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转化后进生学困生心理的思考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后进生、学困生由于心理素质脆弱,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班主任应在尊重他们人格的基础上,帮助他们树立集体荣辱感,鼓励他们参加学习互助小组,因人因时因地地做思想工作,使他们的心理状态向好的方向转化。
  关键词: 学困生 后进生 转化
  
  所谓的后进生可理解为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等非智力因素诸方面表现比较落后的学生;而学困生则指智力水平正常且沒有感官障碍,但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龄学生,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有很多优点:感情真挚,为人直率,不计较得失,敢闯敢说,乐于助人,为人仗义等。但同时由于心理素质脆弱,导致各种心理障碍的存在,表现为:学习上的紧张、焦虑乃至恐惧;人际关系上的怀疑和嫉妒;社会关系上的自卑、失落、冷漠乃至失去生活乐趣,学习、生活等遇到挫折时心灰意冷,苦闷不安甚至产生消极态度等。要消除这类学生的心理困扰,我认为班主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尊重学生的人格,倡导平等的班级氛围
  
  心理学认为,人的情绪、情感或态度都是环境在个体身上的体现与反映。一个和谐、平等的班级环境有助于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并且使可能出现的异常心理现象减少到最小程度。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就是要平等地看待每个学生,不因学生性别、相貌、成绩等方面的差别而歧视,使每个学生都有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取得进步的机会。班主任的偏爱行为和歧视行为,易加剧学生的自负心理、逆反心理、嫉妒心理、自卑心理等,使学生认为班级中存在“两个世界”,会给整个班级工作带来诸多不利。
  不论是后进生还是学困生,在小学、中学的学习阶段都饱受非议,在班级中常常受到与绩优生不同的对待。长此以往,他们不仅不能很好地融入集体,反而会与班集体产生对立。此时班主任应加强引导,确立并坚持统一的奖惩制度,做到只对事,不对人,使学生感觉到“人人平等”。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是取得学生认同与信任的先决条件,建立和谐的班级氛围是班级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只有这样,转差工作的其他步骤才能展开。
  
  二、树立班集体概念,组织小集体互助
  
  班集体是以集体主义思想为导向,经过以班主任为主的各种教育力量的教育培养而形成的具有正确的奋斗目标,具有良好的纪律、舆论、班风,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促使班级全体成员德、智、体等方面素质不断提高的高级班级群体。班集体对每个学生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表现在使各个成员之间产生一种归属感、认同感和得到支持的力量。每一个学生都怕落后被班里其他同学冷落、抛弃,总希望别人喜欢自己和接受自己,这表现为一种归属的需要。而对后进生、学困生来讲,由于自身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缺少的正是这样的归属感,他们总是感觉到不属于集体,从而产生自卑。
  但集体内的关系融洽并不能完全消除长期以来形成的自卑感。激发集体荣誉感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完善学生个性,营造学生良好集体心理氛围的手段,后进生和学困生思想转变应该以此为基础。合适的学习方法,取得一定的成绩与进步是促使学生树立自信心,进而激发学习主动性的最佳途径。首先,利用这些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长,鼓励他们通过参加各项活动来赢得自信。其次,通过组织学习互助小组、帮教结对等方式改进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方法与习惯。当他们取得一定的进步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帮助他们树立自信,以学习兴趣促进他们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只有改善他们的学习状况,改变对于学习焦虑、自卑的心态,才能让他们从根本上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脱离学困生、后进生的范畴。
  
  三、注重“望、闻、问、切”的交流技巧
  
  每个学生的素质、才能、知识、个性和兴趣等都是有差异的。由于受不同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对某一问题、具体事物的看法也会不同。我们应及时了解学生中间存在的问题,区别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教育形式,因人因时因地做思想工作。此时,作为一名班主任,就应该具备中医一样的能力,学会“望、闻、问、切”,个别问题个别对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望”,察言观色,观察学生的表情和日常行为;“闻”,听学生话中的“潜台词”并了解家长和其他同学对他的看法;“问”,询问他的想法,把握他的思维特点。做到以上三点,就能及时地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和行为特点,便于对症下药。“切”,以亲切诚恳的态度与学生进行交流,切中问题所在,帮助解决问题。只有了解每一个后进生和学困生的个体心理情况,我们才能与之进行、有效的沟通,挖掘出学生心理问题的深层原因,以便进一步采取适当的方法来解决思想、行为或学习方面的问题。
  总之,后进生和学困生的心理并不是不可向好的方面转化的,这要求班主任多看、多听、多想,不同问题的学生要根据其不同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利用学生互助,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几方面共同努力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倪敏.新时期怎样做好班主任[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4.
  [2]林建华,曹树.中学班主任与心理指导[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
  [3]陈晓红.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J].教育与职业,2005,(36).
其他文献
目的了解胆道闭锁(BA)患儿血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例BA患儿(BA组)。年龄1~3个月。于确诊后取空腹静脉血2 mL,采用ELISA法检测其血
曾有报道说,浙江台州医院接诊了一名因暴饮暴食、吃得太多而住院的女病人。入院时病人肚子鼓得很高。医生在手术中,发现她的胃比正常人大20 多倍,胃壁薄得快透明了。医生从她胃中取出的食物残渣足有两脸盆。可惜的是,医生虽全力抢救了 2 小时,病人还是不治身亡。医生的结论是病人死于急性胃扩张。这足以说明,暴饮暴食危害极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人饮食不加节制,“吃”出许多疾病,导致早衰,严重时会直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而又非常重要的学科,教学内容中有许多的定义、公式、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学生如何消化基础知识,掌握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进而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但要靠“教”,更主要的是要使学生会“学”。在学的过程中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要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必须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上做文章: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加学生的
时代性是政治课的生命力,时事材料是学生理解教材理论的重要纽带。现在的高考,能力的考查越来越突出。在测试试题中,会引用大量课本外的新材料。通过高中的教学我发现现在已经没有很简单的题目,好多题目都直接选材于时事或直接引用国家政策文件中的一段话。我们就应该了解这些时政背景。  通过对时事背景的了解,用课本上的知识分析纷繁复杂的时政知识,从而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使理论联系实际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在深刻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准确把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让文本、教师、学生完全处于一个相互平等的层面上,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潜能,使整个教学过程呈现出既有探究,又有协商;既有质疑,又有感悟;既有合作,又有个性突显的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  
摘 要:新课程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既要生动活泼,又要科学严谨,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多种多样,笔者仅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谈谈如何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新课程;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激发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连兴趣都没有,那又怎么能学得好呢?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求知的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