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社会经济、行政事务规范化发展的背景下,为进一步对政府、事业单位主体的会计核算工作作出规范和约束,2019年开始施行《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的政府会计制度,保证权责发生制政府资产管理、综合财务报告改革的顺利推进。文章从财务会计、预算会计适度分离的角度着手,探讨新政府会计制度中,会计科目使用、报表编制、核算管理衔接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预算会计、财务会计的衔接与融合发展的策略,以提高新会计制度核算的客观准确性。
[关键词]新政府会计制度;预算会计;财务会计;平衡问题
[DOI]10.13939/j.cnki.zgsc.2021.21.025
1 前言
面对我国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政府及事业单位在公共财政收支方面,往往会与社会企业产生密切联系,也就存在着大量的会计实务预算、财务核算问题。这一情况下,根据新政府会计制度双基础、双分录、双报告的要求,将财务会计、预算会计适度分离,明确财务会计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预算会计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对政府会计涉及的全部资金或实物收入、支出进行核算。因而,依照《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文件的内容,做好政府预算会计、财务会计之间的相互衔接与平衡,可以准确反映政府及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资金运转状况。
2 新政府会计制度概述及其实施的重要意义
“新政府会计制度”是自2019年1月1日起,在各级政府与行政部门中所要施行的财政预算制度,主要包括《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文件内容。如事业单位要按照各部门综合预算管理的需要,对存在的现金、实物收支业务,作出财务会计、预算会计的核算。因此,在这一新政府会计制度施行后,对政府会计核算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
(1)政府原有的会计核算模式得以重构。《政府会计制度》提出将财务会计、预算会计的核算系统适度分离,但也要对多种要素的财务预算互相衔接,这使得政府会计核算模式按照“双基础、双分录、双报告”的方案进行重构。其中“双基础”指的是财务会计采取权责发生制、预算会计采取收付实现制,对不同类项目费用进行更精细的核算。之后双分录是选取对某一政府事业单位的资产、净资产、收入、负债、支出等要素进行财务会计核算,同时围绕预算收入、支出、结余等要素进行预算会计核算。最后,双报告是在完成财务、预算会计核算后,生成相应的财务报告、决算报告,包括对纳入财务预算管理的现金、实物收支,作出“平行记账”的会计核算,分析财务会计报表、预算会计报表之间的关联关系。
(2)现行各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变得统一。新施行的《政府会计制度》,是对原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内容的总结与整合,且可以用于学校、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科学事业单位等的会计核算中,不再对行政单位、事业单位作出区分,在核算内容方面也保留了大部分的核算事項、通用业务。
(3)对财务会计、预算会计功能的改进与强化。新的《政府会计制度》对财务会计核算,主要引入权责发生制,根据本期会计期间发生的所有费用支出、资金收入,无论是否在本期已完成实际支付或资金收益,都作为本期的支出(或收入)进行会计统计,从而强化财务会计、预算会计的服务功能。一般在不同单位部门的财务预算会计核算中,涉及应付款项、应收款项、增加费用和收入等多方面内容,可以将固定资产、流动资金、基础服务设施纳入到财务会计、预算会计的核算之中。
3 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在会计核算中的侧重点
3.1 财务会计核算的侧重点
财务会计是对政府或事业单位的财务业绩、实际资金应用情况,作出全面化、系统化的监督与核算。因而财务会计核算更加侧重,对不同单位主体的财务状况、实际资金收支作出核算,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政府事业单位的工作情况。如政府财务会计资产的核算,按照资产=净资产+负债的饼状结构,划分不同核算要素的构成比例,反映出政府或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要求。
3.2 预算会计核算的侧重点
预算会计则是按照法律规定的预算程序批准,针对某一部门主体开展的资金规划,对预算资金数额、资金活动流向等进行统筹规划。如现有的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出台,规定政府或事业单位预算收入,需要依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的文件,进行政府收支分类体系的会计核算。因此,预算会计核算有着专用性、支出性、外部性的特征,且在不同事业单位中有着从上向下的树状结构,容易受到国家政策、财政制度的影响,而发生预算科目、项目的变化。
4 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之间存在的关联关系
财务会计、预算会计都属于政府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而且两者在核算要素界定、核算方式上,存在着明显的互补关系。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预算会计为树状结构、财务会计为饼状结构,通常两者也被形容为叶子的脉络、叶子,也就是说财务会计通常针对政府实际的资金收支情况,对内部占有不同比例的要素进行核算,而预算会计则是从政府、事业单位的整体资金收支方面着手,建立起从上向下的、分层级的网状结合,来清晰地反映资金来源收入、预算支出的状况。
首先,从财务会计、预算会计的结构关系来看,预算会计在会计核算中占据主导性地位,而财务会计则负责对内部的多种要素作出全方位的管理。其中预算会计在政府或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中,起到内部资金、资产的综合性规划与控制作用。而财务会计作为事业单位主体行政工作执行的重要依据,其在内部会计核算管理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由于不同事业单位机构与其他社会企业、公共机构有着密切的往来,因此在日常业务开展过程中,有着多种多样的资金来源、项目或服务方向,如对外投资、产业经营、社会服务提供等活动,都需要财务会计核算功能的支持。
其次,预算会计、财务会计存在着相互衔接的关系。一方面,财务会计为预算会计的控制与管理,提供充足的实际参考数据信息,包括财务资金收支、财务盈亏、产业决策状况等的信息;另一方面,预算会计也针对财务会计的准确核算、规制问题,作出合理的规划与控制。如围绕事业单位资产、净资产、收入、负债、支出等要素,开展财务会计核算活动的过程中,主要按照预算管理改革的绩效要求, 对原有的内部财务结余管理,转向财务盈余管理,然后按照资金收入、支出、结余(盈余)等的经济活动部分,进行事业单位下期的预算会计核算,以尽可能保证财政资金、非财政资金的合理利用。 5 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平衡问题
5.1 事业单位收入核算的预算会计、财务会计差异
不同行政事业单位在银行存贷款、流动现金、财政直接支付款项,以及零余额用款账务的处理过程中,通常财务会计、预算会计会分别编制会计分录。但对于政府预拨款项、预收款项等的会计核算,财务会计依照权责发生制的标准规定,不会将当期收到款项纳入核算资金,而是在后续实际业务、交易活动发生后,才将当期收入归到确认收入。而从预算会计的核算来看,只要其收到相应的支付款项、形成资金流,那么就会根据收付实现制的规定,将该收入归纳为确认收入,这样带来了预算会计、财务会计核算的差异问题。如某一事业单位在收到政府财政部门的拨款后,财务会计会将该资金贷记为“预收账款”、借记为“零余额用款”;预算会计将其贷记为“拨款预算收入”、借记为“资金结存”,并确认收入。
5.2 事业单位支出核算的预算会计、财务会计差异
当前事业单位对内部资金支出的财务预算,一般情况下按照预付账款、实际资金流出等类型,选择合适的会计核算方式进行账务处理。但预付账款支付相比于现结现付而言,财务会计、预算会计对其核算的统计方式存在差异。其中财务会计根据权责发生制的标准规定,不会在预付账款支付时,就将该笔费用纳入核算资金,而是在账款确认过程中,再对该笔支出确认为账款支出费用。而预算会计则是依据收付实现制的标准内容规定,在预付账款支付过程中,就将该笔支出确认为核算支出。如事业单位在对建设企业预付相应的工程款项时,财务会计将该该笔支出贷记为“零余额用款、银行存款”、借记为“预付账款”;预算会计将其贷记为“资金结存”、借记为“事业支出”,并确认支出。因而,财务会计在预付账款核算中没有形成费用,预算会计则形成相应的预算支出,这使得两者的支出会计核算产生差异。
6 实施策略
6.1 预算会计、财务会计核算的适度分离
预算会计、财务会计核算中资金处理的适度分离,是由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为主体,按照财务会计权责发生制、预算会计收付实现制的理念,开展资产、净资产、收入、负债、支出等的独立核算工作,生成相应的财务报告、预决算报告。
根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制度的明确要求,预算会计是对收入分类、支出功能分类、支出经济分类等,设置更加明细的科目,并对预算资金结余作出结转。而财务会计管理涉及经济收支核算、资产负债核算,以及各种无形资产、投资项目的评价与核算,有着结构性、灵活性与收支性的特征。如对于某单位基础设施硬件的购置、存库,通常依照《政府会计准则第5号——公共基础设施》的规定,进行初始入账成本、库存存量、项目投资、建设成本的会计核算。在不确定是否要更换现有存量基础设施的情况下,要先评估该项目需要的预付资金、现付资金,再分别进行财务会计、预算会计的核算,并分析最终的财务报告、预决算报告,来反映会计核算结构的客觀性。
6.2 预算会计、财务会计核算的相互衔接
预算会计、财务会计核算的融合发展,是指事业单位公共产品或服务的提供,要依托现有预算会计的主导,对事业单位的银行存贷款、流动现金、零余额用款、财政直接支付款项等,作出全方位的财务会计核算,并将累计盈余的可支配资金,用作下期的期初余额。这一过程中预算会计采取收付实现制,对预算收入、预算支出、预算结余进行核算与控制。
而财务会计核算则根据预算会计的数据结果,为单位内部资产、净资产、收入、负债、支出等财务会计核算提供支持。如在以国家或地方政府预算拨款为基础的情况下,事业单位开展相应的行政业务、管理工作,其中涉及财政资金、项目内容使用的情况,则需要利用预算会计、财务会计核算方式,对存在的固定资产、流动资金进行控制管理,包括预算资金专用、合理支出、目标流向的会计核算与监督,以及逐步将资金结余核算向盈余核算的方向转变,从而实现事业单位会计“双功能”的衔接与统一。
6.3 增强预算会计、财务会计制度的可操作性
为确保新的《政府会计制度》的有效实施,要依照预算会计、财务会计核算的科目顺序,对事业单位各种公共业务中涉及的预付账目、资金流动状况进行核算,既要反映预算执行情况,也要反映资金收入、资产负债情况。如某一事业单位采取授权支付的方式,购置相应固定资产的过程中,预算会计将其贷记为“资金结存”、借记为“公共事业支出”科目,财务会计将其贷记为“零余额用款、银行存款”、借记为“固定资产”科目。如后续产生固定资产的折旧,财务会计也要将其贷记为“累计折旧”科目,以此保证事业单位的各类资金来源都被涵盖到财务会计、预算会计的核算之中。
7 结论
新的《政府会计制度》准则指出,学校、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会等组织的会计制度,应参照《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进行新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因此,在政府或事业单位,与其他社会企业存在紧密资金、业务合作的环境下,适度进行预算会计、财务会计核算的分离,并做好预算会计、财务会计核算工作的相互衔接,对内部收入/支出会计核算的数据报告,作出综合性的统计分析,可以有效解决“双基础”制度带来的核算差异、平衡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楠.政府会计制度下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记账的差异分析[J].财经界(学术刊),2020(8):166-167.
[2]邢爱英.分析政府会计体系中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比较与协调[J].财会学习,2019(10):117-118.
[3]于继红.政府会计制度下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0(21):6-7.
[4]何嘉芬.探讨事业单位执行政府会计制度相关衔接规定解析[J].中外企业家,2020(1):2-3.
[5]杨柳青.探析气象部门政府会计制度下的财务管理与核算[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9(18):83-84.
[6]刘震林.《政府会计制度》实施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及对策[J].财经界(学术刊),2020(9):188-189.
[作者简介]汪敏(1973—),女,汉族,安徽桐城人,毕业于江西财经大学,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财务负责人,研究方向:财务会计理论与方法。
[关键词]新政府会计制度;预算会计;财务会计;平衡问题
[DOI]10.13939/j.cnki.zgsc.2021.21.025
1 前言
面对我国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政府及事业单位在公共财政收支方面,往往会与社会企业产生密切联系,也就存在着大量的会计实务预算、财务核算问题。这一情况下,根据新政府会计制度双基础、双分录、双报告的要求,将财务会计、预算会计适度分离,明确财务会计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预算会计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对政府会计涉及的全部资金或实物收入、支出进行核算。因而,依照《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文件的内容,做好政府预算会计、财务会计之间的相互衔接与平衡,可以准确反映政府及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资金运转状况。
2 新政府会计制度概述及其实施的重要意义
“新政府会计制度”是自2019年1月1日起,在各级政府与行政部门中所要施行的财政预算制度,主要包括《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文件内容。如事业单位要按照各部门综合预算管理的需要,对存在的现金、实物收支业务,作出财务会计、预算会计的核算。因此,在这一新政府会计制度施行后,对政府会计核算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
(1)政府原有的会计核算模式得以重构。《政府会计制度》提出将财务会计、预算会计的核算系统适度分离,但也要对多种要素的财务预算互相衔接,这使得政府会计核算模式按照“双基础、双分录、双报告”的方案进行重构。其中“双基础”指的是财务会计采取权责发生制、预算会计采取收付实现制,对不同类项目费用进行更精细的核算。之后双分录是选取对某一政府事业单位的资产、净资产、收入、负债、支出等要素进行财务会计核算,同时围绕预算收入、支出、结余等要素进行预算会计核算。最后,双报告是在完成财务、预算会计核算后,生成相应的财务报告、决算报告,包括对纳入财务预算管理的现金、实物收支,作出“平行记账”的会计核算,分析财务会计报表、预算会计报表之间的关联关系。
(2)现行各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变得统一。新施行的《政府会计制度》,是对原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内容的总结与整合,且可以用于学校、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科学事业单位等的会计核算中,不再对行政单位、事业单位作出区分,在核算内容方面也保留了大部分的核算事項、通用业务。
(3)对财务会计、预算会计功能的改进与强化。新的《政府会计制度》对财务会计核算,主要引入权责发生制,根据本期会计期间发生的所有费用支出、资金收入,无论是否在本期已完成实际支付或资金收益,都作为本期的支出(或收入)进行会计统计,从而强化财务会计、预算会计的服务功能。一般在不同单位部门的财务预算会计核算中,涉及应付款项、应收款项、增加费用和收入等多方面内容,可以将固定资产、流动资金、基础服务设施纳入到财务会计、预算会计的核算之中。
3 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在会计核算中的侧重点
3.1 财务会计核算的侧重点
财务会计是对政府或事业单位的财务业绩、实际资金应用情况,作出全面化、系统化的监督与核算。因而财务会计核算更加侧重,对不同单位主体的财务状况、实际资金收支作出核算,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政府事业单位的工作情况。如政府财务会计资产的核算,按照资产=净资产+负债的饼状结构,划分不同核算要素的构成比例,反映出政府或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要求。
3.2 预算会计核算的侧重点
预算会计则是按照法律规定的预算程序批准,针对某一部门主体开展的资金规划,对预算资金数额、资金活动流向等进行统筹规划。如现有的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出台,规定政府或事业单位预算收入,需要依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的文件,进行政府收支分类体系的会计核算。因此,预算会计核算有着专用性、支出性、外部性的特征,且在不同事业单位中有着从上向下的树状结构,容易受到国家政策、财政制度的影响,而发生预算科目、项目的变化。
4 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之间存在的关联关系
财务会计、预算会计都属于政府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而且两者在核算要素界定、核算方式上,存在着明显的互补关系。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预算会计为树状结构、财务会计为饼状结构,通常两者也被形容为叶子的脉络、叶子,也就是说财务会计通常针对政府实际的资金收支情况,对内部占有不同比例的要素进行核算,而预算会计则是从政府、事业单位的整体资金收支方面着手,建立起从上向下的、分层级的网状结合,来清晰地反映资金来源收入、预算支出的状况。
首先,从财务会计、预算会计的结构关系来看,预算会计在会计核算中占据主导性地位,而财务会计则负责对内部的多种要素作出全方位的管理。其中预算会计在政府或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中,起到内部资金、资产的综合性规划与控制作用。而财务会计作为事业单位主体行政工作执行的重要依据,其在内部会计核算管理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由于不同事业单位机构与其他社会企业、公共机构有着密切的往来,因此在日常业务开展过程中,有着多种多样的资金来源、项目或服务方向,如对外投资、产业经营、社会服务提供等活动,都需要财务会计核算功能的支持。
其次,预算会计、财务会计存在着相互衔接的关系。一方面,财务会计为预算会计的控制与管理,提供充足的实际参考数据信息,包括财务资金收支、财务盈亏、产业决策状况等的信息;另一方面,预算会计也针对财务会计的准确核算、规制问题,作出合理的规划与控制。如围绕事业单位资产、净资产、收入、负债、支出等要素,开展财务会计核算活动的过程中,主要按照预算管理改革的绩效要求, 对原有的内部财务结余管理,转向财务盈余管理,然后按照资金收入、支出、结余(盈余)等的经济活动部分,进行事业单位下期的预算会计核算,以尽可能保证财政资金、非财政资金的合理利用。 5 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平衡问题
5.1 事业单位收入核算的预算会计、财务会计差异
不同行政事业单位在银行存贷款、流动现金、财政直接支付款项,以及零余额用款账务的处理过程中,通常财务会计、预算会计会分别编制会计分录。但对于政府预拨款项、预收款项等的会计核算,财务会计依照权责发生制的标准规定,不会将当期收到款项纳入核算资金,而是在后续实际业务、交易活动发生后,才将当期收入归到确认收入。而从预算会计的核算来看,只要其收到相应的支付款项、形成资金流,那么就会根据收付实现制的规定,将该收入归纳为确认收入,这样带来了预算会计、财务会计核算的差异问题。如某一事业单位在收到政府财政部门的拨款后,财务会计会将该资金贷记为“预收账款”、借记为“零余额用款”;预算会计将其贷记为“拨款预算收入”、借记为“资金结存”,并确认收入。
5.2 事业单位支出核算的预算会计、财务会计差异
当前事业单位对内部资金支出的财务预算,一般情况下按照预付账款、实际资金流出等类型,选择合适的会计核算方式进行账务处理。但预付账款支付相比于现结现付而言,财务会计、预算会计对其核算的统计方式存在差异。其中财务会计根据权责发生制的标准规定,不会在预付账款支付时,就将该笔费用纳入核算资金,而是在账款确认过程中,再对该笔支出确认为账款支出费用。而预算会计则是依据收付实现制的标准内容规定,在预付账款支付过程中,就将该笔支出确认为核算支出。如事业单位在对建设企业预付相应的工程款项时,财务会计将该该笔支出贷记为“零余额用款、银行存款”、借记为“预付账款”;预算会计将其贷记为“资金结存”、借记为“事业支出”,并确认支出。因而,财务会计在预付账款核算中没有形成费用,预算会计则形成相应的预算支出,这使得两者的支出会计核算产生差异。
6 实施策略
6.1 预算会计、财务会计核算的适度分离
预算会计、财务会计核算中资金处理的适度分离,是由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为主体,按照财务会计权责发生制、预算会计收付实现制的理念,开展资产、净资产、收入、负债、支出等的独立核算工作,生成相应的财务报告、预决算报告。
根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制度的明确要求,预算会计是对收入分类、支出功能分类、支出经济分类等,设置更加明细的科目,并对预算资金结余作出结转。而财务会计管理涉及经济收支核算、资产负债核算,以及各种无形资产、投资项目的评价与核算,有着结构性、灵活性与收支性的特征。如对于某单位基础设施硬件的购置、存库,通常依照《政府会计准则第5号——公共基础设施》的规定,进行初始入账成本、库存存量、项目投资、建设成本的会计核算。在不确定是否要更换现有存量基础设施的情况下,要先评估该项目需要的预付资金、现付资金,再分别进行财务会计、预算会计的核算,并分析最终的财务报告、预决算报告,来反映会计核算结构的客觀性。
6.2 预算会计、财务会计核算的相互衔接
预算会计、财务会计核算的融合发展,是指事业单位公共产品或服务的提供,要依托现有预算会计的主导,对事业单位的银行存贷款、流动现金、零余额用款、财政直接支付款项等,作出全方位的财务会计核算,并将累计盈余的可支配资金,用作下期的期初余额。这一过程中预算会计采取收付实现制,对预算收入、预算支出、预算结余进行核算与控制。
而财务会计核算则根据预算会计的数据结果,为单位内部资产、净资产、收入、负债、支出等财务会计核算提供支持。如在以国家或地方政府预算拨款为基础的情况下,事业单位开展相应的行政业务、管理工作,其中涉及财政资金、项目内容使用的情况,则需要利用预算会计、财务会计核算方式,对存在的固定资产、流动资金进行控制管理,包括预算资金专用、合理支出、目标流向的会计核算与监督,以及逐步将资金结余核算向盈余核算的方向转变,从而实现事业单位会计“双功能”的衔接与统一。
6.3 增强预算会计、财务会计制度的可操作性
为确保新的《政府会计制度》的有效实施,要依照预算会计、财务会计核算的科目顺序,对事业单位各种公共业务中涉及的预付账目、资金流动状况进行核算,既要反映预算执行情况,也要反映资金收入、资产负债情况。如某一事业单位采取授权支付的方式,购置相应固定资产的过程中,预算会计将其贷记为“资金结存”、借记为“公共事业支出”科目,财务会计将其贷记为“零余额用款、银行存款”、借记为“固定资产”科目。如后续产生固定资产的折旧,财务会计也要将其贷记为“累计折旧”科目,以此保证事业单位的各类资金来源都被涵盖到财务会计、预算会计的核算之中。
7 结论
新的《政府会计制度》准则指出,学校、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会等组织的会计制度,应参照《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进行新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因此,在政府或事业单位,与其他社会企业存在紧密资金、业务合作的环境下,适度进行预算会计、财务会计核算的分离,并做好预算会计、财务会计核算工作的相互衔接,对内部收入/支出会计核算的数据报告,作出综合性的统计分析,可以有效解决“双基础”制度带来的核算差异、平衡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楠.政府会计制度下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记账的差异分析[J].财经界(学术刊),2020(8):166-167.
[2]邢爱英.分析政府会计体系中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比较与协调[J].财会学习,2019(10):117-118.
[3]于继红.政府会计制度下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0(21):6-7.
[4]何嘉芬.探讨事业单位执行政府会计制度相关衔接规定解析[J].中外企业家,2020(1):2-3.
[5]杨柳青.探析气象部门政府会计制度下的财务管理与核算[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9(18):83-84.
[6]刘震林.《政府会计制度》实施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及对策[J].财经界(学术刊),2020(9):188-189.
[作者简介]汪敏(1973—),女,汉族,安徽桐城人,毕业于江西财经大学,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财务负责人,研究方向:财务会计理论与方法。