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plebanana02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在语文教学“听、说、读、写”四要素中,说是最基本,说的功夫差不多了,听、读、写也就容易办了。叶老以精辟的语言阐明了口语交际的重要性和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在现行的语文教材中,每单元之后都安排了“口语交际”内容,将语文的基本能力进一步明确化、具体化,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呢?
  一、创设情境,激起交际欲望
  教育学家布鲁纳说过,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学生只有对学习材料感兴趣了,才会激起情感,情感又会触发语言动机,提高语言技巧,进而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新课标提出:“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尤其是农村学生们缺少城市里的交际环境,涉及各种专题知识(如网络、金融、商业、环保等)的交谈或演讲等,由于生活环境及读物缺乏等的限制,他们的表达明显比不上城市学生。再加上农村学生倾向于内向文静的性格制约着他们与人交往的主动性,口语交际锻炼的机会比较少。因此,我积极创设口语情境,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具体方法有:
  1.编导课本剧,形成对话空间。
  学生的表现欲望一般比较强,角色表演能够激发学生参与交际的热情,使学生努力使自己的口语富有角色的特点。如在七年级语文《羚羊木雕》一课中,教师在课文开场有意创设课本剧“矛盾”,让学生自行表演妈妈、爸爸、我、万芳,孩子们表演得惟妙惟肖,既把握了课文内容,又有意识地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对课文中的“我”应不应该去拿回自己的木雕展开了讨论,形成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空间。学生的表达意见虽不一致,但极富见地。交际的热情被点燃,课堂上充溢的是学生充满童趣的语言。我们的孩子并不畏惧说话,他们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乐于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学生的口语交际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也学到了如何处理左右为难事件的办法。
  2.依托生活,扩充说话内容。
  七年级级学生能大胆地开口说,那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口语交际的第二步,更需教师的引导,不断纠正孩子们语言上的缺陷,进而有条理地讲述,提高说话的质量。农村生活虽缺少都市的繁华,但也有其独特的一面,因此,充分利用生活,挖掘生活中的话题,也能激起学生说的欲望。如在七年级上册综合学习《感受自然》,在《高山流水》的乐曲声中,大家一起回忆了:蜻蜓在水中点水,水面漾起一圈圈波纹;鲜艳的七星瓢虫在树叶上爬行;草绿色的螳螂在树叶上捕食等的画面,之后学生们纷纷发言:“我喜欢春天的原野,因为它充满着勃勃生机,你看,小草从土里露出了脑袋,柳树的柔发也被轻轻吹起。”“我喜欢冬季,漫天的雪花将我们的小村庄变成了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学生因为有生活作依托,参于交际的语言不再简单、笼统、含糊,而且说话主动,参与热情高涨,课堂教学形态放松而活泼。
  3.利用课文,打好说话基础。
  农村中学生可能因为年龄特点或者所处的环境因素,并不喜欢开口朗读,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加强朗读训练。朗读可分多种形式,或集体朗读,或分角色朗读,或分组朗读,等等。在朗读中纠正学生的语音语调,启发学生感受作品的感情,在准确流畅朗读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从朗读起步,朗读是把书面的无声语言转变为口头语言的一种表达艺术,是锻炼口语交际能力的基本方法。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合作、探究和交流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农村学生普遍存在不爱在课堂上单独发表意见的现象,我们就可以利用集体的力量,以此为支撑,鼓励他们多合作多交流。教师应在课堂上多给学生讨论的空间,然后以小组推举代表的形式进行发言,在此基础上鼓励有不同意见的学生畅所欲言,真正达到人人想说、人人爱说的效果。
  二、学会倾听,实现听说双赢
  新教材的“口语交际”与“听话”课的区别是“口语交际”,更注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它是一个听方与说方双向互动的过程,不是听与说的简单相加。只有交际的双方处于互动的状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因此,我们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地训练学生口语交际的应对能力,实现课堂教学的双向互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引导“说”方“能言善说”,而且要引导听方“能听善辩”。
  教师在口语交际课上不应仅仅集中在那些“说”的学生身上,更要关注大部分“听”的学生,告诉学生注意倾听时的仪态:要看着对方,这是尊重说话人的表现,不然说话人会认为你心不在焉;不要一听到不同的意见就沉不住气,随意打断对方的陈述;不要自以为领会了对方的意图而显出不耐烦的样子。在专心倾听中,学生注意分析理解对方的话,正确理解对方所要表达的意思,并与自己的思想进行交汇融合,达到听中学、学中说的听说双赢目的。
  三、因材施教,培养交际能力
  学生的生活环境、背景不同,在口语交际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也参差不齐,如何让不同的学生收获交际的快乐,在教学中,我时刻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1.对成功的学生,学会欣赏。要及时对他们的发言表示祝贺,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当成功的学生被同学们所欣赏时,他们会感到巨大的成就感,也会看到自身的价值。
  2.对沮丧的学生,学会鼓励。在课堂交际训练中,难免有学生答非所问,势必会遭到同学们的嘲笑,在无形中他们的身心会受到伤害。出现这种情况,给他以鼓励:“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你回答问题很积极,老师相信你下一次一定回答得很完美!”并暗示同学们为他鼓掌加油,这样,他才不至于因一次回答失误而丧失交际的积极性。相反,他会激动不已,力争下次表现更积极,回答更完美。
  3.对自卑的学生,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针对这部分学生,要专门为他创造表达的机会,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并没有遗忘自己,而是时刻关注着自己。即使回答并不完美,答非所问,也要及时给予鼓励。并不失时机地专门为他讲述演讲大师的成长故事,他一定会从中受到启发,从而使其信心倍增,转自卑为自信。
  4.对“出错”的学生,让他们多受启发。作业是口语交际的成果展示,也是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与老师的交流方式。教师要通过批改作业让学生加强体验学习,并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为学生释疑界解惑、改善接受学习环境创造有利的条件。
  叶圣陶先生说:“凡是技能,惟有在实践中方能练就。”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教师在通过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为学生说话创设环境,提高机会,指导评述,进行训练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生活中技能的培养。
其他文献
摘 要: 中国传统符号是中国民族文化漫长的积淀,是民族创造智慧的体现,而中国的现代标志设计过多地受西方设计观念的影响,设计缺乏民族性。把中国的传统符号元素应用在标志设计中,如何从中国传统符号中吸取借鉴,是现代标志设计的重要趋势。  关键词: 中国传统符号 标志设计 设计方法    标志是一种具有象征性的大众传播符号,它以准确精练的形象传达给观众一定的涵义,并借助人们的符号识别、联想等思维能力,传达
互联网企业颠覆手机产业的神化可能并不会出现在智能汽车时代。1886年1月29日,德国机械工程师卡尔·奔驰发明的小型汽油发动机的交通工具获得了专利,这辆车不久后行驶在德国
摘 要: 古诗文教学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在品味这些脍炙人口的佳句时,拉近与古人的距离,这是有效进行古诗文教学的一条捷径。  关键词: 诵读 古诗文教学 兴趣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级教师于漪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诵读是古诗文教学的一种很好的方法。那么,怎样对学生进行诵读训练呢?  一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优秀的课堂设计能充分激起学生思维流程的浪花,使学生在动脑动口的紧张活动中,既学习了知识,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语文课堂是一门综合艺术,说要明理,诵要动情,演要尽兴,写要遒美,绘景要惟妙惟肖,状物要栩栩如生,塑人要活灵活现,展现意境要境界全出,无处不体现出一种艺术的魅力。  一、语言要有艺术性  美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对它的潜移默化可使学生由“苦学”变为“乐学”,在愉悦的
期刊
摘 要: 新课程改革中凸显了一些新问题,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师应做到:科学宣传,使学生懂得语文;创设氛围,使学生亲近语文;革新教法,使学生会学语文;激励褒奖,使学生喜爱语文;形成风格,使学生难忘语文。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有效教学 教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素质教育的观念已深入人心,教育界的面貌较过去已大大改观,但不可否认的是,与此同时也凸显了一些新问题,亟待人们去正视它、解决它。
《语文课程标准》在识字教学方面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如何让小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拓展他们的识字空间,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呢?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识字条件,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激活学生主体,放手给学生一个自行探索、学习的时空和机会,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活起来,从而使他们愉快地学习、主动地发展。  一、创设识字情境,激发识字兴趣和欲望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政治生活不正常,有的领导干部习惯说套话。这些同志思想上无独立见解,工作上无独创方法,无论在什么场合讲话,开口必是形势大好要加强领导等等
目前,各种媒体突起,给地市级报纸带来了很大冲击。地市级党报不能只做时政新闻和理论,更要在“三贴近”原则下关注受众,吸引受众,增强报纸的知识性、趣味性、休闲性、娱乐性,
目的:研究探讨小儿特禀质咳嗽的证候分布规律、验证中医治疗小儿特禀质咳嗽的临床疗效,有助于正确评价中医治疗方案对小儿特禀质咳嗽的疗效与卫生经济学指标的效价关系,形成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