了“教师的正确讲解”与“学生的误解”之间的稳定联系,建立起了新的刺激条件和形式与学生正确理解之间的稳定联系。
  (二)梳理容易产生习惯性误解的知识重点突破
  《经济生活》中容易出现习惯性误解的知识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以往经验对容易产生习惯性误解的具体原因进行分析。如“自己养的鸡自己吃,鸡有价值,是商品”“供求决定价格”“互补品与替代品的区别”属于生活背景干扰;“从众心理与攀比心理的区别”“市场调节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区别”“把国有企业技术员的工资福利误认为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别”“把商品出口误认为是走出去的形式”“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与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动力的区别”属于知识点之间存在相似,而且属于错误的第一印象思维定式高发知识点;“恩格尔系数越高生活水平越高”则属于学生思维习惯;等等。
  对于类似于上述列举的学生习惯性误解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予以突破,尽量让学生形成正確的第一印象。属于生活背景的回归生活;属于知识点相似的采取多角度对比,多方式呈现,加深理解和记忆;属思维定式影响的,采取将知识点与生活中的一个经典案例建立一对一关系等。
  (三) 明确对特定知识点产生误解的学生,实现精准突破
  一个知识点产生习惯性误解的学生毕竟是少数,每次发现都在课堂上讲解,浪费教学资源和时间,需要精准突破。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知识点为例,经过课后练习、单元练习、期中考试,笔者经过分析,确定了在所任教两个班级中该知识点出现习惯性误解的11位学生,再根据学生具体特点采取相应的针对性策略,取得了较好效果。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经常梳理学生容易出现习惯性误解的知识点,采取生动、形象、有趣的方式建立其正确的“第一印象”,这无论对于学生,还是教师都是极为重要的。但改变刺激的条件和形式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从生活背景、思维习惯等其他多种方式寻求突破。
其他文献
在高考考场上,面对诗歌鉴赏题,许多同学会茫然不知所措,不知从何说起,答非所问。下面,我们根据《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要求进行分类解说,并针对各类题型谈谈答题策略,与同学们共享。  第一类题型:评价思想感情  [常见设题方式]  ①结合某某句子,分析诗(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这首诗(词)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③这两首诗(词)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二者所抒发的思想感
原文  Our tolerating ability is indeed way beyond our imagination. But not until the very critical (关键的) moment will we realize our potential tolerating ability.  There was a woman in the countryside wh
摘 要:“学生经验”是教学的源泉与指向标,其发展遵循一定的路径,其中“原有经验”是发展的起点,在此基础上学生在课堂中又不断习得“新生经验”,而新经验的创生最终是为了实现在情境中的“经验迁移”。认识并掌握它的发展规律,有助于教师关注学生实际、解决教育问题,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学生经验;发展路径;道德与法治教学  “学生经验”是指来自于学生生活或学习情境中已有的认知、经历或体验,这种
摘 要:“真善美”是道德与法治命题的价值追求。“求真”,要体现试题测试材料、测试任务、评分标准的真实性;“崇善”,应凸显试題立意旨归与行为导向的扬善弃恶;“向美”,则要求试题具有题式的形式美、题引的神韵美和主线的意蕴美。  关键词:真善美;道德与法治;综合题;价值追求  “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这一“习语金句”道明了思政课教学的真谛,也进一步指明了新一轮课改的方向。纵观近两
摘?要:语法教学在高职英语专业教学中很有必要。本文中笔者用大量例子说明高等学校专科层次英语专业语法教学如何在广度和深度上化难为易,把课堂精讲作为学生习得语法的重要途径,尤其对如何合理使用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教程》谈了自己的几点认识。  关键词:高职英语专业;语法教学;广度;深度  笔者参加高职英语专业教学实践和担任英语等级考试口试考官多年,深感学生在语言表达的流利程度和词汇量上都较入学前有很大程度
我们常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物理的学习也是如此。首先是从教材,从课本开始的。所以学好高中物理,首先就得牢牢地把握物理课本。本文就从课本开始来谈谈怎样进行高效的学习。  一、要从思想上重视对物理课本的阅读  大家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会,有的学生上课时候被动地听,记笔记,下课后忙于做作业。他们有的只浏览一下课本,有的根本不阅读课本,而把注意力只放在做习题上,往往看起来非常努力地学了,
数学Ⅰ  參考公式: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我们要从三个角度去把握,即从形(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到神(性格和精神)再到命运(富、贵、贫、贱等)。  一、直接写人  1.正面刻画主要人物  会明  文/沈从文  (1)会明是三十三连一个火夫。提起三十三连,很容易使人记起国民军讨袁时在黔湘边界一带的血战。事情已十年了。如今的三十三连,全连中只剩会明一人同一面旗帜,十年前参加过革命战争,光荣的三十三连俨然只是为他一人而
一  “买买买”如何更好嵌入生活  赵 强  仅仅开始5分钟,天猫网店在俄罗斯市场的销售额就达到1亿卢布;当天的总销售额,超过冰岛、喀麦隆的国内生产总值……今年“双11”吸引了全球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14多万个品牌的参与,5000多万的消费者通过手机参加互动。这一提振国内消费市场的促销节点,正不断刷新着世界消费领域的新纪录。  “双11”曾被称为山寨版“黑色星期五”,并由此获得外媒关注。但物品
班级管理工作应是班主任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本人认为“好班风”“ 善改革”“重班会”是行之有效的管班方法,简称“班级管理三部曲”。  一、好班风——班级管理工作成功的一半  人们常说,“家和万事兴”。其实一个班级就像一个家庭一样。老师是父母,学生是儿女,有良好的班风,可以使“班和”,让学生有个良好的生活和学习氛围,要做到“班和”,我觉得以下几点不可缺少:  1.尊重孩子  要想人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