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发挥德育课在德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本人认为在教学实践中紧跟新形势,突出实效性,并形成了基本的教学模式:注重内容,考究形式;明确目的,协调课程;教学互动,师生交融;结合专业,紧跟形势;以人为本,教书育人;与时俱进,扩大课堂。
关键词:德育课 教学 探索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3(a)-0027-01
德育课教学是当前新形势条件对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开设德育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传统的德育课堂存极性,这就是满堂灌的理论灌输及简单的实际思考,作为德育教师,应该充分地正视和严肃地对待并认真研究和探讨这一问题,提高德育课教学的实效,在新形势条件下纷繁复杂的各个领域面前能从宏观的方略为学生打下适应社会各方面发展并能开拓创新的坚实基础。
1 注重内容,考究形式
针对目前学生“入学水平低,出门就业难”这一特点,内容上,以维持大纲和教材要等为基线,确定重点难点。以面向社会和未来实际为目标,确定章节详略。该增则增,该减则减,该祥则祥,该略则略;不照本宣科,不无的放矢。形式上,以启发式为主,多种方法结合。用何种方法,要看内容而定,什么样的内容,就用什么样的形式来表达。对某些难点问题,力求用丰富的表情、通俗的语言及形象、生动和直观的板书,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以哲学为例,如对哲学概念的解释:“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可以设法化为“哲学是科学(正确)的世界观”;“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可以设法化为“哲学是人类所有知识(智慧)的结晶”。这样,复杂的问题就变为简单多了。又如:有些原理或概念较为抽象,如:“主观能动性”,可用“创造性”来代替理解。当用语言和手势来表达确实有困难时,可用图示或绘画等形式来说明。
对某些重点问题,力求把学生的思路通过正反事例,引到骨眼上,引到现实中,将内容从总体上去把握,融会贯通。一句话就是将有现实意义的内容设法给学生讲明白是怎么回事,使学生明白,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怎么去做。
2 明确目的,协调课程
因德育课开设的目的都是为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培养崇高的职业理想、道德理想和生活理想。因此,在各门具体课程的教学中,可根据该内容所能涉及的范围,有意识地安排其他课程相关内容作为必要的辅助材料。如分析《哲学与人生》中的原理时,可以用《职业生涯规划》的材料、《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材料、《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材料,也可以用《中共党史》的材料。反之亦然。
德育课各门课程之间,不仅互相联系,而且是互相贯穿的,安排合理的话,不仅促使学生理解正在学习的内容,还促进学生了解没有学过或巩固已经学过的内容。
3 教学互动,师生交融
3.1 致力创造教学方法和手段
德育课的理论性比较强,所讲的概念、原理比较抽象。德育课的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教师从头讲到尾,满堂灌输,学生的思维处于单调乏味处理信息状态,时间一久,极易疲劳,打瞌睡的现象不可避免,教学效果较差,应致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刺激学生各个神经中枢保持兴奋状态,从而便于教学过程中,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在这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来提高教学效果。教師要精心设计疑问,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在使用这种方法时,应注意设疑的问题难度适中,由浅入深,问题有新颖性、启发性和趣味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认知心理。
3.2 增强学生主体的地位和作用
德育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所以,必须改变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独立思维能力,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而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做到师生交融。
4 结合专业,紧跟形势
德育课对不同的专业班级必须用不同的技巧,不能千篇一律。应根据授课内容,多讲述一些该专业发展状况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有关该专业领域方面的科普知识、行业发展状况、典型人物、就业状况等等。古今中外、现在未来都可讲述,把德育课理论和学生所学专业联系起来,多谈一些与专业相关的热门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向往,使学生热爱专业,树立又红又专的思想。
同时,根据内容特点适当补充一些党的方针政策、国际国内形势和重大时事政治等方面的材料。例如:党的“十七大精神”、科学发展观、《十二五规划》、“两会”相关内容以及利比亚政变等等国际时事及形势都可以作为授课的辅助材料。这样,既加深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又使学生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和形势的发展,并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5 以人为本,教书育人
德育教学必须懂得学生是将来社会建设的参与者和创造者,是学校生存和发展之根本。不能离开学生的思想行为状况谈论德育。必须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并多方掌握学生个性特点,及时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方法。例如上《哲学与人生》课时,针对那些认为学农没出息的学生用联系的观点来讲解,针对随便旷课、迟到的学生用事物系统的特点即整体的观念来说服,针对那些犯有小偷小摸行为的学生用量变到质变的原理来讲述,针对谈恋爱的学生用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来分析,还有一些比较懒惰、怕苦怕累、成绩较差和考试作弊的学生,用主观能动性及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来加以引导。
总之,讲授每个原理都必须注意联系和结合学生的思想行为作为题材。德育课只要联系实际来讲解,学生就既容易接受,印象深刻,又能达到教育目的。
6 与时俱进,扩大课堂
德育教育要与时俱进,增强时代特色,如就近期的一些国内大事开展“揭批藏独”、“向地震灾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等活动,肯定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德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比如根据课程相关内容要求,引导学生通过查报纸、翻杂志、上网搜寻、请教老师、关注广播电视,同时积极去学习、感知、领会国内外大事,提高学生素质和立志报国的使命感;倡导他们参与学校团委组织的校外打扫活动、定期到校园捡垃圾、三月份时开展“学习雷锋”小组等活动并根据授课内容写体会,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德育课不仅激发人的知识和灵魂的感悟,而且能培养人的高尚行为风范。
关键词:德育课 教学 探索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3(a)-0027-01
德育课教学是当前新形势条件对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开设德育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传统的德育课堂存极性,这就是满堂灌的理论灌输及简单的实际思考,作为德育教师,应该充分地正视和严肃地对待并认真研究和探讨这一问题,提高德育课教学的实效,在新形势条件下纷繁复杂的各个领域面前能从宏观的方略为学生打下适应社会各方面发展并能开拓创新的坚实基础。
1 注重内容,考究形式
针对目前学生“入学水平低,出门就业难”这一特点,内容上,以维持大纲和教材要等为基线,确定重点难点。以面向社会和未来实际为目标,确定章节详略。该增则增,该减则减,该祥则祥,该略则略;不照本宣科,不无的放矢。形式上,以启发式为主,多种方法结合。用何种方法,要看内容而定,什么样的内容,就用什么样的形式来表达。对某些难点问题,力求用丰富的表情、通俗的语言及形象、生动和直观的板书,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以哲学为例,如对哲学概念的解释:“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可以设法化为“哲学是科学(正确)的世界观”;“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可以设法化为“哲学是人类所有知识(智慧)的结晶”。这样,复杂的问题就变为简单多了。又如:有些原理或概念较为抽象,如:“主观能动性”,可用“创造性”来代替理解。当用语言和手势来表达确实有困难时,可用图示或绘画等形式来说明。
对某些重点问题,力求把学生的思路通过正反事例,引到骨眼上,引到现实中,将内容从总体上去把握,融会贯通。一句话就是将有现实意义的内容设法给学生讲明白是怎么回事,使学生明白,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怎么去做。
2 明确目的,协调课程
因德育课开设的目的都是为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培养崇高的职业理想、道德理想和生活理想。因此,在各门具体课程的教学中,可根据该内容所能涉及的范围,有意识地安排其他课程相关内容作为必要的辅助材料。如分析《哲学与人生》中的原理时,可以用《职业生涯规划》的材料、《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材料、《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材料,也可以用《中共党史》的材料。反之亦然。
德育课各门课程之间,不仅互相联系,而且是互相贯穿的,安排合理的话,不仅促使学生理解正在学习的内容,还促进学生了解没有学过或巩固已经学过的内容。
3 教学互动,师生交融
3.1 致力创造教学方法和手段
德育课的理论性比较强,所讲的概念、原理比较抽象。德育课的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教师从头讲到尾,满堂灌输,学生的思维处于单调乏味处理信息状态,时间一久,极易疲劳,打瞌睡的现象不可避免,教学效果较差,应致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刺激学生各个神经中枢保持兴奋状态,从而便于教学过程中,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在这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来提高教学效果。教師要精心设计疑问,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在使用这种方法时,应注意设疑的问题难度适中,由浅入深,问题有新颖性、启发性和趣味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认知心理。
3.2 增强学生主体的地位和作用
德育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所以,必须改变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独立思维能力,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而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做到师生交融。
4 结合专业,紧跟形势
德育课对不同的专业班级必须用不同的技巧,不能千篇一律。应根据授课内容,多讲述一些该专业发展状况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有关该专业领域方面的科普知识、行业发展状况、典型人物、就业状况等等。古今中外、现在未来都可讲述,把德育课理论和学生所学专业联系起来,多谈一些与专业相关的热门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向往,使学生热爱专业,树立又红又专的思想。
同时,根据内容特点适当补充一些党的方针政策、国际国内形势和重大时事政治等方面的材料。例如:党的“十七大精神”、科学发展观、《十二五规划》、“两会”相关内容以及利比亚政变等等国际时事及形势都可以作为授课的辅助材料。这样,既加深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又使学生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和形势的发展,并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5 以人为本,教书育人
德育教学必须懂得学生是将来社会建设的参与者和创造者,是学校生存和发展之根本。不能离开学生的思想行为状况谈论德育。必须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并多方掌握学生个性特点,及时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方法。例如上《哲学与人生》课时,针对那些认为学农没出息的学生用联系的观点来讲解,针对随便旷课、迟到的学生用事物系统的特点即整体的观念来说服,针对那些犯有小偷小摸行为的学生用量变到质变的原理来讲述,针对谈恋爱的学生用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来分析,还有一些比较懒惰、怕苦怕累、成绩较差和考试作弊的学生,用主观能动性及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来加以引导。
总之,讲授每个原理都必须注意联系和结合学生的思想行为作为题材。德育课只要联系实际来讲解,学生就既容易接受,印象深刻,又能达到教育目的。
6 与时俱进,扩大课堂
德育教育要与时俱进,增强时代特色,如就近期的一些国内大事开展“揭批藏独”、“向地震灾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等活动,肯定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德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比如根据课程相关内容要求,引导学生通过查报纸、翻杂志、上网搜寻、请教老师、关注广播电视,同时积极去学习、感知、领会国内外大事,提高学生素质和立志报国的使命感;倡导他们参与学校团委组织的校外打扫活动、定期到校园捡垃圾、三月份时开展“学习雷锋”小组等活动并根据授课内容写体会,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德育课不仅激发人的知识和灵魂的感悟,而且能培养人的高尚行为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