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波:让我加入实验的行列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tou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王海波与“新教育”一见钟情,应了那句老话:人以类聚,物以群分。
  
  2011年1月16日的上海,料峭的寒风难消人们心头刚进入新年的喜悦,而对于散布在神州大地无数热衷于“新教育实验”的人们,这一天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自今晚开始,已筹备多时的“新教育基金会”正式启动。
  150多位嘉宾出席仪式,会场内外热浪滚滚,气氛极为热烈。大家深情回顾新教育实验在民间蹒跚行进了十年,而今终于有了自己独立的“造血机器”,这项“草根运动”将插上腾飞的翅膀,这让莅临盛会的著名教育家、新教育发起人朱永新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觉醒法师,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王玉芬女士以及上海市教委、徐汇区杨浦区教育局的领导感慨良多。仪式进行到末尾,主持人提议大家用热烈的掌声,请一位名叫王海波的年轻人起立。全场静默了一会儿,前排就座的贵宾中无人起立,准备鼓掌的人们扭动脖颈,发现距离主席台甚远的一个偏僻的角落,有个高高大大的年轻人,站了起来,面对公众的掌声,他似乎有点局促,有点受了表扬之后的不好意思。他就是一次注入资金200万元的基金会发起人之一、上海慧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王海波。
  
  天上掉下个王海波
  时光回溯到2006年的8月6日。
  那天,还在苏州担任副市长的朱永新教授习惯地打开自己的“教育博客”,一面浏览网友留言,一面准备就教育话题撰写一篇新博客。蓦然间,一则陌生但十分亲切的留言跃入了他的眼帘——
  朱老师:
  您好,由衷希望能为新教育事业尽绵薄之力,我是一个自由职业者,看了7月24日的《经济观察报》才知道您的理想,希望通过捐赠能支持您和您的团队,我的手机是*************,上海的,E-MAIL:*********,王海波,向您和您的团队致敬。
  朱永新脑子里飞快搜寻着记忆,很快肯定不会认识此人。那么7月24日的《经济观察报》上有什么,啊,想起来了,那是关于他与他发起的“新教育实验”进京赶考的一篇新闻报道。
  那篇报道的内容主要说的是——2006年7月15日上午,清华大学大礼堂,时年48岁的朱永新,卸除时任全国政协常委、苏州市副市长的官方身份,以一个NGO性质的民间教育实验领导者的名义,作“全国新教育实验研讨会”工作报告——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实验,是朱永新发起的,旨在拯救“人的心灵”,对抗“教育异化”的民间实验。在“希望工程”家喻户晓的中国,舆论誉之为“新希望工程”。
  自2002年起,新教育实验的燎原星火,从苏州蔓延到中国三分之二的省市自治区,征服了清华大学附小这样的“中国顶尖级小学”,并由此获得了“进京赶考”的机会。
  由此看来,这位王海波先生是看了这篇文章才知道自己的……
  这真是天上掉下个王海波,追着新教育要“捐赠”,这让朱永新感念不已。在外人看来,一个当着副市长的人,想干点什么事还愁没钱没人?殊不知由他发起的这场新教育实验运动,从酝酿到运作全是“公益+自费”行为,参与者纯属“义工”,实在要花钱的地方不是朱副市长自掏腰包(他的稿费讲课费之类),就是参与者自己“消化”,尽管他在副市长任上多年,认识的有钱的老板、老总多了去了,可他泾渭分明,绝不会以市府官员身份随便找人开口;而他所积极推进的这场新教育实验又显然不是“政府行为”,既无名可图,也无利可“回报”,因之也难吸引那些有钱人一掷万金。可,素昧平生的王海波,却为什么主动要求加盟其中?
  由于自己要出差,朱永新委托新教育团队的人先期在上海与王海波见了面,了解他的意愿和想法。王海波对新教育的使者说,他在那篇报道中发现,这是一件对中国教育改革十分有意义的大事,但是,没有一分钱的财政资助,完全是民间自发自费的活动,他从记者的笔触中感觉到,他们可能需要募款。所以,就主动联络他们。海波说他愿意捐他们200万元,“使者”问他有什么要求没有,海波说,有,那就是,不要告诉别人钱是他捐的。交谈中,海波对民间组织运营资金的理解,让“使者”敏锐地察觉,王海波带给新教育的可能不仅仅是一笔钱,建议他择时来苏州一晤。
  两周后,王海波驾车来到了苏州。在朱永新那间朴素而充满书香的办公室里,在两杯清茶香气氤氲中,双方相谈甚欢,并很快达成意向:由王海波出资500万共同成立“新教育基金”,基金由他亲自运作,所有的盈利全部用于新教育事业,每年不低于50万元支持新教育事业,不足的部分由他另外支持。他请朱永新相信他的运营能力,他说,可能许多年以后这是一个很大的基金!
   望着这位衣着朴素、大学生模样的青年投资家,朱永新颇为感动,他没料到他极力倡导并发起的新教育实验事业,也在王海波这样与教育工作根本不搭界的“大老板”的心灵世界产生回响。
  更让朱永新他们感动的是,王海波的这种直接出资捐助,不带任何功利的色彩,完全是出于对他们追求教育理想执著探索并坚持不懈奋力行进的认同和敬佩,诚如他对朱永新说的一番肺腑之言:
  我知道你们是一群理想主义者,一群单纯得透明的人,也是一群不会赚钱的人,而新教育事业需要大量的资金,需要职业的队伍,需要可持续的发展。我希望我能在这方面做一点点有益于新教育的工作……
  
  他是“这样的人”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王海波之所以与“新教育”一见钟情,正应了那句老话:人以类聚,物以群分。
  王海波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正宗的“70后”,1992年从大学毕业后,进了国营大企上钢集团工作,技术员的活,收入不菲,在那个年代该是相当不错的。或许因为自己从小在黄浦江边长大,王海波天然对江海运输有兴趣,于是,一年多以后,在一帮朋友“撺掇”下,他辞别人人羡慕的国有企业,扑通一声跳进了“海”里——跟朋友一起搭伙承包跑运输。陆路、水路,江河湖海……泛舟商海的人生路就此开启。十年辛苦不寻常,王海波饱尝辛劳,流血流汗地完成了自己的“原始积累”。这以后,他注册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开始了延续至今的投资管理生涯……
   简单的人生履历,朴素本真的外表,几乎是王海波给所有初次见面者的基本印象。如果不是后来他鬼使神差地从《经济观察报》上看到了那篇报道,如果不是他凭直觉一下子就认准了朱永新他们是一群地地道道的好人,而这群好人正在从事的事业和执著追求的精神又深深打动了他,那他依然还会不显山不露水,独处于虹口区他那间公司办公室的小天地,天南地北搜寻并研究着各类经济信息,从中捕捉出自己感兴趣的投资项目,然后天南地北地挨个儿予以洽谈、实施……
  多少年了,王海波的事业与生活就是这样的简单透明,毫无惊天动地的大起大落,更无什么涛飞浪卷。平淡的背后,彰显的是他行事做人的朴实与低调,而从某种意义上看,他的这种朴实与低调,恰恰成了他泛舟商海经年,居然极少触礁遇险、而总能乘风破浪到达胜利彼岸的“保护神”,这又应了一句老话:老老实实做人总会有好报。
  在王海波的人生记忆中,他的父亲是他人生最好的老师。时至今日,他谈起自己的父亲,一向感情不张扬的他,依旧显得激动。
  父亲留给他做人的最大精神财富,就是一个男人的责任。
  王海波关于教育的个人记忆中,有一部分与父亲相关。1988年,海波上大学了,父亲为了让他有张安静的书桌,放弃了干部身份,通过关系,去跑远洋运输的商船上,做了一名船员。在那个讲究干部身份的时代,父亲为他所做的这一切,长久地影响着他。
  如今的王海波,也是一个6岁孩子的父亲了。
  初为人父以来,他的生意总是顺风顺水。有朋友奇怪王海波为什么总能“独具慧眼”,看上好项目?每每这时,他总会释然一笑,和盘托出他的所谓“诀窍”:
  我是看人来的。我首先是认同了这个项目的发起人,然后才会去做的……
  此话看似简单,实则有丰富的内涵。可不吗,任何经济活动都是人干的,而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什么样的人决定了干出什么样的事。王海波确信,能够打动他并能在内心深处引起强烈共鸣的那个“人”,他干出的事一般大体不会差。
  
  让我与你们同行吧
  其实,王海波投身慈善公益事业,并非自新教育始。比如,偶然地听说了某个从乡下来上海治病的人,由于交不起手术费而被拒之门外,他会顺着这份偶然的缘分,给人家送去一笔钱。偶然有朋友邀他一起建个希望小学什么的,他也会随缘乐善……
  就这样,零零散散地,他跟着一个个偶然的缘分,毫无用心地做一些长辈眼中的善事。海波是个口头没有大词没有大话的人,“社会责任”之类的话,还没出口,就觉得别扭。倒不是觉得别人那样说,有什么不好有什么不对,他始终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普通的生意人,偶然间的慈善只是琐碎的人生中一个不经意的片断,不值得大说特说。
  他坦率地说,他一直没有系统地参与社会公益的念想。直到那一天他认真读完了《经济观察报》上的那篇报道,他突然觉得,他似乎应该系统地做点什么,就像报道中的那个群体一样,相信岁月和种子的力量,一步步地向前走,让包括自己儿子这样年纪的孩子,让他们的教育生活,有一点点不一样。
  小时候,自己做儿子,并不知道自己所受的教育有什么好,有什么不好,现在,自己做父亲,他开始感到烦恼,略略有点儿无所适从,不像做生意那样游刃有余,儿子应该享受什么样的教育,他应该怎样尽到家长的教育责任,他们夫妇应该怎样和学校、和老师互动,这些过去从没想过的似乎非常简单的问题,在儿子成长的岁月中,一天天变得“重大”起来。
  当时读着那篇报道,他一方面感动于这个群体很执著很可爱,一方面感到这个群体似乎比较窘迫。延续过去的思维,他决定给他们捐献一笔钱,潜意识中,他觉得这是一个父亲送给儿子的一份礼物。
  于是,便有了他在朱永新博客上的留言,便有了后来的苏州之行,也就有了本文开始的那一幕……
  因为走进,所以尊敬。慢慢地,他喜欢上了这个群体,认识到这个群体所做的事情,在西方人的世界中,就是一个社会企业和社会企业家的事业。既然是“企业”,为什么不借用商业企业的方式去营运,不用基金会这样的杠杆去撬动?就这样,新教育基金会成立了。
  记得当年筹商基金的会议结束之后,朱永新曾感慨地给他发了一则短信,短信曰:
  新教育有幸结缘王先生,我们一起谈读书论人生,是一件多么美好多么惬意的事!感谢你的支持,使新教育如虎添翼!
  王海波很快回复,曰:
  “感谢这份缘,让我与新教育结伴而行。”
  责任编辑 董颖
其他文献
许昌市审计局走过的是一条鲜花盛开的荣誉之路——曾两次被人事部、审计署命名为“全国审计机关先进集体”;多次受到市委、市政府通令嘉奖;连续两次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
泰西尔碾压混凝土大坝工程采用全面质量管理,依据技术规范和质量评定标准,紧密结合施工的具体情况,对重点部位和关键工序采取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严格检查方法,实践证
公司治理结构对其绩效影响直接,而公司治理的基础又主要在于股权结构。股权结构合理,有助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进而提高公司绩效。本文基于中国股权分置改革前后深沪上市地产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石化主动处置舆情,设置议题,持续开展正面策划和传播取得效果显著.第三方的监测数据显示,中国石化的负面信息报道占比从2012年的42.6%,降至2013年25
建立医德医风档案,是加强医院医德医风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就我院多年来医德医风档案的建立及管理经验经行分析、述评,旨在为加强医院医德医风建设提供真实、可靠的宝贵资
云南普洱茶原产地地域产品保护申报工作协调委员会日前成立,并启动开展工作。 据了解,协调委员会由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省农业厅和思茅、西双版纳、临沧三地州的相关领导组成
20世纪30年代,在周作人着眼于对“五四”文学的反思,试图从传统文化和文学中发掘新文学的渊源之后,他的艺术思维与学术视野逐步回到古典.特别是对古典文化中的静穆平和、优雅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摘 要:数学题有数学学科的特点,想要快速的解决一道数学题首先要读懂题干,从关键字入手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读题能力,通过对数学题的类型,解题方向的研究,在题干中找出相应的关键字,进而分析出其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达到快速理解题意的作用。本文就将结合高中数学中解题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充分的对找关键词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进行验证。  关键词:关键字;高中数学;解题能力;创新方法  引言:在读一道数学题时,
丰润区审计局在审计队伍建设中,坚持从两方面入手,做到在思想和工作上严格要求,在生活上关心照顾,既提高了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又调动了审计人员工作积极性,使审计队伍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