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日常理解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zhengh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11届江苏省“杏坛杯”课堂教学展评活动的主题叫作“让学习真正发生”,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今天难道存在没有学习的课堂吗?显然主题所指并非此意。那么它希望传达什么意涵呢?
  即使没有正式的学校教育,学习也是很容易发生的。欣赏一首乐曲,与朋友交谈,沉思,甚至发呆……个体在其中都会产生新的体验,丰富自己的想象,尝试更自由的精神联结。
  可是进入了学校教育,就不是所有形式的学习活动都被同等对待了,它们中的一部分被突出强化。行为主义大行其道时,可见的行为改变被称之为学习,内隐意识被忽略;认知学派后来居上时,人们臆想出的认知结构的变化被认为是学习,外显不再重要,兴趣情意也不被看重;建构主义被广泛接受时,参与体验与对话建构被认为是学习,倾听接受静思默想又常常被边缘化……这不禁让人生疑,如果那些曾经被强调的部分是学习,那被忽略的部分是什么?如果“重要性”只是一种知识论而非存在论的假设,那么我们不停地选择各种“主义”,将部分经验抽离出学生生长的整体情境加以强调,究竟是促进还是阻碍了学习的发生?这样看来,这个有趣的问题就变得有些严肃起来。因为如果被忽略的部分并非无足轻重、可有可无,那么我们为着学习的忽略反倒忽略了学习本身。
  借助理论认识、为了学生的学习而组织起来的教学活动何以阻碍了学习?我以为过度依赖专业性是症结之一。专业理论往往是经过抽象以损失意义为代价来争取普遍性的,而对每一个具体的学生个人来说,意义恰恰是最为重要的,因为它们体现的是价值。
  在今日,抛弃专业知识显然不智,但是太紧地跟从专业知识而抛弃日常判断恐也不值,几乎所有的知识都会被新知替代或重新书写甚至被彻底颠覆,我们何以能够保证,今日所忽视的可能性在未来不重要呢?
  诉诸日常的理解,学习就不是可以简单地用某种标准来一劳永逸地加以区分的活动。比如《论语》中颜回的形象一直是愚、默。孔子有一日与颜回讲了一整天的话,颜回毫无不同意见,但孔子回头观察他的行为,倒也使自己受到启发,认为“回也不愚”,孔子对颜回相同的学习状态有不同乃至相反的评价,这在以专业理论的视界看来也许是需要避免的矛盾,但在日常的眼光中,它就是人的存在的丰富性的体现。日常判断最明显的价值就是保留了人的存在的各种可能性。
  教师诉诸日常,借助经验,参考自己的生活成长史,就会意识到对学生而言,有价值的学习不能因为局部知识的发展而阻碍整体人格的生长,不能因为特殊技能的训练而损害朦胧的兴趣和热爱,不能因为学习内容求多求满而霸占孩子游戏和玩耍的时间……
  诉诸日常,尊重常识,学习的发生恐怕也没有太大问题,因为那就是天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其他文献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 1 °×1 °再分析资料、FY-2E卫星云图及相关定量产品,分析了2013年8月18-19日浙江北部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1)热带低压是此
身为一位数学知识传播者,如果有人问你:“数学是什么?”你脑海中肯定会浮现出十数种答案:“数学是一门计算科学”“数学是一种抽象科学”“数学是一种工程技术的工具”“数学是一种逻辑推理”“数学是一种符号游戏”……事实上,由于数学集多重角色于一身,最广义的说法是“数学是一种文化”。然而,数学为何能与文化攀上关系?让我们看一下数学在东西方世界发展的不同属性。  古希腊时期,数学是属于哲学的;欧洲中世纪时期,
习作教材是小学习作课程的主要载体,是习作教学不可或缺的基本训练内容。但是这毕竟是教材编者为了教学而“制造”出来的“作文教学文体”,在客观上与适合儿童的“具体而微、灵活多变”的“现实文体”存在着必然的差异。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作文教学文体”有着必然的存在价值,但是植根儿童文化场域、适合儿童言语和精神发展的“现实文体”也不可小觑,也应当成为习作课程中必不可少的有益补充,甚至还可以成为一种改善和变革传统
一位爷爷满头大汗,一路小跑赶到了校门口,五年级的小姑娘却噘着嘴,眼泪直打转,责怪着爷爷:“怎么才来?”爷爷弓着背,麻利地把孙女的书包背到自己的肩上,嘴里一个劲儿地道歉:“对不起,对不起,都怪爷爷不好……”看着这渐行渐远的一老一少,我心里五味杂陈。  在课堂上,这孩子一定听过“黄香温席”的故事,一定熟背过“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诗句,也一定在重阳节活动中说过“我要做一个孝顺的孩子”。可是,为什么
利用NCEP 1×1、2.5×2.5再分析格点资料以及2000—2009年贵州省冻雨个例资料,对该省12次阻塞环流背景下强冻雨过程的天气学特征进行分析,归纳强冻雨的预报着眼点及
使用WRF 模式对2010 年10 月4-6 日发生在海南岛的特大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和边界条件敏感性试验.敏感试验表明,使用0.5° ′ 0.5°分辨率的GFS 资料作为边界条件模
引入一种新的参考大气方案,对AREM模式动力框架进行静力扣除修改,并选取暴雨个例进行后报模拟试验,考察模式改进后对暴雨过程的预报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新静力扣除方案对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